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3151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

《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docx

鲍鹏山说孔子孔子的生平》

鲍鹏山:

《说孔子》

孔子的生平

我们知道,孔子,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他一直是极受尊重和推崇的。

他是道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和信仰的核心,从住在京城里的皇帝、王公大臣、赶考而来的士子,到遥远的偏僻的边疆地区的无知小民,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在,孔子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的心灵密码。

空间上,他是无远弗届的,时间上,他又是无时不在的。

但是,他在上个世纪曾经遭遇过两场巨大的苦难和不幸。

第一次是在20年代初,就是1919年五四运动,我们后来把他称为“新文化运动”。

还有一次就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所谓的“批林批孔”。

在这两次运动里面,孔子都成了我们否定的、批判的、声讨的对象。

1919年五四运动,我们称之为“新文化运动”的这一次,对孔子的批判里面,今天来看,我们反思一下,我们觉得这场批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正面的东西,有很多思想的成果和学术上的成就。

我们知道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70多年近80年的时间,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太多的侮辱。

我们和英国发生过战争——鸦片战争,我们和所谓的八国联军发生过战争,和英法联军发生过战争,我们都打不过,我们都失败了。

我们曾经非常自信:

我们打不过西方,我们总能打得过东方吧?

后来我们和日本发生了一场甲午战争,我们仍然是失败的。

一个民族在80多年的时间里面,所有的对外战争全部以失败而告终,这对一个民族心理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

直到今天,这种伤害所造成的中华民族内心的创伤仍然没有愈合。

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前后,我们就会反思:

为什么我们在这样一个新的世界面前,我们总是失败的?

最后,我们发现,在文化上,在整体上,我们是落后的。

然后我们就开始反思:

西方比我们多什么?

比我们多民主,比我们多自由。

他的文化里有民主,有自由,有科学。

我们都没有。

我们为什么没有民主?

因为孔子。

我们为什么没有科学?

因为孔子。

我们为什么没有自由?

我们也把这一切仍然怪罪到孔子。

所以那个时代就喊出了一个非常严厉的口号,叫“打倒孔家店”。

现在我们可能要面临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在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为什么中华民族在打开了国门,面向世界的时候,我们对孔子会产生这样一种激烈的情绪?

他到底在我们的文化里有什么样的贡献?

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的现状和他有多少关系?

可怕的是,19、20世纪我们的精神创伤,一直不能愈合。

这样巨大的、没有愈合的创伤,一方面使我们不能从容地面对外面的世界;一方面,又使我们不能平静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

在这两方面,我们都有一些极端的情绪。

实际上,孔子所遭受到的这两场苦难,尤其是第一场苦难,对他本人当然是一场苦难,但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也只有这样伟大的人物,才能够承受得住这样的苦难。

我们之所以把一切的不幸,把我们一切的失败,最终都追溯到他那里,恰恰说明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今天,我们通过这么一个漫长历史的反思之后,我们对孔子的价值,对孔子的思想会有一些新的、充分的认识。

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一句话,对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有一个概括性的说法,我认为这样的判断基本符合事实。

可以说,中华民族是在对孔子的信仰与尊崇中,在孔子的指导下一直走来的民族。

我们把我们的成功,我们的幸福,我们的光荣,都归功于他;而有些时候,我们又把我们遭到的不幸,遭到的失败,受到的屈辱,也归罪于他。

他是我们归功与归罪的最后对象。

这是孔子的命运,却也是我们的命运。

是的,了解孔子,就是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的现在。

一句话,了解孔子,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这就是我们要讲孔子的理由,这就是我们现代的中国人还得要回到孔子的时代去了解他的原因。

那么,孔子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式的人物,他到底有着怎样的家世,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在鲁哀公十六年的四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农历4月11日)孔子73岁了,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病势很沉重,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清早,孔子挣扎着起来了,拄着拐杖站着门口。

这时子贡来看老师,孔子看到子贡来了非常高兴。

子贡在他的弟子里边,从个人感情上讲,是属于最亲密的弟子之一。

但在孔子72岁的时候,跟随他40多年的子路死了。

在他71岁的时候,他一生最为欣赏的弟子颜回死了。

再往前面推一年,他唯一的一个的儿子也死在他的前面,而在他67岁的时候他的妻子也死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所以他能给谁交待后事呢,也只能跟子贡了。

多年以前孔子有一次病得很重,甚至昏迷了很长时间,因为孔子算是做过大夫的人,应该有家臣,所以子路他们就找了很多人假称是家臣,让这些人给孔子准备丧事。

后来孔子苏醒过来一看,怎么家里有这些人呢?

子路说,这是你病重期间,我们准备按照大夫的礼节来安葬你,所以就安排了几个家臣。

孔子说,我现在的身份不是大夫啊,我并没有家臣,你搞几个冒充家臣,这不是违背周礼吗?

他把子路批评一顿后,和子路说,我宁愿死在你们的手里,我不愿意死在陌生人的手里。

他很希望这些弟子们能够给他办理丧事。

(《论语•子罕》)

因此,孔子一看到子贡,就说了一句话:

你怎么才来啊?

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

你怎么不早来看我?

这与其说是孔子责备子贡,倒不如说是表现了一个身体非常衰弱的孔子,一个走向生命尽头的孔子,对子贡的一种亲近感和强烈的依赖感。

孔子对子贡说,从传统的习俗来讲,夏周商三个朝代的贵族们死了以后,停放棺材的位置是不一样的。

夏代的贵族们死了以后,他们的棺材停放在东边的台阶上,周代灵柩停放在西边的台阶上。

而在商朝,是停在正厅的两根柱子的中间。

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就坐在两根柱子的中间接受别人的祭奠,所以我告诉你,我的祖先是殷商人。

孔子病,子贡请见。

孔子方负杖逍遥於门………谓子贡曰:

“………夏人殡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间。

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

”後七日(四月己丑卒,公元前479年农历4月18日)卒。

(《史记•孔子世家》))

这是孔子明确地告诉我们,他的祖先是殷商的后代。

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知道孔子是一生都服膺、推崇周王朝的文化,他也说过:

周王朝的文化是从夏代和商代借鉴过来的,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而且繁荣茂盛,所以我推崇的是周朝的文化。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论语•八佾》)

孔子所尊崇并发誓恢复的周礼,就是周公制定的,周朝礼乐文化的开创者,就是周公。

孔子的思想,就来源于周公旦的礼乐制度。

他终身崇拜的人物,也是周公以及周文王、周武王。

所以,孔子一生服膺周公,一生要推行周公之道。

但从青年至壮年,从壮年至衰老,孔子周游列国,颠沛风尘,处处碰壁,壮志难酬。

到了两鬓霜白,他不禁慨然长叹:

我老了!

周公也不再入梦了!

(《论语•述而》

这句感慨,也告诉我们,他平时一定是经常梦见周公的。

不然他不会有这样的比较,并有老冉冉其将至的伤感。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古人,竟然常常在梦中梦见,这不是一般的感情。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周朝礼乐文化的坚定捍卫者和鼓吹者,在他的弥留之际,却告诉来看望他的学生,他是殷人。

要知道,殷商就是被周灭掉的啊,就是被他推崇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等灭掉的啊。

为什么孔子说他是殷商的后代呢?

我们来看一看他的家世。

实际上,孔子确实是商的后代。

商代开国的国君是商汤,也就是孔子最初的祖先。

到了最后一个国君商纣王的时代,商朝的天下已经是民不聊生了。

但是我们看《论语》的第18篇――《微子》中孔子对商代的三个人物的评价。

他说在商纣王时期,虽然这一个朝代已经黑暗,已经无道,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朝代,作为一个有伟大文化传统的一个家族,还是出现了三个很了不起的人,他们就是微子、箕子和比干。

这三个人在纣王残暴的时代,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和纣王之间的关系,走了三条不同的人生道路。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

“殷有三仁焉!

”(《论语•微子》)

微子是纣王同父同母的大哥,这里有一个小问题了:

他既然比纣王还大,为什么纣王继承了王位,他没有继承呢?

这要简单的说明一下。

中国古代的继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制。

他规定继承王位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一定要是正妻生的;然后,要是第一个儿子。

两个条件都要具备。

虽然微子比纣王年龄大,是长子,但在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还不是正妻,等到纣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才立为正妻。

所以微子是长子,但不是正妻所生,自然就没有继承权。

微子是纣王的大哥,却发现纣王如此残暴,不可理喻,怎么办?

微子选择了离开,做隐士去了,据说就到周去了。

箕子和比干,这两个人比纣王辈份高一点,都是纣王的叔父。

箕子也不断地劝说纣王不要太残暴,纣王不听他,箕子为了活命,开始装疯卖傻。

纣王说,你疯了,那好,把你降为奴隶。

所以箕子为之奴,做奴隶。

还有一个比干。

比干跟他们两个都不一样,比干说,你们两个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天下这么黑暗,纣王这么无道,正直的大臣应该站出来谏阻。

所以他强谏纣王,弄得纣王非常生气。

最后纣王说:

我听说圣人心有七窍,我现在想把你的胸膛剖开,把你的心挖出来,看看你是否真的心有七窍。

于是就残暴地把这个叔父给杀了,开膛挖心。

这三个人里边谁跟孔子有关呢?

就是这个微子。

我们接着往下看。

周武王灭商以后,商有很多的遗民和贵族,不能都杀掉。

所以周武王立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做这些人的首领,给他一块封地,让他祭祀自己的祖先,并且还派了自己的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把他们也封在武庚的附近,让他们监视武庚。

不久周武王死了,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

成王年轻,没有行政的能力,于是成王的叔叔,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留在京城辅佐他的这个侄子。

当时周公已经被封到鲁了,就是鲁国的开国的国君,他要留下来,所以就让自己的儿子到鲁国去。

可是这个侄子当时确实太年轻,太不懂事,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德行。

于是周公就临时代理摄政。

远在东方的管叔和蔡叔就怀疑了:

我们在这里监视武庚,你在家里把大权都夺去了!

他们就和武庚一块起兵造反。

周公带兵不得已东征,用三年的时间镇压了这一次叛乱,管叔杀了,蔡叔流放了,武庚也被杀了。

武庚死后,商的这些遗民贵族又没有首领了,怎么办?

周公就找到了微子。

微子在当时是十分有威望的人。

把微子请出山后封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后来的宋国,所以微子是宋国的开国的国君。

微子做了宋国的开国国君以后,传了四代以后传到了宋湣公。

宋湣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弗父何,一个叫鲋祀。

但宋湣公死后,没有把国君的位子传给他的儿子,而是传给他的弟弟――宋炀公。

宋湣公的小儿子鲋祀不干了,他说,现在一般的规矩,老子的位置都是传给儿子的,我们的老子怎么把位子传给他弟弟了?

那我们不是什么也没捞着吗?

于是他起来造反,把叔叔给杀了,然后他把大哥推出来:

大哥,我把叔叔杀了,现在你来当国君吧。

大哥就是宋湣公的大儿子弗父何。

可是弗父何权衡了一下,他不能当国君,他如果要当国君的话,他必须要治他这个弟弟的罪,因为这个弟弟是弑君的,是把前一代国君给杀了的。

那这个家族的仇杀还要继续下去。

所以弗父何权衡之后,决定自己不做国君,就让他的弟弟鲋祀做了国君,这就是宋厉公。

然后他自己做了公卿。

弗父何再传了三代,传到他的曾孙叫正考父。

正考父也是一个很贤德的一个人,他辅佐了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都做国家的上卿,而且非常的谦虚、节俭。

据说《诗经》里《商颂》就是他做的,所以,孔子这个家族是有丰厚文化传统的。

正考父有一个儿子叫孔父嘉,到这个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我们讲孔子讲到现在,从商汤到商纣,商代都姓子。

微子叫子启,商纣王叫子辛,然后传下来到弗父何也好,正考父也好,他们都姓子姓,到这个地方孔父嘉才出现了一个孔字,所以说孔父嘉代表着孔式家族的正式形成,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家族子姓之外,他们又多了一个氏,这个氏就叫孔父,后来把氏又变成了姓,所以孔子就姓孔了。

孔父嘉在宋穆公和宋殇公两朝都做大司马,什么叫司马呢?

司马,就是管马的,当时打仗最重要是靠马,因此司马就是最高的军事长官。

孔父嘉有一个很漂亮的妻子,但这个漂亮的妻子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给这个家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孔父嘉做最高军事长官时,宋国的宰相是华父督。

本来两人之间也没有什么恩怨,但有一天华父督在外面碰见了孔父嘉的妻子,他一直盯着看着她从老远走来,又一直看着走到看不见,然后讲了一句话,就三个字:

美而艳!

这个女人太美了,太妖艳了。

然后华父督就起了歹心,要想办法杀掉孔父嘉,占有他的这个美丽的妻子。

正好那个时候宋国战事很频繁,宋殇公继位十年,打了11场战争。

战争打多了,当然老百姓有意见了,贵族们也有意见,而孔父嘉恰恰是管军事的,所以华父督在外面散布谣言,将连年战祸归罪于司马。

整个的舆论都站在华父督的一边,使得孔父嘉在国内的名声受到很大的影响。

等时机成熟了,华父督便发动了一场政变,把孔父嘉杀了,把他的妻子抢来了。

宋殇公一看很生气,你怎么干这样的事呢?

华父督一不做二不休,你生气,我把你也杀了。

华父督杀了孔父嘉以后,孔父嘉的儿子叫木金父,在宋国就待不下去了,为了避难,逃到了鲁国。

我们现在来回头看看孔氏家族,最早他们是商代的王族,那是天子级别的。

到了微子的时候,变成宋国开国的国君,那是诸侯。

从天子到诸侯,降了一级。

到弗父何的时候,诸侯也不做了,把国君、诸侯的位子让给弟弟,自己做了公卿。

好,天子、诸侯、公卿,又降了一级。

孔父嘉被杀,木金父逃到鲁国后,公卿的地位也没有了,就变成了士了。

公卿和士有什么区别呢?

士可以做官,有俸禄,相当于今天上班有工资拿。

而公卿除了有工资,有俸禄拿之外,还有封地,这一块封地的收入是归公卿的。

所以可以看出,孔氏家族确实是走着一条没落的道路,从王族到诸侯,从诸侯到公卿,从公卿就到了士。

下面我们要讲的一个人,叔梁纥,这就是孔子的父亲了。

叔梁纥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体格很健壮,武功也很高。

后来说孔子身材很高,跟他的父亲有遗传的关系的。

《左传》上面有两次记载了叔梁纥在战争的最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可以称之为“关键先生”。

但是他已经是最下层的武士了,而且家族的人丁也很寥落。

叔梁纥有一个正妻,叫施氏,生了九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

然后娶了一房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却有残疾,跛足。

你想,叔梁纥这样一个凭着自己武术来谋生的一个武士,回想自己曾经那么显赫的家族,现在衰落到这么一个程度,肯定非常痛苦。

所以虽然那个时候他已经60多岁了,但是他绝不甘心,还想作最后一搏,一定要生一个儿子。

于是他就向当地的一个贵族人家――颜氏家族求婚。

颜氏家里有好几个女儿,其中小女儿叫颜征在。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是从父命,听从父亲的话,嫁给了叔梁纥。

叔梁纥到底这个时候多大,不可确考,但一定是超过了64岁,而这个颜征在呢?

就是孔子的母亲有多大呢?

不超过20岁,夫妻两人年龄差距很大,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上还有一个说法叫,“叔梁纥野合颜征在而生孔子”。

这个“野合”到底是什么意思?

历来有一个说法:

既然是“野合”,那孔子就是私生子。

这当然是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也无所谓对和不对。

因为司马迁就讲的是“野合”。

但是司马迁毕竟讲到了,颜征在嫁给叔梁纥是“从父命”,那又怎么能叫“野合”呢?

所以有的人又解释了:

夫妻两人年龄相距太大,不符合周礼,所以叫“野合”。

这个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不管怎么说,这夫妻两人就这样结合了。

两人结合了以后,到附近的尼丘山去祷告,希望山神能够赐予他们一个儿子,祷告的结果真的就应验了。

在鲁襄公22年,也就是公元前551年10月27号这一天,孔子诞生了。

这是孔子的生日。

因为祷于尼丘,所以把他取名叫丘,字就叫尼。

所以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仲是排行老二的意思。

第二年,鲁襄公23年,公元前550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孔子的母亲带着孔子离开了叔梁纥,回到自己的娘家去了。

这个反过来可以证明,他们当初可能真的是所谓的“野合”,也就是说,可能没有履行当时合法的婚姻手续,所以女方的地位得不到保障。

到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就死了。

这里还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提一提,孔子的父亲去世时,孔子才三岁,当然什么也不知道。

但他父亲葬在什么地方,孔子长大以后一直觉得是一个疑问。

但是孔子的母亲就是不告诉他。

这个事情也很有意思,你想,一个母亲不告诉儿子,他的父亲葬在哪里,这个对儿子也不公正,对丈夫也不能说是公正的。

这点也可以说明,夫妻两人的关系,感情,可能真的是不好,而且可能是很不好。

叔梁纥让自己年轻的妻子,在生完孩子的第二年就离开自己,这确实可能严重地伤害了颜征在的感情。

到了孔子17岁的时候,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

孔子想把母亲和父亲合葬,但是他还是不知道父亲葬在哪里,于是他就临时把母亲很简单地先安葬在一个地方,然后就开始去打听父亲到底葬在什么地方。

他找了很多人,最后他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这个人就是专门给别人送葬的人,他告诉孔子父亲的葬身之处。

孔子才把他的母亲和父亲合葬在一起。

我们来看看,孔子作为一个17岁的少年,显得多么成熟,事情做得多么周到。

17岁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应该说对孔子是一个很大的刺激。

这个时候鲁国的执政是季氏。

季氏发了一个通告,要大宴宾客:

邀请所有的鲁国的士,来家里吃饭。

我们知道孔子父亲的身份是士,他当然身份也应该是士了。

因为这是鲁国执政邀请鲁国所有的士,所以这不光是吃顿饭的问题,那是一个政治地位,是一次从政的机会。

17岁的孔子听到这样的消息,兴冲冲地穿着丧服就赶去赴宴了。

在门口,孔子碰到一个人——阳货。

我们下面还会经常提到这个人。

这个人跟孔子一生的命运有很大的关系,孔子吃了他很多苦头。

阳货挡在门口,跟孔子说,我们家主人请的是士,没有说要请你。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那就是说,孔子的家族到孔子这一代,真的是已经衰落到不能再衰落了。

从王室到诸侯,从诸侯到公卿,从公卿到士,到了孔子,连士这个身份,人们都不愿意承认了。

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后一个等级,是统治阶级的最底层。

再往下就是老百姓了,就是被统治阶级了。

现在连士的身份阳货都不承认,这使得孔子受了很大的打击。

一个17岁的少年,父亲没了,谁给他出头?

母亲不在了,谁给他擦一把辛酸的眼泪?

他一个人默默地退下来,回家。

所以,孔子后来讲到,一个人要有成功,要有所成就,不能靠家族的声望,不靠家族的势力,一定要靠自己。

这是他17岁得到的经验。

你自己如果不受人尊重,家族的声望再显赫也没有人会承认的。

孔子从15岁开始,就“志于学”,立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

(《论语•为政》)到17岁时他已经很有知识了。

到20岁,孔子到了宋国去,和宋国亓官氏的一个女子结婚了。

第二年,生了个儿子。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情,改变了鲁国人对他的看法。

鲁昭公听说了孔子生孩子的消息后,派人给孔子送了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

刚才说过,在孔子17岁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家臣阳货都看不起他,大宴天下之士这个饭桌上多一双筷子都不给他,现在20岁,也就三年以后,鲁国的国君都会因为他生儿子而送鱼送礼来祝贺他。

这说明什么?

表明孔子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他的命运,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

孔子自身也很高兴,他想起他17岁受辱的场景,看看今天鲁昭公送来的这个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当即决定,我的儿子名字就叫鲤,字就叫鱼。

我将永远记住这个的光荣的时刻,也永远记住鲁昭公对我的这一番恩德。

在鲁昭公25年,孔子35岁的时候,鲁昭公被迫从鲁国出走。

在外面流浪7年,死在齐国。

鲁昭公出走后,孔子也不愿意在鲁国待了。

他觉得这个季氏,太不像话了,为了把国家的大权揽在自己手里,竟然把国君都赶走了,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呆头呢?

他也到了齐国。

从35岁到37岁,孔子在齐国。

在这个时期里,孔子主要和齐景公和晏子打交道。

齐景公曾经问他,什么样的政治才是最好的政治?

孔子告诉他八个字: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做国君的要像国君的样子,做大臣要像大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慈,做子女的要有子女的孝。

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角色演好。

孔子一直认为在上者应该先尽义务,所以他把君放在前,臣放在后,把父放前,子放后。

这里面包含的逻辑的前提是什么呢?

就是说,你国君必须先做得像国君的样子,然后你才能要求你的臣子尊敬你,忠于你。

你父亲首先必须尽到你父亲的责任,然后你才能要求子女孝敬你。

这是非常好的说法。

孔子和孟子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不要求弱者的道德,他们总要求强者的道德,执政者先做到,才能要求人民做到;在上面的人做到了,才能要求下面的人做到。

齐景公一听这个话很高兴,但是他是从对他有利的一方面去理解的,他不看君君,就看臣臣;不看父父,只看子子。

他说,你讲的太好了,如果这些做臣子的不像臣子,那我们齐国哪怕有再多的好吃的,我也吃不到嘴里去呀!

但自己做国君做得像不像,他不管了。

所以这个齐景公实际上不可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可能在他那个地方找到用武之地。

因此,到孔子37岁的时候,他离开齐国,回到了鲁国,从37岁回到鲁国,一直到51岁,这中间有15年的时间,孔子就干一件事情,教学生。

实际上孔子在30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创办私学带学生了,但这段时间是他私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一大批杰出的学生都围绕在他的周围。

孔子和学生天天在一起,讨论“道”,讨论“仁”,讨论“德”,讨论这些修齐治平的大问题,他就这么坐而论道。

这个时候的孔子,不是不愿意从政,他是在等待机会。

孔子51岁时,鲁国发生了阳货之乱。

阳货最终被打败,逃到了齐国。

这时鲁国政府开始考虑重用孔子。

先是任命他为中都宰,在中都这个小邑做了个地方官。

做了一年,政绩斐然,连其他的诸侯国都到这儿来考察,来取经。

鲁定公觉得他做得不错,第二年提拔他做了小司空,小司空又做得很不错,不久提升他做大司寇,也就是鲁国最高的司法长官。

孔子大司寇也做得很成功,而且在任大司寇期间,还陪着鲁定公,和齐景公在齐国一个叫夹谷的地方相会。

两君相会的时候,鲁国弱小,齐国强大。

孔子凭着他个人的智慧、勇敢,在这一次会谈中,挫败了齐国的阴谋,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权利。

鲁定公非常欣赏孔子,回来以后再提拔一等,以大司寇的身份,摄行相事,就是代理丞相职务。

当时丞相是季桓子,所以孔子摄行相事就实际上就是做丞相的助手,相当于副丞相,这是孔子政治生涯的顶峰。

但是孔子在鲁国政绩做得越好,齐国人就越担心,所以齐国人给鲁国的国君送来美女,用离间计来疏远孔子和鲁国国君、执政的关系。

而鲁国的“三桓”,也渐渐觉得孔子与他们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不是一条心。

在这样的内外窘迫中,孔子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开始周游列国。

此时孔子55岁。

从55岁离开鲁国,一直到68岁回到鲁国,总共14年。

在这14年里面,孔子周游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等等这些地方,一直在寻找一个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但是一直都没有找到。

到他67岁的那一年,留在鲁国的孔子的夫人亓官氏病死,也没有见到孔子的最后一面。

妻子死后第二年,孔子68岁的时候,才回到鲁国。

这时季桓子已去世,季桓子去世之前,坐着马车,让手下的人把他带着,出来最后看一看鲁国的山川城郭。

这时他想到曾经做过他副丞相的孔子,想到就是因为他接受了齐国送来的那一帮美女,才把孔子气跑了的,便跟周围的人讲了一句很伤感的话,他说:

我们鲁国,本来是可以强大起来的,就是因为我得罪了孔子,让孔子离开了鲁国,我们鲁国就失去了强大起来的机会,这是我的错误啊。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他回过头来对自己的儿子季肥说:

我死了,你一定要把孔子召回来。

这时候孔子才60岁,但是季康子没有遵照父亲的遗愿把孔子召回来,而是招回了孔子的弟子冉求。

后来,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最后是鲁国取得了胜利,而鲁国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是冉求和孔子的另外一个弟子宰予。

鲁国在和齐国打仗的时候取得胜利是很少的,因为它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但这一次鲁国赢了。

季康子,也就是季肥(季肥死后谥号康子),很高兴,把冉求叫来,说,你仗打得真好,你有这么高的军事才能,我以前光知道你会搞经济,原来你打仗也行。

你是天生的吗?

还是谁教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