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328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ocx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

(黔府发〔2010〕16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制定实施《规划》,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对于振兴工业十大产业,助推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增强服务意识,及时帮助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省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

各有关企业要发挥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按《规划》确定的时限推进项目加快建设,确保项目按时开工、建成、投产、达产。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七日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精神,结合我省工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发展原则与振兴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和增比、进位、突破的要求,全面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增加投资、扩大总量中调整结构,振兴我省工业十大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工业成为带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发展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引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以做大总量为重点,在加快发展中调整结构;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工业集约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引领,促进可持续发展;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振兴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明显扩大。

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实现1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20%以上,在西部地区位次提升1-3位,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40%以上。

“十二五”期间,工业十大产业投资累计实现1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25%以上,年均新增就业人员10万人以上。

———八大千亿产业、五大基地初步成型。

到2015年,电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装备制造、烟酒、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八大产业产值分别超过1000亿元,初步把我省建成国家重要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优质轻工产品基地。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45%,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提升到20%,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提升到20%。

———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达20户以上。

新增上市公司20户以上,建成和完善10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取得成效。

到2015年,工业十大产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大幅增长,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年均增速20%左右。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到2015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4—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达到国家要求。

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二、发展重点

 

(一)电力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水火互济”的优势,深入实施“西电东送”和资源就地转化;优化发展火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水电,积极发展风电和生物质能发电;加快建设大型电源基地,优化调整电源点布局,大力推进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建立适应新能源接入和能源布局需要的现代化电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

力争到2015年,全省电力总装机超过4500万千瓦,新增装机1700万千瓦,其中,水电500万千瓦、风电200万千瓦,形成“六交两直”500千伏电网外送通道和“三横两中心”省内500千伏骨干网架;电力行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累计投资1600亿元以上。

  1.火电。

在建项目:

塘寨电厂(2×60万千瓦)、都匀电厂(2×60万千瓦)、桐梓电厂(2×60万千瓦)、兴义电厂(2×60万千瓦)。

拟建项目:

六枝电厂(2×100万千瓦)、黔西电厂(2×60万千瓦)、织金电厂(2×60万千瓦)、盘县电厂以大代小(2×60万千瓦)、金沙电厂以大代小一期(2×60万千瓦)、习水二郎电厂(2×60万千瓦)、盘北煤矸石电厂一期(1×30万千瓦)。

储备项目:

清江电厂(2×60万千瓦)、盘南电厂二期(2×—5—60万千瓦)、大方电厂二期(2×60万千瓦)、六枝电厂二期(2×120万千瓦)、安顺电厂三期(2×60万千瓦)、普安电厂(2×60万千瓦)、桐梓电厂二期(2×60万千瓦)、威宁电厂(2×60万千瓦)、习水二郎电厂二期(2×60万千瓦)、盘县电厂以大代小二期(1×60万千瓦)、金沙电厂以大代小二期(2×60万千瓦)、盘北煤矸石电厂二期(1×30万千瓦)、盘南煤矸石电厂(2×30万千瓦)、六枝煤矸石电厂(3×30万千瓦)、老屋基煤矸石电厂(2×30万千瓦)、汪家寨煤矸石电厂(2×30万千瓦)、二塘煤矸石电厂(2×30万千瓦)、兴义电厂二期(2×60万千瓦)。

  2.水电。

  继续建设乌江、北盘江流域大型水电站收尾工程,有序推进中小型水电站建设。

  拟建项目:

沙沱电站(112万千瓦)、马马崖电站(54万千瓦)、乌江流域抽水蓄能电站。

  3.电网。

  “十二五”期间,贵州电网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900万千伏安,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1400万千伏安,新增110千伏变电容量1600万千伏安,新增35千伏变电容量1700万千伏安。

重点建设遵义东、毕节、凯里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赤马、后午等22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煤矿双电源工程和城市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

  “十二五”期间,省内形成500千伏“三横两中心”网格型电网。

“三横”:

毕节—鸭溪—遵义东—大兴组成的北通道,安顺—贵阳—福泉—铜仁组成的中通道,兴仁换流站—独山组成的南通道;“两中心”:

分别以贵阳和遵义为中心形成的“五边型”和“三角型”环网。

  进一步完善省内500千伏及以下电网结构,在独山、八河、兴义、黎平、贵阳西等建成一批500千伏变电站,完善省内500千伏及以下环网,建成兴义—独山—黎平500千伏外环网,继续实施农网、城网完善工程。

  拟建项目:

遵义东500千伏变电工程、六盘水500千伏变电站2#主变扩建工程、毕节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松桃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凯里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醒狮500千伏变电站2#主变扩建工程、贵阳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

  

(二)煤炭产业。

  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煤炭产业,加强高产高效和安全标准化矿井建设,提升矿井产能;合理规划布局,依法大力关闭小煤矿,压减矿井数量,大力推进大煤矿带小煤矿产业体系建设,鼓励煤矿整合技改扩能,建设煤炭大集团、大基地,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精加工及关联产业,提高瓦斯抽采利用率和废弃物利用率;提高煤炭回采率,积极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煤矿瓦斯)、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坚持安全生产,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力争到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2.5亿吨,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累计投资1800亿元;建成1个年产5000万吨、2—3个年产3000万吨以上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全省规模以上矿井占30%以上、产量占70%以上;新建矿井机械化程度达到95%;大中型煤矿资源回收率达到80%,小型煤矿资源回收率达到60%以上。

  1.重点矿区建设。

加大盘江、水城、六枝(黑塘)、普兴、织纳、黔北六大矿区建设力度。

盘江矿区建设重点矿井8处,水城矿区建设重点矿井6处,六枝(黑塘)矿区建设重点矿井5处,普兴矿区建设重点矿井8处,织纳矿区建设重点矿井13处,黔北矿区建设重点矿井47处。

  2.重点项目建设。

重点建设五轮山矿一期(240万吨/年)、文家坝一矿(240万吨/年)、文家坝二矿(240万吨/年)、新华矿(120万吨/年)、玉舍东矿(240万吨/年)、小屯矿(120万吨/年)、马依西一矿(240万吨/年)、马依西二矿(240万吨/年)、茨噶矿(120万吨/年)、米萝矿(120万吨/年)、马依东一井(240万吨/年)、马依东二井(240万吨/年)、发耳矿二期(300万吨/年)、五轮山矿二期(210万吨/年)、黑拉嘎矿(120万吨/年)、化乐矿一期(300万吨/年)、黑塘矿(120万吨/年)。

“十二五”期间,建设矿井247处,规模1.5亿吨/年,其中:

“十一五”结转矿井182处,规模8660万吨/年;规划新建矿井65处,规模6855万吨/年;建成投产矿井214处,新增生产能力1.2亿吨/年。

  3.煤炭资源勘查。

新增32个煤矿勘查项目,面积1872平方公里,预获资源量213亿吨;加强在建、生产矿井的补充勘探。

  4.兼并重组和煤矿整合。

加大盘江、水城、六枝、林东等省属重点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整合现有1800多处煤矿并组建成200个左右煤炭企业集团。

  5.资源综合利用。

加大煤层气开发和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力度。

到2015年,煤矸石电厂装机总容量达到180万千瓦,消耗煤矸石270万吨/年,煤矸石发电利用率30%以上;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水泥、墙体材料的规模达到250万吨/年,灰渣利用率达到50%;重点实施一批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

  (三)化工产业。

按照大型化、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多联产的要求,加快煤化工产业发展,实施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大力建设煤化工循环经济基地,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装置及配套能力,着力发展精细磷化工,加快黄磷尾气、磷渣和磷石膏的综合利用,推进磷矿伴生资源深度开发利用。

积极发展橡胶、锰、钡等其他化工。

力争到2015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累计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

  1.煤化工。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形成结构优化、品种齐全、产业链较长和有一定竞争能力的煤化工产业。

到2015年,煤化工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累计投资500亿元以上。

形成年产煤制合成氨200万吨、电石150万吨、聚氯乙烯80万吨、醇醚300万吨、烯烃60万吨、大型机焦1000万吨、焦油深加工系列产品100万吨的生产能力。

  依托六盘水、毕节、安顺、黔西南、遵义等优质煤炭产区,以煤制烯烃、醇醚和煤炭气化、焦化等深加工转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煤化工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毕节、清镇、普定、西秀区、六枝、兴义新型煤化工基地,黔北氯碱化工基地,六盘水老鹰山煤电化一体化基地,安龙—兴义—普安循环经济煤化工基地,织金煤、磷、电、化多联产一体化化工基地,盘南煤化工基地。

完善桐梓贵州金赤化工有限公司煤化工项目一期、贵州鑫晟化工有限公司老鹰山煤电化一体化基地项目一期、贵州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煤化工项目等一批在建项目。

积极推进贵州首黔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盘县循环经济基地项目、盘江煤电集团盘北和盘南煤化工项目、黔北氯碱化工基地一体化项目、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兖矿)贵州开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煤化工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改造提升焦化产业水平。

重点实施贵州黔桂天能焦化有限责任公司130万吨焦化扩能改造、50万吨煤制天然气液化、5万吨苯加氢、贵州华能焦化制气股份有限公司焦油及尾气综合利用、兴仁金大地公司焦炭及尾气综合利用等项目。

  2.磷化工。

  控制磷系复合肥产能规模,有序开发利用磷矿资源,加大综合利用,着力发展精细磷化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到2015年,全省磷化工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20%以上,累计投资300亿元以上。

形成年产磷矿石1500万吨、磷酸500万吨的生产能力,其中食品级和电子级磷酸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高浓度磷复肥控制在800万吨以下;磷石膏及磷渣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推动磷化工产业向黔中经济区北部聚集,构建福泉—瓮安—开阳—息烽—织金磷化工产业带。

重点建设福泉磷化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织金磷煤化工基地,开阳—大水磷煤化工园区,息烽磷化工多产业耦合工业园,瓮安磷化工循环经济型工业聚集区。

  提升现有矿山配套能力。

重点建设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山二期接替、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山技改扩能、息烽磷矿露天转井下采矿技术改造等项目。

  发展精细磷化工。

重点实施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子级磷酸、碘氟回收,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子级和食品级磷酸,贵州锦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织金精细磷化工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

加快开磷集团公司磷石膏系列新型建材,瓮福集团公司磷石膏制硫铵、磷石膏板等一批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3.橡胶及其他。

  调整橡胶工业产品结构,压缩斜交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子午轮胎,开发新一代无内胎、低断面高速子午胎。

发展高性能V带、高强度皮膜、汽车无级变速带等橡胶配件,力争在开发新品种方面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重点扶持无汞电解二氧化锰和锑、锌、汞、锰、碘、硒等金属和非金属无机化工产品。

扶持发展以五倍子、烤烟、辣椒、山苍籽、油菜籽、杜仲、银杏等为原料的绿色精细化学品。

积极支持发展其他精细化工。

鼓励开发精细钡盐产品,限制发展不具备规模优势的一般通用型碳酸钡产品。

  (四)装备制造业。

  以重大技改项目为突破,促进企业聚集发展;以主机带动为重点,促进配套产业链延伸;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依托,促进军民结合、军地融合,促进产品升级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能矿产业装备、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以及数控机床等重大装备技术及产品。

力争到2015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速23%以上,累计投资300亿元以上。

  加快遵义轻卡及微型面包车等低排量汽车生产基地、毕节力帆骏马载货汽车和农用车生产基地和贵阳客车、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其他专用车生产基地等三个汽车基地和安顺轿车及特种车基地建设。

到2015年,年产汽车45万辆,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大力推进以中型涡桨多用途通用飞机整机研发生产为重点的安顺民用航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航天高新技术工业园区(贵阳小河园区和遵义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飞机及飞机零部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精密数控装备及功能部件、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信息产品、铁路车辆及备件、新装备及零部件等七大装备系列产品,积极发展船舶制造、输变电器、磨料磨具及钎具、模具等产品。

  重点实施毕节力帆骏马振兴车辆有限公司载货汽车、遵义贵州航天成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微型车、安顺贵航青年莲花汽车有限公司莲花轿车、中国航空集团贵州平水机械有限公司采棉机、贵州万达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和贵州云马汽车工业公司异地建设、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异地技改,以及中国振华(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型功能材料及电池产业化、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3D模组及整机一体化等项目。

  (五)冶金产业。

  以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优化升级、重组发展为重点,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档次;提高钢铁生产规模,大力发展特钢和精品、新品及其他钢铁深加工;加大整合力度,优化发展铁合—13—金、锰系列深加工。

到2015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累计投资500亿元以上。

主要产品生铁1200万吨、粗钢1200万吨、特殊钢300万吨、钢材1100万吨、铁合金300万吨、工业硅85万吨、电解金属锰50万吨。

  1.钢铁。

重点实施水钢老厂区结构调整建设、贵州首黔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盘县循环经济基地项目、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新特材料循环经济易地技改、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异地建设、遵义县福鑫钢铁制品有限公司节能环保技改项目。

  2.铁合金及工业硅。

按照产量不减、市场不丢、扶优汰劣、渐次调整的思路,实施等量置换和减量置换,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铁合金及工业硅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到2015年,25000千伏安以上的矿热电炉占铁合金矿热电炉总量达到80%,精炼炉容量不低于5000千伏安,大型企业工艺技术装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金属锰。

集中布局铜仁,适度布局黔东南,少量布局遵义,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合理配置,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鼓励实施金属锰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延长产业链。

  (六)有色产业。

  以淘汰落后、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为重点,推动铝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氧化铝,配套发展电解铝,大力发展铝加工;以增强钛矿资源保障为基础,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着力推动钛产业扩大产能、调整结构、发展深加工;积极发展黄金、钒等其他有色金属加工。

力争到2015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累计投资1000亿元。

形成年产氧化铝460万吨、电解铝260万吨、铝加工产品150万吨;海绵钛产能到3万吨,钛深加工1万吨以上;黄金生产能力16吨/年,增加黄金储量80-100吨。

  加快麦坝矿区50万吨/年、猫场矿区(0-24线)120万吨/年、务川瓦厂坪矿区和大竹园矿区200万吨/年等铝土矿地下开采项目建设。

重点实施清镇广铝80万吨/年氧化铝和40万吨/年电解铝、遵义氧化铝扩能改造等项目,推进遵义(务正道)铝工业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贵阳铝深加工、遵义铝钛深加工基地,积极推进贵阳—安顺—遵义航空铝、钛带材加工项目建设。

实施贵州铝厂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产业化、贵州今飞轮毂股份有限公司600万只/年汽车铝合金轮毂产业化、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20万吨/年铝板带箔、广东凤铝铝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铝合金材料加工、江苏达进集团LED铝合金支撑架、南通华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80万套发动机部件、贵州省六盘水双元铝业有限公司10万吨/年铝板带箔加工等铝深加工和遵义钛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高纯钛、高钛铁及其他钛深加工项目。

加快发展黄金工业。

加大黔西南黄金资源开发力度,力争在黔东南、铜仁、安顺、六盘水等地黄金资源勘探取得突破,加快原生矿开发利用和氧化矿整合复产力度,推进黔西南产金基地建设,推动黔东南、黔南规模化生产,重点实施贵州锦丰矿业有限公司烂泥沟、贵州紫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水银洞、贵州金兴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紫木凼、黔西南金龙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戈塘等金矿改扩建工程,规划建设贞丰长田、兴仁回龙、普安泥堡等金矿。

  (七)建材产业。

  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加快发展以节能、环保、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新型建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以磷石膏、煤矸石、粉煤灰、镁渣、尾矿砂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支持开发生产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和绿色装饰材料。

积极发展天然石材加工和建筑陶瓷。

力争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00亿元,累计投资150亿元以上。

水泥产量达到8000万吨,墙材产量达到400亿块(折标砖)以上,预拌混凝土产量达到2000万立方米,年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达到1000万吨以上。

  1.水泥。

重点发展以消纳大宗工业废渣为主的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基本淘汰机立窑产能。

鼓励在城市周边及工业废渣集中地建设年产60万吨以上能力的大型水泥粉磨站。

推进企业联合重组,省内前五强水泥集团水泥产能占全省总产能的比重达到30%以上。

  2.墙材。

加快淘汰实心粘土(软质页岩)砖和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的小砖厂。

在工业废渣集聚区和城市周边,鼓励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磷石膏、脱硫石膏等工业废渣、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重点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烧结制品和粉煤灰蒸压砖、石膏板和砌块、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以及各类自保温墙材等节能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墙材产能占全省墙材产能的80%以上。

配套发展墙体保温、隔热和砌筑、抹面砂浆等材料。

  3.混凝土及制品。

加快预拌混凝土发展,提高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鼓励预拌混凝土能力过剩地区的企业向发展落后地区转移。

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再利用技术,重点发展利用废渣微粉生产高性能混凝土。

  4.化学建材及其他建材制品。

加快发展高品质、多品种的PVC管材、PVC门窗、铝塑门窗等制品,满足节能建筑和城市地下通信、电力等管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支持发展各种新型内外墙涂料。

重点发展汽车玻璃、颜色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光伏玻璃及超薄、超厚、镀膜、中空、真空、安全、车用等平板玻璃深加工产品,积极发展建筑陶瓷。

大力发展保温隔热防水材料,支持以工业废渣为原料生产微晶玻璃、岩棉和岩棉制品等高端产品。

 (八)烟酒产业。

  调结构、转方式、创品牌,充分发挥“贵烟”品牌带动作用,进一步拓展省内外市场,提高卷烟产销规模;加快省内外烟叶基地单元建设,配套建设烟水工程、复烤、仓储和物流等基础设施,推进原料供应基地化、种植技术标准化、烟叶质量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

充分发挥茅台酒等品牌带动作用,加大白酒工业投入,扩大优质白酒比例,提升贵州白酒的整体竞争力。

力争到2015年,烟酒产业累计投资500亿元,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其中“两烟”500亿元,白酒500亿元。

卷烟总规模300万箱,“贵烟”产销总规模达到80—100万箱、力争达到120万箱,“贵烟”品牌在高档卷烟(一、二类烟)行业排位进入前10名;烟叶850万担;白酒产量50万千升(茅台酒4万千升),“贵州白酒”品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

  1.烟。

聚焦“贵烟”、做实“黄果树”,提升品牌价值,实现由规模效益型向结构效益型转变。

加快毕节卷烟厂就地技改和30万平方米烟叶库等在建项目进度,尽快开工贵定卷烟厂就地技改、遵义卷烟厂技改和贵阳卷烟厂打叶复烤生产线技改项目,铜仁、六盘水、黔南、毕节等卷烟物流中心、烟叶库房及烟叶基层站(点)建设项目,毕节、遵义、贵阳、铜仁、黔南等复烤厂打叶复烤线改造等项目。

  2.酒。

重点建设茅台酒新增2万吨扩建项目及鸭溪酒5万千升/年、青酒1万千升/年、金沙窖酒1万千升/年、董酒8000千升/年、安酒1万千升/年、习酒新增1.5万千升/年、匀酒1万千升/年、贵酒1万千升/年、毕节大曲1万千升/年等改扩建工程。

加快推进黔北、黔中、黔南3个贵州白酒品牌基地、仁怀白酒工业园等建设。

  (九)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重点开发一批比较优势较大的产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力争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速2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速35%以上,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速30%以上。

  1.新材料。

重点发展金属及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聚合物材料、电子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做大做强高纯海绵钛、钛锭、钛合金、高性能铝合金、高纯电解锰等产品;以高性能聚合物结构功能材料开发为重点,发展新型复合材料;建设以高强度铝合金、钛合金、锰合金、镁合金、新型改性聚合物、纳米材料为重点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

  2.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

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软件与集成电路、三网融合、物联网等。

发展以片式电子元器件、厚膜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新型电子元器件;推进软件业与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等的融合;启动三网融合和物联网试点,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支持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发。

  3.先进制造产业。

以工程机械、数控机床、能源与矿山设备、现代农机、“高、精、特、尖”专用装备等新型主机研发与产业化为重点,以液压泵、马达、汽车系统总成与零部件、高速铁路配套装置、新能源产业配套关键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微特电机等关键系统集成为重点,以精密铸锻件、新型电子元器件、高新特结构件、工模(刀)具等关键基础件为支撑,形成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