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3631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docx

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9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

第三章文言文阅读

第29课时文言翻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文言翻译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翻译的方法技巧。

2.能力目标

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文言翻译的方法技巧,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要点

了解文言翻译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翻译的方法技巧。

三、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翻译的方法技巧,并能熟练运用,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确考纲

明确考纲:

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等)

阅读了解考纲。

明确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

 

考题导引

 

展示高考例题:

1.【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桓公问于管子曰:

“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

”管子对曰:

“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

“何谓也?

”管子对曰:

“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

“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

“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

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

“楚可下矣。

”公曰:

“奈何?

”管子对曰:

“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

”桓公曰:

“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

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

“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

”管子对曰: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

“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

“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

【1】隰朋:

春秋时齐国大夫。

【2】芊:

地名。

位于齐楚接壤处。

【3】衡山:

齐鲁之间的小国。

【4】修械器:

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答案】

11.D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

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

例如本题选项D“其使”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可知,此处应为“燕、代、秦的使者”。

所以选D。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例如本题中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将“其使”的意思翻译准确。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

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释、畋、二敌等。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

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

“解狐可。

”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

“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

”对曰:

“午可。

”平公曰:

“午非子之子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

“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

“善哉!

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䵍,居秦。

其子杀人,秦惠王曰:

“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腹䵍对曰:

“墨者之法曰: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子,人之所私也。

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2)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答案】

(1)B

【解析】本题借助选择的形式来考查翻译。

这与直接要求翻译的做法差不多。

首先浏览句子,找得分点,也就是关键词、关键句式,然后回归文本,利用上下文和个人的文言积累,看选项中对这些关键性的东西解释准不准。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这句话的关键点是“君问”“可”“非……也”;回归文本,先要找到“君问”的内容,可以发现前面“晋平公”是问祁黄羊谁可以担任南阳的县令,故此处的“可”应理解为“可以、适合”;“非……也”是否定判断句,意思是“不是问我的仇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

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

【解析】本题直接考查文言文的翻译。

首先浏览句子,找关键词(句式),一般为动词、固定短语、特殊句式。

“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烛”“行”“焉”,“行其德”省略主语“日月四时”。

其中“烛”名词做动词,照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独立完成高考典型例题

2.小组交流答案

3.展示答案

4.总结纠错

以近年北京市高考本考点题目为典型例题,有助于考生迅速了解高考题型及命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积极应考意识。

 

规律解密

展示命题规律:

文言语句翻译题是高考必考内容,题型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

选择题是选取文言文阅读中语句进行翻译,选择翻译(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主观题是选取文言文阅读中的语句或另外选择古籍中的文段进行翻译。

2015年和2016年北京卷本考点既考了客观选择题,又考了主观题,分值增加到了9分,应引起考生重视。

另外,在“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等考点也渗透了对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考查。

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2016年的命题特点。

1.根据高考典型例题,自主分析总结命题规律。

2.对照教师总结规律,自主回顾历年高考“文言翻译”类考题。

考生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本考点命题规律及基本题型,可以使复习更全面,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方法指导

展示方法技巧:

一、积极应对,增强自信。

在高考文言文翻译考查中,一些同学总是想到自己能不能读懂文言文文本,能不能做对文言文翻译试题。

其实,这些担心是根本不必要的,文言文的翻译考查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二、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

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悉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

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文言文类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文言文翻译的考查热点、考查频率,在备考中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三、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

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

但课本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这不仅是因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实词、虚词是课本过的,还会征引课本中的文句,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语言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

课本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高考命题取材于课外,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我们必须夯实课本,注重积累。

四、掌握文言文语句翻译技巧: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例:

①径将我入青云间。

译文:

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②阴资装,百里要之。

译文:

暗中准备盘缠,在百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分析:

上面例句①就完全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例句②则含有一定的意译的成分。

这里的“要”字,愿意是“中途拦截”,指半道上截住某人。

译文根据帐下都督的心理将它翻译成了“迎候”。

 

2.翻译“六字法”:

留、删、换、调、补、变。

(1)“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烛之武退秦师》)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兰亭集序》)

分析:

①中的“晋侯”、“秦伯”是对国君的称呼,不需翻译。

②中的“永和”是帝王年号,“癸丑”属于干支纪年,也不需要翻译。

(2)“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主要有①句首:

“夫”、“盖”等发语词。

②句中:

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

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

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

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

例1: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译文:

作战,(是靠)勇气的。

分析: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翻译时应删去。

例2:

战于长久,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译文:

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

分析:

之,句末语气助词,不译,翻译时应删去。

例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分析: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翻译时应删去。

(3)“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a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b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例1: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译文:

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分析: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

“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

如:

例2:

齐师伐我。

分析: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例3: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分析: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4)“调”就是调整句式。

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

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例:

①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赤壁之战》)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分析:

①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例②中的“余”是“欺”的对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

例③中的“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

例④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

(5)“补”,就是增补。

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古汉语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

②补出省略了的语句,古人用笔简约,往往前面说过的话,后面一般就不再重复,而在现代汉语,就要给出。

注意:

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例1: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分析: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补出来应是: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例2:

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分析: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

“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补出来应是:

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舍人)曰:

“(廉颇)不若(秦王)也。

(6)“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

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

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

例1: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

分析:

句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个互文句,译时要把“主”、“客”二者行为合并起来:

“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

例2: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

句中的“两虎共斗”并非说是两只虎争斗,而是说:

“如果我们像两只老虎一样互相争斗起来。

例3:

时运不齐,命运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滕王阁序》

分析:

句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应译为“(我担心自己)像冯唐那样轻易地衰老了,像李广那样难以得到封爵”。

五、掌握翻译基本步骤:

1.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翻译的第一步要从整体理解句意入手,不要一拿到题目就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抠,会出现前后不照应、句意不通顺等毛病,而且也这样容易走入死胡同。

初次读句,只要理解句子的大意就行,这为下面推断词义打下基础。

2.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高考挑出来让考生翻译的句子,一定有几个得分点,突破这些点是解题成功的关键。

另外,每个人由于情况不同,在这些句子中总有几个字是他们一时难以断定词义甚至根本不知词义的“生词”。

在这一步中,先用笔把这些字圈出来,然后逐个解决。

3.第三步:

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有很多情况下,因为没有看出句子中所隐藏的特殊句式,导致很多学生翻出来的句子很乱,不合现代文的句子规范。

所以,翻译句子一定要把语序理顺。

要掌握以下几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①主谓倒置句②宾语前置句③状语后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⑤省略句⑥被动句

4.第四步:

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这一步可以在草稿纸(考试时可以在试卷上)上先大致草拟一下答案,结合上面几步连词成句。

5.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这最后一步即把第四步的草稿再作调整,然后誊写到答卷上,这样既可以保证答案的思路清晰,又可以保持卷面清洁。

1.结合自己平时复习情况,自主总结答题技巧。

2.小组交流答题技巧,取长补短。

3.展示自主总结答题技巧。

4.师生共同总结答题技巧。

考生掌握高考答题技巧,可以有效消除畏难情绪,提高答题正确率。

 

练习提升

展示下列习题:

阅读并翻译下列文言文段:

1.曾子杀猪明不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2.子路受教

子路见孔子,子曰:

“汝何好乐。

”对曰:

“好长剑。

”孔子曰:

“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

……子路曰:

"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以此言之,何学之为?

”孔子曰:

“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

“敬受教。

3.孔子因材施教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求也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4.墨子怒责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

“我无俞于人乎?

”子墨子曰:

“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

”耕柱子曰:

“将驱骥也。

”子墨子曰:

“何故驱骥也?

”耕柱子曰:

“骥足以责。

”子墨子曰:

“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 耕柱子悟。

5.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

“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

大理少卿胡演曰:

“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

”上曰:

“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6.陈万年教子谄谀

陈万年为朝中显官,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

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万年大怒,欲杖之,曰:

“4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

”咸叩头谢曰:

“具晓所言,3大要教咸谄(chǎn)也”万年乃不复言。

参考答案:

1译文: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孩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母亲对他说:

“你回去,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去集市上回来了,看见曾子就要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

“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

“孩子是不能和他随便开玩笑的。

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向父母学习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如今你欺骗他,这就是教他学会欺骗。

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

”曾子于是就把猪煮了。

2.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

“你爱好什么?

”子路回答说:

“喜好长剑。

”孔子说:

“凭你的才能,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

”……子路说:

“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为什么要学习呢?

”孔子说:

“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

”子路施礼道:

“感谢你的吊问。

3译文

子路问:

“听到就做吗?

”孔子说:

“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

”冉有问:

“听到就做吗?

”孔子说:

“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

“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

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

“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4译文:

墨子严厉责骂他的门徒耕柱子,耕柱子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的委屈,抱怨地说:

为什么我没有比别人犯更多的错误,却是遭到老师这样大的责难,墨子听到之后便说:

我假使要上太行山,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羊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

耕柱子回答:

我当然要鞭打良马」墨子便问:

你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羊呢?

耕柱子回答:

因为马而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而羊却没有这项特质墨子说:

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不像羊,负得起责任的呀!

 

5译文: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察觉后,唐太宗说:

“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

”因为怜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只是在大殿中赠送丝绢几十匹。

大理少卿胡演说:

“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

”唐太宗说:

“(如果)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

如果不知道惭愧,就是一只禽兽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                   

6译文:

陈万年是朝中的重臣,曾经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

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

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

“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

”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

“你说的话的意思我都晓得,不就是要我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而已!

”陈万年就不再说了。

1.自主完成迁移练习题。

2.小组交流答案。

3.展示答案。

4.对照标准答案纠错反思。

选择有代表性的模拟题,及时进行迁移训练,使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强化落实。

 

 

布置作业

展示如下作业要求:

1.加强文言文阅读,熟悉各类文体特点及相应翻译方法。

2.强化练习,落实文言翻译方法技巧。

按要求完成作业

布置这个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勤于练习,尽快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