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3797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29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docx

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

中考试题分析汇总

填空题第15题评卷小结:

【题目】

15.从以下物质中选择填空〔填序号〕:

①氧气②石蕊溶液③干冰④石墨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是      ,〔2〕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        ,〔3〕能用于供应呼吸的是       ,〔4〕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平均分〔给分〕:

7.28

标准差:

1.93

零分人数:

3756

总分值人数:

89160

最高分:

8分  人数:

89160

最低分:

0分  人数:

3756

平均分〔成绩〕:

7.3

【学生答题情况】

①  书写序号出现重复:

②④①④

②  不按要求填写序号,填写名称,每空扣1分。

而且抄写名称的时候还出现错别字:

“石墨〞写成了“石黑〞等等。

③  既写序号又写名称〔学生认为这样是上了双重保险〕,但是评卷过程中还是被扣了1分。

如:

②石墨

④  每个空填写2个以上的序号,认为只要有一个正确就得2分,但是评卷中出现2个以上的序号是给0分的。

⑤  书写不规,序号不划上小圆圈或划上的是小括号,都是每个空扣1分。

15题考察了身边常见的物质的用途。

氧气存在在空气中,主要用途之一是:

供应动植物呼吸,该用途对于学生来而言是最根本的生活常识,我们通过抽查学生,答对该题的百分率为96%,说明我们考察的目的到达了,学生能熟知常见的身边的物质的性质、用途。

答对“石蕊溶液〞的学生为7.83%。

在生活中“石蕊溶液〞学生并不熟悉,故此该小题具有选拔性的层次感。

【教学建议】

1、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身边常见的物质的教学要注重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构造,性质,用途的联系教学。

2、   关注学生答题的情况,注意书写的规性。

填空题第16题评卷小结:

【题目】

16.今年6月初,“之星〞号客船在长江翻沉,救援方法之一是切割船底钢板。

切割原理是:

利用乙炔〔C2H2〕与氧气反响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金属。

请答复:

〔1〕乙炔属于         〔填序号〕:

①无机化合物       ②有机化合物

〔2〕乙炔〔C2H2〕分子中氢原子与碳原子的个数比为           ;

〔3〕乙炔〔C2H2〕在氧气中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该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                              。

平均分〔给分〕:

4.18

标准差:

1.32

总分值人数:

19615

最高分:

6分  人数:

19615

最低分:

2分  人数:

1866

平均分〔成绩〕:

4.18

【学生答题情况】

该题得4分的学生96%是答对了第〔1〕小题。

对于乙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答对的只是占了4%。

得5分的学生,大体是化学方程式书写时扣了1分,具体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常见错误:

①     反响条件“点燃〞写成了“燃烧〞,“△〞,“高温〞,“加热〞,“点〞,或不标明反响条件。

②     在生成物CO2的右边添加了“↑〞

③     配平错误

④     化学式书写错误例如:

C2H2写成了(C2H2),C2H4,C2H5;

O2写成了O,O3;

H2O写成了H2O2,H2;

CO2写成了CO,O2

⑤     燃烧的反响物既然是C2H2+CO2

【教学建议】

从答题情况来看,化学用语在教学中仍存在相当大的缺陷。

学生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都有待加强。

填空题第17题评卷小结:

 

平均分〔给分〕:

3.04

标准差:

1.96

零分人数:

15483

总分值人数:

19615

最高分:

6分  人数:

21144

最低分:

0分  人数:

15483

平均分〔成绩〕:

3.05

难度系数:

0.51

【学生答题情况】

得2分的学生中约85%的答对第〔1〕小题“A〞,对于第〔2〕小题溶液是否饱和的判断,大约有15%的学生答对,意味着大局部学生〔85%〕不会根据表格和题目提供的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也可能是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理解不透,到底多少克水最多可以溶解多少克固体?

得4分的学生,大局部〔93%〕学生答对了前〔1〕、〔2〕小题,约7%的学生计算出析出晶体的质量。

第〔2〕小题的答案是“不饱和〞,只要出现错别字都不给分,比方:

“不饱合〞,“不泡和〞等等。

第〔3〕小题,学生的答案出现了“20.9〞,“89.1〞,“4.5〞,“24.5〞的情况。

对于学生给出的答案,个人认为学生在以下三个方面出现了理解上的错误:

①20.9:

学生不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乱套数据。

②24.5〔4.5〕:

学生读题时,理解为从60℃降低10℃,。

就用〔110-85.5〕=24.5 或是〔90-85.5〕=4.5

③89.1:

学生直接用表格中的数据〔110-20.9〕=89.1,没有考虑到原来的溶液中到底有多少克的溶质。

【教学建议】

对于概念的教学,要从理解的角度引导学生吃透概念,而且在练习中学会运用概念理解题目的含义,细读题目是解题的关键。

填空题第18题评卷小结

【题目】

18.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1〕金属铝常用做导线是利用它的              性;

〔2〕金属铝外表常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氧化膜主要成分是                〔填名称或化学式〕;

〔3〕资料显示:

铝与氢氧化钠和水反响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用56.25g含杂质4%的铝片〔杂质对产生氢气的质量无影响〕与足量的氢氧化钠和水充分反响,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g。

平均分〔给分〕:

2.22

标准差:

1.95

零分人数:

33948

总分值人数:

9891

最高分:

6分  人数:

9891

最低分:

0分  人数:

3394

平均分〔成绩〕:

2.23

难度系数:

0.37

【学生答题情况】

得2分的学生,大约95%的只答对第〔1〕小题的“导电性〞,约有95%的学生没有答对第〔2〕小题,氧化膜主要成分是      。

第〔1〕小题有答“导体〞,“导热〞,“导电线〞等等错误答案。

有3223人没有答对此题。

在答第〔2〕小题时出现了大量化学式书写的错误,例如:

“AlO2〞,“2Al2O3〞,“4Al2O3〞,“Al3O4〞,“AI2O3〞;

写出化学方程式的也有,“4Al+3O2=2Al2O3〞;

名称上写错的,“三氧化合铝〞,“二氧化铝〞。

第〔3〕小题总共有15.6%的学生答对。

该题综合性的考察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含杂质的物质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

【教学建议】

1、   关注身边物质的性质、用途的教学;

2、   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以及名称;

3、   如何掌握简单的化学计算,平时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只顾做题,一定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善于归纳。

4、   重视根底教学,关注身边的物质,把生活与化学严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娱中学,在学中悟,在悟中行。

简答题第19题评卷小结

【题目】

19.〔4分〕善于把握关键词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在燃烧和灭火容的学习中,“可燃物、氧气、着火点〞是三个重要的关键词。

一般来说,灭火的原理有三种,其中之一是:

“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请答复另外两种灭火的原理。

灭火的原理之二:

                                               

灭火的原理之三:

                                               

【参考答案】隔绝氧气〔或空气〕〔2分〕;去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分〕

【难度系数】0.46

【存在的主要问题】

1、错别字多

正确写法

隔离

隔绝

扑灭

熄灭

接触

错误写法

格离

隔决

赴灭、捕灭

息灭、牺灭

接处

2、将“着火点〞错误的理解为“着火的地点〞

如:

使氧气与着火点隔离、使可燃物远离着火点;将着火点周围的可燃物清理干净等。

3、将灭火的原理,理解为灭火的方法

  如:

燃烧时叫一些人帮助灭火;燃烧时,火如果很大,请拨打119;合理运用相关的灭火器喷;用沙子盖灭;用干冰灭火。

4、答复不够准确

  如:

减少氧气进入、减少可燃物等。

【教学建议】

1、加强简答题的解题训练和专业性关键词的书写。

2、强化审题意识的培养,明确题目提出的问题的关键,准确进展判断并答复。

题目要求用原理阐述就不能介绍方法。

3、严格区分化学语言和生活语言。

描述化学现象要用化学语言,不能用生活语言进展描述。

简答题第20题评卷小结

【题目】

20.(4分)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南海蕴含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产资源。

〔1〕请写出你知道的一种化石燃料。

〔2分〕

〔2〕请你写出一条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

〔2分〕

【参考答案】

〔1〕煤;或石油;或天然气等〔2分〕

〔2〕防止金属腐蚀;或金属的回收利用;或有方案、合理地开采;或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

〔2分〕〔其他答案合理均给分〕

【难度系数】0.50

【答题情况及反思】

第〔1〕小题:

1、错字、别字较多

如:

天燃气,媒等。

对关键词专用词,有错别字的要扣分。

在教学中要重点强调。

在教学中认真规起来。

2、有些学生写汽油,柴油,煤气,煤油甚至无相关的词语,如石,打火石,可看出学生缺乏化学与社会开展相关知识储藏量缺乏。

我们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应引导学生阅读除了初三两本课本外的相关化学知识的书籍,这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像温泉一样,源源不断。

第〔2〕小题:

注重考察学生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只要学生意思相近,合理都可给分。

如有学生提到建立相关法律法规,职能部门加强宣传,都给总分值。

存在答复不全面的普遍现象,对金属资源缺乏全面理解,具体答复只涉及铁的防锈方法,如涂油、涂油漆等。

没有从保护金属资源这个层面答复以下问题。

在教学中加以区分引导。

学生答复有其独特的思考,如减少工厂废气污染从而减少酸雨对金属资源的腐蚀,可看出这位学生有很不错的化学知识储藏,教学中,对一些学生独特的思考,不管合理与否,我们都加以呵护,正确引导,因为独特的思考,与众不同的想法,往往会是取得成功的开场。

 

【教学建议】

1、我们要加大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方面有关容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防止读死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体验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专业性关键词的书写,进一步促进学生化学根底素养的初步形成。

3、很多学生存在描述不准确,不通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应一味地怪他们语文学得不好,在课堂上,我们应养成多让学生说,让他们描述实验现象,结论,或者他们的解题思路,甚至是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想法。

这一课堂习惯一旦形成,我们的课上得轻松,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015年中考化学实验题答卷分析

实验题21题的平均分约是4.5,22题的平均分是约3.2,两题的总分值百分比约为15%,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

一、根底知识显薄弱

1.常见的化学仪器不认识

酒精灯:

写成“烧杯〞、“量筒〞、“酒精瓶〞、“酒精台〞。

另外错别字的情况非常严重,酒写成“洒〞,精写成“清〞、“晶〞……

2.根本实验操作不熟练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在选择上把握不好,浓硫酸做枯燥剂时气体的进气口找不准。

3.常见酸碱盐的用途、性质混淆不清

液体枯燥剂应选“浓硫酸〞,学生的答复有“氢氧化钠〞、“氧化钙〞或者是“氢氧化钠溶液〞,还有的错误是“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

氢氧化钠在空气变质的产物不知道是碳酸钠,这就表达出学生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响没能很好的掌握,所以学生就找不到哪种物质可以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二、不能灵活、规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1.化学用语不规,元素符号中的大小写不分,化学式中的小数字写得过大

2.实验现象描述不规,如“没有明显的现象〞写成“原来的样子〞、“溶液不变〞、“溶液没发生反响〞……

三、思维不灵活,综合能力较弱

22题中现象b应是“没有气泡产生〞氢氧化钠不变质,可以依据现象a有气泡产生氢氧化钠变质来解决问题的。

四、审题不仔细,不按要求答题

适量的A溶液的名称,局部学生写成化学式,而且又写不对。

浓硫酸枯燥气体的进气口填“a〞局部学生写成“A〞

通过本次改卷,我深刻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会学生根本的化学知识,一定要注重细节,要注重指导学生化学用语的规性、实验现象描述的规性,也要尽可能的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015年中考化学计算题评卷小结

                                

一、试题及参考答案

五、计算题〔共10分〕

23.据报道,“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与“非典〞病毒类似,加强自身防护是抵御病毒的重

要方法。

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是常用的一种消毒剂。

请计算〔直接写出答案〕:

〔1〕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的相对分子质量;〔2分〕

〔2〕过氧乙酸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2分〕

参考答案:

23.〔1〕76〔2分〕〔2〕1:

12〔2分〕

24.〔6分〕石碌铁矿,其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

 

请计算:

某铁矿石,其中含Fe2O3 的质量为16t,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多少?

参考答案:

24.〔6分〕解:

设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x..........1分

  160                       112          

   16t                        x                   1分

                                    

 

160:

112=16t :

x                            1分

x  =11.2t                                      1分

答:

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11.2t     1分

二、此题的根本情况

23题:

难度系数为0.48,平均分是1.91分。

 

24题:

难度系数为0.473,平均分是2.62分。

三、23题失分情况与原因

1、23题的第一小题,有些考生对相对分子质量不理解,对相对分子质量不写单位不掌握,填写76g。

还有些考生计算结果错,填写74、72等。

2、23题的第二小题,有些考生没有看题目的要求,答题卡上写着直接写出答案,但有些考生还是写出多余的表达式。

例如:

H:

O=1:

12等,前后答案不一致。

3、23题的第二小题,有些考生没有认真审题,题目要过氧乙酸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但有些考生求出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有些考生写出三种或两种原子个数比。

例如:

6:

1:

12或2:

4:

3或4:

3,有些考生写出氢、氧两种相对原子质量比,例如:

1:

16等。

四、24题答题情况

.1、大局部考生都懂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根本步骤,解答出答案,得了6分或5分等。

  2、失分的情况:

〔1〕设不规:

设没有铁、质量的关键词,设带单位等。

〔2〕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

如乱标箭头、反响条件写错、配平不对、化学式写错等。

     〔3〕列比例式不对

     位置不对,相对分子质量带单位,x带单位,相对分子质量与质量的位置调换等。

〔4〕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单位换算错,有些考生认为1t=1000g,简单的计算也算错。

局部考生把11.2t算错为112t等

五、教学建议与反思

1、注意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都是一个比值,不写单位。

2、注意审题。

3、教师要交给学生正确的“设〞的方法。

4、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如果学生化学用语掌握得好,抄写化学方程式就不会出错。

5、适当的给学生补补算术课。

例如:

列比例等。

6、不要给学生造成定势思维。

平时教师在教化学计算题时常出现的质量单位是g,有些学生就认为化学计算题的质量单位是g,没有其他质量单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打破学生这种定势思维。

7、要帮助学生克制畏惧心理,让大局部考生来解答计算题,减少计算题0分的人数。

2014年中考化学计算题23题评卷小结

一、试题及参考答案

五、计算题〔共10分〕

23、二氧化碳是一种珍贵的碳氧资源。

以CO2和NH3合成尿素CO(NH2)2是固定和利用CO2成功例,该化学方程式为CO2+NH3====CO(NH2)2+H2O。

请计算:

    〔1〕尿素中C、O、N、H四种元素的质量比〔直接写出答案〕。

    〔2〕假设按上述方法生产120t尿素,可固定的CO2的质量为多少。

参考答案:

23、〔1〕3:

4:

7:

1  〔3分〕

  〔2〕解:

设可固定的CO2的质量为X。

                      1分

       CO2+NH3====CO(NH2)2+H2O。

                    1分

        44                        60

        X                          120t                                    1分

       44:

60=X:

120t                                                1分

 

                                          2分

                                                                             

    答:

可固定的CO2的质量为88t                              1分

二、此题的根本情况

难度系数为0.401,平均分是4.01分。

三、第一小题失分情况与原因

1、有些考生不懂尿素化学式中括号的意义,没有把括号外的2分别与14和2相乘,故有12:

16:

14:

2的错误答案。

2、有些考生把元素质量比写成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即:

12:

16:

14:

1。

3、有些考生把元素质量比写成原子个数比,即:

1:

1:

2:

4

或1:

1:

1:

2。

4、有些考生把比号写成顿号或等号等等。

四、第二小题失分的主要情况及原因

1、设不完整或设带单位。

2、写错化学方程式。

此题已经给出化学方程式,但局部考生还是抄错,看起来是不可思议,但考生抄错化学方程式有原因的,主要原因是局部考生对化学式的写法没有掌屋,对尿素等化学式没有熟记造成的。

3、计算过程的失误:

①列比例不规,颠三倒四。

②算错相对分子质量,例如:

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76等,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48等。

③漏写单位和把吨换算成千克或克,给计算带来麻烦,造成计算结果是8.8t或880t的错误。

④计算能力差,简单的口算也有考生算错。

4、画蛇添足

此题没有要求计算某物质的质量分数,但有局部考生还计算某物质的质量分数。

5、改错时不规

   有些考生改错时,只在错误的数字画一条线,给评卷教师错觉。

例如:

2字画一条线就变成8字等等。

 

五、教学建议与反思

1、重视化学用语的教学,特别是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学生通过学习,掌屋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的方法。

2、重视化学计算的教学,教师要耐心帮助学生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消除对化学计算题的畏惧感,要要求学生不要轻易放弃化学计算题。

3、要重视的化学方程式意义的教学,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理论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中反响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4、要注意教学方法,不要把化学计算课上成数学课。

 

一、试题及参考答案

21、某教师在?

燃烧的条件?

教学中,改良了教材中的实验,如右图所示,在铜片上罩了仪器a。

请答复: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罩上仪器a的作用是_________;                    

〔3〕对照①和②,能够获得可燃物

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

〔4〕课后,小明查阅?

化学实验手册?

获知:

切割白磷时,应在水下进展。

其原因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烧杯          〔2〕防止P2O5逸出污染空气

〔3〕与氧气接触    〔4〕防止切割时白磷自燃

二、得分情况

该题考察?

化学课程标准?

中的科学探究局部完成根底的学生实验中?

燃烧的条件?

;其中第〔1〕、〔3〕题属于容易题,第〔2〕、〔4〕题属于中等题,是开放性的题目,但开放程度不大。

此题共8分,平均分3.07分,总分值人数〔8分〕4322人〔占4.15%〕,0分人数29700人〔占28.5%〕。

三、评卷过程中学生答题情况

第〔1〕题可以说是送分题目,但很多学生丢分较严重,主要丢分在错别字,如将仪器名称写成烧怀、烧坏、烧环、烧杆、燃杯等等,学生刚开场接触化学课,就学习几种仪器的名称,但经过一年后的考试,不少学生就答不出最简单的几种仪器的名称,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除放弃学习的学生外,面对不少的学困生,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第〔2〕题属于中等题,题目难度不大,但学生的答复也是五花八门,而且有的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差,通俗的话,生活中的常用语较多,如防止其它气体〔物质〕跑出来、飞出来、溅出来、弄脏空气等,但在诸多的答案中也有创意的,如隔离空气等,说明学生的思维、想象较丰富。

第〔3〕题也可说是送分的题目,但得分情况也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审题不准,同时答复了可燃物燃烧需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

〔1〕与氧气〔或空气〕接触;〔2〕温度到达可燃物质的着火点。

真是可惜。

第〔4〕题属于开放程度不大的题目,但学生没能抓住与空气隔绝这一要点去做答,表述不清。

例空气中的温度高;白磷在水中不能燃烧;防止灼伤手或手摸白磷会烧伤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等,乱蒙现象严重,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四、教学建议

1、教学要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根底知识的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2、重视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有的教师因种种原因,不重视实验教学,少做或不做实验,课堂上只是讲实验,或者板书实验过程、现象、结论,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考试的时候就不知从何想起,造成学生在答复有关实验的问题时答案五花八门,词不达意,以致于丢分严重。

因此,建议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并且要积极组织学生多做实验,通过化学实验能够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开展的能力打下根底。

一、试题分析:

该题属于试题中难度最大的开放性的实验探究题。

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氢氧化钠溶液与酸碱指示剂酚酞的相互作用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第〔1〕题的参考答案是即使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响,生成的碳酸钠呈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第〔2〕题参考答案的实验设计:

向浓度不同的两种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可能的现象和结论:

如果两种溶液都变红且不褪色,那么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大小无关;如果某一种溶液变红且不褪色,另一种溶液变红后褪色,那么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大小有关。

二、得分情况

该题总分值6分,考生平均分为1.40分,难度系数为0.23,总分值人数5439人,占考试人数的5.22%,零分人数66266人,占考试人数的63.5%。

三、学生答题情况:

第〔1〕题学生由于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