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4221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

期中测试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

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

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

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

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

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

“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

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说:

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

如:

“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

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

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

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

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图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曾经存在于世界上许多民族中,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B.闻一多认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龙同凤一样是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C.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D.龙图腾说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被学术界否定。

【答案】 D(本题着眼于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信息存在于第2、3、5段。

由第5段可知龙图腾说遭到一些学者质疑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这并不等于被学术界否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句子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认为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龙图腾是在蛇等图腾基础上糅合而形成的。

B.龙图腾是建立在鱼、鳄等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渗透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C.迄今为止,没有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D.一些学者认为,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逐渐兼并与融合了许多其他弱小的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是出于臆想。

【答案】 B(本题着眼于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信息集中在第1、4、5段。

第一段开头原文是“龙”而不是“龙图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句子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故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

B.有的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却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C.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文化与社会学中的某一氏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可能是错误的。

D.有的专家认为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这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相悖的。

【答案】 C(原文第5段学者们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是非常错误的。

C项“可能错误的”与原文不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4~7题。

张顺,民兵部将也。

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

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

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

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

出令曰:

“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

”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

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

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

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

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

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

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

及收军,独失顺。

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

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

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

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

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

贵惊曰:

“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

”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

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

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昼。

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

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

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

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

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

“识矮张乎?

此是也。

”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

文焕斩四卒,以贵祔葬顺冢,立双庙祀之。

(选自《宋史》)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  稍:

稍微

B.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祀:

祭拜

C.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 辟:

通“避”,躲避

D.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意,料想

【答案】 A(稍:

逐渐,慢慢地。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顺张贵英勇无畏的一组是(3分)(  )

①贵先登,顺殿之

②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

③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

④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

⑤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

⑥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答案】 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朝将领将三条小船连在一起成为一艘舫,用中间一艘小船装载兵士,左右两艘则将其底凿空并盖上盖子来作为掩饰。

B.张贵率军突围时,元军“皆辟易”,只是由于叛兵的出卖,使得元军占据龙尾洲以逸待劳,才导致突围失败,自己被擒,被杀。

C.张贵突围前派遣两名士兵赴郢求援。

这两名士兵,在重围中置生死于度外,成功突围,最后竟然到达了郢,两名士兵表现得无比英勇。

D.在各船中装备各种作战工具,入夜过了三刻后才启航出江,并用红灯作为信号,能看出张顺张贵在率军解救襄阳之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答案】 B(除叛徒出卖之外,还有郢兵未按约到达,实力对比悬殊等因素。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10分)

(1)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张顺张贵都是智勇双全,一向被将士们信任,让他们担任都统。

(2)约定的日期定好以后,张贵于是告别文焕向东而下,他检阅了自己的部下,到上船时发现自己帐前一名曾经犯了错误被鞭刑过的人逃走了。

参考译文:

张顺是民兵的一员部将。

襄阳城被围困了五年,宋朝将领探知它的西北面有一条叫做“清泥河”的河流,发源于均州、房州,就在这个地方造了轻快小船上百艘,将三条小船连在一起成为一艘舫,用中间一艘小船装载兵士,左右两艘则将其底凿空并盖上盖子来作为掩饰。

宋将给出重赏来招募死士,招得三千名。

招募将领,招得了张顺和张贵。

人们称张顺为“矮张”,张贵则叫做“竹园张”,他们都是智勇双全,一向被将士们信任,让他们担任都统。

他们下令道:

“这次行动不过一死罢了,如果你们有谁不是出于本心跟随,最好快点离开,不要妨碍我们的大事。

”将士们人人都感到振奋。

在汉水涨水时,派出百艘战船,缓缓进入团山下。

过了两天,进入高头港口,工事布置好后,在各船中装备了火枪、火炮、烧红的木炭、巨大的战斧、强劲的弓弩。

在入夜过了三刻后(“漏”是古代计时之器,指报时漏斗里的滴水。

“下三刻”是指古代一个时辰分为上、中、下三刻),启航出江,用红灯作为信号。

张贵做先锋,张顺殿后,他们乘风破浪,迅速突破重围。

到了磨洪滩以上,元军的兵船布满江面,没有突围的缝隙。

众军士趁着锐气一共斩断敌人用铁索连起的杙船几百艘,转战一百二十里,到黎明时分抵达了襄阳城下。

襄阳城中已经很久没有救援了,听闻援军到了,士气顿时高涨百倍。

到收军的时候,唯独没有看到张顺。

过了几天,有一具浮尸逆流而上,身穿战甲,手拿弓箭,一直漂到浮桥下,人们一看原来是张顺,只见他身中四枪六箭,脸上满是愤怒的表情,仿佛活着一般。

众将士都认为他是神,于是为他立碑安葬,并且为他立了一座庙来祭拜他。

张贵抵达襄阳后,襄阳守将吕文焕竭力留下他共同守卫襄阳。

张贵凭借自己的勇猛,想要返回郢,于是招募了两名能够在水下几天不吃东西的兵士,派他们拿着用蜡包好的信到郢请求救援。

元兵增加守卫更加严密了,将水路封锁了连续几十里,并布置了撒星桩,即便是鱼虾都不能度过。

那两人碰到撒星桩就用锯子锯断,最后竟然到达了郢,交付了情报,郢守将同意发兵五千驻扎在九尾洲来援助他们夹击。

约定的时期定好以后,张贵于是告别文焕向东而下,他检阅了自己的部下,到上船时发现自己帐前一名曾经犯了错误被鞭刑过的人逃走了。

张贵惊呼:

“我的大事要泄露了,快点行动,敌人或许还不知道。

”在再不可能隐藏行踪的时候,于是开炮擂鼓开船,趁着夜色顺流而下,斩断铁锁突破重围大胆前进,敌人都惊慌躲避退去。

冲出险境后,正是三更半夜,来到了小新城,元军在半路阻击,他们拼死迎战。

沿岸摆着成捆的束荻草和火把,火光把天照耀得像白天一样明亮。

到了勾林滩,渐渐靠近龙尾洲,远远望见军船的旗帜杂乱飘拂,军士们十分喜悦,点燃流星火来示意。

(龙尾洲的)军船看到火光于是向前迎来,等到接近到几乎合为一处时,才发现来的全是元兵。

原来郢派出的兵前两天因为惊疑风水而退到三十里外屯兵,而元军得到那个逃走的士兵报告,占据龙尾洲以逸待劳。

张贵战斗得已经困乏,又出乎自己意料,他的士兵几乎被杀光,他自己身中几十枪,因为体力不支被擒,最后宁死不屈而被杀害。

元军于是命令四个投降的士兵将张贵的尸体抬到襄阳,在城下叫道:

“你们认识矮张吗?

这就是的。

”守城的人都哭了,城中士气低落。

吕文焕杀了那四个降兵,将张贵合葬在张顺的坟墓,立了双庙来祭拜他们。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11分)

长相思

陈东甫

花深深,柳阴阴。

度柳穿花觅信音。

君心负妾心。

怨鸣琴,恨孤衾。

钿誓钗盟何处寻?

当初谁料今。

8.这首词上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请简要赏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句以乐景衬哀情,以春天的美丽反衬女子的孤寂之感;“度柳穿花”句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女子苦等音信的焦急心情;最后一句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呼告,抒发了女子心中的悲愤之情。

9.词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思想情感有什么变化?

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女子一开始痴情期盼,想方设法寻觅归人;之后意识到自己被弃的命运,对负心人非常怨恨;最后陷入悔悟与反思之中,情感转向冷静清醒。

(三)默写名句名篇(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小题)(6分)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

(2)合抱之木,______________;九层之台,______________;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

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 

(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

(2)生于毫末 起于垒土 竟无语凝噎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日子

陈忠实

两架罗筛,用木制三脚架撑住,斜立在掏挖出湿漉漉的沙石的大坑里。

男人一把镢头一把铁锨,女人也使用一把镢头一把铁锨;男人有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和一根扁担,女人也配备着两只铁丝编成的铁笼和一根扁担。

我回到乡下的第一天,走到滋水河边发现了河对面的这一对夫妇。

就我目力所及,上游和下游的沙滩上,支着罗网埋头这种劳作的再没有第二个人了。

早春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晒得人脸上烫烫的,却很舒服。

“你该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我说,“你是高中生,该当……”

“找过。

也干过。

干不成。

”男人说。

“一家干不成,再换一家嘛!

”我说。

“换过不下五家主儿,还是干不成。

”女人说。

“工作不合适?

没找到合适的?

”我问。

“有的干了不给钱,白干了。

有的把人当狗使,喝来喝去没个正性。

受不了啊!

”他说。

“那是个硬熊。

想挣人家钱,还不受人家白眼。

”她说。

“不是硬熊软熊的事。

出力挣钱又不是吃舍饭。

”他说。

“凭这话,老陈就能听出来你是个硬熊,”女人说,“他爷是个硬熊。

他爸是个硬熊。

他还是个不会拐弯的硬熊——种系的事。

“中国现时啥都不缺,就缺硬熊。

”他说。

“弓硬断弦。

人硬了……没好下场。

”她说。

“这话倒对。

俺爷被土匪绑在明柱上,一刀一刀割。

割一刀问一声,直到割死也不说银圆在哪面墙缝里藏着。

俺爸被斗了三天两夜,不给吃不给喝不准眨眼睡觉直到昏死,还是不承认‘反党’……我不算硬。

“你已经硬到只能挖石头咧!

你再硬就没活路了。

硬熊——”

他很坦率又不无迷津地悄声对我说,他也搞不清自己为什么偏偏注意女人的腰,一定要娶一个腰好的媳妇,脸蛋嘛倒在其次,能看过去就行了。

他大声慨叹着,不无讨好女人的意思:

“农村太苦太累,再好的腰都给糟践了。

男人把堆积在罗网下的石子铲进笼里,用扁担挑起来,走上沙坑的斜坡,木质扁担吱呀吱呀响着,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堆上。

折返身回来,再装再挑。

女人对我说:

“他见了你话就多了。

他跟我在这儿,整晌整晌不说一句话。

太阳沉到西原头的这一瞬,即将沉落下去的短暂的这一瞬,真是奇妙无比景象绚烂的一瞬。

泛着嫩黄的杨柳林带在这一瞬里染成橘红。

河岸边刚刚现出绿色的草坨子也被染成橘黄色。

小木桥上的男人和女人被这瞬间的霞光涂抹得模糊了,男女莫辨。

_

应办了几件公务,再回到滋水河的时候,小麦已经吐穗了。

我有点急迫地赶回乡下老家来,就是想感受小麦吐穗扬花这个季节的气象。

女人正挥动铁锨朝罗网上抛掷着沙石。

男人呢?

“那位硬熊呢?

”“没来。

我问:

“咋咧?

出什么事了?

她停住手中的铁锨,重重地深深地吁出一口气:

“女儿考试没考好。

“就为这事?

”我也舒了一口气,“这回没考好,下回再争取考好嘛!

“这娃娃也是……平时学得挺好的,考试分数也总排前头。

偏偏到分班的节骨眼上,一考就考……”

“直到昨日晚上,他才说了一句话:

我现在还捞石头做啥!

我还捞这石头做啥……”

“你不是说他是个硬熊吗?

这么一点挫折就软塌下来了?

”我说。

“他高考考大学差一点点分数没上成,指望娃能……”

“他来了!

天哪!

他自个儿来了——”

我听见女人的抖声,也看见她随着颤颤的抖声涌出的眼泪。

我瞬即看见他正向这边的沙梁走来。

他的肩头背着罗网,扛着镢头铁锨,另一只肩头挑着担子,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吊在扁担的铁钩上。

他对我淡淡地笑笑。

他开始支撑罗网。

“天都快黑咧,你还来做啥?

”她说。

“挖一担算一担嘛。

”他说。

许久,他都不说话。

镢头刨挖沙层在石头上撞击出刺耳的噪声,偶尔迸出一粒火星。

许久,他直起腰来,平静地说:

“大不了给女儿在这沙滩上再撑一架罗网喀!

我的心里猛然一颤。

我看见女人缓缓地丢弃了铁锨。

我看着她软软地瘫坐在湿漉漉的沙坑里。

我看见她双手捂住眼睛垂下头。

我听见一声压抑着的抽泣。

我的眼睛模糊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详细描述劳作的场景并且突出描写男人、女人使用同样的镢头、铁锨、铁丝编织的铁笼、扁担,意在表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B.“我”之所以反复劝男人“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是因为他是个高中生,也因为“我”和他谈得很投机,更因为“我”有能力帮他。

C.小说写男人的爷爷宁愿被杀害也不说出银圆的下落,他父亲昏死也不承认“反党”,是为了说明他的“硬”受到家族影响,与下文他的转变形成对比。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对女儿考试没考好这件事的态度可以看出,女人是一个通情达理而又乐观的人,而那个自认为“硬”的男人却被打垮了。

E.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夹以简洁的叙事,对话语言不仅极富个性,体现出人物性格特点,而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那位硬熊呢”等。

【答案】 EC(D.“男人却被打垮了”言过其实,从下文可以看出,他只是改变了“硬”的个性。

A.“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错,应该是男人与女人都承担着一样的家庭责任,承受着一样的生活煎熬。

B.“‘我’有能力帮他”文中没有依据。

(2)小说中的男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中的男人是一个被生活磨掉了棱角的普通劳动者。

起初,他个性鲜明,刚直硬气,情愿在家吃亏劳累也不屈从于不良业主的欺压;但女儿考试失利,女儿实现他的大学梦的这根精神支柱倒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终于屈服于生活现实并产生了让女儿回家务工的想法。

(3)小说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明时间的推移,照应前文关于“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的描写。

②通过对美好景物的描写,衬托主人翁与我相见后的兴奋心情。

③交代季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写“我”再来感受小麦吐穗扬花埋下伏笔。

(4)小说结尾说“我的眼睛模糊了”,请结合全文探究“模糊”的原因。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①“我”为男人因为女儿考试失利就改变“硬”的个性而感动。

②“我”为女人听到男人的话后如此强烈的反应而惊讶。

③“我”为这个家庭在未来的日子找不到生活目标感到担忧。

④“我”为残酷的生活现实磨去人们刚直个性的现象感到担忧。

⑤同情这一家人的命运。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余光中:

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

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

《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

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

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

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

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

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

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

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

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

母亲去世,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