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4273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221

2-2-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一、对点练

1.(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注】①居士:

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

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

                                    

                                    

                                    

【解析】诗中描写“陈居士”动作、神态的诗句:

“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

由此可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诗歌后面的注释,“居士:

指文人雅士”的解释,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菊 花

李商隐

【注】①《晋书·罗含传》:

“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

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诗的前四句依次对应色美、味香、品高。

一方面从菊花本身的特征入手,另一方面联系人物的德行揭示菊花的高贵品质。

【答案】①色美:

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

②味香:

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

③品高:

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3.(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注】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解析】一、二句中“回万里”“九龙盘”写汉江水势浩渺,一泻万里,支流众多,流域广大;第三、四句中,“豁中国”“飞迅湍”写其气势磅礴,景象阔大。

诗人开头写这样的景象,是为下面赞美国家一统后的“众流安”做对比反衬的。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4.(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

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分析描绘的景象,需结合原诗,逐句分析。

首联写雨过天晴,地面干净;颔联写紫烟逐渐散去,风和日丽;颈联写花湿、柳绿。

答题时要注意语言格式的协调一致。

【答案】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二、综合练

(一)(2018·河北辛集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又呈吴郎①

杜甫

【注】①呈:

呈送。

吴郎:

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②转须:

反而更应该。

③甚:

太。

④征求:

指赋税征敛。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解析】C.“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理解有误。

这两句诗意思是:

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E.“不乏幽默”理解有误。

【答案】C E

6.清人卢德水说:

“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

”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

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2)关注社会,忧国忧民。

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吴潜①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②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①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

②木末:

树梢。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

B.“正槛外”三句,写凭栏所见壮观之景,也表现了词人心潮的激荡。

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D.“乾坤虽大愁难著”,化实为虚,乾坤虽大却安放不下诗人的愁情。

E.词人借凭栏所见之景,抒发了老当益壮、力图恢复祖国山河的壮志。

【解析】C项原句中并没有体现“伫立之久”的意思;D项“化实为虚”应为“化虚为实”。

E项,抒发了岁月易老、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愁恨。

【答案】AB

8.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

这首词上片写登滕王阁览景,下片借景抒情,由近及远回首往事,十年来宦海沉浮,如流年似水,去日苦短,能有作为的岁月不多了。

而社稷颠危,国难深重,有志难伸,内忧外患,充满胸间。

临近黄昏,城头的号角更勾引起迁客无尽的羁旅愁思。

【答案】塑造了一个宦海沉浮、年老依然漂泊在外的爱国词人形象。

在这首词中,既有流年似水、去日苦短的惆怅,又有国难深重、有志难伸的忧伤,还有漂泊孤独、落寞忧愁的悲凉。

(三)(2017·山西临汾市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廿三)①

陈子昂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为武则天赏识之时。

②珠树:

即三株树。

据《山海经》记载,为古代传说中的名贵树名。

③旖旎:

本为旌旗随风飘扬貌,引申为柔美貌,犹言婀娜。

9.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感遇诗是对所遇事物抒发感慨的诗,常常抒发个人际遇之感慨。

与陈子昂咏“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一样,这首诗风格尖峭直露,怨伤情绪是很浓重的。

B.本诗大有尺幅千里之势。

开篇即突出了诗的主角“翡翠鸟”,接着六句写其残酷结局,之后两句运用反问,交代了原来远走高飞无用,虞人还是用网罗找到了它。

C.这首诗巧用了对比手法,如第五六句写翡翠鸟“杀身炎州”、“委羽玉堂”就与前面其“巢在南海”、“栖在珠树”时雌雄双栖的自在境况形成极大的反差。

D.“光”“烂”这两个词表现力很强,突出了翡翠鸟华丽漂亮的羽毛为“首饰”和“锦衾”带来了无限光彩。

它使美人的首饰婀娜生光,使美人的锦被斑斓鲜艳。

E.这首诗双关到底,寓意丰富。

看似句句说鸟,实则句句写人。

最末第二句“多材信为累”道出了作者珍禽之叹息的正意。

一经点明,立即收住,戛然而止。

【解析】A.这首诗怨伤情绪是很浓重的,但在表现的方式上,却采用了缓和的口气,因此风格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

B.第九句、第十句运用的是自问自答的设问。

【答案】AB

10.本诗突出了翡翠鸟的什么特点?

借此鸟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析。

答:

                                    

                                    

                                    

【答案】翡翠鸟的特点:

①筑巢神树,羽毛华美(外形美丽)。

②品行高洁,不同流俗。

③雌雄双飞,自由自在。

情感:

表达了诗人被迫为武氏把持的朝廷效力(因被武则天赏识而丧失了在政治上抉择自由)的无奈和哀怨之情。

本诗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借叹鸟之悲而自叹,亦可答“运用双关”、“运用比喻”),感伤自己为武则天赏识时的不自由。

如最后两句,感叹此珍禽,实际上感叹的是自己为才华所累的遭遇。

(四)(2018·广西桂林市九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

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陆游

【注】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诗人问诸公:

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

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E.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解析】B项“偶经”可见诗人不是特意寻访。

D项“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说法错误。

“吴中近事君知否?

”自问自答。

告诉好友每家的团扇上都画着他。

【答案】BD

12.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①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

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

色彩描写极为生动。

②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

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

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

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击。

(意思对即可)

2-2-2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对点练

1.(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选自《全唐诗》)

“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

请说明理由。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炼字。

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句意,把握“望”“空”的基本义和语境义,联系语境分析比较其表达效果,明确用哪个更好。

作答时,要先明确用哪个更好,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望”:

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

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注】①大通驿:

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答:

                                    

                                    

                                    

(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

(1)鉴赏诗歌中的关键词,首先要明确词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本题中的“软”既可以看作形容词,形容风很软,也可以看作动词,微风吹拂,使江水变得绵软,这是一语双关的用法。

答题时,理解“软”字的意思,并指出手法,再指出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回答本题首先明确“过”的词义,“过”有经过,路过的意思。

诗题中的“过”字在文中主要体现在时间、地点与景物的变化上。

答题时抓住“遥辨市”“忽移湾”“一江水”“九子山”等表示移步换景的词语来回答。

【答案】

(1)“软”可形容风,即微风吹拂,给人以软绵绵的感受;又可形容江水,即微风吹拂,江面微波荡漾,江水像绸缎一样波动铺展开来。

“软”既是一语双关,又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化视觉为触觉。

(2)“过”,路过,经过,首联介绍经过大通驿的时间,晨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颔联写过大通驿时景物与地点的变化,远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便过了河湾,红树已在身后;颈联写通过大通驿的舒适心情;尾联则写通过大通驿的美景,由眼前美景联想到绘画美。

3.(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

古代兵书。

③时髦:

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

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炼字。

首先明确是比较“健”和“弱”、“明”和“昏”,意思截然相反。

炼字讲究字词不离诗句,而且还要考虑诗人在其中寄寓的情感。

答案见仁见智,但必须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答案】观点一:

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

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

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答:

                                    

                                    

                                    

【解析】词在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

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

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这里选用的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二、综合练

(一)(2018·辽宁葫芦岛市监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山道中

方风

【注】方风,字韶卿,一字景山,浦江(今属浙江)人。

宋亡不仕,隐居仙华山,人称岩南先生。

常出游名山大川,访问宋朝遗老,每过破军蹶将之处,仰俯徘徊而不能自已,亡国之痛,溢于言表。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中的“犯春霜”“一径寒”“悬冰白”等词句,直接点明了时令犹寒,这是导致后来诗人出游游兴不浓的原因之一。

B.颈联所写的溪落旧痕、野岸枯寂和树浮空翠、栏杆沾湿之景,以哀景写哀情,带有一种感伤的情绪。

C.尾联,借用“叱石为羊”的典故,诗人有意将它改为“岩头悬冰”即石化之羊,暗喻把元朝政权当作逢春即融的冰山之意。

D.“尘外频闻山水宽”一句,表达了诗人因为朋友渐少而对秀美山水充满向往,决意归隐的感情愈加强烈。

E.诗人寄情山水,吟风咏月,虽然身在世外,心却不能同步,怀念故国江山的情愫,对异族统治者的鄙视,在不知不觉间就从诗文中显露出来。

【解析】A项时令犹寒,不是游兴不浓的原因,而是因为朋友少和故国痛。

D项,朋友渐少与归隐之意二者没有因果关系,其中都包含着诗人心中的激愤不平之意。

【答案】AD

6.历来都认为此诗颈联最为绝妙,请从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

                                    

                                    

                                    

【答案】颈联中的“枯”字和“湿”字用得最为精妙,溪水枯落只剩旧日的痕迹,连渡口也显得更加冷落荒芜,一个“枯”字既点明了水势的减退,也暗含了渡口死寂凄凉的景象。

树木漂浮在晨雾中,一片浓绿,好像要沾湿了楼头的栏杆。

“湿”字既有雾气的淋漓之势,又有绿色的灵动之态。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注】谢玄晖:

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

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解析】B项,“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

E项,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浓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答案】BE

8.从炼字的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

好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仔细审读这首诗的颔联,抓住动词“摇”“滴”所具有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指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答案】“摇”“滴”二字用得极好。

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

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

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三)(2018·湖南永州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渭川田家

王维

【注】①雉雊(gòu):

野鸡鸣叫。

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

“式微,式微,胡不归?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

B.第二句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

C.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

D.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

E.这是田园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偶句押韵,所押的韵是“归、扉、稀、依、微”。

【解析】C项,“急切地呼喊着牧童的名字”,错,“以声衬寂”也不恰当;E项,本诗是五言古体,所押的韵是“ui”,“归、扉、稀、依、微”是韵脚。

【答案】CE

10.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答:

                                    

                                    

                                    

【答案】①直抒胸臆,反衬见意。

看到万物皆有所归,归得惬意,诗人既羡慕又惆怅,反复吟咏《式微》,反衬出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寄托归隐田园的心情。

②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前面诗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向抒情,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③用典。

王维在诗中借吟咏《式微》以表达归隐田园的急切心情。

(四)(2018·安徽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始安秋日

宋之问

【注】①世业:

犹世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前两句用“洛阳春”引发对“桂林风景异”想象,进而表达作者满怀的喜悦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