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4293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docx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毕业设计论文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题目: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

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工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须知

一.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二.指导教师应为具有讲师以上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有关专业人员,经系审查同意后,才能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三.学生应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完成作业。

要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完成、不得抄袭或找人代笔。

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设计(论文)写作要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说理透彻,语言准确恰当,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五.答辩过程中学生要严肃认真,文明礼貌,谦虚谨慎,认真回答答辩主持人、委员提出的问题。

六.填报有关表格时,应按项目要求逐项真实、认真、全面填写。

评审表

学号

姓名

高杰

学制

三年

专业

生物制药技术

班级

11级生物二班

论文题目

大黄泻下机理研究综述

指导教师

何超元

职称或职务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

职称:

年月日

系审查意见:

 

成绩:

审查人签名:

职称:

年月日

学校终审意见:

 

成绩:

审查人签名:

职称:

年月日

答辩情况记录

答辩题目

答辩情况

正确

基本正确

经提示回答

不正确

未回答

此表格由主持答辩的同志填写;正确为优秀;基本正确为良好;经提示回答为及格;不正确,不回答为不及格。

答辩委员会(或小组)评语:

 

成绩:

答辩主持人签名:

职称:

年月日

毕业论文审查不及格补审意见:

 

成绩:

补审人签名:

职称:

年月日

大黄泻下机理的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对大黄的药用价值、泻下机理以及近年来大黄的综合开发利用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

大黄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以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为主要作用。

目前对大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蒽醌类化合物,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

近年来对大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字]:

大黄,药用价值,泻下机理,蒽醌类化合物

 

目录

1前言……………………………………………………………………………1

1.1大黄的简介……………………………………………………………1

1.1.1大黄的形态特征…………………………………………………1

1.1.2性状………………………………………………………………2

1.1.3功效………………………………………………………………2

1.1.4成份………………………………………………………………2

1.1.5采收和储藏………………………………………………………2

2大黄的泻下作用研究实验……………………………………………………4

2.1实验摘要………………………………………………………………4

2.2实验材料………………………………………………………………4

2.3材料方法………………………………………………………………5

2.4实验结果………………………………………………………………6

2.5实验讨论………………………………………………………………7

3大黄的现代研究………………………………………………………………9

3.1大黄泻下主要作用成分………………………………………………9

3.2临床研究………………………………………………………………10

3.3大黄药理作用…………………………………………………………10

3.4大黄毒副作用…………………………………………………………10

3.4.1毒性介绍…………………………………………………………11

3.4.1临床毒理学研究…………………………………………………12

3.5大黄研究表明…………………………………………………………12

4大黄的现代临床应用…………………………………………………………14

5相关资料及各家论述…………………………………………………………15

5.1相关资料………………………………………………………………15

5.2各家论述………………………………………………………………16

7结论……………………………………………………………………………17

参考文献…………………………………………………………………………18

致谢………………………………………………………………………………20

 

1前言

大黄是多年生高大草本。

生于山地林缘或草坡,野生或栽培,根茎粗壮。

茎直立,高2m左右,中空,光滑无毛。

基生叶大,有粗壮的肉质长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宽心形或近圆形,径达40cm以上,3-7掌状深裂,每裂片常再羽状分裂,上面流生乳头状小突起,下面有柔毛;茎生叶较小,有短柄;托叶鞘筒状,密生短柔毛。

花序大圆锥状,顶生;花梗纤细,中下部有关节。

花紫红色或带红紫色;花被片6,长约1.5mm,成2轮;雄蕊9;花柱3。

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顶端微凹陷,基部近心形,暗褐色。

花期6-7月,果期7-8月。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

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

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

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1.1大黄的简介

1.1.1形态特征

药用大黄又名:

南大黄。

图1.1药用大黄

蓼科(Polygonaceae)大黄属(Rheum)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及根供药用。

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

茎直立,疏被短柔毛,节处较密。

根生叶有长柄,叶片圆形至卵圆形,直径40~70厘米,掌状浅裂,或仅有缺刻及粗锯齿,前端锐尖,基部心形,主脉通常5条,基出,上面无毛,或近州'脉处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于叶脉及叶缘;茎生叶较小,柄亦短;叶鞘简状,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

圆锥花序,大形,分枝开展,花小,径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绿色或黄白色,2轮,内轮者长圆形,长约2毫米,先端圆,边缘不甚整齐,外轮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

瘦果

三角形,有翅,长约8~10毫米,宽约6~9毫米,顶端下凹,红色。

花果期6~7月。

基生叶5浅裂,浅裂片呈大齿形或宽三角形;托叶鞘膜质,较透明,上有短毛。

花较大,淡黄绿色,花蕾椭圆形,果枝开展,翅果边缘不透明。

1.1.2性状

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

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1.1.3功效

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大黄味苦,性寒。

1.1.4成分

大黄根、根茎主要含蒽醌衍生物约占2%-5%,蒽醌类以两种形式存在,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苷,其中的蒽醌苷和二蒽酮苷为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以二蒽酮苷中的番泻苷A、B、C、D、E、F泻下作用最强,少部分游离形势的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

此外,大黄还含有d-儿茶素、没食子酸,以及多糖等。

1.1.5采收和储藏

大黄移栽后,一般于第3、4年7月种子成熟后采挖,先把地上部分割去,挖开四周泥土,把根从根茎上割下,分别加工。

北大黄挖起后不用水洗,将外皮刮去,大的开成对半,小团型的修成蛋形。

可自然阴干或用火熏干。

南大黄先洗净根茎泥沙,晒干,刮去粗皮,横切成7~0cm厚的大块,然后抗干或晒干,由于根茎中心干后收缩陷成马蹄形,故称“马蹄大黄”。

粗根刮皮后,切成10~13cm长的小段,晒或炕子即成。

 

2大黄的泻下作用研究实验

2.1实验摘要:

目的比较大黄结合蒽醌、游离蒽醌致泻作用的强度并探讨其相关机制。

方法通过灌服高浓度的奶粉溶液以营造高营养性环境,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大黄结合蒽醌及游离蒽醌对小鼠的致泻作用;并运用析因设计分析了奶粉在这些致泻作用中的作用,同时还考察了大黄结合蒽醌及其游离蒽醌体外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大黄游离蒽醌500,1000mg/kg均可使小鼠胃内容物和小肠内容物显著增加;大黄结合蒽醌500,1000mg/kg也可显著增加小鼠小肠内容的重量,但对小鼠胃内容重量的影响作用较弱;各药物组均可显著增加小鼠各肠段内的蛋白质浓度。

析因设计的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大黄游离蒽醌或是结合蒽醌均可显著增加正常小鼠(未加用奶粉)的胃、小肠及全胃肠道的内容物及蛋白质的含量,并可显著降低小鼠小肠、结肠Cl-浓度和升高小鼠结肠K+浓度;奶粉本身也具有与大黄蒽醌类似的作用,与之合用可增强大黄蒽醌的作用。

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大黄游离蒽醌或是结合型蒽醌对胃蛋白酶的活性均无明显影响。

结论大黄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均具有显著的致泻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刺激胃肠道分泌、增加胃肠道内蛋白质浓度而产生容积性导泻。

2.2实验材料

  药物大黄结合蒽醌(GlycosidesofAnthraquinonefromRheumpalmatumL.,以下简称GARP):

大黄经水煮提取后再用大孔树脂进行分离纯化,其大黄蒽醌主要为结合型,其纯度为36.5%;大黄游离蒽醌(AnthraquinonefromRheumpalmatumL.,以下简称ARP),其游离蒽醌含量为85.6%药,以上实验用药均由四川省中药研究所药化室易进海博士提供。

临用前用蒸馏水或40%奶粉溶液配制成所需浓度的混悬液备用。

通便灵胶囊,0.25g/粒,通化白山制药五厂生产,批号20020601-0249,临用前用蒸馏水配成所需浓度备用。

伊利全脂甜奶粉,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8712880。

临用前用蒸馏水配成所需浓度备用。

  试剂总蛋白(TP)检测试剂盒,批号0106091;甘油三酯(TG)检测试剂盒,批号0106061,均由四川省迈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HC-988A标准液,批号20060227;HC-988B标准液,批号20041129,均由深圳市航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提供。

Pepsin,1:

3000,Sigma产品。

  动物SPF级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生产合格证号为SCXK(川2005-19),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仪器比色计,UV-730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岛津产;电解质分析仪HC9883,深圳市航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产。

 2.3实验方法

  结合蒽醌和游离蒽醌对小鼠致泻作用,取20~22g小鼠68只,雌雄各半,禁食不禁水24h后,将动物随机分为6组,即奶粉组、奶粉+结合蒽醌500mg/kg、奶粉+结合蒽醌1000mg/kg,奶粉+游离蒽醌500mg/kg、奶粉+游离蒽醌1000mg/kg及奶粉+阳性药物组,实验当天分别灌服药物或等容量40%奶粉液(1.0ml/只),药后50min处死小鼠,取胃、小肠和结肠称取全重,再分别用2ml生理盐水洗净胃、小肠和结肠的内容物,用滤纸吸去水分后称重(各器官净重),各器官的全重减各器官的净重即为内容物重。

收集洗出的内容物,离心,取上清液分别测定其总蛋白及小肠内容物中的TG含量。

  析因设计探讨奶粉对大黄结合蒽醌及游离蒽醌致泻作用的影响取20~25g小鼠60只,雌雄各半,禁食不禁水24h后,将动物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蒸馏水)、奶粉组、结合蒽醌1000mg/kg、游离蒽醌1000mg/kg,奶粉+结合蒽醌1000mg/kg及奶粉+游离蒽醌1000mg/kg、实验当天分别灌服药物或等容量40%奶粉液或等容量蒸馏水(1.0ml/只),药后30min处死小鼠,取出胃、小肠和结肠称取全重,再分别用2ml生理盐水洗净胃、小肠和结肠的内容物,用滤纸吸去水分后称重(各器官净重),全重减净重即为内容物重。

收集洗出的内容物,离心,取上清夜分别测定总蛋白,测定小肠内容物中和结肠内容物中的K+,Na+,Cl-含量及小肠内容物中TG含量。

  结合蒽醌和游离蒽醌体外对胃蛋白酶的影响采用Mett法[4]制备蛋白管,即将内径1~2mm粗细均匀的毛细管截成5cm长,用鸡蛋1枚,取出蛋清,充分摇匀后用纱布过滤,将上述毛细管利用虹吸作用灌满蛋清(内无气泡),然后放在85℃热水中使蛋白凝固,待冷却后,取出毛细管用蜡将蛋白管两端封闭,储冰箱中备用。

实验时取2%胃蛋白酶0.1mol/L盐酸溶液5ml,放入一次性试管中,各药物组分别加入各受试药液100μl(二甲基亚砜配制),正常组加入二甲基亚砜100μl,摇匀后,放进上述蛋白毛细管两根(先折去固封的蜡端),密封,37℃孵育24h,测定毛细管两端透明部分的长度(cm),将两端的长度相加即为被消化的蛋白量。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分析协同作用时采用方差分析。

2.4实验结果

  大黄结合蒽醌和游离蒽醌对小鼠致泻作用从表1可见,大黄游离蒽醌500,1000mg/kg及通便灵1000mg/kg均可使小鼠胃内容物和小肠内容物显著增加,与奶粉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大黄结合蒽醌500,1000mg/kg可显著增加小鼠小肠内容的重量,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小鼠胃内容重量的影响作用较弱,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大黄结合蒽醌和游离蒽醌对小鼠胃、小肠及结肠内容物总蛋白含量的影响从表2可见,大黄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及通便灵均可使小鼠胃、小肠及结肠中的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与奶粉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且大黄游离蒽醌的作用显著强于大黄结合蒽醌。

  灌服奶粉为大黄结合蒽醌和游离蒽醌增加小鼠各段胃肠道内容物重量的影响,奶粉组、大黄结合蒽醌1000mg/kg及大黄游离蒽醌1000mg/kg均可显著增加小鼠胃内容物、小肠内容物及所有胃肠道的内容物重量,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大黄游离蒽醌1000mg/kg还可显著增加小鼠结肠内容物重量,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大黄结合蒽醌1000mg/kg或大黄游离蒽醌1000mg/kg与奶粉合用均可显著增加小鼠小肠内容物、结肠内容物重量及所有胃肠道的内容物重量(P<0.01),与奶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

  灌服奶粉为大黄结合蒽醌和游离蒽醌增加小鼠各段胃肠道蛋白质浓度的影响,奶粉组、大黄结合蒽醌1000mg/kg及大黄游离蒽醌1000mg/kg均可显著增加小鼠胃、小肠、结肠及全胃肠道内蛋白质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大黄结合蒽醌1000mg/kg或大黄游离蒽醌1000mg/kg与奶粉合用均可显著增加小鼠胃、小肠及结肠及全胃肠道内蛋白质水平,与奶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

  灌服奶粉为大黄结合蒽醌和游离蒽醌调控小鼠小肠TG及K+,Na+,Cl-浓度的影响,奶粉组、大黄结合蒽醌1000mg/kg及大黄游离蒽醌1000mg/kg均可显著降低小鼠小肠内氯离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大黄结合蒽醌1000mg/kg或大黄游离蒽醌1000mg/kg与奶粉合用均可显著降低小鼠小肠内氯离子水平,与奶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

但各药物或奶粉均对小鼠小肠内的钾离子水平无明显影响。

  灌服奶粉为结合蒽醌和游离蒽醌调控小鼠结肠K+,Na+,Cl-含量的影响,奶粉组、大黄结合蒽醌1000mg/kg及大黄游离蒽醌1000mg/kg均可显著降低小鼠结肠内氯离子水平,增加小鼠结肠内钾离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大黄结合蒽醌1000mg/kg与奶粉合用可进一步降低小鼠结肠内氯离子水平,增加小鼠结肠内钾离子水平,与奶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

大黄结合蒽醌和游离蒽醌体外对胃蛋白酶均无明显影响。

 2.5实验讨论

大黄含有约1.01%~5.19%蒽醌衍生物,其中以结合型为主,主要有番泻苷(sennoside)A,B,C,D,E,F等,也含有少许游离蒽醌,如大黄酸、大黄素及大黄酚等。

以往认为大黄的致泻成分为番泻苷,其次为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

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致泻作用很弱。

番泻苷须经肠道细菌代谢为大黄酸蒽酮后才发挥泻下作用,主要是其结合型蒽醌,其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肠,认为其作用机理是:

大黄口服后,通过小肠时结合型的蒽醌大部分未经吸收直接抵达大肠,在大肠经细菌酶作用切去糖的部分生成苷元,在酶的作用下,还原成活性成分大黄酸蒽酮或大黄酸蒽酮-8-葡萄糖苷,刺激大肠黏膜下及肠壁肌层内的神经丛,显著促进横结肠和降结肠蠕动,给予氯霉素后,大黄酸蒽酮的生成被抑制,泻下作用减弱。

但是,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大黄结合蒽醌或是大黄游离蒽醌既可增加小鼠胃内容物、又可显著增加其小肠和结肠的内容物,显然大黄结合蒽醌或大黄游离蒽醌的作用点主要在小肠和胃,其次为结肠,可见大黄蒽醌并不需要在大肠中进行转化就可以直接起作用。

在研究中还发现,伴随胃、肠腔内容物的增加是其蛋白质显著增加和电解质发生显著改变,可见其胃肠内容物增加主要是由于肠道内蛋白质增加致肠腔内渗透压升高;肠腔内蛋白质增加可能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致蛋白分解减少而减少蛋白质的吸收;另一方面可能由于胃肠道的黏膜受到刺激增加向肠腔中分泌某些蛋白质物质。

从本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大黄蒽醌增加胃肠道中蛋白质含量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胃肠道黏膜而增加其分泌功能,似与其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作用无关;也有认为大黄的致泻作用与其抑制胃肠道内Na+,K+-ATP酶活性有关,由于本实验没有测定该酶活性,所以不能肯定该作用在大黄致泻作用中的地位;令人感兴趣的是:

大黄所引起Na+,K+及Cl-浓度的改变与奶粉的作用相似,可见小肠与结肠内的Na+,K+及Cl-浓度的改变可能是由于肠道内容物增加致其吸收功能代偿性增加所致,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大黄的现代研究

3.1大黄泻下主要作用成分

图3.1大黄图集锦

大黄中具有致泻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甙及双蒽酮甙,其泻下作用较其相应甙元作用为强.蒽醌甙有:

大黄酚-1-葡萄糖甙(Chrysophanol-1-monoglucoside)或大黄酚甙(Chrysophaein)、大黄素-6-葡萄糖甙(Emodin--6-monoglucoside)、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甙(Aloe-emodin-8-monoglucoside)、大黄素甲醚葡萄糖甙(Physcionmonoglucoside)、大黄酸-8-葡萄糖甙(Rhein-8-monoglucoside);掌叶大黄中还含有大黄素双葡萄糖甙(Emodindiglucosi-de)、芦荟大黄素双葡萄糖甙(Aloe-emodindiglucosi-de)、大黄酚双葡萄糖甙(Chrysophanoldiglucoside). 双蒽酮甙有番泻甙A、B、C、D、E、F(SennosideA、B、C、D、E、F).大黄的致泻效力与其中的结合性大黄酸含量成正比,游离的蒽醌类成分无致泻作用.番泻甙的泻下作用较蒽醌甙为强,但含量则远较后者为少.

游离型蒽醌类主要有:

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酸(Rhein).

大黄又含有大黄鞣酸(Rheumtannicacids)及其相关物质,如没食子酸(Gallicacid)、儿茶精(Cate-chin)、大黄四聚素(Tetrarin).此类物质有止泻作用.

此外,大黄尚含有脂肪酸、草酸钙、葡萄糖、果糖和淀粉.

3.2临床研究

大黄有良好的泻下效果,,但熟大黄对胃肠道反应小,可大剂量应用.生、熟大黄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与西药组疗效一致,但熟大黄组副作用小,患者康复快. 大黄含苦味质,服用小剂量粉剂(0.6~0.9g)可促进胃液分泌而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3.3药理作用

图3.2大黄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服用小剂量粉剂(0.6~0.9g)可促进胃液分泌而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泻下作用:

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进肠蠕动而泻下。

作用表现:

一般在服药后6~10小时排出稀便。

泻下有效成分:

认为主要是番泻甙类。

泻下作用机理:

番泻甙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另外还可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进肠蠕动而泻下。

3.4毒副作用

图3.3大黄

3.4.1毒性介绍

大黄为常用中药,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炎解毒。

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现代医学证明,本品具有导泻、利胆、保肝、抗溃疡、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对于大黄国内文献尚未见有明显的毒性报导,年来国外学术刊物较多地报道了大黄素及其蒽醌类化合物的肾毒性和致癌性。

如何正确、全面、深刻认识和评价大黄素及其蒽醌类成分的安全性,是新药研究和评价双方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大黄素(emodin)在进行二年的口饲大黄素实验研究中,大黄素在280,830,2500pp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