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4751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

36理论:

实验;见习:

  学分:

2.0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前言

  课程定位与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2005年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必修课程。

  课程特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以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内容主要涉及: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这三部分内容。

  课程任务:

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使用的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教学时数与学分:

总学时:

36;周学时:

2;学分:

2.0。

  教学目的:

  第一,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不同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第三,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四,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本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2.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4.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二〕教学内容

  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教学重点:

中国社会如何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2.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建地半封建性质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2.封建经济和专制统治的保持

  3.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及其障碍

  4.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形成等)

  5.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

  1.鸦片战争:

近代史的起点

  2.1840—1919年的中国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

  2.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及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重点:

①了解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基本历史过程,认识清朝廷是如何在外来侵略的打击下,不断丧权辱国,使中国的领土与主权不断受到破坏和丧失。

②了解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及其失败的原因。

  难点: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第二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了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太平天国农民斗争、地主阶级“自救”活动的兴衰以

  及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夭折。

  教学重点:

①了解洋务运动的起因、洋务派的思想、洋务运动的影响;②了解维新变法的主张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

①中国社会各派势力对于改变中国命运的认识与行动,认识洋务派、维新派、顽固派和革命派的思想主张与政治行动的意义,了解中国社会是如何艰难地转变与进步的。

②各种反动势力是如何阻挠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民主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

  2.了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斗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

  教学重点:

①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原因;②袁世凯及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反动统治。

  教学难点:

①对辛亥革命的评价;②民主共和制度难以落籍的原因。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包括对清末“新政”的评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本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与中国;

  2.了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3.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命运的较量;

  4.1919-1949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二〕教学内容

  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近代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以及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资产阶级民主党派的三种建国方案。

  重点:

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对中国各政治派别在政治趋向上的影响;

  难点:

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

  一、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1.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

  2.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封建经济

  3.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4.人民的悲惨境遇

  三、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四、基本历史线索

  1.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19—1949年的中国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2.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先进分子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历史呼唤新型革命政党的诞生以及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教学重点:

①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各种社会思潮与三次思想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

③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

①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

②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教学目标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如何建立专制统治;

  2.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

  3.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

  进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教学重点:

①中国共产党的武装革命、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长征。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教学难点:

①宁汉合流后国民党政权及其性质。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其性质和意义。

③长征精神及历史意义。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4课时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如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了解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罪行;

  2.认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的巨大牺牲与奋斗;

  3.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深远历史意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全面抗战、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重点:

①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作战情况;②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③中国人民遭受深重伤害与英勇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①正面战场的作战及其作用;②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加讨论,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教学目标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走向失败的经过与原因;

  3.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最终破产与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教学重点:

①内战爆发的原因,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到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大决战;②广大人民与民主党派的民主运动和反内战运动;③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倒行逆施,政治经济的大崩溃,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④新中国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

①重庆谈判和1946年政协会议的重要意义;②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及其原因。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中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4课时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49—2012)

  本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与中国;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实践;

  3.了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举措;

  4.了解1949-2012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二〕教学内容

  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二十世纪中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冷战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以及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重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难点:

是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2.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2.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2.历史和人民的郑重选择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民主革命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2.了解和认识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

  3.认识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4.掌握三大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及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重点:

①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②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教学难点:

①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②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掌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

  2.认识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3.总结十年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同时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以及在探索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学重点:

①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②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教学难点:

①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②“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的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要认识思想上政治上拨乱反正和经济上调整整顿的必要性;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认识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认识邓小平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4.掌握中共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发端、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巨大成就以及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②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

①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②“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第四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二、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三、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第五节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三、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 束 语

  一、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曲折发展及其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三、当前,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课外实践项目

  实践教学一参观民族文化纪念地

  1、内容:

带领学生代表参观民族文化纪念地。

  2、目的:

让学生感受我国各民族对建设祖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