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529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6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docx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

作者:

佚名 时间:

2006-5-26 类别:

建筑设计

黄山市不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播中外,更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

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徽州文化亦然。

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

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

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

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

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

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

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徽州建筑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

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本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

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

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

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

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民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

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

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院和小花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花卉果木,甚至叠果木,甚至叠假山、造流泉、饰漏窗,交夫和自然谐和一体。

在内部装饰上力求精美,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尤其是充分运用木、砖、石雕艺术,在斗拱飞檐、窗棂槅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雕细缕。

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渔樵、仕学孝悌等民情。

题村广泛,内容丰富,雕刻精美,活生生一部明清风情长卷,赋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以生命,使之跃跃欲动,栩栩如生。

境内还保存众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筑风格也颇具特色,与明清民居称为“古建三绝”。

矗立于县城的许国石坊、北岸吴氏祠堂的石雕《百鹿图》和《西湖风景》,大阜潘氏祠堂的“五凤楼”砖雕和《百马图》木雕,分别体现了徽派“三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

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向和地域美饰倾向,其结构多为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塑的漏窗,木雕塑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典、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徽州古村落

西递村

西递村位于黄山山脉南麓的黟县东源乡,距县城东8公里,黟城至潭口公路从村庄西北经过。

这里“山多拱秀,山势西流。

有东阜前蹲,罗峰遥拱,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

产石如金,风潆水聚,土原泉甘”。

据明嘉靖《新安氏族志》载:

西递村因“罗峰文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存二水,环绕石之东,西之西,故名西递”。

清著名学者俞正燮在《古黟山水记》中云:

西递系因是府(徽州府)西,曾设“铺递所”,故名西递。

  西递村是一座古老的山庄,建于北宋,距今已有900年的历史了。

村庄因山川水势,呈东北、西南走向。

全村现存有明代民居建筑l幢,清代民居建筑122幢,建筑布局合理,风貌独特。

西递村由正街、横路街、后边溪3条街道和40多条胡同及2条穿村而过的水溪将居民住房隔成井然有序的方块,路面全用青石板铺成,逶迤蜿蜒。

一幢幢古民居层楼叠院,鳞次栉比;家家青石门坊,粉墙青瓦,飞檐翘角,气势轩昂;高墙深巷,曲径通幽,古朴典雅,村西南口胡文光刺史牌坊,为3间4柱5楼悬山式,巍峨壮观。

高13米,宽9.6米,为青石建筑,其雕刻极其精美。

  村内居民宅院均以内向方形、围绕一个长方天井的合院为基本单位,宅园中设正厅、便厅、厢房、书斋、卧室、花园等;还有的建有书院、祠堂。

房舍用料考究,装饰奢侈。

宅院大门用磨制平整光滑的黑色大理石砌成门坊,上建有砖雕、石雕组成的各式门罩。

粉墙上的漏窗石雕也各不相同,图案有竹梅、松石、花草等。

屋内花板栏板等木雕也极其华美,往往以人物故事或缕空为内容,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西递村还有一些人家,以园林建筑为手法,使宅第布局紧凑,小巧玲珑,幽静雅致。

  村中的知府胡文照“大夫第”、“桃花源里人家”、霭公园、桃李园、鱼乐园等,因势结构,因地制宜,点以花潭水池,隔以漏窗低墙,饰以石雕砖缕,配以石凳石桌,甚至门前置放整石雕刻的梅瓶等,把整个院落点缀得十分对称、和谐、清雅、美观。

当人们置身于其间,如进入一个心旷神怡的绝妙境地。

这里的绣楼建筑也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

  此外,西递村民家多有传世文物,如画像、书画、条屏、木联、古陶瓷、古家具、堂匾等。

这些文物摆设家中,更显得文风的朴素、典雅。

  西递村在北宋元丰年间始为胡姓居住,至明代中叶,村堂已具现在规模。

清代中期后,随着徽商经济的发展,居住建筑得到改观。

至今仅有胡文光刺史石坊、胡文光旧居、古来桥、会源桥为明代建筑,其它都是清代建筑。

  由于西递古民居保存基本完整,建筑风格在徽派中独树一帜,且工艺精湛,三雕(石雕、木雕、砖雕)精美,又以石雕见胜,这些不仅是研究清代民居建筑的实物,又是研究明清以来徽商社会经济形态、建筑史和艺术史的资料,被誉为“明清民居博物馆”、“东方文化的宝库”、“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世界上最美的村镇”。

 

神奇的牛形村落---宏村

座落在黟县城北11公里处的宏村,岭秀川媚,湖光山色,独领神韵,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东方的威尼斯”之称。

宏村的奇物在于它以“牛”形古水系建筑村落,是我国古人依据仿生学原理建筑的。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最早于此定居的汪氏祖先认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

到了15世纪,笃信风水的汪氏3次礼聘名气很大的休宁海阳风水先生何可达来宏村察看地势。

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现,其起源、发展和布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风光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风水家强调村落用地是枕山、环水、面屏,即前有朝山,后有来龙山,有形为狮象或龟蛇的山夹峙把守水口,河水溪流似玉带环绕。

宏村西北有巍峨的雷岗山,吉阳水由西绕村南下,正是风水先生选择村落的理想模式。

何可达前后用了10年时间,最后认定宏村的地理风水形势是一卧牛形。

可以想见,何可达为勘定宏村风餐露宿、翻山涉水的辛劳。

他是古代一位杰出的设计大师,只是他用的不是尺子和画笔,而是一方指示方位的罗盘。

罗盘发明于晚唐,它是利用在地磁作用下磁针仍能保持在子午线平面的原理制作而成的指示方向的简单仪器,广泛应用于航海、旅行,以及堪舆家(风水先生)占选宅基和坟地。

因其有包罗万象、经纬天地之义,被尊称为“罗经”。

何可达手中的罗盘指定了宏村的地势,于是开始了按照“牛形”总体规划进行村落的建造。

明永乐年间,任山西粮运主簿的汪辛,资助家乡建设牛形村落工程款白银一万两,他们先将村中一天然泉水扩掘成半月形的“月塘”作为“牛胃”。

然后,在村西吉阳河上横筑一座石坝,用石块砌成有60多厘米宽的水圳,把一泓碧水蜿蜒引入村中,南转东出,形成九曲十八弯,贯穿“牛胃”,这就是“牛肠”。

“大肠”流经主街,作为支流的“小肠”再经小街通往各家各户。

此后,又在吉阳河上架起4座木桥作为“牛脚”。

而村头有红杨、银杏树各一珠,银杏树高20米,树围3.2米;红杨树高21米,树围6米,树龄均为400多年,算作牛角。

这样便形成了“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落。

年复一年,围绕“牛肠”和“牛胃”建造的房子不断增加,使得原先瘦小的“牛身”不断壮大,从而将“牛肠”、“牛胃”紧紧地裹在“牛肚子”中间。

“牛胃”四周,地势开阔,光线充足,是汪氏大族富户的聚居地。

放眼宏村,村外,山青水秀,红杨翠柳;村内,清渠绕户,黛瓦粉墙。

终年清澈、潺潺流淌的水渠,如同一条轻柔的银带,蜿蜒飘动在村中。

古时候村民饮用、浣洗都在“牛肠”里,并且规定每天8点以前,“牛肠”之水为饮用水,过了8点,村人方可在“牛肠”里浣洗。

只是后来村中挖了水井,村人才改饮井水。

居住在“牛肠”两侧和“牛胃”周围的村民们,或在庭院中开掘鱼池,引活水流入池中,茶余饭后,凭栏观鱼,悠然自行;或让活水绕过花台,看花间流水,凭添无限诗意。

清代诗人胡成俊有诗曰:

“何事就此卜邻居,花月南源画不及。

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

村中,一方半圆形池塘清澈如镜,波光潋滟。

蓝天白云,高墙深院,倒映水中,房中水,水中房,犹如一幅藏于水底的天底图画。

顺“牛胃”而下,见到的便是水滑如绸的南湖,湖畔柳树垂荫,湖中荷田田,小堤、拱桥连接两岸,座落湖畔的古代私塾“南湖书院”,令人想象悠远岁月里传来的琅琅书声,滴入南湖淙淙回响,“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书上的山水”,自然和人文贴合成一首优美的诗章。

南屏村

南屏村,原名叫叶村,后因村西南北倚南屏山,更名南屏村至今。

它原来只是个很不起眼的小山村,自元朝末年有一位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才有了较快的发展。

到明代,南屏村已有相当规模,全村逐渐形成叶、程、李三大姓。

现在,仍拥有纵横交错的72条深巷、36眼井和300多幢明清古民居。

南屏最具特色的建筑应属祠堂群。

“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

”南屏至今还保留着8座祠堂,大多座落在村前横店街长约200米的一条中轴线上。

其中有属于全族所有的“宗祠”,也有属于某一分支所有的“支祠”,还有属于一家或几家所有的“家祠”。

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颇具神秘色彩的祠堂群。

1989年金秋,著名导演张艺谋和著名影星巩俐来黟县南屏拍摄《菊豆》,该片荣获了法国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

此名,慕名来此寻访者络绎不绝。

当地打出了“南屏村――《菊豆》的故乡”旅游广告词进行促销,更使南屏蜚声海内外。

南屏村大姓叶氏宗祠“序秩堂”就是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歇山重檐、端庄轩敞的古祠。

大门上端悬挂着“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的金字匾额,显示着先祖的勋业,也使子孙蒙受荣光。

祠堂门前照壁矗立,门楼高大,一对一人多高的大石鼓,雕刻十分精致。

4根大石柱托着额枋,上面雕刻着古鼎宝瓶类的祭器。

序秩堂分上、中、下三厅。

一进大门,就见有80根硕大的木柱支撑着这座宏伟的建筑,柱子上挂着“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等木制对联。

横枋上悬有“贡元”、“进士”、“经魁”和“松筠操节”、“津逮后生”等功名、褒奖之类的横匾。

下厅是吹奏鼓乐的地方,也可以搭台演戏。

中厅为礼堂,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大厅,上厅为享堂,楼上放置本族的祖宗牌位。

中厅和上厅可容纳数百人举行仪式。

序秩堂大门以往只在重大节庆才开,平时走边门进出。

其大门的高度比其余7座祠堂都要高,同姓的一切支祠、家祠均不可逾越。

序秩堂就是张艺谋拍摄电影《菊豆》的主要场地,至今仍保持着拍摄《菊豆》时的原貌。

墙上张贴着《菊豆》剧照,祠堂中摆放着染布、晒布的台架、绞车、染池等,“老杨家染坊”的横匾也高悬在序秩堂大门上方,成了游人欣赏的佳景。

据说有不少外国游客一看到“老杨家染坊”的牌匾,立即惊呼:

“哇,菊豆!

”如同当年一部电影《少林寺》轰动全国,掀起了一场武术热、少林热一样,《菊豆》的播放使南屏从此走出群山,走向世界。

祠堂建造高大、宽敞、华美、气派,与各宗族在祭祀上追求隆重的场面相适应,使人在它面前产生肃穆和敬畏之情。

参加祭祀有严明的规定,包括与祭人员要穿戴与身份相应的衣冠,祭品的定式,等等。

通过参加这种场面宏大、礼节繁多的仪式,可以增强族众对所在宗族的自豪感。

有的家族还规定,年龄稍长之后的男孩子都要参加宗族内一些礼义和祭祀活动,让他们从小掌握做人的规范,懂得各种礼节,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

祠堂实质上是一个家族精神教化的圣殿。

雄村

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迁,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句改名为雄村。

这里是聚族而居的一色曹姓,历代名臣辈出,确实“所在为雄”。

而他们升入仕途都起步于村中的竹山书院。

竹山书院的建造深深地印上了徽州商人独特的思想印记。

寓居扬州的两淮八大盐商之一的曹堇饴称富宇内,曾奉命接驾第二次南巡扬州的康熙皇帝,达到了一生荣光的巅峰。

然而在程朱理学熏陶中长大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四民之业,惟士为上”、“商居四民之末”的观念。

只是近于家乡“地狭人稠,耕不足食”的自然条件而勉强操起营商的行当,自从踏入商界那天起,心里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自卑。

“读书入仕”的欲望在他们已成为不可能的企盼之后,便把它当作人生唯一的终极目标,固执地移植到子孙们的脑海里。

于是,曹堇饴病入膏肓、辗转病榻、弥留人间之际,嘱咐两个儿子曹景廷、曹景宸的只有一件事:

“当在雄溪之畔建文昌阁、修书院。

乾隆二十四年春季里的一天,由曹景廷、曹景宸兄弟捐资建造的竹山书院矗立在雄村村口。

跨进书院大门,厅堂宽敞明亮,正壁悬蓝底金字板联一副:

“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

”是曹文植所撰,意在勉励后学之士。

书院作为府学、县学之外的私立教育机构,其经费须自行筹集。

据统计,明清二代徽属六县共有书院54所。

书院一方面广延名师硕儒来任教,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学田制度,捐助“膏火费”等形式,使族中天资聪颖而贫不能入学者也能安心在书院就学。

竹山书院旁还有一座“文昌阁”,飞檐画栋,八面玲珑,阁高三层,每层每角都悬有铜铃,微风吹动,铃音回响,不绝于耳。

阁顶用纯锡铸造成宝葫芦形,既寓意为文曲星高照,又示意曹氏乃以才入仕、先学后臣的翰墨人家。

从雄村走出的名宦当首推曹文植、曹振镛父子尚书。

曹文植自幼熟读经书,25岁考中传胪(即第四名进士,居状元、榜眼、探花之后)。

在内廷为官多年,官至户部尚书。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都由其承办。

他办事干练,不徇私情,深得皇帝宠信。

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乾隆皇帝任命他为总裁之一。

其子曹振镛,从小受到家族的严格教育,刚成年就考中进士。

关于曹振镛的苦读,雄村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曹振镛在竹山书院就读时,顽劣异常,不肯用功。

其姐十分着急,规劝他:

“你不读书,将来如何登堂入仕,承继父业?

”曹振镛夸下海口:

“他日我定为官,且胜乃父。

”姐姐激他:

“你若为官,我当出家千里之外为尼。

”曹振镛从此潜心攻读,后一举中榜,并官至军机大臣,权倾朝野。

其姐为不食言,坚持要出家,曹振镛苦劝无效,又怕姐姐在千里之外孤苦伶仃,只得借当地俚语“隔河千里远”之意,在雄溪对岸建了一座慈光庵供其姐修行。

如今慈光庵依旧掩映在竹山书院对面山腰的一抹绿树修竹之中。

曹振镛为官后,乾隆皇帝见他言行举止很有其父的遗风,因而十分宠信,不断给他加官晋爵。

嘉庆皇帝即位后,一次在宫中设宴,命大臣吟诗作赋,曹振镛的诗得第一名,遂擢升为工部尚书,不久又荣升为体仁阁大学士。

嘉庆皇帝出巡,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歙县民间至今能听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这句俗谚。

道光皇帝继位后,任命曹振镛为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并赐建府第,在内宫悬挂他的画像,位列群臣之首。

雄溪是雄村村前缓缓流过的那条江,即新安江上游。

当初建造书院时,为防止江水冲涮临江而建的书院的基脚,遂沿江岸修起了一道数里长的堤坝,形成城堞,坝上遍植10余个品种的桃花,夹以紫荆。

曹文植《石鼓研斋诗钞》有云:

“竹溪有桃数百株,花时烂漫如锦,春和景明,颇堪游眺……”信步江岸,远眺苍山叠翠,白鹭低飞,近观江水平平,扁舟自横,会使你想起李白《清溪吟》,“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正是这里的生动写照。

寻访雄村,你定能呼吸到这里散发出的极其浓厚的文化气息。

散落在徽州大地的明珠――村落,千百年来,仍悄无声息地安卧在山峦之中,等待着游人去一睹它的芳容,探测它那久远而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