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5362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docx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

教学设计案例-《小巷深处》

教学设计表

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七年级(下) 学校环江县教研室 教师姓名韦敏儿

章节名称

小巷深处

计划学时

2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抒写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

学习者分析

1、初一学生具备流利朗读课文,能理解课文内容,能从课文字里行间中感悟“情感”2、课文内容很接近学生生活,初一学生感情比较丰富,学习兴趣是他们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习以人物情感的变化发展为结构的文章写法。

2、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和外貌来描写人物和情感的方法。

3、通过朗读感悟母爱,讴歌亲情,感受人性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

1、把握人物情感的变化及发展的文章写法。

2、体会掌握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和外貌描写方法。

措施:

从学生的集体朗读、自由朗读、个性朗读和运用多媒体展现多种画面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

难点:

1.感悟母爱,,感受人性。

2.升华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讴歌亲情,学会做人。

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讲自己的故事、听别人的讲述)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故事导入语新课。

2、整体感知全文。

   理清“我”的情感线索:

满足——自豪——沉默——厌恶——悔悟

3、合作、个性问题探究。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展现一个为了养女而含辛茹苦地操劳大半生的母亲的形象;个体展现。

4、延伸拓展

依据理论

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反复阅读;阅读和讨论始终贯穿教学过程。

反馈和感悟“母子”亲情及引导的理论为本课提供了支持。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抒写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

流利的朗读能力;能感悟真情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师展示学生听、感悟

激发学生多角度体会感悟。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

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我”的情感线索:

满足——自豪——沉默——厌恶——悔悟

3.跳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4.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5.讨论“我”是个坏女孩吗?

(学生各抒己见)“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前后是怎样变化的?

在文中画出并讨论。

(三)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或者不理解的句子或事例,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四)细读课文——找出令自己感动的描写母亲的句子,朗读出来,并说明感动的理由。

1.句子。

(略)   

2.朗诵指导(略)   

3、配乐真情朗读,揭示主题。

①配角色朗读

②配上《烛光里的妈妈》的弦律朗读。

③朗读完后,随放课前播放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后半部分(即高潮部分,让学生在动情的歌声中情绪激动不已,达到高潮)

④音乐快结尾时,教师揭示主题(略)

(五)问题探究

1、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2、“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

我看到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枝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3、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4、假如你和文中的女孩有相类的贫寒的家庭背景,你会怎样对待你的母亲?

“我”是个坏女孩吗?

(六)延伸拓展

1.必做:

为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来感谢他们这些年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比如为父母做一顿饭,为家里做一次清洁,为父母捶捶背、洗一次脚等),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分层练习(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在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写出歌颂母爱的诗句、著名的故事(写出名字即可);

(2)写出自己与母亲相处的感人细节;

(3)为自己的母亲画一张简笔画,并作简要介绍。

3.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以情感的变化结构文章,选取生活琐事、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教学设计案例-《日月潭》

教学设计表

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 2 学校凤山实验小学 教师姓名李笃东

章节名称

《日月潭》教学设计

计划学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日月潭》是人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课介绍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我国领土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作者是按照这样的游览顺序描写的:

首先介绍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然后介绍了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最后介绍日月潭清晨和中午各异的秀丽风光。

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

文中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景色的美,洋溢着作者对日月潭的喜爱之情,它不仅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学生情操的好教材。

学习者分析

学生具备独立的识字能力和朗读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9个生字,说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的意思。

2、弄懂课后思考、练习。

3、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边品边想象那里的美丽景色。

4、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理解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想象、体会那里的美丽。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语言优美、意境清新,我主要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图像资源,借助大量的图片,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视象”,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欣赏美景,品读课文,以达到体会画中之情,文中之意的目的,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1、课前欣赏,激发情感。

2、声像结合,感知课文。

3、图文并茂,赏析课文。

4、展示情境,复述课文。

5、拓展情境,爱国教育。

依据的理论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情境促读,读中悟情。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生字日月潭景色

学会9个生字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边品边想象那里的美丽景色

多媒体画面及音乐,

教师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堂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咱们祖国山川秀丽,景色迷人。

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有世界八大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有象征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龙门石窟;有以奇松、怪石著称的黄山;还有雄伟壮观的泰山。

我们的祖国可真美呀!

你们不为生长在这样的国家里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吗?

2、这些景点都在我国大陆地区,我还听说台湾岛上有一处景色特别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这个地方就叫日月潭。

今天,我们一块去欣赏那儿的美景吧!

(板题,读题)

(二)情境体验,整体感知

1、各位小旅客们请大家观看大屏幕,听我为大家介绍日月潭的美丽风光。

(多媒体画面及音乐,老师朗读)

2、同学们,刚才听了老师的介绍,有什么感受吗?

你们想亲眼去看看吗?

请小朋友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日月潭的美。

注意把字音读准。

3、生字词反馈。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三)细细品读,理解课文

品读第一段

1、小声自由读,想想你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

2、指名交流:

(1)体会1、2句。

(板书:

大湖高山)

(2)体会第3句。

联系画面理解“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用动作演示理解“群山环绕”(多媒体辅助)

3、指导朗读。

品读第二段

1、自由小声读,想想你又看到了什么美?

2、点击课件展示空拍日月潭图片:

把你看到的美景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全班交流,并指导朗读。

(利用多媒体和模具演示的方式体会日月潭形状的美。

4、指导背诵。

(由四人小组成立为一个导游团,向游人介绍日月潭的美名是如何得来的。

品读第三段

1、读课文,这段介绍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清晨)

2、点击课件展示“清晨”图片:

说说清晨的景色。

(让学生充分想象说话)

3、明确“隐隐约约”的意思。

4、清晨,日月潭给你怎样的感觉?

(播放课件,理解“隐隐约约,很美,富有神秘色彩)

5、挑战读课文。

品读第四段

1、读课文,这段介绍的是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

2、中午的时候,日月潭是一番什么景象?

(播放课件)

(1)展示“晴天、雨天”两幅图:

看你喜欢哪种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可以同桌或邻近伙伴交流一下。

(2)找出这段话中的一对反义词。

(3)指导朗读。

品读第五段

1、齐读课文,说说这段讲的是什么?

2、通过学习课文,你从哪儿看出“日月潭风光秀丽”?

(群山环绕、潭深水绿、飘着薄雾、清晰展现、一片朦胧)

(四)我当导游,回味课文

日月潭景色这么美,老师都还想去游览,哪位同学愿意领老师和同学们再去欣赏一下。

(五)抒发感受,启发爱国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2、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了,至今还没有回归。

台湾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台湾的小朋友也在向往早日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此时,你想对台湾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六)结束:

快乐的旅程到此结束。

教学设计案例-《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表

学科:

语文 授课年级:

初二 学校:

电大 教师姓名:

周国红

章节名称

《苏州园林》

计划学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学习者分析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已经具备的对景观的欣赏能力,但还不能从多角度,全面的认识建筑。

在写作方面,对说明文的文体还不能全面接受。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1.《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2.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解决措施: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

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设计思路

一、导语设计;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五、难点探究;六、课堂练习;七、布置作业。

依据的理论

做中学、引导发现式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作者简介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能够了解作者、能够流利读出字音、解释词语学会运用文中的说明方法。

多媒体计算机、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显示作者的相关简介、放录音磁带示范朗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理解课文。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

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

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

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

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

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

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

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邱壑(hè)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xún)庸俗(yōng)

镂(lòu)空蔷薇(qiángwēi)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

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

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

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造句略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提示(多媒体显示):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来分析、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C.导游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

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来分析、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

“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

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

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

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

“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

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

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

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

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

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反思

 

专家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