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64203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材料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019年7月

 

观潮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

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

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钱塘潮

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

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市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

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

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钱塘潮的形成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

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

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

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

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

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

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

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

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坎一样的“沙坎”。

当海水推着江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的时候,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高达八米到九米。

潮水到来的时候,汹涌澎湃,像千军万马。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潮。

走月亮

【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充满童真童趣。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

“走月亮”不同于在月光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

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得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

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本文的语言优美,如诗如画,很容易使学生深入文本,得到情感的体验,激起孩子们爱的涟漪,使情感得到全面的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作者介绍】

吴然,1945年生,云南宣武人。

散文集《小鸟在歌唱》《小霞客西南游》《天使的花房》分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五届全国优秀儿童图书奖、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并有作品获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和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项。

代表作品有《珍珠雨》《和花朵说悄悄话》《雪人胖胖》《太阳鸟》等。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散文诗:

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

是诗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说到底,还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

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是诗歌大类中的一个成员。

走月亮:

也指中秋时吴地的一种风俗。

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

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

吴地:

指江苏、浙江、安徽省的某些区域。

现代诗二首

【教材分析】

《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

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作者介绍】

刘大白(1880—1932年),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

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

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

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

次年回国编《杭州报》,并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

1918年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9年任浙江教育总干事。

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等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

他写的《卖布谣》,是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有名诗篇。

早期作品结集为第一本诗集《旧梦》。

付印时自己曾评论说这些诗“用笔太重,爱说尽,少含蓄”,而且“传统气味太重”。

后来,作者又加以增补修订分编为《丁宁》《再造》《秋之泪》《卖布谣》4本诗集。

1926年末续出诗集《邮吻》,感情真挚,诗意更为圆熟。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诗歌集著有: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散文集有:

《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小说集:

仅《轮盘》;戏剧:

仅《卞昆冈》;日记:

《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繁星

【教材分析】

《繁星》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巴金1927年去欧洲途中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描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享受。

【作者介绍】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

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

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

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

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

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

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

19日巴金抵达巴黎。

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

《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材分析】

《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人教版四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这个故事主要写了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

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和霉菌的裂缝里去”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小病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通过描写五粒豆子的经历,来赞叹生活,好在描写了五粒豆子的不同的方面,第五粒豆子的事情,让人感动。

【作者介绍】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被尊称为“现代童话之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

“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

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

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

他的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夜莺》《皇帝的新装》《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豌豆,豆科一年生攀援草本,高0.5—2米。

全株绿色,光滑无毛,被粉霜。

叶具小叶4-6片,托叶心形,下缘具细牙齿。

小叶卵圆形;花于叶腋单生或数朵排列为总状花序;花萼钟状,裂片披针形;花冠颜色多样,随品种而异,但多为白色和紫色。

子房无毛,花柱扁。

荚果肿胀,长椭圆形;种子圆形,青绿色,干后变为黄色。

花期6—7月,果期7—9月。

原产地中海和中亚细亚地区,是世界重要的栽培作物之一。

种子及嫩荚、嫩苗均可食用;种子含淀粉、油脂,可作药用,有强壮、利尿、止泻之效;茎叶能清凉解暑,并作绿肥、饲料或燃料。

蝙蝠和雷达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在语言文字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蝙蝠 

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雷达 

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

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能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收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像。

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超声波 

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20000赫兹)的声波。

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有方向性,并能反射回来,对物体有破坏性。

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部门。

仿生学 

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属于生物学和技术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只要生物有奇特的本领,就成为仿生学所涉猎的目标,现已发展出昆虫仿生学、海洋生物仿生学、设计仿生学、化学仿生学、分子仿生学等。

仿生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学、制造、航空等方面,涉及到各种类型的科学领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未来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材分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作者介绍】

路甬祥: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流体传动及控制学家。

1964至1979年浙江大学助教、讲师。

在机械工程特别是流体传动与控制、高等工程教育等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曾在欧、美和中国等国获得20项专利,在国内外发表过250多篇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教育论文及二本科学著作。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科学改变人类生活

  2000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一书,这本书由路甬祥主编,书中介绍了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以下是书中介绍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事例。

  X射线:

1901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和物质结构的研究。

  空调:

1902年由美国人开利设计成功并申请专利。

  洗衣机:

1906年,美国人费歇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

  磁悬浮列车:

1911年由俄国一位教授最早做出磁悬浮列车的模型。

  霓虹:

1912年由法国化学家克劳德发明。

  维生素:

1912年,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在使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动物的过程中发现了维生素。

  第一条汽车生产线:

福特发明了用装配线生产汽车的方法,并于1913年在他的T型汽车生产过程中使用。

这种生产技术节省时间、降低成本。

  彩色胶片:

1923年,戈德斯基和曼内斯制成世界上第一张彩色胶片。

  因特网:

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

  移动电话:

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步话机是移动电话的雏形。

20世纪70年代,民用的对讲式移动通信业务开始普及。

现在,移动通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其他资料】

老师们备课需要的而其他资料。

比如,一些有助于上课或者制作课件的资料,供使用我们教案的老师选择性使用,换句话,他们想得到的一切资料,我们全盘提供到位。

蝴蝶的家

【教材分析】

《蝴蝶的家》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

这这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和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作者介绍】

燕志俊(1907—1982),又名燕遇明,今邱家店办事处颜张村人。

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著有《苦女翻身记》《枯树开花》《山乡女儿》和《碧叶集》等。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蝶,通称为“蝴蝶,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锤角亚目动物的统称。

全世界大约有14000多种,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亚马逊河流域品种最多。

中国有1200种。

蝴蝶一般色彩鲜艳,身上有好多条纹,色彩较丰富,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最大的蝴蝶展翅可达28~30厘米左右,最小的只有0.7厘米左右。

蝴蝶和蛾类的主要区别是蝴蝶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状触角,蛾的触角形状多样。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

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

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理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调建昌军学教授。

景定五年(1264)除秘书郎。

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迁著作郎。

五年,棹给事中。

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书。

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庐山简介

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

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青水秀景色泛胜。

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

故古人云:

“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恰到好处。

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

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首先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其次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重点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

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作者介绍】

叶圣陶: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

早年曾做过小学教师,后从事文学创作,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曾出版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爬山虎:

又叫“常春藤”“地锦”“巴山虎”。

多年生落叶藤本。

它的茎如不攀援在别的物体上就无法向上生长。

爬山虎的茎上有卷须,卷须生有许多分枝,每根分枝上的末端都有吸盘,能够附着在墙壁上、大树上或岩石上。

爬山虎附着在墙壁上非常牢固,不用大力气,很难将它的茎扯下来。

爬山虎的生长速度快,如在墙边栽一棵,它的茎很快蔓延到整个墙壁。

叶片多但不重叠,能充分利用阳光。

叶形变化很大,基部或花枝上的叶是掌状复叶,幼枝上的叶是单叶或三裂。

冬季落叶,春季重新萌发生长,秋天叶色变为黄色或红色。

5月—6月开花,9月—10月结果,浆果蓝色。

爬山虎有爬墙的本领,来自于它卷须上的吸盘,就像壁虎的脚一样,只要碰到房屋的墙壁,不管墙壁表面有多光滑,吸盘都能牢牢地吸附在上面,爬上十几米的墙壁,直到屋顶。

人们利用爬山虎的爬墙本领,只要在房子四周种上爬山虎,用不了几年,它就会爬满整个墙面,等于给房子穿上了一件绿色外衣。

夏天,住在这种穿上绿色外衣的屋内,会比普通房子凉快得多,因为爬山虎在墙面上形成浓阴,既美化了环境,又能降低墙面的温度,是城市里常用的绿化好材料。

蜗牛:

一种软体动物。

有黄褐色的壳,有螺旋纹,吃草本(如蔬菜等)植物的表皮,危害农业。

蜗牛的触角像细丝,成枝状。

蛟龙: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龙,能兴风作浪,发洪水。

蟋蟀的住宅

【教材分析】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筑成的等知识,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语言精炼传神,字时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生动而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学生青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科学的奇妙,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看书的习作实践中去。

【作者介绍】

法布尔:

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

自幼爱好自然,经常观察昆虫和贝类的生活情况。

晚年详细观察栖息于未垦地中的各种昆虫和蜘蛛,于1879-1907年间将研究所得,陆续写出《昆虫记》十卷。

主要著作还有《自然科学编年史》以及关于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论著。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蟋蟀又叫促织、趋织、蛐蛐,是一类善吃、好斗的昆虫。

夏末秋初的夜晚,它们躲在墙角里、庭园中、杂草间、砖瓦下、土洞里,不停地发出“瞿瞿”瞿”“唧唧……唧唧……”的鸣叫。

蟋蟀中只有雄蟋蟀会叫,因为它有发声器,这是一种“求婚”的信号,雌蟋蟀听到后会赶去“赴约成亲”。

这时,如果闯来一只雄蟋蟀,就会发生一场搏斗。

  两只雄蟋蟀先是振翅鸣叫,然后爪子相对,猛扑乱咬,直到一方斗败逃脱为止。

得胜的雄蟋蟀,还要得意地振翅鸣叫一番。

因为蟋蟀善鸣好斗,自古以来,人们喜欢饲养蟋蟀,观看它们精彩的争斗表演。

  在蟋蟀的头上,有一对比身体长的丝状触角,尾部有一对长长的尾须,雌蟋蟀的产卵管比较长,夹在两条尾须当中,所以俗称三尾子。

雄蟋蟀没有产卵管,叫它二尾子。

凭鸣声常常可以判断蟋蟀的优劣:

鸣声尖而轻的多为小蟋蟀,鸣声高亢雄厚的多为个头较大的壮蟋蟀,叫不成声的可能是“烂衣翅”,它的一只翅膀发育不良,或幼虫蜕变成虫时因外因烂掉了部分翅梢;可是“烂衣翅”不是无用之辈,它在格斗时却十分凶猛哩!

由于蟋蟀善鸣好斗,不少人偏爱它,而对它的坏处反不以为然了。

其实,蟋蟀是农业害虫,不论成虫还是幼虫,都能咬食农作物的叶、茎和根。

 

盘古开天地

【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这是一个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盘古简介:

  

盘古,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

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

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

《五运历年纪》及《古小说钩沈》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

 

精卫填海

【教材分析】

《精卫填海》是小学四年级的一节语文课,本篇课文是中国神话故事的经典之作,这个故事围绕精卫日日夜夜填海的事,让人感受到其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品格。

【作者介绍】

许仲琳(约1567—1620),亦作陈仲琳,号钟山逸叟,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明朝小说家。

著有《封神演义》。

活动于于隆庆、万历年间。

生平事迹不详.有些学者,专家以为许仲琳仅是别人托名,《封神演义》可能另有他人所著,到底是谁,尚有争论。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成语典故精卫填海

解释:

精卫:

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

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

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

普罗米修斯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赞扬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无火”“盗火”“受罚”“获救”4段。

课文注意了人物个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