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1677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docx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含答案(3)

一、选择题

1.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

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1958年4月井冈山会师

B.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救亡的高潮中。

聂耳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

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民国建立后,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B.使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

C.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1908年某天某宴请,面对左一个“大人”右一个“老爷”,迎客师张某把头都叩晕了

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5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4.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大生纱厂经营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

A.甲午中日战争前

B.“一战”期间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民用企业——大生纱厂的状元实业家是()

A.魏源B.詹天佑C.张謇D.严复

6.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

政府颁布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握手礼取代跪拜礼。

这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7.如图是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B.民族工业分布极不平衡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D.民族工业的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8.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

A.乘飞机B.发电报C.坐火车D.乘轮船

9.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B.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到人们的青睐

C.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D.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

10.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可改行鞠躬礼。

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断发易服B.移风易俗C.实业救国D.践行民权

11.1922年以后,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大生纱厂等企业受到严重打击。

材料反映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是

A.官僚资本的摧残B.列强的经济侵略

C.封建主义的阻挠D.落后的生产技术

12.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马来西亚,读书在英国,娶了个日本女子为妾,在北洋政府做官,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是东洋、仕在北洋”的奇人。

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近代中国逐渐对外开放B.近代中国主要向日本学习

C.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13.下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

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沿海地区发展快

C.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D.资金少,规模小

14.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关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的

B.商务印书馆是在广州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C.《申报》创办于北京,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D.聂耳的《黄河大合唱》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

15.《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

“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

”“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进行的战役的影响是(  )

A.解放了东北全境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6.“同治十三年(1874年),龙山乡开办全县第一家机器缫丝厂。

光绪初年,大良北关办起怡和昌机器缫丝厂……其后,大良的顺成昌等缫丝厂相继开办。

”这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B.闭关锁国的国策被废除

C.机器缫丝提高了生丝的品质D.缫丝厂的生丝畅销海外

17.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外因有()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C.北洋军阀分裂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18.《中国近化工业史资料》在描述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时说道:

“铁路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

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

”下列关于此现象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B.国民党发动内战

C.官僚资本的玉迫D.一战后我国民族工业的产品质量下降

19.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这说明()

A.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20.如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封建等级观念已根深蒂固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国民互相之间的尊重和平等

D.白话文带来的语言变革

21.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42个项目中,大生纱厂在名单之列。

大生纱厂(如图)是民族实业先驱张謇创办的近代纺织企业,其纱锭总数曾占全国纱锭总数的11.9%,但最终陷入了绝境。

阻碍大生纱厂这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国内市场狭小B.帝国主义的侵略

C.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D.封建主义的压迫

22.张春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他的奋斗目标是“实业救国”,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

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应该是在()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B.甲午战后

C.“一战”期间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23.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

A.思想观念的转变B.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

C.社会生活的变化D.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24.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外因是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北洋军阀的割据纷争

25.1901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A.习俗B.外交C.娱乐D.教育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属于历史观点,故C符合题意;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聂耳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属于历史事实,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民国建立后,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可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使国人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科举考试在1905年被废除,B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之后才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A可能发生;《申报》是在1872年创办的,武昌起义发生的时间是1911年,C项的说法正确;中山装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D项说法正确。

故选B。

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张謇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B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前、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不符合题意,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5.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大生纱厂的状元实业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主张"实业救国"。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所以答案选择C。

6.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剪发辫,易风俗:

男子开始流行西装和中山装,女子开始流行穿旗袍。

改称谓,废跪拜:

以先生、某君代替以往的大人、老爷,以鞠躬、脱帽、握手代替行李、跪拜、作揖,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7.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分析题干的“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可以看出重工业所占比例很小,我国民族工业的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故D符合题意;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在题干图表中不能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民族工业分布极不平衡在题干图表中不能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与题干图表信息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有线电报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成为主要的通讯工具,B项正确,ACD排除,所以答案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时间是1901年,分析四个选项事物出现的时间,排除A,再根据题干“使用的最快捷”的信息,排除CD,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9.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史实即历史事实,观点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属于观点,故A符合题意;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到人们的青睐、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属于史实,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1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结合所学知识,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题干中的内容体现出学习主题是移风易俗。

B选项符合题意;断发易服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

A选项不符合题意;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C选项不符合题意;践行民权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材料“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使大生纱厂等企业受到严重打击”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故B正确;官僚资本的摧残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原因,排除A;封建主义的阻挠和落后的生产技术,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CD。

故选B。

12.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所以民国初年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奇人辜鸿铭,他的人生经历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A项符合题意;B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A。

1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图文中示意图可知,我国的民族工业(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发展缓慢,依据所学可知,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给中国的民族工业以发展的机会,但由于民族资本的自身特点,轻工业得到很大发展,重工业极其缓慢,故A项符合题意;B项“沿海地区”在图文中没有显示,故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叙述是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整体评价,与题文不相符合,故应排除;D项说法是中国民族资本的特点之一,与题文不相符合,故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A。

1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留下的唯一的成果,选项A表述正确;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上海,B项错误;《申报》创办于上海,C项错误;《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冼星海,D项错误。

故选A。

15.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可知该战役为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是辽沈战役中的关键作战行动,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A选项符合题意;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是淮海战役,B选项排除;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军事行动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选项排除;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D选项排除。

16.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同治十三年(1874年),龙山乡开办全县第一家机器缫丝厂。

光绪初年,大良北关办起怡和昌机器缫丝厂……其后,大良的顺成昌等缫丝厂相继开办。

”可知与洋务运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因此缫丝厂相继开办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外因有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给我国民族工业带来了发展的“春天”,故选D。

18.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随着资金的相对增多、制度的逐步完善、先进技术的逐步采用,民族工业的产品质量也逐步提升,故D符合题意;战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后来又有国民党发动内战、官僚资本的压迫,民族工业萧条甚至破产,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9.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结合所学知识,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B选项符合题意;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的说法不正确,A选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的说法不正确,C选项不符合题意;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国民互相之间的尊重和追求平等的愿望。

故C符合题意;封建等级观念已根深蒂固、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白话文带来的语言变革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21.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阻碍大生纱厂这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国内市场狭小,A符合题意;“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企业开始走下坡路,最后被吞并,B不符合题意;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在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CD不符合题意。

故选择A。

2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发展很快,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企业开始走下坡路,最后被吞并。

所以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应该是在一战期间,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2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图片选取的是民国时期人民的生活面貌以及社会生活,反映的分别是交通、服饰以及社会风俗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第一张图体现的是交通的变化,不是思想的转变,A选项错误。

教育文化事业主要是教育政策或者学校建设,B选项没有体现,民主资本主义是经济方面问题,D选项没有体现。

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2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主要外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A项是内因,BD项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排除ABD,所以答案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外因”,结合课本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来解答本题,A项是内因,BD项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利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2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内容,科举制属于我国的教育方面的内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意无关。

故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