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324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docx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1.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掌握近代中国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困难及原因,培养史料分析的能力;通过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培养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观察历史现象、总结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前后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认识到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导致的,并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同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辫易服、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和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及西方文明带来的影响。

展示:

教师: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像华为、中兴、海尔集团等都走向世界市场。

但在旧中国,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前都加了一个“洋”字。

你能说出哪些?

为什么要加“洋”字?

这表明了什么?

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重新回到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去了解这段不平凡的往事,探索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代表人物

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毛泽东

教师:

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中,由民族资产阶级兴办、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展示:

展示:

张季直(张謇,字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胡适

教师:

张謇创办实业,不惧世俗的勇气、百折不挠的精神令人敬佩。

大生纱厂的结局也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艰难历程?

2.发展历程

(1)千呼万唤始出来——近代民族工业的萌芽

教师:

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端是什么?

为什么?

学生: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因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特别是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史料研读】

材料一 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获得正式的承认,处于听任地方官吏随意摆布的地位。

如1881年南海知县徐赓陛以继昌隆缫丝厂“专利病民”“夺人生业”“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为借口,下令予以封闭。

清政府还对近代企业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大大加重了这些企业的负担。

材料二 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

“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

”一位英国人也曾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

教师:

从上述材料看,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为什么发展缓慢?

学生:

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和西方列强的阻挠、竞争。

教师:

后来什么历史事件使这一情况有了较大改观?

学生:

辛亥革命。

(2)小荷才露尖尖角——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一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他们认为:

“所谓产业革命者,今其时也。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

——南京国民政府法令措施

教师:

辛亥革命的成功,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教师:

辛亥革命后,掀起兴办实业的热潮,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较快发展。

辛亥革命后哪一历史阶段,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

学生:

一战期间。

(3)映日荷花别样红——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展示:

行业

厂数

投资额(万元)

行业

厂数

投资额(万元)

纺织

27

2998.4

面粉

91

1459.1

染织

47

564.8

火柴

50

342.5

缫丝

96

798.5

烟草

12

601.9

  教师: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发展呈什么趋势?

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时期?

学生:

快速增长趋势;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教师:

它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

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使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投资热情大增。

学生:

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个迅速发展的良机。

学生:

民族资本家的爱国心。

教师:

“短暂的春天”主要是受外界的影响而出现的,也会受外界的影响而消失。

(4)秋风秋雨愁煞人——近代民族工业的再度受挫

材料 荣氏兄弟因创办福新面粉、申新纺织企业等集团而著称于世,人称“面粉大王”及“纺织大王”。

一战以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教师:

材料反映了一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状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状况?

学生:

再度受挫,日益萎缩。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教师:

抗战胜利后,还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有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教师:

请同学们完成下表,总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时期

特点

原因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洋务运动的推动,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辛亥革命后

发展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临时政府的支持,海外华侨竞相投资

一战期间

“短暂的

春天”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一战后

再度受挫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的侵略;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教师:

请同学们归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学生:

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教师: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压制下,求生存、图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学生:

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交通通信变化

识读教材第122页“上海街道上行驶的有轨电车”图片

《申报》报道:

“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

”“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

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

教师:

上述材料中表明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的交通工具?

你能说出其他的交通工具吗?

小组抢答:

电车、火车。

轮船、汽车、飞机等。

2.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师:

今天,当我们漫步街头或徜徉于公园中,所见人们身上的着装可谓是五颜六色,形式各异。

然而,近百年前,人们穿的则是长袍马褂以及旗袍,男人的脑后都扎着长长的发辫,妇女普遍把脚裹成“小脚”。

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着装打扮,有什么缺点和危害吗?

(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

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

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教师: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

剪辫、易服、劝禁女子缠足、废除跪拜礼、改称谓等。

教师:

(讲述并出示剪辫、易服、劝禁女子缠足、跪拜之礼、改称谓相关图片)

教师:

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学生: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教师:

这些社会生活变化呈现出什么特点?

学生:

变化是不平衡的。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教师:

如何评价这些变化?

学生:

变化是有限的,但是代表了进步的方向

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和外国侵略的刺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其发展历程可谓艰难曲折。

既经历了一战期间的黄金时代的喜悦,也遭遇了凋谢萎缩的苦楚,在此期间涌现出张謇、荣宗敬和荣德生等著名爱国实业家,积极创办企业,实业救国,爱国之情令人感动。

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在交通通信、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但总体而言,这种变化是不平衡的,呈现出明显的差别。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大生纱厂、“实业救国”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1.产生萌芽

2.发展

3.“短暂的春天”

4.再度受挫

三、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交通通信

2.社会习俗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知道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4.通过分析文艺作品的背景和内容,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能力。

重点

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民国时期进步的文艺家;《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对近代生活的影响。

难点

如何结合历史背景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师:

同学们,每当升旗仪式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总是伴随着那嘹亮的国歌声。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虽说只有短短的46秒,但是60多年来它却一直鼓舞着广大的中华儿女。

大家知道国歌的曲作者是谁吗?

学生:

聂耳。

教师: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著名的音乐家聂耳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以其卓越的音乐才能,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其定为国歌。

那么,与聂耳同时代的文学家、艺术家还有哪些?

他们在近代中国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曾作过哪些努力?

我们应如何理解他们的作品的内涵?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近代教育的发展

学生:

(阅读教材第125页新式学堂的兴办)

教师:

(归纳,出示表格)

时间

学校

洋务运动期间

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甲午战争后

天津北洋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

百日维新期间

京师大学堂

  多媒体呈现: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教师:

“最早的考试制度”源于我国哪个朝代?

它是什么制度?

学生抢答:

隋朝;科举制。

教师:

你怎样理解废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学生:

它的废除,结束了我国持续一千多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有了本质的不同。

教师:

1903年,清政府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

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与此同时,还通令兴办学堂,统一全国学制。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2.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教师:

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前面学习的知识,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时、新文化运动时主要宣传手段是什么?

学生:

主要是通过创办报纸和印刷发行书籍进行宣传的。

教师:

当时的主要报纸有哪些?

学生:

A.维新变法时期:

《时务报》和《国闻报》。

B.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新文化运动期间: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

这些报纸的特点大都是政治性非常强,时事性也很强,主要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而创办的。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

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什么呢?

学生: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教师:

《申报》刊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

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

教师:

也就是说,它所面对的读者是人民大众、普通百姓,内容比较丰富。

那么报纸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

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教师:

的确是这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得到社会、生活、国际和国内的许多信息。

今天,报纸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媒工具。

我国发行的报纸已达千余种,有日报、周报、晨报、晚报等,有全国性的大报,有地区性的报纸,也有专业性较强的报纸等。

教师:

报纸的出现,促进了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

同学们看书思考有关近代出版机构的发展。

学生: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教师:

请同学们看书,把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列表归纳。

出示民国时期进步文学艺术家成就简表

类别

人物

代表作品

绘画

音乐

电影

  学生:

(看书,归纳)

教师:

(出示表格)

类别

人物

代表作品

鲁迅

《狂人日记》《阿Q正传》

郭沫若

《女神》

茅盾

《子夜》

曹禺

《雷雨》

巴金

《家》

老舍

《骆驼祥子》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

《暴风骤雨》

(续表)

类别

人物

代表作品

绘画

音乐

电影

齐白石

擅绘花鸟草虫

徐悲鸿

《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赵丹、周璇

《十字街头》《马路天使》

《渔光曲》

  1.看小说

教师:

鲁迅在1918年5月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是《新青年》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它以特有的深刻性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发出了革命人道主义的“救救孩子”的呼声。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2.观画展

材料一 蒋介石50岁生日时,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次长请其为蒋画像。

他毅然回绝道:

“我对给蒋介石画像不感兴趣!

……至于我的兴趣,则在抗日救国,假如抗日民众要我为之画像,我将不胜荣幸!

材料二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教师: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巨幅国画。

作于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

取材于《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故事。

画面为开山凿石场面:

愚公白发长须,拄锄而立;开山者,体魄健壮,挥锄掘石,坚韧卓绝精神跃然纸上。

时当抗战艰苦年代,用以激励中国人民艰苦奋战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3.听音乐

(播放视频《黄河大合唱》片段)

思考:

(1)说出这首歌的曲作者,创作背景。

(2)这首歌曲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周恩来

学生:

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展示:

郭沫若称赞《义勇军进行曲》:

“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

教师:

《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根据徐悲鸿的提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2004年人民代表大会上写入宪法。

思考: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战时期,为什么把它作为今天的国歌?

教师:

(总结)歌曲产生于民族危机的抗战时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到今天国歌仍然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国家强盛而奋勇拼搏。

4.看电影

(让学生了解照相和电影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中国电影的知识)

电影出现在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呢?

标志是什么?

——1905年的《定军山》。

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

——1931年《歌女红牡丹》。

近代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是谁?

——赵丹、周璇。

本课我们了解了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以及中国近代文学家、艺术家在各自领域的贡献。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

近代杰出人物的爱国精神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