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6864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docx

泄露天机高考押题卷之理综一学生版

绝密★启用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N14O16Na23S32Cl35.5Cu64Ba137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日,科学家发现一种具有多重耐药和致死率高的“超级真菌”,在高温下其仍然可以分泌大量的毒性因子胞外蛋白酶。

关于该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超级真菌”的形成是相应的抗真菌药刺激变异产生的

B.该菌分泌胞外蛋白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

C.该菌的遗传物质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D.将该菌放入清水中不会出现细胞破裂

2.下列有关生物膜及物质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肌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载体

B.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膜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

C.胞吐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有关,一定会发生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D.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3.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如SARS病毒、天花病毒等。

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可相互对照的甲、乙两组实验,以确定该病毒的核酸类型。

下列有关实验设计思路最合理的是

①应选用35S、32P分别标记该病毒的蛋白质和核酸

②先将甲、乙两组宿主细胞分别培养在含放射性标记的U或T的培养基中

③再将病毒分别接种到含有甲、乙两组宿主细胞的培养液中

④一定时间后离心并收集、检测病毒的放射性,以确定病毒的类型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在免疫细胞表面,有一类名为“整合素”的细胞黏附分子,它负责免疫细胞在血管表面的停留(黏附)、爬行(迁移)和渗出血管等过程。

Hsp90(热休克蛋白)是一种在高温诱导下合成的热应急蛋白质。

最新研究发现,人体病理高烧时的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Hsp90表达,Hsp90会被招募到细胞膜上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病人一定范围内的持续高烧,不利于抵抗病原体的侵害

B.人体高烧时使用的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大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

C.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D.Hsp90被招募到细胞膜上与alpha4整合素“结合”,使免疫细胞做出应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5.某草场发生了鼠害,对该草场的生态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c时间段该草场内鼠种群的增长率呈现由“小→大→小”的变化趋势

B.根据该农场内鼠的性别比例可预测未来鼠种群数量的变化

C.该农场不同区域内鼠的分布差异较大可反映群落的水平结构

D.若撤去人为因素干预,该农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会持续下降

6.已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但具有某种基因型的配子或个体致死。

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表现型的影响,下列关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分离比及可能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后代分离比9∶3∶3——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B.后代分离比5∶3∶3∶1——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C.后代分离比6∶3∶2∶1——可能是基因型为AA个体和BB个体致死

D.后代分离比7∶3∶1∶1——肯定是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7.在抗击“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中,口罩、防护服、消毒用品及疫苗投入使用。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84消毒液和酒精均可杀灭新型冠状病毒,两者的消毒原理不同

B.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其目的是避免蛋白质变性

C.聚丙烯和聚四氟乙烯为生产防护服的主要原料,两者均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真丝织品和棉纺织品可代替熔喷无纺布生产防护口罩,两者均可防止病毒渗透

8.对伞花烃(

)常用作染料、医药、香料的中间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伞花烃的一氯代物有5种

B.对伞花烃分子中最多有8个碳原子共平面

C.对伞花烃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大

D.对伞花烃能发生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

9.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浴加热的优点为使反应物受热均匀、容易控制温度

B.仪器a的作用是冷凝回流,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C.浓硫酸、浓硝酸和苯混合时,应先向浓硫酸中缓缓加入浓硝酸,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将苯逐滴滴入

D.反应完全后,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苯和硝基苯

10.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7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NA

B.常温常压下的33.6L氯气与足量铝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3NA

C.1L1mol·L−1的乙酸溶液中含H+的数量为NA

D.标准状况下,2.24L乙醇完全燃烧产生CO2分子的数目为NA

11.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的H2在催化剂的催化下可高效转化酸性溶液中的硝态氮(NO

)以达到消除污染的目的。

其工作原理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电基体上的正极产物仅有NO和NH

B.若导电基体上的Pt颗粒增多,不利于降低溶液中的含氮量

C.若导电基体上只有单原子铜,NO

能全部转化为N2O

D.若Ir的表面处理1molN2O,理论上负极消耗89.6LH2

12.常温时,向H2C2O4(二元弱酸)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混合溶液中lgX[X表示

]随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H=1.22时混合溶液中c(Na+)>c(HC2O

)+2c(C2O

B.0.1mol/LNaHC2O4溶液中:

c(OH−)>c(H+)

C.H2C2O4的一级电离常数为1×10−4.19

D.I中X表示的是

13.某新型漂白剂(

)可用于漂白各种动物毛等,其中W、Y、Z为不同周期不同主族的短周期元素,W、Y、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X的最外层电子数,W、X对应的简单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WX、WZ2均是离子化合物

B.W、X、Y对应的原子半径顺序为:

W>X>Y

C.X、Y与Z均可以形成化合物

D.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弱酸

二、选择题:

本题共8小题,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第19~21题有多选项题目要求。

全部答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的0分。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汤姆孙证实了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其电离作用较强,穿透能力较弱

B.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N+

He→

O+

H

C.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某材料发生光电效应时,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玻尔的原子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该理论能解释大多数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15.如图,倾角θ=30°的光滑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a滑块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同时b滑块从斜面底端以初速度v0=5m/s沿斜面向上滑出,两滑块恰好在斜面中点相遇,重力加速度g=10m/s2,两滑块均可视为质点。

则斜面的长度为

A.1mB.2mC.5mD.10m

16.如图所示,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A点和B点分别固定一垂直纸面向外和向里的无限长通电直导线,其电流强度分别为IA和IB,∠BAC=45°,通电直导线形成的磁场在空间某点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

,k为比例系数,r为该点到导线的距离,I为导线中的电流强度。

当一小磁针在C点N极所受磁场力方向沿BC方向时,两直导线的电流强度IB与IA之比为

A.

B.

C.

D.

17.2018年11月19日凌晨,我国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成功。

若这两颗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如图所示。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b两颗卫星的质量大小之比为r2∶r1

B.a、b两颗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r2∶r1

C.a、b两颗卫星运行的角速度大小之比为r23∶r13

D.a、b两颗卫星运行的向心加度大小之比为r22∶r12

18.如图所示,间距为d两根足够长平行金属导轨竖直放置于纸面内,两导轨上端接有阻值为R的电阻,一金属棒ab与两导轨始终保持垂直并良好接触且无摩擦,棒与导轨的电阻均不计,整个装置放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匀强磁场中,棒在竖直向上的恒力F作用下向上运动,则

A.通过棒的电流方向从a到b

B.棒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

C.棒运动的最大速度大小为

D.棒受到重力和恒力F做功的代数和等于棒的动能

19.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接在u=110sin60πt(V)的交流电源上,副线圈接有R=55Ω的负载电阻,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1∶2,电流表、电压表均为理想电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表的读数为2

A

B.电压表的读数为110

V

C.原线圈的输入功率为440

W

D.副线圈输出交流电的频率为30Hz

20.如图所示,ABC和ABD为两个光滑固定轨道,A、B、E在同一水平面,C、D、E在同一竖直线上,D点距水平面的高度为5m,C点高度为10m,一滑块从A点以某一初速度v0分别沿两轨道滑行到C或D处后水平抛出。

要求从C点抛出时的射程比从D点抛出时的小,g=10m/s2,则滑块在A点的初速度大小可能为

A.10m/sB.12m/sC.15m/sD.16m/s

21.质量为m的带正电小球由空中A点无初速度自由下落,在t秒末加上竖直向上、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电场,再经过2t秒小球又回到A点。

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且小球从未着地。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小球所受重力与电场力之比为4∶9

B.整个过程中小球电势能增加了

C.整个过程中小球动能增加了

D.从A点到最低点小球重力势能减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74分)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3题~第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

22.(6分)某实验小组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他们使用50Hz交流电源为电磁打点计时器供电。

实验时得到一条纸带。

某位同学在纸带上便于测量的地方选取第一个计数点,并在这个点下标明A,在第6个点下标明B,在第11个点下标明C,在第16个点下标明D,在第21个点下标明E。

但测量时发现B点已模糊不清,于是只测得AC长为14.50cm、AD长为27.02cm、AE长为43.01cm。

请根据以上测得的数据计算。

(计算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m/s;

(2)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m/s2;

(3)AB的距离应为cm。

23.(9分)将满偏电流Ig=100μA、内阻未知的微安表改装成电压表并进行核对。

(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电路测量该表的内阻,所用电源的电动势为4V。

请帮助该同学按图甲电路图完成图乙实物图的连接。

(2)测量过程:

先闭合开关S1,调节R2,使微安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再闭合S2,保持R2不变,调节R1,当微安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

时,R1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该表内阻的测量Rg=Ω,该测量值(填“大小”或“等于”或“小于”)真实值。

(3)将该表改装成量程为1V的电压表,需(填“串联”或“并联”)阻值为Ω的电阻。

24.(13分)如图所示,竖直固定在地面的透气圆筒中有一劲度系数k=50N/m的轻质弹簧,弹簧下端固定,上端连接一质量m=2kg的薄板,圆筒内壁涂有一层ER流体,它对薄板的阻力可调。

起初薄板静止,ER流体对其阻力为0,弹簧的长度l=1m。

现有一质量M=2kg的物体从距地面h=2m处自由落下,与薄板碰撞后粘在一起向下做匀减速运动,当薄板下移距离s=0.5m时速度减为0。

忽略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10m/s2。

试求:

(1)下落物体与薄板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2)薄板下移距离s0=0.1m时ER流体对其阻力的大小。

 

25.(19分)如图所示,竖直线MN左侧存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右侧存在垂直纸面向外的均匀磁场,磁感应强度B=π×10-2T,P点下方竖直距离

处有一垂直于MN的足够大的挡板。

现将一重力不计、比荷

=1.0×106C/kg的正电荷从P点由静止释放,经过Δt=1.0×10-4s,电荷以v0=1.0×104m/s的速度通过MN进入磁场。

求:

(1)P点到MN的距离及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的大小;

(2)电荷打到挡板的位置到MN的距离;

(3)电荷从P点出发运动到挡板所需时间t。

 

26.(14分)莫尔盐[(NH4)2SO4·FeSO4·6H2O]比绿矾(FeSO4·7H2O)更稳定,常用于定量分析。

其实验室制法如下:

(1)步骤①的目的是去除废铁屑表面的油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温度保持80~95℃,采用的合适加热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

铁屑中含有少量硫化物,反应产生的气体需要净化处理,合适的装置为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3)证明滤液含有Fe3+应选用的试剂是___(选填序号)。

A.NH4SCN溶液B.K3Fe(CN)6溶液C.酚酞溶液D.酸性KMnO4溶液

(4)某同学研究pH对滤液中FeSO4稳定性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增强Fe2+稳定性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条即可)

(5)操作Ⅰ得到的莫尔盐晶体用少量乙醇淋洗,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下列装置中选取必要的装置制取(NH4)2SO4溶液,连接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用接口序号字母表示)。

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14分)铬鞣剂[Cr(OH)SO4]可用于提高皮革的耐曲折强度。

一种以铬渣(含Cr2O3及少量Fe2O3、CaO、Al2O3、SiO2等杂质)为原料制备Cr(OH)SO4的工艺流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焙烧”时,Cr2O3转化为Na2CrO4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浸”过程中,物料的粒度(颗粒大小)对铬残余量的影响如图所示,则最佳反应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

(3)“滤渣2”主要成分为Al(OH)3和__________(填化学式),“过滤2”后,将溶液pH调至a(a小于6.5),发生的离子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1L酸化后所得溶液中含铬元素的质量为28.6g,CrO

转化为Cr2O

酸化后所得溶液中c(Cr2O

)=____。

(4)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含CrO

的废水要经化学处理,使其浓度降至5.0×10−7mol·L−1以下才能排放。

含CrO

的废水处理通常可用沉淀法:

加入可溶性钡盐生成BaCrO4沉淀[Ksp(BaCrO4)=1.2

×10−10],再加入可溶性硫酸盐处理多余的Ba2+。

加入可溶性钡盐后的废水中Ba2+的浓度应不小于____mol·L−1,后续废水处理方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5)已知CH3OH在酸性条件下可被氧化生成CO2,写出Na2Cr2O7与CH3OH反应生成Cr(OH)SO4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厂用m1kg的铬渣(含Cr2O340%)制备Cr(OH)SO4,最终得到产品m2kg,则产率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8.(15分)氮的化合物在相互转化、工业生产等方面应用广泛,回答下列问题。

(1)N2O是一种能刺激神经使人发笑的气体,可发生分解反应2N2O=2N2+O2,碘蒸气能大幅度提高N2O的分解速率,反应历程为:

第一步:

I2(g)=2I(g)(快反应)

第二步:

I(g)+N2O(g)=N2(g)+IO(g)(慢反应)

第三步:

IO(g)+N2O(g)=N2(g)+O2(g)+I(g)(快反应)

实验表明,含碘时N2O分解速率方程v=k·c(N2O)·[c(I2)]0.5(k为速率常数)。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填标号)。

A.温度升高,该反应速率常数k值增大

B.第二步活化能比第三步大

C.第三步对总反应速率起决定作用

D.I2作催化剂,其浓度大小与N2O分解速率无关

(2)NH2Cl是一种长效缓释水消毒剂,工业上可利用NH3(g)+Cl2(g)

NH2Cl(g)+HCl(g)制备一氯胺。

①已知部分化学键的键能和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表和如图所示(忽略不同物质中同种化学键键能的细微差别)。

化学键

N-H

N-Cl

H-Cl

键能(kJ/mol)

391.3

x

431.8

则ΔH2=___________kJ/mol,x=_________。

②在密闭容器中反应NH3(g)+Cl2(g)

NH2Cl(g)+HCl(g)达到平衡,据此反应通过热力学定律计算理论上NH2Cl的体积分数随

(氨氯比)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a、b、c三点对应平衡常数Ka、Kb、K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在氨氯比一定时,提高NH3的转化率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1种)。

(3)肼(N2H4)和氨均为重要的化工原料。

2NH3(g)

N2H4(l)+H2(g)ΔH=+144.8kJ/mol,t2℃时,向刚性容器中充入NH3,发生上述反应。

NH3和H2的分压(p)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0~t1min内,反应的平均速率v(NH3)=____kPa/min。

②反应的平衡常数Kp=______kPa−1(Kp为用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

③t2min时升高温度,再次达到平衡后,H2的分压增大的原因为______。

小麦产量的影响,科研小组在小麦发育的不同时期(甲、乙、丙)分别追施氮肥90kg·hm−2,获得研究数据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

处理时期

穗数(104穗·hm−2)

穗粒数(粒)

粒重(mg)

产量(kg·hm−2)

692.5±121.9

34.1±0.36

36.2±0.4

7252.2±408.7

662.6±26.9

36.2±0.45

39.3±1.1

8014.5±141.7

659.1±33.0

35.3±0.43

37.9±0.3

7570.2±276.2

(1)氮肥能提高小麦产量的原因之一是氮肥中的氮是组成(答两个参与光反应的物质)的必需元素。

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小麦田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

(2)实验中三个不同时期追施氮肥的量相等,其目的是。

为了增加本实验的严谨性,需要增加一个组别,其相应处理为。

(3)从表中数据可知,期追施氮肥小麦产量最高,这可能与该时期追施氮肥使

最大有关。

(4)请结合本实验相关内容,探究春季不同时期适量灌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其简要思路是。

30.(9分)科研人员为了研究某种植物的叶片提取液对患有糖尿病的大鼠血糖浓度降低的效果,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材料与药剂:

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30只、该植物叶片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链脲佐菌素溶液。

②实验步骤:

Ⅰ.取30只健康大鼠随机均分成甲、乙、丙三组,给甲、乙组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丙组大鼠不作处理;

Ⅱ.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

Ⅲ.每天给甲组的每只大鼠灌喂该植物叶片提取液2mL,每天给乙、丙组的每只大鼠灌喂蒸馏水2mL,连续灌喂4周,其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Ⅳ.4周后,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③实验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链脲佐菌素能破坏或损伤大鼠的胰岛__________细胞,导致大鼠体内胰岛素含量严重缺乏,步骤Ⅰ中给甲、乙组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其目的是。

(2)甲、乙组形成对照,自变量是。

(3)患有糖尿病的大鼠的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偏高,可用__________对甲、乙、丙三组大鼠的尿液进行检测,__________组大鼠的尿液不发生颜色反应。

(4)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在逐渐提高,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如被生活污水污染湖泊的治理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统计被污染湖泊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属于在________水平的调查。

在该湖泊中,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的________。

(2)被污染湖泊发生了水华,0.2m处有机碳的生产量很高,但0.6m以下有机碳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作人员往发生水华的湖泊中投入一定量的能够吞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对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淡水湖的污染有明显效果,其原理是大量养殖放养这些鱼类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的复杂性;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水体中放养鱼苗的意义是。

该湖泊治理成功后,仍要控制生活污水的流入量,其根据是。

32.(12分)某植物叶片有刺和无刺为一对相对性状,将有刺植株与无刺植株杂交,F1均为有刺,将F1自交,所得F2中有刺∶无刺=3∶1。

研究人员在连续繁殖的有刺品系中,突然发现一株无刺突变体,将突变体自交,发现无刺占3/4,对于该现象,有人提出了几种猜想。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假如你是孟德尔,你会如何解释F2中有刺∶无刺=3∶1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又将如何验证你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突变体形成的猜想一:

有刺受Y基因控制,突变体是由亲本有刺植株体内一个Y基因突变为Y1,且Y1控制________(填“有刺”或“无刺”)性状。

有人根据遗传学知识推断该猜想可能不成立,其可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突变体形成的猜想二:

有刺受Y基因控制,而突变体是体内另一个e基因发生突变而形成的,基因型表示为YYEe,且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你用突变体与正常无刺植株为材料对该猜想进行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