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6896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备课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

一单元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用乘法和加减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游乐园场景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首先,主题图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园”为背景,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

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有多少人在玩沙包?

”等等。

同时,从图中还可以得到其他信息,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每个例题的情境或是主题图的一个局部,或是主题图中某一情节的发展,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不同的内容,感受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第三,对于每一例题中的问题,教材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解决。

使学生感受到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五、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中专门设计了运用加减混合、乘加、乘减混合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及练习题。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师生共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中设计的场景均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如观察看木偶戏的人数,计算所剩面包数,计算玩跷跷板的小朋友数等等。

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述中去采集数学信息,寻找数学问题,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备课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

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比较熟练的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教材安排如下表。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设计:

1.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

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

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平均分15个橘子、平均分12瓶矿泉水、帮小朋友分组租船、帮小熊分筷子……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

这就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了基础。

2.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时,要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在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探索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时,把“怎样求出商”的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适时引导,让学生探索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生经历探索性的学习过程,正是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所必需的。

3.合理组织练习,使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

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根据一般规律,学生应做到能正确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道题。

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借助直观手段,让学生从乘除法的关系中理解求商的思路外,还必须合理组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这里的合理组织练习,强调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练习内容。

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必备条件,是熟记2~6的乘法口诀。

因此,除了让学生懂得乘法口诀在除法计算中的重要作用外,还需要不断给学生提供熟记乘法口诀的练习,为提高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打好基础。

(2)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

小学低年级的练习,必须以课内为主。

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照顾”。

例如,多进行口头练习(如“对口令”、抽卡口算、小组抢答等),把练习题制成卡片让学生练习,这样可以加大课堂练习密度。

但要注意“适当”二字,把握课堂容量。

密度太大,学生过分紧张,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持久。

单调的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降低练习效率。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

例如,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送信”“找朋友”“抽卡”等游戏性练习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地投入练习活动,将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

4.重视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根据《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或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

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法。

教材中编排有运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更需重视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借助直观情境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比如教学第31页例4,先展现儿童商店里购物的画面,并描述小明和小芳购物的情境,吸引学生去了解、收集小明和小芳购物的信息,发现要解决的问题。

在探索解决“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的方法时,需要联系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和借助画面情境,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出:

要先解决“买一辆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

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同时又帮助学生准确找出要先解决的问题。

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让学生不断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2.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3.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能举例。

四、教材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

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只能判断红领巾上的三个角都不是直角)。

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

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

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

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此外,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

五、教学设计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几何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

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

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为学生准备其他的实物,帮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以及平移、旋转现象。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教学中可以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除了教材上提供的活动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

例如,让一名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一步、两步……再如,让一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在空中旋转一下。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要求。

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

再如,本单元对平移、旋转主要是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二:

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四、单元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一块重要的基石,它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将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段学习。

在第一阶段,即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在第二阶段即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具体安排如下表。

五、教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1.主题图的教学

主题图展示的活动情境是欢乐节日(六一儿童节)的前奏。

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准备着装扮节日的彩旗、五角星和彩球。

此活动为师生提供了三个方面的信息:

(1)第一小组做了56面旗,要挂8行;

(2)第二小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3)第三小组带来27个彩球,每9个摆一行。

这些信息很自然、很顺畅地诱发学生思考:

(1)平均每行挂几面?

(2)平均每组分几颗?

(3)可以摆几行?

在学生提出诸如上面这些问题后,引入例1的教学。

使学生体会,因为要解决问题才有了计算,计算是伴随解决问题而产生的。

2.例1的教学。

教学时,可先组织学生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运算,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然后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用口诀求商的经验,参与计算56÷8、56÷7、49÷7、27÷9,并说一说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解决问题

1.例2的教学。

例2是通过3个小朋友分别用5根、10根、15根小棒摆出1架、2架、3架飞机的活动,找出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之间的倍数关系,引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和分析方法,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2.例3的教学

例3,是用初步构建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分析思路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校园文艺演出为题材,以两位小观众的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数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的全貌:

“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教材留出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用已初步构建的解题思路分析、推理,获得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一般“思维模式”。

3.例4的教学

例4主要应用学生已掌握的表内乘除的知识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它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情境图由两幅构成,第一幅图隐含的问题就是第二幅图的条件。

第一幅图用图意展示信息“6条小船,每条船坐4人”,第二幅图以学生的对话和提问给出信息:

“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呢?

”两幅图的有序出示,很直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序的思路。

整理和复习

1.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复习应达到使学生对45句乘法口诀更加熟悉,并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个除法算式。

为了使复习达此目的,引导学生整理除法算式时,可采用如下方式。

2.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复习的重点之一。

指导学生复习时,除了应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这方面的学习资源。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如分析练习十四第3题中第

(1)题的数量关系时,应使学生真正理解求“白鸽子的只数是黑鸽子的几倍”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8,所以用除法计算。

3.指导复习需通过两步计算才能得到其结果的问题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采用适当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题意,将题意理解透彻。

如,学生说出题意:

“一个班的学生上体育课,先玩跳绳,6人一组,可分成6组;再玩丢手绢,9人一组,可分成几组?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确立先求全班人数,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列式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特别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引导他们从整体上思考,学会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在解答过程中,体会从部分到整体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9课时进行教学。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其中的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概念又是读写数教学的重点。

单元的难点有三:

(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

(2)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教学。

(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

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

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五、教学设计

1.例1的教学。

例1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数数,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更大的数的组成,发现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的关系。

教学时可利用“小精灵明明”引出问题“怎样数更大的数”,引导学生动手试一试。

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

一个一个地数,10个小正方体是“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从而认识计数单位“千”,进而发现“十”“百”“千”等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例2的教学。

例2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会读、写1000以内的数,并能说出每个数的组成。

采用计数器帮助数数,比小正方体抽象了一步,可以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利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认、读、写1000以内的数。

对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上面每个数各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互相交流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3.例3的教学。

例3为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教材把比较数的大小分为两种情况:

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

比较时,教师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比较方法,充分尊重学生。

不给学生概括比较数的大小的抽象法则。

4.例4的教学。

教材以小木块及计数器为素材,让学生在“一千一千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原理,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认识计数单位“万”。

教材在一个例题中安排学生应用两种素材进行数数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虽然小木块和计数器都是实物,但计数器较小木块在表示数的方面更为抽象一些,由“数小木块”到“用计数器数”体现了知识抽象、概括的过程,同时由于计数器能直观看出千位、万位上数的意义,更有利于学生对数的概念的形成。

5.例5的教学。

教学时可先出示小木块的直观图片,请学生观察,说一说图上有多少个小木块,是怎么发现的。

然后试着在计数器上画一画(拨一拨),再读一读、写一写,独立操作后可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最后填一填数的组成。

6.例6的教学。

教学时可先复习数位顺序、万以内数的组成及四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三位数的读写,注意组织学生讨论“万以内数我们是怎样读的?

怎样写的?

”让学生在读数写数过程中悟出方法:

“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及“从高位写起,有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有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然后在计数器上拨出中间、末尾有零的四位数,提问:

“这些四位数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请学生尝试读一读、写一写,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

最后组织讨论“有零的万以内数怎样读?

怎样写?

”引导学生总结,然后对照小精灵聪聪的话,体验成功。

7.例7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读写数及1000以内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材为比较数的大小提供了关于空调及电视机价格的情境图。

首先安排四位数与三位数(位数不同)大小的比较,再安排四位数与四位数(位数相同)的比较。

8.例8的教学。

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这一内容的教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教材没有给出近似数的概念,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情境,通过对比育英小学及新长镇的准确人数与近似人数,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9.例9的教学。

教材通过老爷爷家新添彩电、电冰箱共花多少钱,让学生从情境图所提供的数据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教师应鼓励学生可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并且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注意算法的优化。

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让学生充分讨论,利用集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

10.例10的教学。

教学例10时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引导学生采用类比和推理的方式自己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并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8课时进行教学。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备课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是掌握质量单位:

克、千克。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1千克=1000克。

单元教学难点是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四、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五、教学设计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1.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