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76073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学设计

《蚕长大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3课,也是第1课的延续。

第1课学生启动了蚕的饲养活动。

通过一段时间对蚕宝宝的照顾,以及观察记录活动,学生对自己饲养的蚕有了一定的感情,对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本课将处于4龄期左右的幼蚕拿到教室中,主要目的是观察研究蚕的幼虫的身体特征及其行为习惯,继续学习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对于蚕一生的观察研究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活动,许多观察记录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

因此,实施本课教学前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交流蚕在这段时间内身体、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及饲养蚕的经验和教训。

本课教学后要引领学生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进入5龄期的蚕将要吐丝结茧,教师要指导学生改造蚕宝宝的“家”,为其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学生饲养的小蚕开始慢慢长大,学生每天认真观察小蚕如何吃叶子,坚持给小蚕清理粪便,坚持观察记录小蚕的运动情况和外形变化(小蚕身体逐渐由黑变灰,再变白,脚丫数量越来越多,脚丫的力量越来越强),还发现了小蚕会睡觉、会蜕皮,但是还不是很清楚这叫什么现象,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

4.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能用文字和画图的方法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3.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

4.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2.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用文字、画图、测量的方法来记录和描述蚕在生长过程中的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难点:

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4龄期或5龄初期的幼蚕、桑叶、棉签、放大镜、尺子、饲养盒等。

教师准备:

幼蚕生长变化的资料、不同时期幼蚕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谈话:

同学们,经过精心孵化,蚕卵里孵出了蚕宝宝,我们的蚕宝宝是什么样的?

长大一些的蚕宝宝又是什么样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大家带来的蚕。

2.学生汇报交流。

3.出示图片并讲解:

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蚕卵2~3天就会孵化出小蚕。

刚孵化出的蚕宝宝又黑又小像只小蚂蚁,身上长满细毛,被称为“蚁蚕”,也叫“1龄蚕”。

蚁蚕体长2~3毫米,体宽约0.5毫米。

经过两周左右的时间,蚁蚕身体逐渐长大,颜色也逐渐从黑色变成了白色,长成了同学们熟悉和喜爱的蚕宝宝。

蚕会经历4次蜕皮,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此时经过四次蜕皮的蚕称为5龄蚕,蚁蚕到5龄蚕这个阶段称为蚕的幼虫阶段。

4.提问:

从蚕卵孵化出蚕宝宝到现在,大家发现蚕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5.学生回答。

6.揭题:

蚕长大了。

设计意图:

从第1课开始养蚕,学生已经亲历了蚕卵孵化、蚁蚕长大变得白白胖胖的过程,现在的蚕大部分已经过3次蜕皮进入4龄期。

教师通过谈话的方式聚焦在现阶段饲养的蚕上,引导学生明白他们熟悉的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将学生的生活词汇转换成科学词汇。

之后,以学生的课外观察活动为基础,将学生研究的视角聚焦到蚕的幼虫上,提出“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

长大一些的幼虫又是什么样的呢?

”的思考问题,明确了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探索

活动一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

1.提问:

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3.师生互动,完善蚕幼虫的生长变化记录表。

4.提问:

哪些条件会影响蚕的生长发育?

5.学生回答。

6.小结:

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所以,我们必须保证给蚕提供新鲜的、干净的桑叶,否则会危及到蚕的生命安全。

设计意图:

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包括蚕吃食物、排除粪便、运动方式、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蚕不吃不动处于眠的状态以及蜕皮、吐丝结茧、身体不断长大等现象。

对于蚕生命活动现象的观察,从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构建认知。

一是通过现场观察自己养的蚕在蚕房中的行为,描述它们的生命活动现象;二是通过观察蚕房中的粪便、被吃过的桑叶上留下的痕迹、蚕房中出现了蚕丝等现象推测蚕的生命活动;三是通过与刚出生的蚁蚕身体大小的比较,发现蚕在不断长大等。

活动二观察并描述蚕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1.谈话:

刚才我们认识了蚕幼虫的生长变化。

下面我们来认识蚕的外部形态。

大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2.学生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

4.小结:

蚕的幼虫身体呈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

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有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每节有1对胸足,共3对胸足。

5.提问:

蚕用什么吃东西?

蚕的口器对它吃桑叶有什么好处?

蚕的足对它的爬行和进食有什么作用?

6.学生猜测。

7.讲解:

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

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生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0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夹持物体,并固着身体;第8节背面,生有尖形肉质突起,称尾角;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

任何生物的身体结构都有维持它生存的功能。

8.追问:

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还有哪些变化?

9.学生猜测。

10.学生阅读资料。

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

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蜕4次皮。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用文字和数据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并且鼓励学生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本部分内容除了帮助学生了解蚕幼虫的外部特征,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提升观察研究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能力。

观察记录单意在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蚕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下来,这也是研究生物常用的方法。

三、拓展

1.提问:

照这样长下去,蚕将会怎样变化?

2.学生猜测。

3.讲解:

一般情况下,蚕蜕皮4次后进入5龄蚕,再经过约一个星期的时间,蚕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

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

为了方便蚕结茧,我们事先要用草梗扎小架子、用纸板做格子房,也可以用小棍搭架子。

如果没有及时为蚕搭好结茧场所,它在吐丝的过程中会因中毒而死亡。

设计意图:

蚕将会怎样变化?

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细心观察,为接下来蚕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本课拓展部分是指导学生为蚕结茧做准备及观察蚕吐丝的过程。

蚕吐丝结茧时需要借助外界物体固着吐出的丝。

指导学生用纸板做成的小格子,将其放在蚕房中。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蚕的身体由短变长、由细变粗,体色由黑色变成白色,身体表面有许多细毛且变得光滑,排出的粪便颗粒越来越大,吃的桑叶也越来越多,这些变化表明我们的蚕在逐渐地长大。

蜕皮4次后的5龄蚕,再经过半个月左右,就会结茧变蛹。

从蚁蚕开始到结茧变蛹前这个阶段称为蚕的幼虫阶段,是继蚕卵之后蚕生长发育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同学们回家后继续观察,看看蚕是如何结茧的。

【板书设计】

3.蚕长大了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

用图画记录我们看到

的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使用说明:

可以让学生每天观察

记录,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幼虫的形

态。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习

惯。

教师要提醒学生,基于观察到的

事实,画出看到的真实的样子。

 

《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三年级下册的“物体的运动”单元共有8课,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

内容包括:

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三方面展开(第1~6课);设计制作(第7课);综合应用(第8课)。

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8课,是在前一课完成“过山车”的设计制作基础之上开展的,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情况,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聚焦板块,通过学生前一节课制作的“过山车”引入本课的活动。

探索板块由三个活动组成:

第一个活动,以“过山车”轨道起点为中心,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描述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第二个活动,观察小球的运动路线,判断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第三个活动,比较小球在两座“过山车”上运动的快慢。

研讨板块的三个问题,与探索板块的三个活动一一对应。

拓展板块,提出了改进“过山车”以使小球运动得更快的要求。

【学生分析】

学生在第1~6课已经学会了描述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以及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第7课中学生设计、制作了一座“过山车”,并且完成了评价。

但是,本课需在高低不平的“过山车”轨道上描述小球的位置,在不同的“过山车”轨道上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需要想办法测量出轨道的长度。

这些都需要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讲是不小的挑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2.形成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描述小球的位置及运动形式。

难点:

描述小球的位置,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快慢。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秒表、软尺、细绳、活动记录表。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说明:

前一节课“过山车”的制作完成情况和是否有效保管都会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所以建议本课与前一课连在一起教学。

课前,教师还要了解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如样式、结构,是否能正常运行等,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小组要督促及时改进。

一、聚焦

教师:

同学们在前一节课已经制作好了“过山车”轨道,让我们用小球代替“小车”,继续观察研究它吧。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引入,为探索和拓展环节预留时间。

二、探索

活动一描述小球的位置

1.

(1)提问:

把小球放在“过山车”轨道上,以轨道的起点为中心,你能描述小球的位置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预设:

对于用软尺测量小球与“过山车”轨道起点之间的距离,学生可能会提出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沿着起伏不同的轨道测量,另一种是悬空拉一条直线进行测量。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两种不同方法,但建议学生采用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更符合小球运动的实际情况的第一种方法。

2.学生分小组活动,并且把结果记录在《测试“过山车”活动记录表》空栏1中。

3.全班交流,回答研讨问题1。

活动二描述小球的运动形式

1.交待任务:

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它的运动形式,判断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并且记录在《测试“过山车”活动记录表》空栏2中。

2.分组活动,完成记录。

3.全班交流,回答研讨问题2。

活动三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速度的比较

1.回顾速度的测量方法。

提问:

同学们还记得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比较快慢:

相同的时间比距离;相同的距离比时间。

2.

(1)提问:

小球在不同的“过山车”上运动得一样快吗?

你们能进行比较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预设:

学生会想到采用“相同的时间比距离”或“相同的距离比时间”的方法,而且也会说到针对这个活动的一些具体操作。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提醒:

既要测量距离又要测量时间,要合理分工、默契合作。

3.分组活动,并完成《测试“过山车”活动记录表》空栏3中。

4.全班交流,回答研讨问题3。

设计意图:

先回顾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再针对具体情况讨论如何进行比较,在“复习-应用”中巩固所学。

三、拓展

1.将课堂上小球运动快慢差异较大的两座过山车摆放在一起。

教师:

小球在不同的“过山车”上,运动快慢有这么大的差异。

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呢?

想一想,试一试吧。

2.学生分组活动。

 

【板书设计】

测试“过山车”

描述位置:

方向+距离

运动形式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比较快慢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进行本单元总结、应用、内化活动的记录。

活动记录使用说明:

第1题,在探索活动1中完成,学生用“方向+距离”来描述。

第2题,在探索活动2中完成,填写的是“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

第3题,在探索活动3中完成,主要记录的是运动时间和运动距离的数据、比较快慢的方法。

“快慢”一列,可以用排序的方式,也可以填写“快”或“慢”。

测试“过山车”活动记录表

1.小球在“过山车”起点的。

2.让小球从高处滚落,它的运动形式是。

3.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

“过山车”

运动时间(秒)

运动距离(厘米)

快慢

我们的

第小组的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

运动相同,比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