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7744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docx

至人民日报社论汇总

2011年1月至10月人民日报社论汇总

人民日报社论:

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

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

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上千万人口。

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

要坚持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决不能为追求一时发展而牺牲子孙后代福祉。

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

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

当前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

面对我国特殊的基本水情,要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我们要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社论)——元旦献词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

历经了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的考验,穿越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波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巨轮驶入了新的历史航道,13亿人民迎来了下一个十年。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2010年的中国写下了精彩篇章。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开拓进取,战胜了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活力,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十一五”铺下了厚重基石。

过去五年里,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进展。

通过实践,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为我国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

回首上一个十年,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下一个十年我们如何作为,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效,关系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成败,关系到中国在国际新格局中的地位。

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我们才能在把握机遇中成就下一个十年的辉煌。

  从国际看,未来的十年我们依然可以大有作为。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这为我国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

准确把握这些特点,不断培育发展新优势,增强参与引导能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我们就能够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中发展壮大自己,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争取更大国家利益。

  从国内看,未来的十年我们必须更加奋发有为。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掘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努力在更长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判断。

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是应对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适应世界发展大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由之路。

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历史一再表明,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必须注重把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和谐稳定;注重把维护中央权威和发挥地方积极性统一起来,努力增强政策执行力和发展活力;注重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在坚定不移推动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力量。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要面对不同的情势,承担不同的使命。

在2011年这个伟大的开局之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以新的业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进。

人民日报社论: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新年伊始,世界再次瞩目中国。

这次见证的不仅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奇迹,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跨越。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取得的重大成果,其立法任务之重世所罕见,克服困难之多前所未有。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共同纲领》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奠定基石,到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同时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为坚定不移的方针加以确定;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到十六大以来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开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凝聚着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闪耀着几代立法工作者的智慧,寄托着几代中国人的期望。

  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用了几百年走完的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验弥足珍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靠的是我们在立法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靠的是我们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此统一思想认识、确定立法思路;靠的是我们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既注意借鉴国外的有益之处,又不简单照搬照抄;靠的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体现人民共同意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根本利益;靠的是我们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维护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权威地位,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促进法律体系的科学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立法工作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社会实践永无止境,立法工作要不断推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立法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立法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创新立法工作思路,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加强立法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立法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要把修改完善法律和制定配套法规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方面迈出新步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与时俱进和发展完善。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法律体系的形成,对法律的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法治的种子根植于广大人民心中,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来之不易,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重道远。

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进取,在完善法律体系上实现新进展,在法律实施上取得新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人民日报社论:

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第八年制定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这个一号文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的新的重大部署,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系统谋划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含金量高,指导性强,必将对我国水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主要江河防洪能力不断提升,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利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

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去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之一,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但是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困难很多,挑战空前。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7个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三农”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今后要在不断强化和完善现有政策的同时,选取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和重大问题逐个加以突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就是要紧紧抓住水利这个薄弱环节,解除水利这个瓶颈制约,夯实农田水利这个重要基础,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一号文件对新形势下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和水利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我们要认真领会一号文件提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按照一号文件的部署,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当前水利改革正处在攻坚克难阶段,必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转变水利发展模式,为水利良性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统一认识,形成治水兴水合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水利工作,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把中央出台的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到位,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让我们共同迎接水利事业的春天,迎接“三农”发展的新的黄金期。

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人民日报社论:

汇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今天开幕。

在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汇聚京城,共商国是。

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未来五年间,“十二五”蓝图如何铺展挥就?

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怎样更加奋发有为?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切嘱托,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

  2010年是我国发展历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攻坚克难,集中力量办好大事喜事,妥善处置急事难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

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重要作用,谱写了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年来,人民政协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入开展协商议政,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献计出力;围绕教育、卫生、安居、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帮助党和政府排忧解难;认真贯彻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与宗教和睦;加强与港澳台侨同胞的团结联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推动公共外交、拓展对外交流,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大力推进经常性工作创新,提高人民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

  总结一年来的生动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推进人民政协事业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五个意识”: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在纷繁复杂形势下保持清醒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坚定立场,在社会深刻变革中坚持正确方向;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始终服从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牢固树立群众意识,情牵人民、心系群众,协助党和政府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牢固树立履职意识,把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作为重大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委员意识,支持帮助广大委员深入实际、走向基层、贴近群众,在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实践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的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面对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诸多风险挑战,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局面,深入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同心协力搞好政治协商,积极稳妥推进民主监督,扎实有效开展参政议政,汇聚起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贡献。

 成就鼓舞人心,蓝图催人奋进。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接再厉、锐意进取,为13亿人民谋取更多福祉,为中华民族赢得更大荣光。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社论:

凝聚科学发展的共同意志——热烈祝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

承载着亿万人民的热切期待,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光荣使命,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

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近3000名人大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是,共谋发展,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我们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2010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各项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为迈进“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

过去的一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紧紧围绕如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紧紧围绕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加强监督工作,制定和修改了一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在加强经济工作监督和民生工作监督中,创新和完善了监督工作方式方法,取得良好监督实效。

代表作用进一步发挥,对外交往积极展开,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新贡献。

2010年,也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不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

这一法律体系,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凝聚了全党全国的集体智慧,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夯实了立国兴邦、长治久安的法制根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

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审查和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历史的机遇稍纵即逝,中国的发展不进则退。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人大工作任务艰巨,大有可为。

只有充分发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从制度上、法律上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只有充分发挥人大密切联系群众、汇聚民意民智的工作优势,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社会合力,才能切实把“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好、实施好。

2011年,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启始之年。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在新的起点上,只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