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8090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上海市杨浦区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练习卷

历史试题

2015.5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01年,伊拉克举行了“文字发明5000年”的纪念活动,为祖先发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而深感自豪。

其祖先发明的文字是

A.象形文字B.印章文字C.甲骨文D.楔形文字

2.主张“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和“有无相生,难以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的思想家分别是

A.韩非子孔子B.韩非子老子C.孔子老子D.老子庄子

3.吠陀经典里的《原人歌》唱道“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腿,生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罗”据此可见,婆罗门宣称种性是

A.佛祖安排B.国王指令C.神灵旨意D.人民意愿

4.与唐朝形成“翁婿”关系,加强汉蕃民族融和的是

A.唐太宗时期B.唐高祖时期C.唐玄宗时期D.武则天时期

5.下列对罗马法主要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属于罗马公民法的范畴

C.“万民法”是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

D.罗马法的核心是强调“上帝的万能”

6.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改变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是

A.军功制B.推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7.列宁说:

“‘一战’后美国几乎把所有国家,甚至最富有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

”这表明

A.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B.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C.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D.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8.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中“半殖民地”的含义是

A.中国的经济成了列强经济的附庸

B.中国政府变成了列强统治和侵略中国的工具

C.中国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

D.外国资本主义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9.20世纪初期,中国曾“以俄为师”。

这里的“俄”通常是指

①沙俄②苏俄③苏联④独联体⑤俄罗斯

A.①②B.②⑤C.②③D.③④

10.下侧是一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时期成为畅销书的是

A.①⑤B.②④C.③⑤D.①③

11.有人说哥伦布给美洲带来了今天的繁荣,而有人却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

上述两种评价的巨大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

A.客观性B.随意性C.相对性D.时代性

12.“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最初记载这一现象的著作是

A.《几何原本》B.《梦溪笔谈》C.《史记》D.《天演论》

13.1913年,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领袖宋教仁。

此案件从本质上反映了

A.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B.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之争

C.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D.革命党与袁世凯的权力之争

14.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B.“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C.废除二十一条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5.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沿长江航线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最远可达

A.江西省B.湖北省C.陕西省D.四川省

16.1901-1905年,清政府推出一系列“新政”举措,其中不包括

A.预备立宪B.废除科举C.派遣游学D.修订刑律

17.洋务运动“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

引文中的“贵局”应该是

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C.铁路矿务局D.福州船政局

18.1914年8月威廉二世在《致德国人民》中说:

“……当敌人全副武装准备背信弃义进攻时,……他们不让我们坚定忠诚地支援我们的盟友,而我们的盟友正在为维护她的大国地位而斗争。

”这里的“我们的盟友”是

A.英国B.日本C.法国D.奥匈帝国

19.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曾说:

“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

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订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

A.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反帝B.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C.实行“工农武装割据”D.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20.一战后,英美等战胜的协约国宣称要在“完全公正”的基础上签订和约。

下列条约中在中国问题上违背这一原则的是

①《凡尔赛条约》②《四国条约》

③《限制海军军备条约》④《九国公约》

A.①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④

21.“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

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亦趋恐后。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B.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回想起来,这一事件作为对国际联盟和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的第一次沉重打击”。

“这一事件”应该是

A.法西斯上台B.德国突袭波兰C.伪满洲国事件D.“七七”事变

23.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A.反帝反封建B.爱国主义C.无产阶级革命D.追求真理

24.19世纪中后期,美国、德国、日本三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相同的政治因素是

A.制定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宪法B.国家统一且政局稳定

C.大力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D.重视科技与工业的结合

25.“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

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

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

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

”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D.新中国的成立

26.罗斯福贯彻新政的主要途径是

A.推动国会立法B.发布总统命令

C.加强舆论宣传D.设立军队监管

27.“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轧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孟买棉纱质地优良

C.手摇纺车效率低下D.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28.二战后,美国在西欧体现“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的重要政策是

A.大搞舆论攻势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D.建立欧共体

29.20世纪50年代,第三世界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崛起的标志是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七十七国集团建立D.亚非会议的召开

30.阅读下列《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中国这一时期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国家数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②外交战线未受文革干扰

③中美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交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②④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3、1、1、0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有人在讨论中央集权体制时说:

自秦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一直沿用到清朝。

对内巩固统一,推动经济发展;对外抵抗侵略,维护领土完整。

因此,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适合的政治制度。

以下对该制度较为正确的评价是

A.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有合理之处

B.仅从其进步性去评价中央集权制度不够全面

C.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制度

D.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史实和评价都是正确的

32.一位美国人在华盛顿会议后宣称:

“我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胜利”主要是指

A.恢复了“机会均等”的对华原则B.实现了取代日本独霸中国的目的

C.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D.取得了与英国相同的制海权

33.“请君莫畏大炮子,百姓才闻几人死?

……我所闻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最合理的一项是

A.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性B.说明人民不畏惧火炮火枪

C.坚船利炮与鸦片一样对人有危害D.《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灾难

34.李鸿章建立了上海机器织布局后,规定“合中国各口岸统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

”这段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洋务运动有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面

B.不推翻封建制度就不能真正发展民族工业

C.在政府的扶植下中国出现了民族工业

D.此规定有利于西方资本在中国的扩张

35.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主要反映了

A.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接受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几经嬗变。

观察下列示意图,回答问题。

(14分)

图一图二图三

回答:

(14分)

(1)写出上述图表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名称及对应的朝代。

(6分)

(2)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三个制度所起的历史作用。

(6分)

(3)根据材料,你认为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分)

 

37.近代英国

孟德斯鸠曾认为:

“16到18世纪的英国三件大事走在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即:

虔诚、商业和自由,这些因素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请你以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12分)

 

38.世界格局的变化

材料一:

殖民地面积表(单位:

万平方千米)

英国

法国

德国

1860年

250

20

1880年

770

70

1899年

930

370

100

(1913年)工业产量排位与殖民地占有比较表

工业产品数量所占位次

3

2

1

4

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2

材料二:

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变化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

充当世界格局主角的国家力量平衡是相对的,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

一些发展较早、实力较强的主角由于经济滞后、政策失误也会落后,甚至丧失主角地位。

一些后起的主角经济发展、政策适当,发生跳跃式的发展,以致后来居上。

一旦主角力量消长及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俞源:

《浅析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因》

回答:

(12分)

(1)材料一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怎样的发展特点?

(2分)

(2)结合材料一表格中的信息,论证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10分)

 

39.救国的探索

材料一:

1895年,京师城门题联: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二:

“吾人之目的,将以改造政府,而不欲动摇国家之基础。

……革命党则因现政府之腐败,并欲变更组织。

”“皇帝至圣至仁,虽大彼得、华盛顿不能望其项背;振兴中国非光绪帝不可。

”——梁启超《新民丛报》

材料三:

“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

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今日为国民精神。

——《同盟会宣言》

回答:

(12分)

(1)材料一中的对联讽刺的是什么事件?

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

(6分)

(2)比较分析材料中探索近代救国道路的两个派别的不同观点。

(6分)

 

40.二战的反思

新华网东京2015年3月9日电,在今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德国首相默克尔到访日本后,一天内两次公开提到历史认识问题。

默克尔在东京的一场演讲会上指出,实现战后和解的前提是正视历史。

德国坦率面对历史,并由此得到邻国谅解,德国才得以重新被国际社会接纳。

在与安倍首相的会谈中,她介绍了德国如何清算纳粹分子实施的犹太人大屠杀等可怕罪行。

材料一:

“……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不应犹豫,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

对待支那、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

与坏朋友亲近的人也难免近墨者黑,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

——1885年【日】福泽谕吉《脱亚论》

材料二:

德国失业人数和纳粹党人数统计表

1929~1932年德国失业人数统计表

年 份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人 数

130万

300万

435万

800万

1929~1933年纳粹党人数变化表

年 份

1929年9月

1930年9月

1932年3月

1933年1月

人 数

15万

30万

100万

140万

材料三:

“希特勒并没有制定征服世界或关于别的任何事情的计划。

他认为,别人会提供机会,并且他会抓住它们。

……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别处寻找那个提供机会的人,这个机会希特勒会利用的,而那个人也就这样给走向战争以第一推动。

显而易见,尼维尔·张伯伦是这一地位的候选人。

”——【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回答:

(25分)

(1)材料一《脱亚论》是日本哪一重大事件的行动纲领?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怎样的状况?

试分析这一状况的原因(8分)

(3)结合以上材料,以“二战给我们的启示”为题,谈谈你的认识。

(15分)

 

上海市杨浦区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练习卷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A

D

D

A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A

D

A

B

D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B

B

A

A

A

B

D

C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力3、1、1、0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得分

3分

1分

1分

0分

31

B

A

D

C

32

C

D

A

B

33

A

B

C

D

34

B

A

D

C

35

D

A

C

B

二、非选择题(75分)

36.(14分)

(1)图一: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二:

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清)的内阁六部制(6分)

(2)秦:

首创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2分)

唐:

三省六部制起到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2分)

明:

废丞相,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皇权(2分)

(3)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强化直至极盛。

(2分)

37.(12分)

虔诚:

宗教改革和清教运动有利于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分)

商业:

殖民活动和海外贸易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3分)

圈地运动扩展国内市场、推动资本原始积累、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3分)

自由:

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和完善,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3分)

38.(12分)

(1)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出现了不平衡性。

(2分)

(2)论证:

作者主要阐述了“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的观点,并举出了“发展较早的主角”和“后起的主角”的两种情况来说明这一观点。

(1分)在表格中的英国是“发展较早、实力较强的主角”是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1860年拥有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所以,表一中其殖民地面积也最大,奠定了其“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强国的位置。

(4分)

但从1913年的表格中看到,英国工业退居第三位,后起的美德在工业上超过了英国,但其殖民地的位次远远落后于老牌的英国和法国,出现了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新老殖民者的矛盾加剧,以英德矛盾为主要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4分)这两种情况都说明了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而一旦主角力量消长及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的观点。

(1分)(注:

仅写出作者观点一种情况的,分数减半)

39.(12分)

(1)事件:

甲午战争。

(2分)

联系: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甲午战败后,维新变法的呼声高涨以及进化论的传入;民族危机加深,光绪皇帝也不想做亡国之君,支持康梁的变法活动。

(4分)

(2)途径不同:

维新派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造政府”的变法;革命派主张采用“驱除鞑虏”的武装斗争;(2分)

依靠的对象不同:

维新派依靠皇帝和士大夫阶层;革命派“尚当与民变革”,即民众力量。

(2分)

目的不同:

维护原有“国家之基础”的君主立宪国家;革命派主张建立“自由、平等”之的民主共和国。

(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观点也可赋分,但最多不超过4分)

40.(25分)

(1)事件:

明治维新(2分)

(2)状况:

失业人数增加,纳粹党人数增长迅速。

(2分)

原因:

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受到“凡—华”体系的压制,民族复仇情绪高涨。

(1分)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急剧下降,工人失业,社会阶级矛盾激化;(1分)希特勒鼓吹的民族主义,鼓吹“生存空间”,向工人和农民许诺土地和面包,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2分)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实行一党专政,扩大了纳粹党的势力。

(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史实观点也可赋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

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

观点

水平1:

能结合材料多角度提炼观点:

①从历史的角度:

从材料一中得到的启示:

军国主义是法西斯发动战争的根源;;

②从现实的角度:

当前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国际政治的突出主题,只有总结历史教训,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共赢的新世界。

③从当时局势来看:

材料三中1929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原有世界秩序遭到破坏,给法西斯邪恶势力以可乘之机,只有保持良好稳定的国际局势,才能更好地避免战争。

④从国际社会的态度:

材料三中看到的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所以,我们要对法西斯等极右翼邪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绝不能妥协退让。

⑤从同为发动大战的德国态度看: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崛起,说明了加强睦邻友好,走和平共赢的发展的道路,建立和谐的国际关系,才能避免战争的重演,开创美好的未来。

水平3:

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

水平4:

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

评分项二:

史实

水平1:

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能结合史实充分论证说明。

水平2:

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水平3:

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水平4:

没有使用材料信息。

评分项三:

论述

水平1:

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

水平2:

史实、观点与论证二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4:

回追问题

评分项四:

组织

水平1:

叙述成结构

水平2:

叙达连贯通顺

水平3:

仅能罗列史实

注:

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