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818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4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docx

推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礼记》中说:

“人道亲亲也。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法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

”这段话反映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一体

B.礼乐文明

C.宗法血缘

D.上尊下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礼记》中由“人道亲亲”扩展到“重社稷”,在扩展到“庶民安”、“财用足”等,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家国一体的特点。

礼乐文明是“庶民安”之后的影响,未能充分反映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故排除B项;题意未能体现宗法血缘和上尊下卑的内容,故排除C、D项,故选A。

【点睛】家国一体指的是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同时家族势力在国家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既是国,国就是家。

这主要指皇室而言。

家国在中国历史没有出现过分离,首先;宗法制始终影响古代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其次,历代更迭也是以一个王朝代替另一个王朝的形式进行,我国始终在封建社会,并没有进行社会性质的变革。

2.观察下图,图中九原、闽中、南海、蜀郡的郡治大致包括今天的

A.包头、福州、广州、成都

B.银川、厦门、深圳、重庆

C.银川、福州、深圳、重庆

D.包头、厦门、广州、成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秦朝的郡县制。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古代的九原郡郡治在今天的包头地区,故排除B、C项;闽中郡的郡治在今天的福州地区,故排除D项。

故选A。

【点睛】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地区;蜀郡的郡治在今天的成都地区。

3.下图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竹简《论语》,考古工作者1973年在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发掘而出。

中山怀王刘修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

这批《论语》残简行文中,只避讳“邦”字,汉惠帝以下诸帝皆不讳。

以下推断正确的是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

A.残简避讳“邦”字说明《论语》成书于刘邦时期

B.残简中的文字字体表明《论语》编篡于西汉时期

C.中山怀王刘修墓藏《论语》与当时主流思潮不符

D.儒家学说在西汉时期已经受到统治者的极大重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

残简避讳“邦”字说明《论语》成书于刘邦以后,故排除A项;《论语》编纂于战国时期,故排除B项;汉代儒学确立正统地位,《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所以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论语》中避讳“邦”字,说明西汉统治者已经接受了儒家的等级礼乐制度,儒家学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选D。

【点睛】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

意思是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公羊传·闵公元年》说: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4.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

据此可知唐代农耕技术

A.形成完整体系

B.达到古代顶峰

C.江东落后于岭南

D.岭南领先于全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唐代的农耕技术。

虽然唐代形成一整套的生产技术措施,但并不能说明达到古代的顶峰,故排除B项;江东从岭南引进了耖,也无法由此说明江东落后于岭南,故排除C项;由题意无法判断岭南领先于全国,故排除D项;根据“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可知唐代农耕技术形成完整体系,故选A。

5.下列关于古代四大发明的讲法正确的是

A.“蔡侯纸”发明使西汉进入纸、帛、竹、木四种文书用品并行使用的时期

B.指南针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西方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

C.成书于1044年的《武经总要》记载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D.宋代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1450年前后德国受中国影响制成金属活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蔡侯纸”出现于东汉,故排除A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在秦汉时期,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技术是在宋代,故排除B项;《武经总要》介绍了多种火药武器,记载了三种火药配方,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出现于明代,故排除C项;宋代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1450年前后德国受中国影响制成金属活字符合史实,故选D。

【点睛】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

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6.古代一大儒与弟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弟子问:

“静时亦觉意思好。

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

“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

如此临事,便要倾倒。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这一段对话的大意是,人的成长需要做到

A.克己复礼

B.格物致知

C.发明本心

D.知行合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克己复是指礼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格物致知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发明本心是一种道德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修养过程。

这三个观点都和题意内容不符,故排除A、B、C项;根据“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

如此临事,便要倾倒。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可知该大儒主张思想和行动要符合,即知行合一,故选D。

【点睛】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7.《清史稿》中说: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

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据材料可知,清朝军机处设立后

A.需要秘密行动

B.决策军国大计

C.成为中枢机构

D.内阁随之撤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军机处。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所谓军机处“职居密勿”是指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而不是不要秘密行动,故排除A项;军机处不是正是机构,没有决策权,故排除B项;军机处设立后政务处理转移至军机处,但并未随之撤销内阁,故排除D项;根据“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故选C。

8.1845年有福州官员奏称:

洋货“充积于厦口”。

洋布、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

”据材料可知

A.通商口岸附近经济结构出现变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西方侵略者控制了中国海关

D.外商在中国私设企业并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56今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尚未控制中国海关,故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反映外商在中国私设企业的内容,故排除D项;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中国,冲击了中国的手工行业,导致“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通商口岸附近经济结构出现变动,故选A。

9.读表,表中内容表明1869—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

1869—1894

1894—1908

1908—1920

1920—1936

国产商品

0.97

3.51

11.37

3.81

进口洋货

3.59

6.53

5.65

1.72

合计

1.25

4.02

10.46

3.60

 

A.中国商品市场先发展后萎缩

B.列强逐步放松对华商品输出

C.中国市场商品总量不断增长

D.国产商品逐步超过进口洋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反映的是商品量年均增长率,1920—1936年国产商品和进口洋货的增长速度减缓,并不是中国市场萎缩,故排除A项;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增长率始终在增长,可说明列强并没有放松对华商品输出,故排除B项;表格内容只反应了增长率的高低,不能体现数量的多少,说以无法说明国产商品逐步超过进口洋货,故排除D项;增长率虽然出现高低变化,但始终在增长,说明中国市场商品总量不断增长,故选C。

【点睛】注意表头的关键信息“年均增长率”,表格内容反映的是增长率的高低变化,而不是具体占有量的变化,增长率只要是正数就说明是增长的。

10.近代某思想家被人批评为“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严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康有为。

“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是说这位思想家借助儒学思想,但实际上是进行西方化的政治改革。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魏源、李鸿章都只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没有进行真正的西方化改革,故排除A、B项;严复没有借助儒学思想,故排除D项;康有为借助儒学思想宣扬政制改革,以减轻变法的阻力,故选C。

11.1901年,清廷颁谕宣布实行“新政”: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说明新政的原则是

A.儒学道统

B.三纲五常

C.中体西用

D.皇权至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了自救而进行的一次向西方学习的改革,所以新政不仅仅是坚持儒学道统、三纲五常和皇权至上,同时还有向西方学习的改革内容,故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盖不易者三纲五常”、“可变者令甲令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末新政是在不改变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即中体西用,故选C。

12.如果历史是一架巨大的钟摆,五四运动之后的前三十年,中国为追求现代化,基本上朝着丢失文化主体性的方向摆动;后七十年重新思考、定义、创造现代性,试图获得一份文化坚守。

五四时期“丢失文化主体性”主要表现为:

A.废除文言旧体,开展文学革命

B.反对尊孔复古,信奉天演进化

C.抨击封建礼教,宣传启蒙思想

D.否定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

废除文言旧体,开展文学革命、反对尊孔复古和宣扬启蒙思想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排除A、B、C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和各种“主义”开始得到广泛传播,在文化上向西方学习,肯定西方的文化,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导致了文化主体性的丢失,故选D。

13.“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

……这种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一种具体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

”做出这一决议的会议最有可能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遵义会议。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在1934年,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故排除A项;瓦窑堡会议和洛川会议都是针对抗日召开的会议,故排除C、D;遵义会议召开于长征途中,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B。

14.下图是曾长期通行于新中国的粮票,解读正确的是

①计划经济时代的缩影

②1978年改革开放后停止使用

③反映了物资贫乏的现实

④见证了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我国的计划经济。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粮票的使用时我国物资缺乏,国家计划调配的表现,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缩影,故①③正确,改革开放后粮票并没有立刻停止使用,故②错误;粮票的使用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故④正确。

故排除A、C、D项,故选B。

【点睛】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5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

“票证经济”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凭票吃粮喝汤的年代,也是靠粮票、布票等票、证过日子的计划经济时代。

15.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伴随着一系列社会共识的形成,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非公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③②①④

B.①④③②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提出是在1988年,非公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说法的提出是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1987年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故按时间先后排列应为④③①②,故选C。

16.下图漫画表明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美国公开干涉中国内政

C.美国一贯说一套做一套

D.美国阻挠两岸关系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根据“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美关系已经走向正常化,故排除A项;根据“阴奉阳违”可知美国不是公开干涉中国内政,故排除B项;漫画内容主要反映了美国在对中国和台湾问题上说一套做一套,无法体现美国一贯做一套做一套,故排除C项;美国对台军售,阻挠了两岸关系的发展,故选D。

17.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人普遍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而他们培养自己的智慧,“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做一点显著的事业”。

这主要说明

A.民主政治牺牲了人的个性

B.雅典人公民意识强烈

C.雅典公民的素质有限

D.城邦是民主政治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雅典人愿意为城邦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并不是牺牲了人的个性,故排除A项;题干内容无法体现雅典公民素质有限,故排除C项;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公民的有关问题,与城邦无关,故排除D项;根据“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做一点显著的事业”可知雅典人公民意识强烈,故选B。

18.下图是《哥伦布接受印第安人接济》,想象当时的情形,哥伦布刚到美洲时与印第安人交流不可能碰到的问题是:

A.语言不通

B.商业合作协商

C.价值观不同

D.生活习惯差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哥伦布到达美洲。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哥伦布与印第安人语言不通,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价值观也不同,生活习惯上也存在差异,所以这些都是哥伦布会碰到的问题,故排除A、C、D项。

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美洲和欧洲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不会有商业合作协商,所以哥伦布不会碰到这个问题,故选B。

19.十七世纪,一群清教徒移民北美,他们的领袖约翰·温斯洛普说:

“我们必须想到,我们要做山上之城。

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看着我们。

”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他们的后裔所建造的“山上之城”(出自《圣经》,意思是为万众敬仰)

①以创立新制度、传播新文明为己任

②以权力分立和制约平衡为原则

③以保障天赋人权为出发点

④以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描绘的理性王国为蓝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北美的政治制度。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所以“山上之城”不可能以他们描绘的理性王国为蓝图,所以④不正确,故排除B、C、D项;根据“山上之城”指的是万众敬仰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创立了以三权分立为原则的新的政治制度,并以保障天赋人权为出发点,故选A。

20.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

“妥协是政治的灵魂”。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也曾说:

“民主依赖妥协”。

下列历史事件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①光荣革命

②辛亥革命

③俄国十月革命

④法兰西第三共和制的确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光荣革命、辛亥革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没有体现妥协的内容,所以③不能说明题干中的观点,故排除A、B、D项;光荣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妥协,辛亥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封建军阀的妥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体现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故选C。

21.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恩所指的资产阶级所起革命作用的是:

A.反对专制主义

B.反对教权主义

C.开展工业革命

D.推动经济全球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资产阶级革命。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资产阶级革命主要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所以属于马恩所指的资产阶级所起革命作用,故排除A、B项;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对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政治基础,所以也属于马恩所指的资产阶级所起革命作用,故排除C项;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形成等,不属于马恩所指的资产阶级所起革命作用,故选D。

【点睛】资产阶级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

17、18世纪,在欧洲和北美,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冲击,继尼德兰革命之后,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欧洲大陆的主要封建国家也陆续进行改革,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22.罗斯福新政打破了政府不应干预经济生活的迷思,其在社会保障、劳资关系、基础建设等各方面的举措迄今仍在塑造着美国政治经济的面貌。

罗斯福新政所塑造的“经济政治面貌”最大的问题是

A.破坏自由主义原则

B.引起垄断资本不满

C.扩大社会贫富差距

D.造成巨额政府债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破坏了自由主义原则,引起了垄断资本不满,但缓和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问题,并且开创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它不是最大的问题,故排除A、B项;罗斯福新政在社会保障、劳资关系、基础建设等各方面的举措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而非扩大,故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应对危机,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了政府支出,最终造成巨额的政府债务,成为最大的问题,故选D。

23.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

美英苏三大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联合行动开始于

A.《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B.《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C.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签订

D.三国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西洋宪章》的发表标志着美英在反法西斯战争上的政治联盟,美国参战,故排除A项;《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故排除B项;三国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标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故排除D项;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是《莫斯科协定》,标志了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联合行动。

故选C。

【点睛】《莫斯科议定书》又称莫斯科协定。

1941年10月1日。

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提供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

美、英两国每月向苏联提供飞机400架(100架轰炸机和300架战斗机)、坦克500辆和其他武器、军用物资;苏联则向美、英提供军工原料;美、英还承担协助运送供给苏联的武器和军用物资的义务。

标志了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联合行动。

24.有学者在评论二战后某政策时说,“它为联邦德国选择西方的机制与制度铺平了道路,也为日后德国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基础。

”由此可知,此政策

A.推动欧洲走向了联合

B.加剧了世界市场的分裂

C.缓和了法德两国矛盾

D.促进了德国统一的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马歇尔计划。

根据“二战后某政策”、“为联邦德国选择西方的机制与制度铺平了道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政策应为马歇尔计划。

美国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而苏联则针锋相对的组建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在经济上的对立,加剧了世界市场的分裂,没有推动欧洲走向联合,故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与法德矛盾缓和及德国统一无关,故排除C、D项。

故选B。

25.有学者指出: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

……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依据材料指出对其构成挑战的主要力量中心是:

①欧盟

②日本

③中国

④第三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多极化趋势。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战后世界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欧洲开始崛起并走向联合,日本经济崛起,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第三世界国家也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这些力量中心都对美苏的两极格局形成了挑战,所以①②③④都是对美苏构成挑战的力量中心,故排除A、B、D项,故选C。

26.【加试题】《禹贡》和《山海经》是现存仅有的两部先秦地理书,两书关于“九州”的地理方位记载多所不同。

古人相信《禹贡》是大禹亲自所作,载于《尚书》,又被《汉书·地理志》叙于篇首,是华夏地理学的正宗。

但近世学者们认为,《山海经》成书早于《禹贡》,早期文献中关于天下观的表述,原型和素材都是源于《山海经》,因此《山海经》才是中国地理学传统的发端之处。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古人观点可信,有《尚书》、《汉书》为证

B.先秦时期的文献记载往往荒诞不经缺乏研究价值

C.孰是孰非必须在新的考古发现基础上考辨

D.近世学者们的研究有可能改变古代原有的历史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史料研究。

虽然《禹贡》载于《尚书》、《汉书》,但并不能说明古人的观点就一定是可信的,故排除A项;先秦的文献记载虽然存在荒诞不经的内容,但不能据此就认为其缺乏研究价值,故排除B项;《禹贡》和《山海经》的内容记载没有孰是孰非之处,故排除C项;根据“古人相信《禹贡》是……是华夏地理学的正宗”、“《山海经》才是中国地理学传统的发端之处”可知近世学者们的研究有可能改变古代原有的历史观,故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