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82824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docx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困生过多已成为制约我校整体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如果学校教育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根本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充分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学优生一样重要。

尤其在当前学校反思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不让一个掉队,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需要

中学生的智力差异不是很明显,但在数学学习的信度、态度、方法等方面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关注数学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他们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想。

因此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是必要的。

通过对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总结,制定出每种成因的可行性对策,尽可能地帮助数学学困生摆脱学困的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实施素质教育增加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大举措。

对克服“应试教育”种种弊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

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遵循教育规律,以系统的方法谋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者的育人之本。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一切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才能有效的体现教育公平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实践中,克服重智商,轻情商的失衡倾向,克服只关注优生,轻视学困生的错误思想,走出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误区,不断吸取一切有效的教育实践的合理内核,寻找现代的、自身特有的,比较完善或最具育人效果的教育方式。

3.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省级农村实验中学,学校位置地处县城的城乡结合处。

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学生近2000人,教职工140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位居全县前列,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级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学校声誉深受社会好评。

我校学生生源比较复杂,既有来自县城三所实验小学的学生,也有来自本服务区的适龄学生,还有全县各乡镇慕名而来的学生。

这些学生的家长中农民占70%以上,他们绝大部分长年在外打工、就业,学生大部分是“留守生”。

受客观原因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层次不齐,促成我校生源的复杂。

我校各个班级中,均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学困生。

大量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沦为学困生,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学困生普遍厌倦学习和学校生活,对别人缺乏信任,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轻者自暴自弃,重者惹事生非,甚至发展成为流失生,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因此,加强对学困生问题的研究,研究学困生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表现,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教育策略,促进学困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当前我校面临的最实际、最紧迫的问题之一,也是教学实践给教育理论提出的一个严峻课题。

因此,我校于2007年积极申请了省级课题《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开始立项研究学困生问题,力求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力求面向全体,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均衡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学习困难生(下称学困生)指的是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即目前存在的部分学业不良以及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

其含义如下:

第一,学困生是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班级的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第二,学困生是个别的,即班级中的绝对少数;第三,学困生的智力正常;第四,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处于暂时落后状态。

是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强、控制力弱、意志品质差等原因造成学习暂时落后但经过努力可以赶上来的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

人类存在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只是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激发每一个人潜在的智能,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

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主张教师应从多方面评价、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来设计和改进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教育学理论:

教育教学活动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健康的发展。

3、因材施教原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共同点,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对特别优秀的学生或特别差的学生都要热情关怀,耐心辅导和帮助,使好的充分发挥潜力,差的逐步赶上。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探讨我校学困生的成因和类型,寻求符合实际的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从而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体现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1.通过对学困生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表现分析,得出我校学困生心理问题的一般特征,为有针对性的教育转化学困生提供前期分析和转化策略。

2.通过对学困生的个案研究,从非智力因素维度开发学生潜能,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磨砺学习意志,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困生的有效学习。

3.在实践中把对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和心理问题的表现以及日常的教育结合起来,及时加以验证和补充,总结出能促进学困生有效学习的策略,并撰写处有关转化学困生的论文。

4.开发课题组实验教师的教学潜能,提高教师研究课题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的内容

1、 研究的基本内容:

(1)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心理分析、成因,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自身、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

(2)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

(4)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5)结合学困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学困生的成因以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得出防止学困生的出现和转化学困生的一般规律。

2、重点:

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心理分析、成因的个案的收集和数据的处理。

3、难点:

学困生的转化个案研究。

五、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校初中七——九年级学困生

(二)研究的方法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省内外先进经验,采取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不断加深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环节。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个案的研究是一个需要教师参与、学习、实践、反思的研究过程。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同时将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经验总结法等辅助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全体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初中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分四个阶段,实验周期为3年。

1、前期准备阶段(2006.10——2006.12)

(1)健全课题研究组织机构,明确课题任务

在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后,我校及时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组实验成员,明确了课题任务。

课题组成员:

课题领导小组

指导专家:

南秀全毕俊

组长:

何艳庭

副组长:

汪彬

执行组长:

万中和

成员:

万春光施荒尔杨细兵毕向前邓华国李申兵

翁雄燕聂小兵

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

何艳庭

课题组成员:

何艳庭万春光乐淑梅何保平汪彬万中和

南娟陈梦毕向前邓华国李申兵余利敏

彭宝琴杨小平徐彩凤翁雄燕侯丽胡云

杨细兵聂小兵汪利民万德江施荒尔黄少秋

何卫兵曾小明何克年

(2)建章立制,强化课题实验教师职责

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了课题开题前期专题工作会,制定了课题研究制度及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要求,强化了实验教师职责,增强了实验教师的责任意识。

具体做到了:

①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人人参与,高质量完成布置的任务,每月通报课题任务完成情况和质量情况,并布置下一阶段工作。

②学校教科室将对各位课题组成员的工作量予以统计,在每一学期结束后,根据各成员完成的工作量给予一定的课题津贴。

③对认真参与课题并且完成质量较高的课题组成员,在评比课题先进个人时优先申报,并在晋级、评职、评模、外出参观和学习时优先考虑。

④对布置工作不完成的课题组成员,在本年度的晋级、评职、评模、外出参观和学习中实施一票否决,并且对一次工作未完成的课题组成员,将按学校教育教学有关管理制度进行扣款处理。

通过强有力课题研究制度,我校课题组成员责任明确,分工合理,研究长期进行,研究成果明显。

(3)组织专题研讨,撰写开题报告、论证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在2006年9月,由教科室牵头,数学课题组实验成员为核心,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全体实验教师群策群力,制定开题报告、论证报告和实施方案。

并且邀请市教科院、县教研室领导专家来校指导课题开题工作。

市县领导专家一致认为,本课题很有研究价值,并对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课题组实验成员一致认为:

关怀每一个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教育转化每一个学困生是新时期教师的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方面得到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

课题研究要在充分摸清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的基础上,以培养、启发、发展学生学生内部学习动力作为基本目标达到教育转化目的。

(4)开展理论学习,充实理论,武装实验教师头脑

由学校教科室牵头,以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为主体,多次开展有关学困生课题的理论学习,教科室先后10余次印发了近两万余字的课题资料,做到了全员学习,撰写了近5000字的学习笔记。

实验教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基本掌握了研究课题所需的理论依据和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时了解了省内外课题研究的动态,深刻把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难点,开拓了教师视野,丰富了知识内涵。

2、课题实施阶段(2007.1—2009.7)

(1)学困生调查,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分析

自2007年1月起,我校每学期由教科室统一印发学困生情况调查表,结合各班的学情,对各班的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每班筛选出了5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并作为学困生个案进行长期跟踪。

同时教科室对全校统一分类建立学困生转化档案并存档。

在学困生档案建立完毕后,由课题组统一部署,开展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汇总,由实验教师对实验个案进行观察、座谈、沟通、家访,了解实验对象的心理问题,并根据他们的心理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了每一个个案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基本掌握了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经过汇总分析,家庭因素引起学困的约占20%,教师及学校因素引起学困的约占12%,智力因素引起学困的约占10%,非智力因素引起学困的约占58%。

[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和成因见课题成果]

(2)实践探索总结学困生转化策略

自2007年1月,我校课题组实验教师根据理论学习的心得,结合班级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学困生的个案转化工作。

[具体做法见课题成果]

(3)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

教师在每经过一个学期的转化帮扶后,教科室和课题组按课题研究要求,组织教师结合研究过程收集、整理研究数据,主讲体现转化学困生的公开课,撰写个案转化小论文和学困生转化策略论文,教科室和课题组组织对论文进行修改、评审和建档,并积极向县、市、省级教育科研部门推荐评奖。

4年来,我校先后有我校课题组成员先后有20多篇学困生论文在省、市获奖,在市课题中期研究现场会上,有10篇论文在大会交流,有2人获课题研究中期研究先进个人称号,有2人参加全国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一、二等奖,有5人获省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一、二等奖。

(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以学期为时间段,定期开展课题研讨会,交流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困惑。

及时邀请家长、教师、学生对学困生转化效果进行评估,对已转化成功的学困生及时奖励,并下达转化成功证书。

同时再及时吸收新的实验对象,及时建立转化学困生的长效机制,实现转化学困生的常态机制。

对转化效果好的教师学校给予奖励。

(5)汇总阶段(2010.1—2011.4)

在汇总阶段,我校做好了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提炼、整理、汇编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进行结题评审。

七、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研究,我校课题组共整理汇编了共计13项课题成果,分别是:

(1)学困生实验对象基本情况汇编、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汇编;

(2)学困生实验对象转化方案汇编;(3)学困生实验对象转化过程记载汇编;(4)学困生转化同步学案汇编;(5)学困生转化同步教案汇编;(6)学困生转化章节过关质量检测试题汇编;(7)学困生转化个案小论文汇编;(8)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论文集;(9)学困生转化论文集;(10)课题开题报告、论证报告;(11)课题实施方案;(12)学困生实验对象转化阶段小结汇编;(13)课题结题报告。

经过全面的调查、深刻的剖析和深入的探索,在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个案研究中获得了一些体会:

1.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挫折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因困难、挫折的经历而表现为意志消沉的一种情绪体验。

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家长都一味追求为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尽力满足孩子的生活需求,使学生缺少了必要的逆境锻炼,造成他们的耐挫力下降。

学生一旦在数学学习中碰到困难或受到挫折,就退缩动摇、丧失信心,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挑战困难的勇气。

(2)恐惧心理

恐惧是一种担心、害怕、畏惧、紧张的心理体验。

一方面,数学内容向来具有枯燥乏味的“坏名声”,它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思维性,往往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

在初中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很多学生都对其望而生畏。

另一方面,社会、家长把学生考试的分数看得太重,数学成绩的好坏在升学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允许学生在考试中出现半点差错;而学生万一考试失败,却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这就迫使学生对数学学习采取恐惧、回避的态度,在数学学习中出现恐惧和怯场心理。

(3)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个体依靠他人,否认自己的独立能力而产生的一种情结。

由于现代学生在家中个个都是“小太阳”,大事小事都由父母或祖父母代劳,生活上过度依赖成人的安排。

因此,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新精神。

具体表现有:

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最好是在练习与作业中能与老师讲解的例题进行“一一对应”的模仿。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智力活动消极、被动,并且滞后,永远也不可能在数学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4)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个体和他人比较时,由于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也称自卑感。

从小学升入初中后,每个学生都非常珍惜自己学习上的第一次飞跃,都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劲头。

但是,随着数学学习的逐步深入,学习内容逐渐增多,学习难度不断加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受挫情况越来越频繁。

可是,他们又不能对遇到的挫折做出正确的归因,也难以得到周围人们的肯定性评价,因而产生悲观、沮丧的心境,从而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向上的源动力,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定势:

自认为自己能力差、脑子笨,不是学数学的料,即使加倍努力,数学成绩也永远赶不上其他同学。

(5)厌烦心理

厌烦是学生对学习持回避,甚至厌恶的内在反应倾向。

由于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学校普遍还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考试成绩的倾向,大部分学生家长也“唯分数论英雄”。

这就迫使有的数学教师为了急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数,而简单地采取“加班加点”、“题海战术”、“难题怪题”来机械地训练学生,从而使数学的课堂教学显得单调、机械。

另外,现行的新课程数学教材中虽然比老教材更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但教材中所选用的问题情景大多脱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学校的网络资源利用率不高,这就直接导致了我校的数学课堂枯燥乏味,根本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就会认为数学学习太苦、太累,对数学课失去了兴趣,产生了厌烦心理。

从对“学困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上分析有以下特征:

(1)缺乏学习自觉性。

学习数学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没有形成自觉求索的信念,一遇挫折,就可能一蹶不振,使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2)缺乏学习持久性。

学习毅力差,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法,只停留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主动寻找致错原因,因此常常犯重复错误。

(3)缺乏学习,缺乏兴趣。

有些初中学生,处在厌烦、焦躁的抑制状态,学习劲头不大,甚至毫无劲头。

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缺乏必要的兴趣,缺乏良好的习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过关,难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进而造成思维障碍,表现为学习能力较弱,意志品质偏差。

(4)基本功不扎实。

数学学习具有连贯性,前面旧的知识基础不牢固,必然造成新知识学习的困难,又由于有些学生本身的知觉和思维比一般学生慢,因此不能与教师同步思维,常处于茫然状态。

久而久之,积重难返。

2.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数学学科原因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与系统性强并且应用广泛等特点,在教学中若不能正确把握这些特点,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困难。

数学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往往是抛弃了客观对象许许多多的具体特征后获得的。

这种抽象性使得数学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更高,如老师告诉学生直线是无限延伸的,但是学生用眼睛所看到的只是图上长度有限的线段,它的无限延伸性只能在脑中想象。

而数学的系统性也很强,学习新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

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就形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果没有及时查漏补缺,造成新旧知识的断链,就会遭成学习困难。

然而,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又要求能应用知识解决灵活多样的问题。

习题的形式多样,也可能使得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

  

(2)学生自身因素

   我校的学困生往往表现为成绩不好、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更重要的是缺乏自信。

他们普遍对学习数学知识缺乏兴趣,求知欲不强,意志薄弱,特别对于某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定理的学习难度很大再加上学困的原因使他们产生了自我封闭的心理,他们自感周围的老师、同学等瞧不起自己,于是因卑生闭,表现出脱离群体,特别是怕接触老师,整天沉默寡言,有惑怕问,呈闭塞的心态,从而使他们感到升学无望,前途渺茫,自暴自弃。

还有些学生一遇到计算量较大、计算步骤较繁琐的题目,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

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坚持学习,成绩一旦滑坡就容易产生自弃的念头。

这就要求教师用极大的耐心、诚心和热情去融化他们心里的坚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由于身边的一些负面影响和一些不良影视、网络、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和家庭中的矛盾及父母离异现象,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伤害,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注意力涣散,放纵享受,不求上进,脱离集体生活,厌学,弃学等。

①父母管理出现真空

我校位置处于县城,有30%的学生来自城关,有少数学生从小接触游戏厅、网吧,有的家长又疏于管理和引导,学生在节假日上网、进游戏厅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学生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出现了如自闭、暴力、厌学等心理问题。

我校另70%的学生来自乡镇,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地务工,有的甚至双亲均不在家,主要靠年迈的爷爷奶奶或亲友管理,这样家庭的学生(留守生)很多都缺乏家长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有的出现迁就、溺爱不良苗头,有的缺乏亲情的关怀,有的学生因想念家长,在校期间郁郁寡欢、自卑、封闭,学习提不起兴趣,从而造成学习困难。

②父母教育方法失当

我校学生60%左右都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学生都是家庭的宝贝,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有的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学习环境,缺乏艰苦奋斗、敢于挑战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在学习上主要表现在学习没有主动性,遇到困难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要么依赖教师和同学,要么将困难丢在旁边置之不理。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教育子女上往往采取了一些简单粗暴方法,而效果却事倍功半,很不理想,这样家庭的孩子往往胆小或叛逆,在校期间要不自卑胆小,要不调皮捣蛋。

有的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要求虽然很严,但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管理显得说教,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问题。

③家庭矛盾或变故的影响

经过详细调查,我校学生中有近20%的学生家庭出现了家庭变故。

有的学生家长身患重病或慢性病,有的学生家长离异,有的学生家庭出现天灾人祸。

还有的家庭父母长期不和睦。

所有的这些,对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4)学校和教师的因素

学生在从踏入学校求学以来,学校、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在应试教育还没有完全消失的今天,学生的成绩往往不自觉的给每个学生贴上了标签。

对于学困生,有的教师(小学、初中)对在情感和教学上对他们漠视和缺乏耐心,或缺乏正确的转化帮扶,无疑又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伤害,个别教师落后的教学手段,僵化的教学理念更不能很好的开展教学,预防和转化学困生。

3.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和方法

1更新教育观念,建立转化考评机制

学校课题组负责人何校长多次在课题专题会上反复强调实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强调教师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开展教育教学,并且要充分关注学困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及时对学困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疏通,告诫教师除了要培养优生外,更要转化学困生。

为了把转化学困生的工作纳入学校常态管理,学校联合教导处和教科室,修改教师考评方案,把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的权重分别修正为50%、40%,优秀率的权重降为20%,低分率(学困生)的权重为10%,。

为了全面跟踪学困生的心理问题的转化,学校每学期开展对学困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从学困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综合评价,并将评价成绩作为教师的转化效果记入教师工作档案。

教师考评方案的修改和学困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真正实现了教师从主观意识上爱护学困生,教学行为上关注、关心学困生,真正做到了学困生有人管理、有人帮扶的良好局面。

②狠抓课堂教学质量,以高效课堂转化学困生

我校结合数学课题的开展,以课堂为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