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8564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朱仙庄矿中学2017-2018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1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倘若他看到今天的媒体变迁状况,或许会将矛头调转,指向比电视更小的屏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

而他所担忧的过分依赖技术来追求最高效率对文化积淀的侵蚀,用于阐释眼下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会更恰如其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文化的主要载体,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微博,在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已成为人们在无数个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最便捷的方式。

正是在微博热的“点化”下,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在拥有无限空间和容量的数字化世界里,它们如无数个碎片向我们袭来,充塞着所有时间。

“微博了一年,没怎么看电视,把放那儿的时间变成了刷屏,觉得时间被浪费,其实是换了个地方挥霍而已。

”电影导演何平在自己微博上抒发的这番感慨,或许正好说出了我们面对“微”文化时隐约的焦虑。

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

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

在海量的“微”文化产品面前,人们的种种欲罢不能,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在适应了140个字的阅读之后,许多人很难再捡起一部几百页的书本;在习惯了不超过几百秒的电影之后,要在影院里看一场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会变得如坐针毡。

当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多如牛毛的“微”文化产品肢解时,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欣赏一场演出,甚至直面内心的冥想与沉思,都变成了奢侈的事。

“微”文化产品的另一个副作用是逻辑思维的“被碎片化”导致的思维能力弱化。

虽然文化产品的思想文化含量并非取决于其规模或篇幅的大小,但以“微”文化产品如此“迷你”的体量,要承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却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我们陶醉于它带来的短暂快感时,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一探到底的研究和追问。

于是,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也便搁于浅滩。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这样的文化产品即使再多,也只是如细沙堆积。

而探求与追问精神的缺失,则会最终将我们引入迷失自我的无限苍茫。

上世纪早期,英国文学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其著作《重访美丽新世界》里,对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而感到忧心忡忡——真理淹没于无聊烦琐的世事,人们毁于他们热爱的东西。

这则来自上个世纪的箴言,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

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用“微”文化消费代替“无所事事”固然是种进步,但如果它变成阻碍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从“没有时间”到“更没有时间”,从“碎片化”到“被碎片化”,这是一个颇有些尴尬的冷笑话。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本文所说的“‘微’文化”的一项是()(3分)

A.字数较少的文字作品,如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博、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等。

B.时间较短的音像作品,如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手机电话中的音乐彩铃等。

C.字数较少的新闻作品,如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手机信息中的新闻短讯等。

D.篇幅较短的宣传作品,如墙上只有24字的宣传标语、电视中插播的商品宣传广告等。

2.关于“被碎片化”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文化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的注意力也被肢解为碎片,都没有耐心读书,很少有耐心去冥想与沉思。

B.在现代社会,因“‘微’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原本连续的大块的时间被肢解成无数个碎片。

C.“微”文化产品使人的逻辑思维“被碎片化”,从而导致思维能力弱化,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彻底的研究和追问。

D.在“微”文化产品流行的时代,很难形成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尼尔·波兹曼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是因为他担心电视技术的发展会对人类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的影响。

B.电影导演何平认为玩微博与看电视一样都是浪费时间,他的感慨其实也代表了许多人面对“微”文化时的焦虑。

C.作者认为,现代人的注意力之所以匮乏,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量非常大,人们不得不时时接收信息。

D.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人们会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这正是奥尔德斯·赫胥黎感到忧心忡忡的原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你认识汉斯吗

刘怀远

如果你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见面说不了三句话,张奶奶就会问你:

你认识汉斯吗?

医生,德国人。

张奶奶闺名芝秀,慈惠墩人,十多岁父母双亡,孤零零的她被汉口的姑妈领了去。

姑妈家住在裕华纱厂旁,迫于生计,芝秀小小的年纪也进了纱厂做女工。

织工从早到晚,两只眼睛总是瞪圆了盯住织机,稍微发现一点毛病,眼到手到,飞快地摆弄梭子,不让织机上出一点瑕疵。

时间不长,芝秀的眼睛红肿起来,肿痛,视物模糊,其中一只眼睛里还流出白色的汁液来。

姑妈先是请来游走的郎中,郎中卖给几包草药。

不想敷用后,眼睛钻心地疼,还看不见东西了。

姑妈又慌忙领着去看保善堂的先生。

先生看了,也是摇摇头,说,可惜了这么漂亮的丫头,还是趁早做手术吧。

芝秀问,做手术能好?

好是好不了,是提早割除了坏眼,不影响以后装个假眼,闺女家家的,怎么说也是爱美。

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诊费先付,至于落个什么后果,与本堂概不相干。

芝秀呜呜地哭,姑妈劝她,别哭了,再哭对眼睛更不好了。

芝秀说,反正是要瞎了的,还能再坏到哪里。

姑妈叹口气,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能没有眼睛呢。

没有了眼睛,这一辈子可怎么过,我可怎么跟你死去的爸妈交代啊。

芝秀说,没了眼睛,我也不活了。

姑妈说,要不死马当活马医,我去请个洋大夫来看看。

就请来了汉斯。

德国人,在汉口开诊所。

汉斯来了,仔细地查看了病情,也是摇摇头,说我也没有办法。

芝秀又伤心起来。

汉斯见她抽泣,又用手指在芝秀眼前晃了晃,芝秀眨了两下眼睛。

汉斯又点点头,也许还是可以好的。

姑妈说,能治就好。

快用药吧。

汉斯说,我给清洗干净了,还需要打一针盘尼西林。

你们,打得起吗?

芝秀不知道什么是盘尼西林,姑妈可是听说过的。

那个时候的盘尼西林堪比黄金,一是稀少,二是金贵,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你有这个救命的药吗?

姑妈问。

汉斯点点头。

姑妈就僵在那里。

半天没有说话。

芝秀问,多少钱啊?

汉斯没有回答,而是问,你在哪里做工啊?

芝秀说,纱厂里当女工。

汉斯微微一笑,那要你不吃不喝,半年的薪水。

芝秀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姑妈对芝秀说,秀,别怪姑妈不给你打针,姑妈实在是……

芝秀说,姑妈,我谁都不怪,只怪我自己命苦,自小没了爹,又没了妈,若不是姑妈收留,说不定我早死了,我怎么还能怪姑妈?

眼睛瞎了是命,不怪姑妈,只是今后成了一个瞎子,又要拖累姑妈了。

姑妈也忍不住地哭起来。

汉斯在一旁看看芝秀,又看看姑妈,看看姑妈,又看看芝秀,算是明白了怎么回事。

汉斯摸摸大鼻子,挠挠头,说,上帝呀,真是可怜的孩子。

要不这样,我先给小姑娘治疗打针,等你们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再给,好不好?

姑妈望望芝秀,芝秀望望姑妈,却看不清。

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汉斯已经用注射器配

药了。

盘尼西林注射到芝秀的身体里,没过几天,芝秀的眼睛真的神奇地好了。

芝秀找到汉斯的诊所,才看清了汉斯的模样。

芝秀说,谢谢你救了我。

汉斯仔细察看了芝秀的眼睛,高兴地拍拍她的头说,痊愈了,你的眼睛完全好了。

芝秀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说,我现在还是没钱给你。

汉斯摸了下大鼻子说,我说过了,你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来还。

你放心,我有了钱一定来还你!

好的,你去吧,不过你要记住,不论再做什么事,一定要爱护眼睛哟!

汉斯双眉往上一耸,眼睛透出微笑。

芝秀正想着是回裕华纱厂,还是干点别的。

日本鬼子的炮弹飞来了。

芝秀拉上姑妈跑回了慈惠墩。

日本人被赶走后,芝秀和姑妈又回到汉口,汉口已找不到一个叫汉斯的德国医生,也找不到一家外国人开的诊所。

“外国人漂洋过海地来开诊所,那么贵的药,一分钱都没给人家。

”年老的张奶奶逢人便说,逢人便打听。

“你认识汉斯吗?

医生,德国人,不是他,多少年前我就瞎了。

”随着来汉口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特意学会了几句英语的张奶奶有机会就拉住外国人,跟人家打听:

“你认识汉斯吗?

我欠着人家药费呢,从没来要过,好人呐。

如果他本人不在世上了,我答谢他的子孙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啊。

汉斯,仿佛从没来过汉口一样,没有一丝消息。

张奶奶立了遗嘱,做出她这个年龄老人的惊人之举:

身后捐献眼角膜。

(选自《天池》2016年第3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姑妈得知汉斯有盘尼西林后僵在那里,因为她觉得把侄女死马当活马医无法向侄女死去的爸妈交代,可是不用这药侄女就保不住眼睛,她内心非常纠结。

B.小说善用延迟法,芝秀患上眼疾求医,游走的郎中使她病情加重,保善堂的先生称只能割除坏眼,汉斯上来也说没办法,这使小说波折迭生,扣人心弦。

C.日本鬼子的侵略,使芝秀想继续工作的计划落空,也直接造成了她找不到恩人汉斯的结果,从而使她颇受折磨,小说含蓄、深刻地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D.张奶奶逢人便打听“你认识汉斯吗”,这样写符合她年老爱唠叨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一心兑现还钱承诺的执着情怀以及始终无法回报的不安心情。

5.小说一开始就假设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

分析。

(5分)

 

6.小说是怎样塑造汉斯这个人物形象的?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刘东生:

阅读黄土高原这部大书

刘世昕

旁人眼里普普通通的黄土却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东生心中的宝贝。

这位“面朝黄土背朝天”达半个世纪的87岁老人,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的贡献在于通过“阅读”中国的黄土,翻开了百万年前地球古气候、古生态变迁的历史。

地理学界有这样的说法:

目前人类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有三本书,一本是深海沉积物,一本是极地冰芯,第三本便是中国的黄土。

国际上认为,把黄土这本书念得最好的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

从1804年以来,国际上对于黄土的成因有两种学说——“风成说”和“水成说”。

从20世纪50年代起,刘东生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等多部专著,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风成说”。

1909年国外学者提出的第四纪四次冰期理论,主导了20世纪前半叶的古气候学研究。

1958年,刘东生根据黄土中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对经典的四次冰期理论提出挑战,最终建立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

当时刘东生提出,240万年前开始堆积的黄土高原中保存着非常完整的古土壤系列,它们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可以揭示古气候信息。

黄土中那些丰富的生物遗迹,就像一部非常丰富的典籍,使人了解200多万年来黄土高原地区,乃至欧亚大陆所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包括生物气候环境变迁、新构造变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等。

为了探究青藏高原隆起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从1964年起,刘东生先后参加了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的登山科学考察,多次登上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

“在那种境界,人类可以领略‘一览众山小’的韵味,陶醉于对大自然壮丽景观的畅想。

只有被自然打动,才能不断地有兴趣去探寻自然的奥秘。

”每每回忆起那些贴近自然的日子,刘东生总是很动情。

1964年至今,刘东生还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黄土高原研究结合起来,把地球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刘东生带领研究小组运用古地磁年龄测定、同位素分析等多种手段建立了完整的黄土沉积序列资料,并开始与深海沉积物序列对比,使中国黄土成为古气候变化记录的最重要档案库,由此拉开了将中国黄土纳入研究全球环境演化框架的序幕。

1991年,74岁的刘东生随中国科考队远征南极,在南极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科学考察。

5年后,快80岁的老人禁不住北极的诱惑,又远征那里的斯瓦巴德岛,并不畏险阻,登上一座冰川。

他说,去两极不是想创造什么纪录,只是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什么东西都想亲自看看。

刘东生的脚步就是停不下来。

2001年这位耄耋老人居然在南海科考船上度过了一个多月。

家中客厅里那张他最喜欢的以布达拉宫为背景的照片,是他85岁去西藏考察时拍的,对他来说,青藏高原、中国黄土还有太多的故事。

熟悉刘东生的人都听他讲过这样一则典故:

19世纪一位西方地质学家在他的中国之行后说,中国学者喜欢在窗明几净的书斋中吟诗作画,不喜欢跋山涉水到野外观察大自然,若干年后其他科学领域或可发展,惟有地质学不可能有多大进展。

刘东生偏要证明,中国学者不仅懂风花雪月,更吃得起野外科研的苦。

受刘院士影响最深的是搞古生物研究的老伴,她回忆说:

“我们夫妇俩的青春都献给了野外考察。

攀高崖、越鸿沟、睡野外、忍饥饿……都是家常便饭。

年轻的时候,家里常常连续好几个月都大门紧闭。

2002年,有“环境科学诺贝尔奖”之称的“泰勒环境奖”授予了刘东生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华莱士·布洛克。

两人都致力于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刘东生研读的是中国黄土,布洛克的“书”是深海沉积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50年代,在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后,刘东生提出了“新风成说”理论,它比“水成说”理论更能解释黄土高原的成因。

B.刘东生一生都在为地球环境变化进行科学研究,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南极、北极冰川、南海等地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

C.刘东生及其带领的科研小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了完整的中国黄土沉积序列资料,使中国黄土成为研究全球环境演化的重要资料和依据。

D.刘东生认为,研究黄土以及其中丰富的生物遗迹,不仅能够揭示古气候信息,而且还能了解200多万年来黄土高原乃至欧亚大陆地区所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半个多世纪对中国黄土的研究中,刘东生揭示了百万年前地球古气候、古生态变迁的历史,使中国跻身于国际地球自然研究的先进行列。

B.1958年,刘东生根据黄土中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和时空分布的地域性特征,创建了全球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

C.中国学者不仅能吃得起野外科研的苦,还懂得风花雪月,刘东生卓越的科研成果和他在世界高峰上“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就是最好的例子。

D.刘东生结合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研究,把地球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和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相结合,使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点。

E.1958年,刘东生根据黄土中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和时空分布的地域性特征,创建了全球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否定了国外学者一直奉行的第四纪四次冰期理论。

9.刘东生院士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

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

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

“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

”帝大悦,即拜东平相。

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

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

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

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说,乃见青眼。

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节选自《晋书•阮籍传》)

【注】文帝:

和下面的武帝分别指司马昭和其子司马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B.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C.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D.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来成为官署属员的通称,表官署属员的词语还有“曹”“属”等。

B.文中“口不臧否人物”中“臧否”与诸葛亮《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中的“臧否”含义相同。

C.“九赐”,是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文中“让九赐”是司马昭辞让帝位的委婉说法。

D.“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的坐姿,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刺秦失败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又喜好饮洒,善于弹琴,高兴时经常不顾自己的形象,很多人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也因此害苦了自己甚至获罪,不过后来被授予了官职,不久又得以提升。

C.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几次恸哭吐血,因过于哀痛而瘦骨如柴,以致得病差点丢了命。

D.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而对于朋友则用青眼相看,尽管因此遭到嫉恨,可文帝总是保护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5分)

(2)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说,乃见青眼。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

故乡。

②风尘:

指社会动乱。

14.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

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C.“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D.“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E.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

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5.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传诵千古的公认绝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密的《陈情表》中表现其家中内外无人,人丁单薄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79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于是《滕王阁序》喷薄而出,熠熠生辉。

②春节前后股市暴涨暴跌,一张一弛,不如去年那样走势平稳,他准备一有机会就把手中被套住的股票全抛出去。

③以上是本人对于安庆老城区建设集贤南路暨菱湖南路“城北高架”的设想,刍荛之见仅供城市决策者和设计、建设者参考。

④他似乎天生就是吃作家这行饭,提起笔来文不加点,轻而易举,真是让人佩服!

⑤市场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由于价格低,辨别难度高,尤其是网购消费者,很容易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⑥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A.④⑤⑥B.①②④C.③④⑥D.①②③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商家尽管在“禁令卡”影响下遭遇销售冷门,但这一禁令多数市民持支持态度,认为公款应该用在正地方,无需浪费,应提倡节约。

B.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组成员在武汉的精彩表演,受到了武汉各高校学生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

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D.党的事业需要的不是一堆“泥菩萨”,而是一大批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好干部。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

“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B.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

“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幸。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你们店里的商品质优价廉,服务态度也好,我下次一定惠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时至今日已没有什么争议。

但从作品质量看,①___________,思想内容也不够深刻,使得网络文学与有着数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学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因此,适当地创新文学形式,②___________,网络文学才能走向与传统文学的融合。

那时,人们对它的关注将不再是其媒介和载体,③___________。

21.下面是关于理想的一个框架图,请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5分)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的苏珊说:

“如果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