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案8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9133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诫子书教案8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诫子书教案8篇.docx

《诫子书教案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诫子书教案8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诫子书教案8篇.docx

诫子书教案8篇

2021年诫子书教案8篇

诫子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__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阅读法,学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

  夫:

澹泊:

淫慢:

险躁:

穷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全班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温馨提示:

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__的简洁精警)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

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

A、淡泊: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4、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明确: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六、课堂小结: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愿这些经典的语句伴随我们大家行走一生。

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诫子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把握__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

把握__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3.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

  4.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

用来;广才:

使……广博

  成学:

成就励精:

振奋

  年与时驰:

年华意与日去:

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

最终;枯败,凋零。

  5.理解重点句子:

说说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四、问题探究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3.__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

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

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立志: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C.惜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__结构

  __如何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

(躁):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

“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

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

非也。

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

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

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

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2.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

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

“志不强者智不达。

”(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

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

”(《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

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

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

“人无志,非人也。

”(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

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

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

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七、背诵

  八、拓展延伸

  1.《又诫子书》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

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译文: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

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2.《诫外甥书》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除去埋怨和悔恨,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

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低微没有出息之辈。

  3.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

你如何理解?

  九、达标检测

  十、作业

  背诵默写这篇__。

诫子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__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

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

为什么?

(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

杜甫《蜀相》中的诗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

――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些__?

――《出师表》、《隆中对》。

这两篇__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找生谈。

明确:

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

教师总结:

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

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上导语。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一共有七步: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

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

  5、学生齐读全文。

  (说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速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__内容,理清结构。

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

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

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整体感知__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__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提示板书:

提出论点--{治学正(静)---修身反(躁)}两方面论证。

  (说明:

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

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

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四)精读品味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说明:

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

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立志: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学习: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是否关系?

  明确:

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说明: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

这一问题的设计在于指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有所感悟,加深学生对感悟对象的深刻认识。

也从诸葛亮的教诲中汲取力量,砥砺意志。

这不仅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更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内化。

学生应该反复在品读这四句名言中去感悟、去发现。

  3、朗读,积累词句:

你最喜欢__哪个警句?

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说明: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学生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学生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

要让学生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五)内容回顾,课堂小结。

这个环节我采取让学生谈收获的形式来进行。

学生可以从写作特点上也可以从思想内容上来谈。

  

(1)学习精辟严密的论证。

  

(2)从总结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中感受诸葛亮的高洁的人格魅力。

  (六)拓展延伸

  提供给学生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

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生熟读。

  警句推荐:

A、淡泊: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

(陆游)B、立志: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C、惜时: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

(席勒)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诫子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__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__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猜这些故事都与谁有关?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你认识我吗?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题解

  《诫子书》诫:

告诫,劝勉。

子:

儿子。

书:

书信。

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三、你读我读,读熟课文

  

(一)听录音,找出错误的字音。

  夫君子之行(fú)淡泊(dànbó)淫慢(yín)遂成枯落(suì)

  

(二)全班配乐朗读

  四、再读再品,疏通文意

  要求:

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__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一)你会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吗?

  

(1)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

  

(2)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振奋精神)

  (5)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6)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二)你会翻译这些句子吗?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

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

不内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明确志向,不安定清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

真知必须在宁静中得到,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五、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1.这篇__的中心论点是那一句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你认为这个观点中哪一个字是最重要的?

  “静”字(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六、你谈我谈,畅所欲言如果你是诸葛亮的儿子,你听懂了父亲的哪些叮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你谈我谈,分享家书

  提示:

可以说说亲朋好友对你的劝诫,书信、短信、微信均可。

  八、你读我读,积累名句

  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名句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