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94634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x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选词和炼句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骆宾王替高适改诗

唐代杰出的边塞派诗人高适早年驻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

一天,高适赴外地巡察,途经杭州清风岭,在山中僧房壁上题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

“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写完之后,他就继续赶路了。

途经钱塘江时,高适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却只有半江之水。

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决定在巡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

可是,当他归来踏进房门时,发现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

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

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好诗,好诗”,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商榷,径直把它改了。

高适暗暗称奇,心想:

“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

”后来经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就是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诗人骆宾王。

一字之师―→炼字出精彩

1.什么是选词、炼句?

 

(1)选词就是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恰当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2)炼句就是对句子进行锤炼,要求我们不仅要把句子写得准确流畅,还应该在句子中显出比较丰富的情感。

2.选择和锤炼词语的标准是什么?

 

3.选择和运用词语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精心挑选关键词语。

古人作诗行文常常讲究“诗眼”,就是指要用一个最关键最恰当的词来表达该句甚至全文的主旨和意趣。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顿时使人感到春风拂面、春意盎然。

(2)恰当使用修饰词语。

恰当的修饰点染,不仅能增加信息量,而且会使语句更富于感情色彩。

如“赴南极访问圆满完成,吴弘、杨海蓝笑眯眯地回来了”,修饰语“笑眯眯”非常传神地表现出中国少年儿童为能参加南极科考活动而自豪和兴奋的心情。

(3)注意词语的巧妙搭配。

巧妙地配合使用词语,能大大提高表达效果,往往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锤炼句子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第1题中“真把我气死了”与“我真气死了”相比,将副词提前,感情更强烈。

“别气啦,梅娘”比“梅娘不要气”更加口语化,语气词“啦”控制了碧如的语速,给人以老练成熟的印象。

“得罚你”比起“我们要罚你”,还包含着一种嗔怪的情绪。

第2题中四凤虽然对鲁贵的污蔑十分愤怒,但仍然称“您”,一定程度上还是按捺住了这种情绪,她不直接说“您说话的神气真叫我心里想吐”,而是让鲁贵自己看看自己说话的德行,既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厌恶又没有完全跟养父撕破脸皮。

第3题是戏剧中的补白,改稿比原稿简洁,给了演员更大的表演空间。

二、修改建议的第①处改动较好,“鲁迅先生说过:

‘野人怀土,小草恋山。

’”紧接这句的“土”与“山”,以“故乡国土”作主语使前后句之间衔接紧密,而且过渡也很自然。

把“怎能不怀念落入敌手的故乡国土”改成“背乡离井的人怎能不怀念”,长句变短句,反问的力度也因为语言节奏的加快而明显增大,从而更好地强调了人们对故土的依恋。

修改建议的第②处改动不太好。

这一句之前讲的都是“怀乡之情”,这一句之后则开始讲家乡口味了。

从语意和文思的贯通上来看以“‘怀乡’之情”作主语是比较自然流畅的,而改成“家乡口味”在前,“‘怀乡’之情”在后就文气不通了。

三、第1题的电报是一种“字字珠玑”的通讯方式,费用是按字数计算的。

电报的写作,言简意赅尤为重要,称呼、敬辞等常常可以省略。

练习中发报人的主要目的是要公司的人接机,但电报语言啰嗦,信息重复且多余。

拟改如下:

“13日11时白云机场接。

”第2题的短文主要强调一个人的自制力,但句子成分赘余,语义重复。

拟改如下:

“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制力,就不能抵制坏的影响。

1.下列关于选词、炼句要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词要准确精当,选择最能表达你要说的意思的那个词。

B.选词要善于选择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形象地表情达意。

C.选择的词语只要生动形象,且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就可以多用几个。

D.写作中正确而又巧妙地选择不同的句式很重要。

解析:

选C。

语言表达要抓住要害、切中事理,若能传情达意便无须多用。

2.写作中的遣词造句,首先是选择和锤炼________。

选词要做到准确和生动,准确就是用词要精当,生动就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语 不要堆砌陈词滥调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

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

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完成后面题目。

渔家傲·东昌道中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

午睡觉来愁似织。

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

鸿雁自南人自北。

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 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午睡觉来愁似织”,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答: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炼字的题目,抓住关键的字,解释其在词作中的含义,然后分析效果。

答案:

“织”。

“织”字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

诗歌鉴赏的炼字和炼句

本节内容对应“词语辨析”“选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以及“古诗词阅读鉴赏”中的“炼字”“炼句”等。

本节着重学习选词和炼句的基本要求。

炼词和炼句都是锤炼语言的需要,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本节内容对应高考考点及题型较多,在此重点对古典诗歌的“炼字”“炼句”加以解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

                                    

                                    

                                    

 本题考查古诗词阅读鉴赏中的炼句。

回答问题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

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①用春蚕食叶声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

请说明理由。

答:

                                    

                                    

(2)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答:

                                    

                                    

 

(1)本题考查的是“炼字”。

首先明确哪个字更好,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望”是指站在高处向远处看,照应了诗题,引出下面所望之物。

“空”是指诗人内心之空,有种目空一切的意思。

“空”字营造了一种空旷之境,是诗人超然心态的反映。

(2)首联写诗人端居不出户,闲望云山;颔联写了日落鸟宿、秋野空阔之景;颈联写在小台上往自己的居处望去,房屋已被远林遮住了;尾联写主人多半会邀客乘月出游,告诉仆人们不要早早关门。

整首诗围绕“闲”字,写了登台远望之景,写出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1)“望”:

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

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考点一 炼字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

在单篇作品中,作者反复锤炼的某一个字,往往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独具匠心的字。

因此,一首诗词也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

古诗词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虚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从艺术效果的角度理解炼字艺术,要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艺术效果

举 例

动静转换结合,追求画面的动态美

苏轼《蝶恋花》中“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运用想象、联想,追求化无形为有形的可感性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最为精辟,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语意双关,追求表达的含蓄与丰富之美

苏轼《西江月》中“人生几度新凉”中的“凉”字,指出了自然气候的变化,营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同时借写气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指出了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表达诗人独特的个体感受,常常收到妙趣横生之效

王驾《雨晴》中“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中的“疑”字,可谓“神来之笔”,不仅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一“疑”字让小园、蜂蝶、春色焕发异彩,新鲜生动

【常见设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

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

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5.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6.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为什么?

【方法归纳】

赏析字词的“四看”“一结合”

1.看是否传神

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字词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

把该诗歌中的重要词语予以标注,然后反复比较,看看哪些字词最为传神。

【特别提醒】

古诗词炼字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种词语中,且每种词语因种类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功用。

炼字类别

主要功用

动词

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形容词(修饰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特殊词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的作用

拟声词

使诗词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2.看是否表情

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

诗歌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思。

3.看是否造境

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

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

4.看是否显性

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5.结合语境品味炼字的妙处

结合语境分析语法特点或修辞手法。

回答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

考点二 关键语句的赏析(炼句)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有时是出于格律上的需要,突破常规语序而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有时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借助于一些艺术手法,使诗句变得更凝练,更精美,更生动,更深刻,产生赏心悦目、意境深远的艺术魅力。

高考对炼句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二是较深层面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的挖掘和评析。

【常见设问方式】

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词)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

 

3.请对这首诗的××联进行赏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方法归纳】

(一)赏析诗歌中的关键句的四大角度

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2.从语言特点出发。

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凝练的美。

3.从表达技巧出发。

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鉴赏时就是要分析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

4.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

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

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如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二)答题步骤

步骤一:

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内容。

步骤二:

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步骤三:

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步骤四:

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句子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国文物信息网日前公布了已入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24个项目名单。

这些“新发现”________了从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

②经检查,该车为偷运违禁物品的套牌车,警方当机立断,将车上物品和押车人员全部________。

③市场上蜂蜜产品________,有的消费者发现,大价钱买回家的蜂蜜其实就是一瓶糖水。

④来自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政协委员就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进行讨论,委员们________,积极建言,会场气氛热烈。

A.囊括  扣压  鱼目混珠  推心置腹

B.涵盖  扣压  鱼龙混杂  推心置腹

C.涵盖  扣押  鱼目混珠  各抒己见

D.囊括  扣押  鱼龙混杂  各抒己见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重点考查近义词语辨析。

涵盖:

包括,包容;囊括:

把全部包罗在内。

根据语境,“从石器时代到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所以①应选“涵盖”。

扣押:

扣留,拘留,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扣压:

把文件、意见扣留下来不办理。

根据语境,警方办案是将物品和人员扣留,所以②选用“扣押”较好。

鱼目混珠:

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鱼龙混杂:

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根据语境,蜂蜜产品属于物品,所以③应选“鱼目混珠”。

各抒己见:

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推心置腹:

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根据语境,强调委员们充分发表意见,所以④选用“各抒己见”合适。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些作家们在一________暗黄的灯影里________的时候,他们________不会预先知道,在时光的另一岸,肘边这叠稿纸将成为人们精神上永恒的珍藏。

在那一岸,许多的日子已经逝去,许多的歌声已经喑哑,________有前辈们如丰碑一般永不改色的著作依然鲜亮如初,令人们恒久感动。

A.晕   奋笔疾书   或许   唯

B.抹   笔耕不辍   兴许   却

C.片   埋头苦干   也许   更

D.缕   舞文弄墨   可能   只

解析:

选A。

晕:

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抹:

用于云霞、阳光等(数词多用“一”)。

片:

用于景色、气象、声音、语言、心意等(数词限用“一”)。

缕:

用于细的东西。

与“暗黄”搭配,选“晕”更合适。

奋笔疾书:

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笔耕不辍:

长期不放弃地从事文学创作。

埋头苦干:

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舞文弄墨:

指玩弄文字技巧。

“奋笔疾书”更能显示出在艰难的环境中作家坚持创作的状态。

“兴许”“或许”意思都是“也许”,但“兴许”口语色彩浓厚。

也许:

表示不很肯定。

可能:

①可以实现的,能成为事实的;②能成为事实的属性,可能性;③助动词,表示估计,不很确定。

根据语境,“或许”“也许”都可以。

唯:

单单;只。

却:

表示转折。

更:

更加。

只:

只有;仅有。

最后一空用“唯”更合适。

3.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解析:

选A。

根据押韵、平仄及情境即可得出答案。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本着语言简明、清晰的原则,完成后面的题目。

(只填序号)

当记者、编辑,当然不是搞文学的,但是你①要报道、要知道的东西方面极广。

自然科学方面,最大的门类是六个字:

数、理、化、天、地、生;社会科学一般地②是文、史、哲,其实③还有其他。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个方面,这么广泛,④而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⑤都是人们日常要⑥接触的,不多学一些东西,怎么能行呢?

(1)应删去的两处语句是________。

(2)应当增加词语使内容清晰的一处是________,应增加的词语是“________”。

(3)应写得简略的一处是________,可以改为“________”。

答案:

(1)①③ 

(2)④ 的内容 (3)⑤ 这些东西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艺术遗产,具有各不相同的表现特征和风格。

中国元素,就是经过时间的锤炼与锻造,从传统文化遗产中提炼出的精华。

民间艺术的粗犷朴实,宗教艺术的博大深邃,人文艺术的典雅隽秀,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也构成了中国元素的艺术基石。

②象征性图形在中国元素中占有很大比重,其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道德审美观念等各个层面。

古人对天、地、宇宙充满想象,也渴望从宇宙自然的规律中找到人类起源、生存、发展的规律。

这种渴望,来自于古人对生命的崇拜。

这也就可以理解,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生命树”为何能够成为一个经典的象征图形——它表达着对生命的尊崇。

生命树不仅存在于中国,据专家撰文,古老的波斯王国的生命树是云杉;印度的生命树是菩提树;而中国的生命树以扶桑为母体。

生命树以及其他代表生命的植物图形,从原始的彩陶、汉画像砖以及近代民间剪纸中都可以找到。

同样,人类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类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动植物,都成了与“生命树”相通的生命图腾。

在后世的服饰、器物、建筑的装饰图形中,葫芦、石榴、莲花以及鱼类、蛙类都被用来象征生命的繁衍。

③在中国元素中,抽象几何图形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它们简洁、凝练,完全具备现代符号的基本特征,如太极、八卦等图形,集现实与幻想于一体,表现出中华先人超然的造型能力。

这些图形部分来自天地、宇宙、星辰等自然景观现象中的图形,其准确地把握了宇宙自然的基本规律,并具备了现代符号的基本特征,富有延伸性。

部分图形来自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形态,被广泛地运用在食器酒具之上,将信仰、审美融于日常生活之中。

还有部分图形来自古代哲学观念和宗教的祥瑞观念,又被运用在寺庙之中,如浙江普陀寺寺庙建筑中就大量运用了这一类图形。

④汉字是中国传统图形中最富想象力、最具概括性的抽象图形。

作为人类传递信息的基本工具,汉字的形态不断演变,从具象到意象再进入抽象,以实现更加简便、迅速的交流。

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汉字已经摆脱自然形态的束缚,形成以纵横为主的框架式图形。

这种框架式图形使得汉字的形态和结构独具特色,从而让汉字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和创意性,为再创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汉字所派生的书法、篆刻艺术就是汉字形态结构的再创造的有力明证。

⑤中国元素中的象征性图形造型优美,庄重典雅,充满吉祥、祥瑞、祈愿的感情因素,完全符合现代人对和平、安定、幸福的追求,具有现实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再创造潜力。

对其进行再创造,一方面应尽量理解其内涵及运用场所,另一方面应熟练掌握其变化转换的形式和表现规律,以便达到最佳效果。

(选自张晨《中国元素与艺术智慧》,有删改)

5.下列对“中国元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元素是从传统文化遗产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元素就是中国远古文化的一种象征。

B.展示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民间艺术、宗教艺术和文人艺术等传统文化瑰宝构成了中国元素的艺术基石。

C.中国元素的构成并不复杂,象征性图形和抽象几何图形构成了它的全部,其中,占主要比重的是象征性图形。

D.作为有生命图腾内涵的中国元素,传统艺术中的“生命树”是一个经典象征图形,因而它表达着对生命的尊崇。

解析:

选B。

A项,“远古文化”错,应为“传统文化”。

C项,“象征性图形和抽象几何图形构成了它的全部”错,原文无此信息。

原文只是强调了“象征性图形和抽象几何图形”在中国元素中占有“很大比重”和“重要的位置”。

D项,“因而它表达着对生命的尊崇”错,因果颠倒,原文中“表达着对生命的尊崇”是生命树“能够成为一个经典的象征图形”的原因。

6.下列对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切入,指出文化艺术遗产的丰富性,表现特征和风格的多样性,接着引入“中国元素”的概念,最后指出其艺术基石之所在。

B.②段介绍象征性图形在中国元素中的地位,并以生命树佐证象征性图形的表达力;③段阐述抽象几何图形在中国元素中的重要位置、特点和来源。

C.④段阐释汉字作为抽象图形的再创造性,汉字的形态经过演变成为框架式图形,使汉字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和创意性,为再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D.⑤段从中国元素中象征性图形的特点以及现实意义入手,得出其具有很强再创造潜力的结论,并指出进行再创造的条件。

本段是对全文的总结。

解析:

选D。

D项“本段是对全文的总结”错,本文并非总分总结构。

7.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极、八卦等图形都来自天地、宇宙等自然景观现象中,它们准确地把握了宇宙自然的基本规律,简洁、凝练,集现实与幻想于一体。

B.浙江普陀寺寺庙建筑大量运用来自古代哲学观念和宗教祥瑞观念的抽象几何图形,由此可见,它在寺庙建筑文化中最能体现中国元素。

C.汉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块字,它的结构和笔画具有图形符号化的特点,是最富想象力和最具概括性的中国元素。

D.因为中国元素中的象征性图形的特点和感情因素,完全符合现代人对和平、安定、幸福的追求,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有很强的再创造潜力。

解析:

选D。

A项,“太极、八卦等图形都来自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