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9536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中文系2013级本科用

一、文字

1.何谓“六书”?

辨析常用汉字的造字法。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詘(弯弯曲曲),日月是也;即依样画葫芦,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一般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

如:

鸟、鱼、鹿、羊、耳、门、马、禾、鼎、壶、网、手、象。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

如:

亦(腋)、本(树根)、末(树梢)、寸、丹、十、刃、甘、二。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一般是表示抽象的概念。

如:

步(两只脚)、逐(猪和脚印)、斗(两个人手打手)、莫(日落草中、天黑)、牧(牛和棍子)、涉、既、旦、粪、伐、采、春、朝。

④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

如:

杞、物(杂色牛)、江、里(从衣里声)、旌、歌、悲、视、疆、闻、诚、指、问、础、载、防、帛、都、徒。

⑤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⑥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用字方法,如难,鸟名-难易。

权,树名-权力。

而,胡须-连词。

亦声字形声兼会意如忘。

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四体二用。

表意字和形声字两种。

 

2.汉字的形体变化有哪些表现?

分为笔势(字体风格变化)和结构的变化。

3.隶书的产生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何影响?

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今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

(2)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是一次重要的简化。

4.异体字的类别、形体分歧以及异体字的判定。

异体字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两个字并驾齐驱,都是常见的字。

另一种是一个字常见,一个字罕见。

形体上的分歧:

(1)造字法不同,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差異

(2)同是形聲字

A、形旁不同B、聲旁不同

C、形旁、聲旁均不同D、形旁、聲旁相同,但偏旁位置不同

异体字的判定——音义皆同,但字形不同。

不是异体字:

意义相近,但意义广狭不同,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

只偶尔通用。

如:

“寘”和“置”、“寔”和“實”、“遊”和“游”、“修”和“脩”、“雕”和“凋”、“剥”用作“扑”、“蚤”用作“早”。

5.简化字的形体来源是什么?

一是簡化字形,二是削減常用字的字數。

(1)使用古體字:

採-采,雲-云,捨-舍,氣-气

(2)使用古代異體字或俗體字:

禮-礼,趕-赶,無-无,棄-弃

(3)省簡一些部分:

聲-声,廣-广,飛-飞,標-标

(4)同音替代:

醜-丑,幾-几,後-后,餘-余

(5)草書楷化:

辦-办,書-书,學-学,東-东

(6)符號替代:

鷄-鸡,嘆-叹,鄧-邓,這-这,樹-树

(7)新造字:

遠-远,態-态,認-认,補-补,竊-窃,寶-宝

6.《说文》及《说文》四大家。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9353),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1163)。

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说字义,后释形体。

概括了540偏旁作为部首,部首统率汉字。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四大家分别是: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二、词汇

1.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几种情况?

举例说明。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侧重于基本词汇,如:

马、牛、羊、山、水、日、月、人、手。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如:

“绸”缠绕-未雨绸缪、“该”完备-应当。

(3)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

2.辨析古今词义的变化。

(1)词义范围的差异。

词义扩大:

“菜”古义专指蔬菜,不包含肉类、蛋类等,今义则涵盖范围较广,都有包含;“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今义则扩大为不管坐着睡还是躺下睡,白天还是晚上睡,都叫做睡。

词义缩小:

“宫”上古泛指房屋,秦汉以后渐渐变为只有封建帝王宫殿、及现代的文化娱乐场所才叫做宫;“瓦”古义指纺锤、瓦锅、瓦片等,今义主要指盖房顶用得建筑材料。

词义转移:

“暂”在汉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现在渐渐发展为不久、短暂的意思;“汤”本义是热水,其作为热水的意思在今天只有在成语赴汤蹈火中才有,汤的今义则是米汤、菜汤等。

(2)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意义褒贬:

“古褒今贬”的如:

“复辟”(古义为恢复君位)、“爪牙”(古义为勇猛得力的帮手,今义为走狗);“古贬今褒”的如:

“锻炼”(古义除了冶炼的意义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谤”(古义是批评评论,今义诽谤)。

词义轻重:

“古轻今重”的如:

“诛”(古义责备,后发展为杀戮);“古重今轻”的如:

“感激”(古义愤激,今义只是感谢)

★注意:

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3.词的本义指的是什么?

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探求词的本义:

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资料来加以证实。

从分析字形入手是许慎《说文解字》中讲本义的办法。

斤,本义是砍伐树木的工具,象形。

刃,本义是刀刃,指事。

戒,本义是戒备,会意。

適,本义是往到…去,形声。

臣,竖目之形,眼睛形状。

望,往远处看;临,从高处往下看;卧,闭目睡觉。

4.举例说明本义发展出引申义的基本方式。

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

如:

(1)“网”的本义是用绳编织成的捕鱼或鸟兽的工具,后来引申为广泛搜求的意思。

(2)“踵”的本义是脚后跟,后来引申为继承。

(3)“市”的本义是做买卖的地方,直到唐以后它的意义才由特指城市内的商业区而演变为指整个城市、都市。

(4)“特”的本义是公牛,后来引申为男性配偶,后来又引申为杰出的人才。

从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如“月”,本义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

再如“城”,本义是“城墙”,引申为“城市”。

间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

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

再如“任”,本义是抱,引申出了听凭和信任。

 

5.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郭锡良《古代汉语》P888-904及★《王力古汉语字典》)

(1)☆一/壹P904

现代汉语中“壹”是“一”的大写,但在古代两个字意义和用法都有不同。

“一”是具体的数字,“壹”是抽象的概念,表示专一、无二心;“壹”一般只用于“专一”的意义,“一”除了用作具体的基数外,还用作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统一、一致;“壹”和“一”有时也可互相借用。

(2)★二/贰P96

“二”①数词②不专一、不一致,如:

勿以老妾故持二心、口不二价;

“贰”①副的,如:

建其正,立其二②不专一,如:

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③不一致,如:

法不二后王④重复,如: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⑤数词“二”的大写。

(3)★疾/病P26

“病”常指病得很重,“疾”则常指一般的生病。

“疾病”连用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病”含有“病重”的意思,一种是“疾病”是同义搭配的双音词,和现代汉语没有区别。

(4)★贫/穷P314

在古代,缺乏衣食钱财一般叫做“贫”。

不得志,没有出路叫做“穷”。

注:

“困”、“穷”连用时也含有“贫穷”的意思。

(5)★世/代P348

上古时父子相继为一世,“代”则指朝代,如“三代”指三个朝代,不指三代人,而三世则指祖孙三代。

唐太宗李世民避讳“世”字,从此,“世”这个意义便被“代”取代。

(6)★追/逐

“追”P514①追赶,如:

少师归,请追楚师②追求,如: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③追溯,回溯,如:

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④补救,如: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⑤duī(堆),如: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逐”P510①追赶,如:

遂逐齐师②追求,如:

误逐世间乐③竞争,如:

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④驱逐,赶走,如:

是孔丘斥逐于鲁君,曾不用于世也。

(7)★耻/辱P328

(书中为“羞、耻、辱”的辨析)“羞”只是羞愧,在程度上没有“耻”、“辱”重。

“耻”、“辱”用于名词时是同义词,用于动词时,则意义不同,“耻之”是表示以他为可耻,“辱之”是表示侮辱他或是他受辱,这样的用法“耻”和“辱”是不能互换的。

(8)★再/复

“再”P483意思是第二次,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复”P115①回来,回去,如:

至今九年而不复②报复,如:

有北面复匈奴之志③再,又,如: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④回答,如:

王辞而不复⑤免除赋税徭役,如:

沛幸得复,丰未复⑥通“复(複)”,夹层的,如:

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数人偶语。

(9)★败/负

“败”P8①毁坏,败坏,如:

鱼馁而肉败,不食②失败,打败仗,与“胜”相对,如:

秦数败赵军③衰落,凋残,如:

堕蝉翻败叶,栖鸟定寒枝;

“负”P114①背,用背驼东西,如:

负石自投于河②背靠着,如:

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归攻战③违背,背弃,如:

项羽负约④失败,与“胜”相对,如: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⑤亏欠,如:

通家商负责熟巨万。

(10)☆俱/具P903

“俱”和“具”不仅字形不同,古音也不同。

“俱”是见母,侯部,“具”是群母,侯部;作动词时,“俱”表示在一起,同去或者同来,“具”表示准备、具有;作副词时,“俱”是偕、同的意思,用来表示主语的范围,“具”表示尽、悉、统统。

【注】在先秦“具”用作副词,偶然可作“俱”讲。

(11)★完/备P14

这两个字都有“全”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备”着重在数量,有“应有尽有”的意思,“养备而动时”不能换成“养完而动时”。

“完”着重在完整,杜甫《石壕吏》“出入无完裙”不能换成“出入无备裙”。

(12)☆军/师/士/卒/兵P888

这几个字各有多义,只有作为军事方面的用词,在一定场合下用法有些相近,但基本意义仍是不同的。

“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

(同是指军队,在先秦“师”字一般指出征在外的军队,而“军”则不是,汉代以后,多用“军”字指军队,“师”字逐渐很少用来指军队,“军字也就可以指出征在外的军队”。

“军”和“师”又都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

(“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一军是一万二千五百人,“师”是西周以前军队的最大编制,一师是二千五百人,后代往往沿用“军”、“师”为军队的打的编制单位,一般“师”比“军”小,人数因时代或辖蜀而有所不同。

“士”是武士、甲士,上古用军战的时代,“士”是战车上的甲士,与作为步兵的“卒”是不同的。

“卒”是步兵,“卒”也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是比“伍(五人)”大的基层编制。

“兵”是兵器,上古时代,“兵”一般不当兵卒讲,战国以后,“兵”也可以当军队讲,汉代以后,“并”逐渐与“卒”完全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

(13)☆领/颈/项P889

“领”是脖子,“颈”是脖子的前部,“延颈”是伸长脖子的前部,向高而远的地方瞭望,“引领”是伸长脖子向前面望。

“领”引申为衣领、领子,再引申为率领,这都是“颈”没有的意思。

后来“领”一般不用本义,只用它的引申义,于是“项”代替了“领”。

“项”是脖子的后部。

(14)☆飢/饑/餓P897

“饑”是饑荒,“飢”是肚子餓,“餓”是挨餓,餓得很严重。

“饑”和“飢”古音本不同,“饑”是见母,微部,“飢”是见母,脂部。

其意义分别也十分清楚:

饑荒是指年成不好,没有粮食吃,飢是肚子饿,与饱相对。

汉代以后。

“饑”和“飢”大约已变成同音字,汉字简化后,“饑”并入“飢”。

“飢”和“餓”虽然都是因为没吃食物而产生的一种现象,但程度不同,本来分别很严。

“飢”是肚子空了,产生一种要吃食物的生理反映,同现代汉语的“餓”相当;“餓”是因为长久吃不上饭,饿得很严重,已经是一种病理现象,意思同现代汉语的“餓”并不一致。

正是因为轻微的叫做“飢”,严重的叫做“餓”,所以吃不饱的叫“飢民”,而饿死的叫“餓殍”。

(15)☆畏/惧/恐/怕P898

“畏”是怕,“俱”也是怕。

从语法上作用上来看,“畏”是及物动词,“惧”往往用作不及物动词。

“畏”和“惧”的词汇意义也有细微差别,从古文字和上古较早的文献来看,“畏”的对象是先应上帝、天命或鬼神,因而是“敬畏”的意思,“惧”同“瞿”是同源词,“瞿”的本义是“惊视貌”,因为作为害怕的“惧”往往也带有“戒惧”、“警惕”的意思。

“恐”也是怕,但是害怕的程度较深,常常是恐怖的意思。

“恐”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宾语,也往往是带谓词性词组,“恐”的词义也由“害怕”变为“担心”。

害怕的“怕”,是中古新兴的词。

(16)☆哭/泣/嚎/啼P896

“哭”在上古是有声的哭,与现代可指无声的哭不完全相同。

“泣”是无声的哭,流泪。

上古有声也可以叫做“泣”,但是后代不用这个意思。

“号”是带言词的哭,苦中带着呼号和诉说。

“啼”是放声哭,发出的悲痛声音比哭更大。

(17)★盗/贼/窃/偷

“盗”、“贼”的辨析P74:

“盗”、“贼”两字,古代和现代的意义差不多相反:

现代普通话所谓“贼”(偷东西的人),古代叫做“盗”。

现在所谓“强盗”(抢东西的人),古代也叫做“盗”,但一般都称“贼”;

“窃”P310①偷,如:

窃其猪彘②谦词,私自,私下,如:

老臣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偷”P384①苟且,得过且过,如:

其下偷以幸②刻薄,不厚道,如: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③偷窃,偷盗,如:

楚有善为偷者。

【注】先秦的“偷”不以“偷窃”讲,两汉时也很少用。

(18)☆征/伐/侵/袭/攻P901

这几个字都能指军事上的进攻,但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征”是褒义词,最初是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

“伐”、“侵”、“袭”不是褒义词,“侵”、“袭”带有贬义,“伐”本身是个中性词,不限于上对下,也不限于“有道”对“无道”。

后来因“征”“伐”经常连用,“伐”也逐渐永远褒义。

“伐”、“侵”、“袭”的分别也是明显的。

“伐”是公开宣战的正式战争,进军的时候双方都鸣钟击鼓。

“侵”是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用钟鼓,直截侵犯别人的国土。

“袭”是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进攻。

“攻”是进攻、攻打,往往偏重在军事上的攻坚战,是军事进攻的泛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攻打”,不像其余四个有明显的特点。

(19)☆之/如/适/往/赴/去P894

“之”、“适”、“如”都是到某地去的意思,他们是同义词,可能只是方言的不同。

“赴”的本义是奔向,特指奔向凶险的地方。

“往”也是到某地去的地方,同“之”、“适”、“如”同义,但在语法作用上有所区别。

在上古,“之”、“适”、“如”带宾语,“往”不带宾语,中古以后,“往”才可以带宾语。

“去”的本义是离开某地,在上古它的意思同“往”、“之”、“适”、“如”正好相反,中古以后,“去”字已经有了到某地去的意思,与“之”、“适”、“如”、“往”成了同义词。

(20)☆视/察/观/看/见/望P895

都是眼睛的动词,都属于视觉范畴,但它们的意义各有轻重,并不相同。

“视”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看,它一般是指看近处的东西,但在不强调向远处望时,也可以是向远处看。

“见”是看见,是视觉行为的结果。

“视”和“见”的分别很明显,一是具体的动作、行为,一是动作、行为的结果。

(视而不见)

 

三、音韵

1.记诵三十六字母和上古三十韵部。

三十六字母:

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

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发音部位的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做“五音”七音半舌音+半齿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清)

(浊)

唇音

重唇(双唇音)

轻唇(唇齿音)

舌音

舌头(舌尖中)

舌上(舌面前)

齿音

齿头(舌尖前)

正齿(舌叶音)

穿

牙音

(舌面后音)

喉音

(舌根音、半元音)

半舌音

(舌尖边音)

半齿音

(鼻齿音)

古代有平上去人四声,入声在现代汉语中消失,平声变成阴平、阳平两类。

入声字的判定——bdgjzhz声调为阳平一七八十也为入声fafo

上古音简说

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上古=先秦两汉+<诗经音>

中古=六朝到唐宋+<切韵音>按韵编排的字典保留可见最早韵书隋朝陆法言所编音系保存在陈彭年的《广韵》里全名《大宋重修广韵》

近古音=元明清+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古代的注音方式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如同徒红切

最早的韵书是李登的《声类》亡佚

明代末年陈第《毛诗古音考》反对朱熹的叶音说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直音法

顾炎武1st分为十部江永十三部段玉裁十七部

王力二十九部楚辞三十部

上古(先秦)三十韵部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第一类

之部     

职部

蒸部

第二类

幽部

觉部

冬部

第三类

宵部

药部

第四类

侯部     

屋部

东部

第五类

鱼部

铎部

阳部

第六类

支部     

锡部

耕部

第七类

歌部

月部 

元部

第八类

脂部     

质部

真部

第九类

微部

物部

文部

第十类

缉部

侵部

第十一类

葉部   

谈部

上古声母的几个重要结论

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

(1)古无轻唇音

(2)古无舌上音

章炳麟(3)娘日二母归泥说

曾运乾(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黄侃(5)照二归精

叶音后人在阅读古代的诗歌等韵文时,原来押韵的诗文,由于语音的变化发展不押韵了,为了押韵,后人往往临时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就叫“叶音”,也叫“协音”。

破读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办法。

一般来说,后一种意义和读音是前一种意义和读音演变而来的。

所以传统上把前一种读音叫“本音”或“如字”,而把后一种变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假借一种是六书上的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如西和栖女和汝。

一种是“本有其字”,写书的人写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错误字?

如逝和誓归和馈惠和慧辩和辨

古书中特殊词语的读音。

国名

应读音

误读音

族名

应读音

误读音

龟兹

Qiūcí

Guīzī

吐谷浑

Tǔyùnhún

Tǔgǔhún

大宛

Dàyuān

Dàwǎn

荤粥

Xúnyù

Hūnzhōu

康居

Kāngqú

Kāngjū

先零

Xiānlián

Xiānlíng

月氏

Yuèzhī

Yuèshì

吐蕃

Tǔbō

Tǔfān

身毒

Yuāndú

Shēndú

地名

应读音

误读音

人名

应读音

误读音

镐京

Hàojīng

Gǎojīng

伍员

Wǔyún

Wǔyuán

不羹

Bùláng

Bùgēng

禽滑厘

Qíngǔlí

Qínhuálí

龙兑

Lòngduò

Lòngduì

郦食其

Lìyìjī

Lìshíqí

阳夏

Yángjiǎ

Yángxià

冒顿

Mòdú

Màodùn

番禺

Pānyú

Fānyú

阿房宫

Epánggōng

Efánggōng

姓氏

应读音

误读音

Chōng

Zhǒng

Xiè

Jiě

Zhaì

Jiì

Xiǎn

万俟

Móqí

Wànsì

尉迟

Yùchí

Weìchí

诗律

1.《诗经》和《楚辞》是我国最早的诗集。

2.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

《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五言诗,七言诗最早的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3.齐梁诗歌创作开始讲究平仄,出现永明体。

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即近体诗。

近体诗的特点是:

(1)句数固定;

(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

诗体:

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

一般的律诗都是八句,律绝都是四句;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是五言诗。

4.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押韵的要求有两个:

(1)一般只用平声韵。

(2)近体诗不能“出韵”,即必须用同一韵部里的字。

5.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供诗人写诗押韵的而编写的韵书,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分193韵。

宋代陈彭年编纂的《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

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107韵。

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106韵,这106韵,就是常说的“平水韵”。

上平声:

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

下平声:

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6.节奏点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中平仄相黏。

押韵句末字为平声,非押韵句末字为仄声。

第一句是否押韵,可以通过2、4、6、8的韵脚是否相同判断。

7.“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以偶数字的音节定平仄。

8.什么是“拗救”:

如果违反了平仄格式就叫“拗”;在一句是出现了“拗”之后,改变相应的字的平仄格式,使诗句重新获得音律上的和谐,就叫“救”。

适用于甲乙丙句。

9.具体:

(1)甲型句中,第4个字拗为大拗(仄仄平仄仄)必救,第3个字拗为小拗(仄仄仄平仄)可救,第3、4个字拗(仄仄仄仄仄),均用对句即乙型句第3个字“救”平平平仄平。

(2)乙型句中,第1个字“拗”,第3个字“救”(仄平平仄平)必救。

乙第一字必为平,若无犯孤平,即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3)丙型句中,第3个字“拗”,第4个字“救”

平平仄平仄

(4)丁型句中,第3个字用平,形成“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三平调”,不能救。

对仗:

律诗的四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链”、“尾联”。

近体诗中特有的对仗有两种:

一是借对,它是利用一字多义的现象以构成对仗,(借音与借意)二是流水对,即一帘中的两句,字面是对仗,意思相承。

知识拓展:

近体诗句法分为四种:

活用;错位;省略;紧缩。

 

四、语法

1.辨析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1)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位于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a、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常常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c、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