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9962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docx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

第一章教育学概论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问答式教学法——产婆术的是()

A.孔子B.老子C.苏格拉底D.柏拉图

2.《理想国》的作者是()

A.孔子B.老子C.苏格拉底D.柏拉图

3.《论语》的作者是()

A.孔子B.老子C.苏格拉底D.柏拉图

4.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

A.《论语》B.《柏拉图》C.《学记》D.《雄辩术原理》

5.西方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

A.《论语》B.《柏拉图》C.《学记》D.《雄辩术原理》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的问世。

A.《论语》B.《大教学论》C.《学记》D.《雄辩术原理》

7.《教育漫话》的作者是()

A.卢梭B.洛克C.裴斯泰洛齐D.福禄倍尔

8.《爱弥儿》的作者是()

A.卢梭B.洛克C.裴斯泰洛齐D.福禄倍尔

9.《林哈德与葛笃德》的作者是()

A.卢梭B.洛克C.裴斯泰洛齐D.福禄倍尔

10.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

A.夸美纽斯B.杜威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11.被认为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是()

A.夸美纽斯B.杜威C.赫尔巴特D.裴斯泰洛齐

12.《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B.杜威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13.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斯普朗格、利特C.拉伊、梅伊曼D.凯洛夫

14.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拉伊、梅伊曼B.斯普朗格、利特C.杜威D.凯洛夫

1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拉伊、梅伊曼B.斯普朗格、利特C.杜威D.凯洛夫

1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拉伊、梅伊曼B.斯普朗格、利特C.杜威D.凯洛夫

17.《政治学》的作者是()

A.孔子B.老子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18.《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A.拉伊B.斯普朗格C.杜威D.凯洛夫

19.把自己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的是()

A.卢梭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杜威

20.()的教育理论被定性为“传统教育”。

A.卢梭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杜威

21.第一次用“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区分定性教育理论的是()1

A.卢梭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杜威

22.《学校与社会》的作者是()

A.卢梭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杜威

二、多选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现象B.教育问题C.教材D.教法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有()

A.解释教育现象B.解决教育问题

C.揭示教育规律D.指导教育实践

3.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包括()

A.明了B.联想C.系统D.方法

4.属于教育学萌芽时期的中国著作有()

A.《雄辩术原理》B.《论语》C.《学记》D.《政治学》

5.属于教育学萌芽时期的外国著作有()

A.《雄辩术原理》B.《论语》C.《学记》D.《政治学》

6.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有()1

A.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

B.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

C.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D.强调概念思辨

7.文化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有()1

A.建构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B.文化化人

C.教育即生活D.做中学

8.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有()

A.学校即社会B.教育即生长C.教育即生活D.从做中学

9.赫尔巴特的三个中心是()

A.教师中心B.学生中心C.教科书中心D.教室中心

10.杜威的三个中心是()

A.教师中心B.儿童中心C.活动中心D.经验中心

11.制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

A.乌里B.瓦斯凯C.洛布罗D.杨贤江

12.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

A.鲍尔斯B.瓦斯凯C.布厄迪尔D.杨贤江

1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

A.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B.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

C.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

D.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教育是指()

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会教育D.自我教育

2.教育的根本功能是()1

A.育人功能B.社会功能C.显性功能D.正向功能

3.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科尔伯格B.杜威C.孟禄D.利托尔诺

4.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科尔伯格B.杜威C.孟禄D.利托尔诺

5.教育的劳动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科尔伯格B.凯洛夫C.孟禄D.利托尔诺

6.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认为()

A.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劳动

B.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C.教育起源于上帝造人

D.教育由生物进化而来

7.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

A.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劳动

B.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C.教育起源于上帝造人

D.教育由生物进化而来

8.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

A.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劳动

B.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C.教育起源于上帝造人

D.教育由生物进化而来

9.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

A.劳动起源论B.心理起源论

C.游戏学说D.生物起源论

10.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六艺B.七艺C.四艺D.三艺

11.中国的中央官学始创于()

A.春秋B.汉代C.唐代D.元代

12.中国的私学始于()1

A.春秋B.汉代C.唐代D.元代

13.中国近代教育的现代化以()为标志

A.鸦片战争B.五四运动

C.洋务运动D.收回教育权运动

14.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是()1

A.张之洞B.曾国藩C.魏源D.容闳

15.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

A.张之洞B.曾国藩C.魏源D.容闳

16.我国近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制是()1

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

C.六三三学制D.五三三学制

17.西方近、现代教育的分界点是()

A.1941年B.1945年C.1949年D.1960年

18.我国近、现代教育的分界点是()

A.1941年B.1945年C.1949年D.1960年

19.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1

A.朗格朗B.孔子C.杜威D.克伯屈

三、多项选择题

1.关于教育的本质认识有()1

A.教育是上层建筑B.教育是生产力

C.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D.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征有()

A.是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实践活动B.有专职的、比较稳定的教育者

C.有教材D.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来实施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

A.教室B.教育措施C.教育者D.受教育者

4.按教育的纵向构成关系来分,可分为()

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

5.按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来分,可分为()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自我教育D.社会教育

6.按教育的横向构成关系来分,教育系统的结构可分为()

A.普通教育B.职业技术教育C.成人教育D.特殊教育

7.原始形态的教育所具有的特征()

A.教育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B.教育没有阶级性

C.教育与生活结合在一起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8.学校教育在奴隶社会萌生的现实条件有()

A.生产力提高,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C.文字的创造发展和知识的积累D.国家机器的产生

9.我国最早的学校有()

A.瞽宗B.辟雍C.泮宫D.学

10.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A.具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B.教育对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C.教育内容严重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D.个别施教

11.我国近代教育的特征有()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指导思想B.广开学校

C.确立近代教育体制D.重视女子教育

12.西方近代教育的特征有()

A.扩大了教育对象,初等义务教育开始实施B.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逐渐紧密

C.教育内容日益丰富,产生了班级授课制D.国家重视对教育的干预,依法治教

13.现代社会教育的变革特征有()

A.学校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B.学校教育重视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C.教育逐步一体化D.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发端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传统D.科学技术

2.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如何,从根本上说,是由()发展水平决定的。

A,社会生产力B.文化C.政治经济制度D.科学技术

3.教育家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就整理并发展了殷周以来的中华文化,主要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功能

A.传承B.交流C.选择D.创新

4.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主要体现了教育的()功能

A.政治B.经济C.文化D.人口

5.()首先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理论阐述

A.沃尔什B.杜威C.舒尔茨D.伯格

6.“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理论的观点

A.教育独立论B.教育万能论C.人力资本论D.筛选假设论

7.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主要通过()表现出来

A参与经济活动B.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文化和科学知识D.培养人才

8.“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活动是使蕴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的—种生产性活动”这是()理论的观点1

A.劳动力市场论B.教育万能论C.人力资本论D.筛选假设论

9.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也称之为文凭理论的是()理论的观点

A.劳动力市场论B.教育万能论C.人力资本论D.筛选假设论

二、多项选择题

1.生产力水平制约着()

A.教育发展的规模B.教育的领导权C.课程的设置D.教学内容的变革

2.人口状况影响着教育的()

A.规模B.结构C.受教育权D.质量

3.教育的人口功能主要表现在()

A.控制人口的数量B.改善人口的素质

C.调整人口的结构D.有助于人口的迁移

4.属于教育万能论的论者是()

A.舒尔茨B.康德C.爱尔维修D.欧文

5.教育的科技功能主要表现在()

A.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B.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生产科技知识

C.现代高等教育成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渠道

D.教育进行科技人才的生产和再生产

6.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

A.传承功能B.交流功能C.创新功能D.选择功能

7.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在于()

A.旨在促进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B.倡导教育公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

C.提倡对学习者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

D.鼓励举办重点学校

8.信息社会对教育的主要影响在于()

A.在学习的时空条件上实现了学习的革命

B.以信息化手段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C.师生关系的重塑

D.学习方式的人性化、个性化、主体化、全球化

9.教育的现代化包括()

A.教育目标的现代化B.教育结构的现代化

C.教育内容的现代化D.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10.在教育国际化趋势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做出哪些努力()

A.树立国际教育市场意识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意识

B.完全采用国际教育理念来改造中国的教育

C.加强对环境、能源、人口、道德等全球化问题的研究与教育

D.认识全球化给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意识抵御全球化的风险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题

1.狭义的人的发展是指()。

A.心理的种系发展

B.心理的种族发展

C.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D.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2.下列属于成熟优势理论代表人物的是()

A.格塞尔B.杜威C.维果茨基D.华生

3.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不均衡性、差异性、自然性

B.不均衡性、差异性、顺序性、社会性

C.阶段性、差异性、不均衡性、顺序性

D.顺序性、矛盾性、连续性、方向性

4.下列哪位不属于环境决定论者()。

A.洛克B.狄德罗C.高尔顿D.华生

5.人的发展虽有共同的阶段性,但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其身心发展的速度、水平和优势特点在不同个体身上各有不同。

这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

A.不均衡性B.顺序性C.差异性D.矛盾性

6.马克思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C.生产劳动D.社会实践

7.下列哪个观点属于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A.在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是各自发挥作用的

B.在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C.遗传与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关系是乘法关系

D.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8.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是()

A.皮亚杰B.洛克C.维果茨基D.华生

9.儿童年龄在7岁到12岁属于下列哪个人生发展的阶段()

A.少年期B.童年期C.学龄期D.青少年期

10.()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A环境熏染.B.心理内化C.行为外显D.气质形成

二、多项选择题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

A.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不均衡

B.在同一年龄,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C.总体上的发展速度也不均衡

D.人一生各个阶段智力发展的速率不同

2.下列哪些人持外铄论的观点()

A.高尔顿B.皮亚杰C.洛克D.华生

3.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

A.人有特殊的自然性B.人的发展具有社会性

C.人的发展具有能动性D.人的发展具有动态性

4.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C.遗传素质决定着人的发展

D.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5.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表现有()

A.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

B.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C.环境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D.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6.学校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

A.明确的目的性B.良好的系统性

C.良好的选择性D.良好的专门性

7.学习教育具有良好的系统性,表现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活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

A.计划性B.全面性C.协调性D.组织性

8.个体的社会化包括下列哪些内容()

A.政治社会化B.道德社会化

C.语言社会化D.性别角色社会化

9.下列哪些属于社会环境()

A.民族文化B.生活方式C.社会意识形态D.社区机构

 

10.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启发有哪些?

()

A.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B.教育必须重视抓住关键期

C.教育要有针对性D.教育要“因材施教”

第五章教育目的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是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

2.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称之为()。

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各育目标D.教学目标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的关系。

A.具体与抽象B.普遍与特殊C.目的与途径D.个别与一般

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问题上的()。

A.社会本位的思想B.个人本位的思想

C.社会效率论思想D.教育无目的论的思想

5.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主张造就有用的国家公民,这表明他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持()。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社会效率论D.调和折中论

6.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如何表述的?

()

A.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B.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C.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D.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7.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8.在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是灵魂。

A.智育B.德育C.体育D.美育

9.()是五育中其他几育得以实施的基础。

A.智育B.德育C.体育D.美育

10.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国际视野,指的是对普通中学生()。

A.体育方面要求B.智育方面要求

C.德育方面要求D.美育方面要求

11.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属于对普通中学生()。

A.体育方面要求B.智育方面要求

C.德育方面要求D.美育方面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具有()功能。

A.定向B.负向C.调控D.评价

2.我国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由哪几部分构成?

()

A.教育的性质B.教育目的C.培养目标D.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是“五育”,五育之间的关系是?

()

A.相互孤立B.相互独立C.相互联系D.相互冲突

4.“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

()

A.人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B.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C.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D.人的自由发展

5.教育的“三个面向”是指()。

A.面向现代化B.面向世界C.面向未来D.面向社会

6.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影响较大的流派有()。

A.儿童中心论B.环境决定论C.社会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7.在教育目的观上,持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

A.涂尔干B.孔德C.裴斯泰洛齐D.康德

 

第六章教育制度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指()。

A.管理制度B.教育制度C.人事制度D.办学体制

2.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是()。

A.国民教育制度B.社会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D.高等教育制度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4.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规定“六三三学制”的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甲午学制

5.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

A.1985年 B.1990年 C.1995年 D.2000年

7.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被称为()。

A.义务教育 B.国民教育 C.普及教育 D.基础教育

8.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兰提出了()理论,主张为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职业学校学生提供职业技术课程。

1

A.生产教育   B.生命教育   C.生活教育   D.生计教育

9.高等教育大众化,一般是指一国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同龄人的比例为()。

 A.15%-50%  B.20%-50%  C.15%以下  D.50%以上

10.1965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首次提出的()理念,目前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教育决策的指导原则。

1

 A.终身教育   B.全民教育   C.学会生存   D.学会学习

11.18、19世纪,欧洲国家的学制都曾采用()。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分支型学制  D.多轨学制

12.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于(),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纳。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13.我国最早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与《奏定学堂章程》,是以()学制为蓝本制定的。

1

A.德国   B.法国   C.日本  D.美国

14.指导我国下一阶段教育改革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于()年颁布实施。

A.2009   B.2010   C.2011  D.2008

二、多项选择

1.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指定和颁布的。

学制的制定不是随意的,它要受到()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状况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征    D.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教育的施教系统方面包括()。

 A.学前教育机构 B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

C.校外儿童教育机构 D.成人教育机构 

3.我国现行的学制系统下,各级学校系统包括()。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4.我国现行的学制系统下,各类学校系统包括()。

 A.普通教育   B.职业教育   C.师范教育   D.成人教育

5.义务教育具有()等特征。

A.普及性B.免费性C.强制性D.基础性

6.以下关于终身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

B.终身教育即指非正规教育。

C.终身教育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D.终身教育是指成人教育。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发展学生的智力

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D.教书育人

2.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B.示范性C.引导性D.长期性

3.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B.示范性C.复杂性D.长期性

4.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

5.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

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B.了解和研究学生

C.主动与学生沟通D.热爱尊重学生

6.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

1

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D.包括以上三者

7.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