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0118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9 二泉映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

为什么?

(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

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

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

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

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出示另一个成语:

度日如年。

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

(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

中秋夜

    地点:

二泉

    环境:

月光、流水

    心境:

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

(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

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

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

(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

”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

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

倾吐

  二、学习第5节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

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

(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

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

(教师圈出重点词:

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

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问:

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

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

(擦掉课题旁的“?

”)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

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部分,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

其中第三部分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部分来背。

  

(1)熟读试背。

  

(2)指名背诵。

  三、迁移写话

  1、师:

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

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

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四、课外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

  板书设计:

              9 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10郑和远航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

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

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

26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4.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5.练读词语。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抄写生字。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

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

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

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

“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

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

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

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10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

《史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

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

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什么又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板书:

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

  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理解新词:

  发愤:

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

致:

尽,极;志:

意志。

把心思全放在上面。

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

(第1、2节):

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

(第3节):

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

(第4节):

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怎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

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00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

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

(不但……还……)

  4小结:

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

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

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小黑板。

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7、过渡:

当司马迁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

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什么是酷刑?

(十分残酷的刑罚)

  3、受酷刑以后司马迁开始是怎么想的?

后来又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请大家用“—”划出写想的句子?

用“~~”划出写怎么做的句子。

  4、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

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改成陈述句。

  小结:

司马迁的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

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

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

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

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什么?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

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呢?

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

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

(突出“18”、“60”、“52万”等具体数字以及“整整”、“终于”、“前无古人”、“耗尽”、“毕生”、“生命”等词语。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

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课后第四题。

  

12精读和略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感知并读懂课文,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抓住精彩之处引导、点拨,把文章中所交给的读书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来。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什么叫“精读”?

什么叫“略读”?

2.你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

二.指导自学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

(1)要有一定的速度;

(2)弄清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主要写哪几件事?

(3)在自己认为最有收获的句子下面作记号。

2.组织交流。

3.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

读通、读顺课文,注意正确、流利。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

哪些句子让你受益匪浅?

为什么?

5.相机出示句子,指导理解:

A.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快速阅读方法。

提问:

(1)“一目十行”失什么意思?

(2)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

(3)你这样读过哪些文章?

有什么帮助

(4)这样的方法给了你什么好处?

B.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

提问:

(1)这句话你同意吗?

(2)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3)这个“须要”是指什么?

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须要”而不是“需要”

6.那我们如何进行略读呢?

三.谈体会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板书设计:

12.精读与略读

选择哪些读书方法

怎样略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