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043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6 大小:6.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6页
亲,该文档总共1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19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docx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详解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

考点展示

1.林则徐虎门销烟;

2.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历次侵华战争的背景、经过及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3.近代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及其特征;

5.面对列强的侵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等中国人民的抗争。

专题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

知识网络

 

专题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

知识详解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世界

自清朝初期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这强盛国势,从乾隆末年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

尽管自明代中叶就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到鸦片战争前,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成为全国的普遍现象。

吏治败坏,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极点。

清政府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对不满情绪或评议时政者,实行残酷镇压。

国防空虚,军备废弛。

对外关系上,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趋腐败和对人民剥削压迫的加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

清王朝的统治面临深刻的危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正当清王朝日趋衰落的时候,英、法、美各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到鸦片战争前夕,法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美国在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工业并不发达,但它正处于上升阶段。

19世纪3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正向南部劫掠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土地,排除欧洲资本主义在拉丁美洲的势力,全面控制市场,因此,美国在19世纪中叶没有足够的力量侵犯中国。

美国充当了英国侵略者的帮手,追随英国侵入中国。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

俄国从北面虎视眈眈注视着中国,随时准备夺取中国的领土。

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

欧美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的周边国家和邻近地区,陆续成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的新对象。

虎门销烟

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广大人民的重视。

清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颁布禁令;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目睹社会危机,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国严禁鸦片。

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广州筹划禁烟。

林则徐立下誓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表示禁绝鸦片的决心。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2万多箱鸦片。

在林则徐的主持下,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全部销毁。

在现场观看的广州城乡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定决心。

矗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六·三”销烟壮观场面的真实写照,它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虎门销烟

英国发动战争及经过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资产阶级发出狂妄的战争叫嚣,一场由英国资产阶级挑起的侵略战争爆发。

1840年6月,英军首先进犯广州,遭到清军的抵抗后,转攻厦门,又被邓廷桢的军队击退。

1841年1月7日,英军攻击沙角、大角炮台。

中国军队仓促抵抗,伤亡惨重,炮台失陷。

英军进逼虎门。

琦善妥协求和,英国单方面宣布《穿鼻草约》。

琦善的卖国行径激起清廷上下不满,道光皇帝认为有损天朝尊严,决定对英宣战。

英军先发制人,再次进攻虎门。

关天培亲自率军坚守炮台,以身殉国。

1841年5月,英军进攻广州,广州城外的泥城、四方炮台相继失守。

奕山等人丧魂落魄,举白旗投降。

5月27日,中英双方签订《广州和约》。

8月26日,英军攻陷厦门。

10月1日,英军再陷定海。

10日,镇海陷落。

13日,宁波陷落。

道光皇帝为挽回败局,决定第二次出兵,奕经率军到达前线后,贸然出兵,全军溃败。

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吴淞口陷落;7月,镇江陷落。

8月,英舰到达南京下关江面。

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伊里布到南京下关江面英舰“康华利”号上,被迫接授英国代表璞鼎查提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43年6月26日在香港交换批准。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包括: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条约影响:

1.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使香港岛从此远离祖国怀抱长达百余年之久,而且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

2.赔款2100万银元。

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使得清政府的财政更加困难,为了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积累。

3.五口通商。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使得东南沿海的门户大开,西方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4.协定关税。

不仅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而且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护,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在《南京条约》中,这一条款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

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三国不满足既得利益。

他们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854年夏,英国首先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要求增加沿海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在内地自由贸易。

1856年10月,英国首先挑起战争,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第二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广州附近几万人奋起自卫。

英法联军攻进天津,对英法两国侵略入中国,俄美两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

清政府害怕事态扩大,完全寄希望于俄美两国的“调停”,没有做认真的战争准备。

英法联军在俄美“调停”的掩护下,于1859年对大沽炮台发动突然攻击。

炮台守军奋起反抗,但驻守大沽的文武官员纷纷逃跑,大沽失陷。

英法联军直逼天津城下,扬言要攻打北京。

清朝咸丰帝惊慌失措,急忙派人与侵略者议和。

就在这一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通过这些条约,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英法两国还得到臣额赔款。

条约签订以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

进攻北京和火烧圆明园

英法两国借口来中国换约受到阻碍,于1860年再次出兵。

侵略军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咸丰帝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奕訢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英法联军一路烧杀,于10月占领北京。

他们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闯入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大肆抢劫,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是座举世闻名的园林,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萃。

在华丽的宫殿里,收藏着难以数计的珍珠宝物、艺术精品、古玩字画、图书典籍。

侵略军上至统帅,下至士兵,在园里大肆抢劫、破坏,最后放火焚烧了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法国大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英法联军的暴行,他说: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

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

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

收藏在这个东方博物馆里的,不仅有杰出的艺术品,而且还保存有琳琅满目的金银制品。

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的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口袋都塞得满满的,至于那另外一个,也如法炮制,装满了好几口箱子。

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

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10月下旬,英法两国双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在条约中,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还增加了大量的赔款。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两次战争的比较

分析比较“中英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两课,不难发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同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

两起战争皆因鸦片而起,都以清政府丧权辱国为结局。

它们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有其共性。

首先,这两次鸦片战争,有相似之处,可把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两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

第一次,是英国迫切需要对外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国,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并使之合法化。

所谓战争的导火线,仅是发动战争的借口。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中国的禁烟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试想,当时如果没有禁烟运动,没有两起事件的发生,它们就会偃旗息鼓吗?

否。

它们依然会寻找另外的借口发动战争。

因为它们早已选中中国作为其侵略对象,蓄谋已久,战争迟早要爆发。

在这两次反侵略战争中,我们试比较一下清政府、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各持什么态度,就很容易看出清政府的丧权辱国和人民大众的英勇不屈。

如: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内:

道光帝惊恐万分,派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琦善妥协,奕山投降,牛鉴临阵脱逃,后来签订了屈辱的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浦条约》。

爱国官兵和广大人民:

三元里人民抗英,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英勇牺牲。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不作认真的战争准备,完全寄希望于俄美两国“调停”。

当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后,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最终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

与此相对照的是,南海、番禺两县几万人民成立团练局,抵抗侵略;防守大沽炮台的士兵开炮打击入侵者,大沽人民冒着枪林弹雨,给战士送饼送面。

我们再分析一下战争的性质、结局、战败的主要原因。

这里应指出的是,两次鸦片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都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英、法、美等国是侵略者,是非正义的,而中国都是战败国。

正义之师折旗受辱,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经济和军事落后,经不起洋枪洋炮的打击,亦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铸成民族的奇耻大辱。

那么,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又如何呢?

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

战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巨大权益:

中国领土丧失,中国主权遭破坏;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源源不断地倾销中国市场,中国经济遭到扼杀。

中国从此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除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更加尖锐外,还增添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被迫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再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联系《南京条约》加以比较分析,可以进一步认清列强们得寸进尺的强盗嘴脸和清政府步步退让的腐败无能。

《天津条约》签订前,外国与清政府办理外交事务,是由两广总督出面的,而签约后,外国公使则直接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

清王朝开始逐步蜕变为傀儡政权,成为列强镇压人民革命的工具。

《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口通商”,只限于东南沿海地区,而《天津条约》中的“十口通商”,却扩大北至营口,南至海南岛的琼州,而且还深入到中国内地——长江中游的汉口。

它表明西方列强鲸吞中国已逐步深入。

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掠夺的侵略权益,使鸦片输入合法化,达到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

外国船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使侵略者取得了内河航行权。

侵略者特权不断升级,这是《南京条约》中所没有的。

《南京条约》中把香港岛割给英国,《北京条约》又把九龙司拱手相让,等等。

这些事实都佐证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

其共性是资本主义列强向外侵略扩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民族耻辱和灾难。

两次鸦片战争还给我们共同的教训和启示:

锁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近百年史是贫穷落后屈辱挨打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

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了解祖国的过去,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创建美好的明天。

当今世界,列强林立,以强凌弱,以富欺穷的霸权主义行径并未改变,亡我之心没变,要维护中华民族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必须振兴中华,坚持改革开放,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现状。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在向帝国主义过渡中,日本统治者为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贪欲,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竭力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并制定“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这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l)从中国方面看,①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2)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马关条约》

(1)时间:

1895年

地点:

日本马关

双方代表:

李鸿章、伊藤博文

(2)内容: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十九世纪末,在中国的领海内,一艘艘列强的军舰在肆无忌惮的航行;在神州的土地上,横冲直撞的是一对对异国的骑兵。

大片的中国领土被强行纳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外国的传教士一方面积极的服务于列强的侵略,一方面让战舰成为推进传教事业中决定命运的铁锤。

他们在中国广建教堂,招来教徒。

一些传教士和教徒中的流氓无赖,依仗帝国主义势力横行乡里,为非作歹。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在急剧激化。

1898年10月,赵三多在山东率众起义,竖起了“扶请灭洋”的大旗,正式掀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义和团运动将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列强。

他们高喊“还我河山还我权,刀山火海也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有一个高潮。

西方列强惊恐万状。

1900年,英、法、俄、美、德、意、奥、日等国,一面对清政府施加压力,一面纠集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妄图血腥镇压这场运动。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八国联军,义和团手持大刀、长矛、铁锹、木棍,在天津、北京、廊坊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近代史上反侵略的极其悲壮的一页。

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被八国联军赶到西安之后,竟恬不知耻地宣称“今后大清国的国策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腐败昏庸的清政府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901年,清政府与八个侵略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蛮横的西方列强为了惩罚中国所谓的“乱民”,竟然按中国人口分摊计算战争赔款。

没人一两白银,共计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计九亿八千二百万两。

《辛丑条约》写下了中国落后挨打最耻辱的一页。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当逃到山西太原时,收到了李鸿章拍来的电报,内称:

“各国公使一致提出,要进行和谈,首先要做到两件事:

一是严惩罪魁;二是皇上、皇太后必须回京。

到了西安,慈禧太后得知洋人提出了十二项议和条件,她立即叫荣禄给李鸿章和奕劻(kuōng)去电报,并说:

“告诉他们,就说洋人提出的十二条,我全部同意,让他们再进一步同洋人商谈具体细节,签订条约,要他们千万记住,一定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不可有任何犹豫。

等他们谈判好了,我和皇帝马上就回北京去。

在北京主持和谈的李鸿章和奕劻得到电报后,立即与各国接头,终于在1901年9月7日,与英、美、俄、德、日、意、法、奥、西、比、荷等十一国在十二条的基础上,签订了和约。

和约规定:

中国赔款银四亿一千万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重要地区;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不准中国人居住。

因为这一年是辛丑年,所以这个条约就叫《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考点展示

1.知道洋务运动的目的、时间、代表、活动及评价;

2.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时间、内容、结果,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3.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代表、内容及意义。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知识网络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知识详解

洋务派的产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慈禧太后为了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政策。

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派先后以“自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

由于洋务运动是在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洋务派对机器生产的引进和近代企业的兴办,却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洋务派的产生和这种情形相适应的是封建政权的显著地买办化。

就机构上说,1861年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权力不断扩充,成为清中央政府最重要的机构。

兼署北洋通商大臣的直隶总督和兼署南洋通商大臣的两江总督成为最有没势的官吏,因为他们是“洋务”的管理者,也就是资本——帝国主义意旨的传达者和执行者。

从清朝封建统治集团本身的变化上说,一批更直接为外国侵略势力服务的、买办化的官僚军阀产生了,这就是所谓洋务派。

洋务派在外以湘、准军阀头子,特别是从1870年起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代表,在内以恭亲王奕折为代表。

他们是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发言人,也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代理人。

他们的任务就是按照外国资产阶级的旨意,把中国的政治经济纳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军的轨道,这样一面保存清朝的封建治,一面替外国侵略者维持秩序,并且宣传“中国事事不如西洋”来发展崇拜欧美资产阶级、贴服于帝国主义淫威之下的奴才心理。

洋务运动出现的历史条件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急于寻找出路,洋务派出现。

②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汉族官僚集团形成,成为洋务派的中坚力量。

③总理衙门的建立,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④慈禧太后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点

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的统治,而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主张原封不动维护清朝统治,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上,二者完全一致。

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及原因

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原因共有四个方面:

①西方列强的阻挠,垄断技术;②顽固派的破坏;③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④不能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企业的性质和特点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其特点是官办,开办费和常年经费全由政府调拨;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产品不计成本,生产不讲效率;每个工厂像一个衙门,由大小官吏分别掌握经济管理权,有的工厂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军队管理制度;技术和设备依赖外国。

这类工业带有很强的封建性。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民用工业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其产品是商品,并雇佣大批自由劳动力,所以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官督商办中“商股”,实际上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

采取这种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但这种企业处处依赖官僚的荫庇,缺乏生命力,没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应该运用“两点论”正确认识。

洋务运动增强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实力,也有抵制外国侵略的一面,但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从倾向性看,洋务派要求改变祖宗之法,反对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建起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

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

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