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19107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docx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

学校卫生保健知识

第一章校医(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精神,校医应在校长的领导下,进行学生卫生保健管理工作。

其职责、任务如下:

一、校医是校长在卫生保健工作方面的参谋和助手,必须是校保健委员会的主要成员。

经常向校长提出建议,不断改善学校卫生和学生的健康情况。

二、每学期要根据教育和卫生部门及学校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学校保健工作计划,提请学校保健委员会讨论通过,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内。

三、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根据条件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可在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协助下完成);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纳入学生档案;对体检中发现学生有器质性疾病的,应当配合学生家长做好转诊治疗工作。

四、校医应积极做好近视眼、弱视、沙眼、龋齿、寄生虫病,营养不良、贫血、脊柱弯曲、神经衰弱等学生常见病的群体预防和矫治工作。

五、做好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和预防接种、预防服药工作。

六、建立卫生管理制度。

做好学生个人卫生、教室卫生、环境卫生、宿舍卫生、食堂卫生、饮水管理等工作。

防止食物中毒及传染病的发生。

七、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增加学生的卫生保健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八、对体育场地和器材进行卫生监督,防止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九、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负担情况,参加劳动的情况,并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十、校医应做到一般治疗、急救及转诊工作,并与地段医疗单位建立联系,取得其支持与配合。

第二章 学生常见疾病的防治

第一节 近视眼

近视眼是指眼睛辩认远方目标的能力降低,即看不清5米以外的物体,而近视力正常,并经散瞳验光后,表现为近视届光不正性眼病,这样的眼病就是近视眼。

一、病因

近视眼的发生是后天环境因素和先天遗传因素所致,此外,营养、体质和健康状况也可成为发病的诱因。

(一)环境因素

1、读写时间过长和姿势不正确。

近年来,我国通过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学生近视眼患病率随学习年限的升高而增加,不同年级的学生近视率也是年级高的患病率高。

这与长期近距离读书、写字、加上读写姿势不正,使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眼球前后轴伸长所致。

2、学习环境不良。

学校教室、家庭采光照明不良,课桌椅不适合学生身材。

3、不良用眼卫生习惯。

儿童少年在读书写字时不注意用眼卫生,如在走路、乘车、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时间过长,室内亮度对比太大等因素都是促使发生近视的主要因素。

4、体质及营养因素。

近视眼的发生与体质虚弱也有一定关系,如儿童患某种传染病时,使机体抵抗力变弱,从而使儿童发生近视。

另外,如偏食、营养不良、维生素A和钙缺乏、铬的含量不足等,均易发生和加深近视。

(二)遗传因素。

近视的发生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例如患高度近视的学生,他们的父母也往往患有高度近视。

二、近视眼的预防

(一)加强宣传教育: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学生做到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与书本距离一市尺,连续看书一小时后,要休息片刻,最好到户外活动一会儿;不要在光线太暗或直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卧床或走路、乘车看书;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保护视力非常重要。

(二)改善学习环境:

每学期开学前要检查教室的采光、照明情况,教室墙壁要定期粉刷,黑板定期刷黑。

课桌椅要配套,要适合学生身材。

学校教室人工照明平均不应低于150Lx,家庭学生晚自习人工照明要求以10W以上的荧光台灯或40W以上的白帜灯为宜。

可使桌面照度达100Lx以上。

(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校要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严格控制学习时间,加强课外活动。

小学生不超过6小时,中学生不超过8小时,大学生不超过10小时,每天课外活动不少于一小时。

(四)做好眼保健操:

眼保健操的功能是通过自我按摩眼部周围的穴位,使眼窝内血液循环畅通,达到活血、解痉、避免睫状肌紧张痉挛的目的。

每天上下午课间操做一次,起到放松眼肌,保护视力的作用。

第二节 龋   齿

龋齿是一种常见病,儿童少年中的发病率很高。

龋齿是牙齿在机休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发生硬组织软化和有机溶解,使牙齿组织遭到破坏、缺损的疾病。

龋齿不但破坏咀嚼器官妨碍消化功能,而且还会并发牙髓炎、根尖周围炎、牙槽脓肿和颌骨骨髓炎等,进而影响全身健康。

一、病因

(一)口腔中的细菌作用:

主要是由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和蛋白溶解菌,前两者能溶解牙齿中的无机物,后者可破坏牙齿中有机物。

目前经研究证明,菌斑是由牙面上的细菌丛、有机物、无机物和水等共同组成的一种生态环境,菌斑深处缺氧,细菌在这里进行碳水化合物的无氧代谢,产生各种酸类,使钙质溶解,脱钙形成龋洞。

(二)牙齿结构的作用:

牙齿组织中的钙、磷、氟等含量偏低,牙齿发育与钙化不良都可降低抗酸、抗菌能力,容易患龋齿。

牙齿形态上的点隙裂沟和牙齿排列不整齐等,使食物残渣滞留,又给细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食物的作用:

如面包、饼干、蛋糕、糖果等精制食物容易粘滞在牙面和牙缝里,经细菌作用发酵产酸侵蚀牙齿而脱钙,腐蚀牙齿形成龋。

二、龋齿的预防

(一)注意口腔卫生:

比幼年起就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和睡前不吃零食的习惯,减少牙面有害物质的附着,增强牙齿和牙龈的抵抗力。

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竖刷法。

竖刷法的优点主要是能较好地清洁牙缝中的菌斑和食物残渣,克服了拉锯式的横刷法对牙齿硬组织造成的损伤和牙龈萎缩,因而竖刷法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竖刷法的具体方法是,顺着牙缝刷,即上牙向下刷,下牙向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到。

刷上颌牙外侧时,牙刷侧面贴着牙面和牙龈,毛尖向着上牙龈,顺着牙缝向下移动。

刷下颌牙外侧时,先将牙刷侧面牙面和牙龈,毛尖向着下牙龈,然后顺着牙缝向上移动。

刷上前牙内侧时,牙刷竖放,刷毛尖端轻压住牙龈边缘,顺牙缝向下移动。

刷咬合面时,牙刷平放咬合面上,前后拉动,上下左右都要刷到。

(二)控制甜食:

含糖的食物是一种必需的营养物质,适量适时吃些甜食品是必要的,但不宜过多,更应注意不要在睡前吃糖果和糕点。

注意进食后要及时刷牙或漱口。

儿童膳食中应供应适量的维生素、磷、钙等,以促进牙齿发育。

要多吃粗糙食物,粗粮既有丰富的营养,又可得到充分咀嚼,以促进唾液和其它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消化与吸收,同时还起到洗刷牙齿的作用。

(三)药物防龋:

氟化物是目前最常用的防龋药物,有口服和外用两种。

它能增加牙齿组织内的含氟量,增强牙齿抗酸、抗菌的能力,抑制乳酸杆菌生长,同时还能抑制某些酶的作用,降低产酸,防止牙齿脱钙。

口服自来水加氟是有效、经济而易行的公共卫生措施。

1、氟化泡沫局部涂氟。

将泡沫充满托盘的1/4,然后将托盘放入口中,用牙咬住1-4分钟后,取出托盘,吐出剩余的泡沫,为保证疗效,治疗后30分钟内勿进食或饮水。

2、酶及消毒药的应用,在牙膏及漱口剂中加入酶及消毒药物,以破坏菌斑和控制菌斑,有良好的防龋效果。

3、含氟牙膏刷牙,都有不同程度的防龋作用。

(四)早发现早治疗:

龋齿的早期发现十分重要。

因此早期治疗简单、效果好。

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定期普查,及时发现,并采取治疗措施。

三、龋齿的治疗

(一)牙釉质龋:

可用药物处理,常用氟化钠甘油糊剂或硝酸银涂牙面,也可用银汞合金或复合树脂充填。

(二)牙本质浅龋:

用银汞合金或复合树脂充填。

(三)牙本质深龋:

先用羧酸酯粘固粉或磷酸锌粘固粉或氧化锌粘固粉作洞基,再用银汞合金或复合树脂充填。

第三节 脊柱弯曲异常

脊柱弯曲异常是中、小学生中的一种常见疾病。

脊柱侧弯可影响儿童少年体态、体力和体内脏器的正常发育,并使服兵役和报考某些专业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病因

造成脊柱弯曲异常的主要原因有:

(一)姿势不正:

如学校的课桌椅高矮和学生身材不相适应。

课桌过高可使身体长期偏于一侧,使脊柱两侧的肌肉和韧带功能失调而形成脊柱侧凸;课桌过低可使脊柱后凸而形成驼背。

有时课桌椅高度虽然适合学生身材高矮,如不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时间久了同样也可引起脊柱弯曲异常。

(二)缺乏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适当地参加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在平衡脊柱两侧的肌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调查证明,在同类学校中,体育运动开展得较好的学校,发生脊柱弯曲者较少;而体育运动开展得差的学校,脊柱弯曲者则较多。

(三)营养不良和疾病:

缺乏维生素D和钙使骨质松软,肌肉松驰无力,造成佝偻病性驼背。

患有脊柱结核、骨盆倾斜等都可引起驼背或侧弯。

二、脊柱弯曲异常的分类

(一)按方向分

1、脊柱侧弯。

即部分脊柱棘突偏离身体中线称脊柱侧弯,有左侧凸、右侧凸及S形弯,可在胸段、腰段及胸腰段。

2、脊柱后凸。

指胸段脊柱后凸超过生理曲线范围者。

3、鞍背及直背。

腰部过于前凸的为鞍背,生理胸曲消失者为直背,此两种情况较为少见。

(二)按性质分

1、姿势性脊柱弯曲。

由于学习、工作姿势不正或缺乏体育锻炼所致。

如果肌肉、韧带和骨骼尚未变形,经过矫正操后弯曲可完全消失。

若肌肉韧带和骨骼已变形固定,此时弯曲难以矫正,称结构性脊柱弯曲异常。

2、病理性脊柱弯曲异常。

系由于各种疾病,如脊柱结核、佝偻病、小儿麻痹或外伤等所致,又称继发性脊柱弯曲异常。

脊柱侧弯分度,可按弯曲与中轴线的最大距离而分度,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大部分为2度,即侧弯小于1.0厘米不作侧弯诊断,1.1-2.0厘米,为Ⅰ度,2.1厘米以上为Ⅱ度。

三、防治措施

(一)预防:

防止脊柱弯曲异常应从小做起,注意培养儿童少年正确读、写姿势;学校和家庭都要配备适宜的课桌椅,写字时要求左侧采光。

用双肩背书包;加强体质锻炼和体力劳动,促进肌肉发育;定期检查、早期发现及时矫正。

(三)矫治:

脊柱弯曲矫正操的基本原则是伸展脊柱,使脊柱经常向变形的相反方向弯曲,从而增大脊柱的活动范围,增强脊柱周围肌肉的力量,以使脊柱恢复和维持正常的体位。

根据脊柱弯曲的性质、方向、部位进行分组。

原则是在弯曲部位向弯曲的相反方向做弯曲运动,矫正操动作要缓和而有弹性。

除做矫正操外,还要配合肋木、单杠、双杠、平衡木、体操棒等及其他运动项目的锻炼。

要持之以恒。

习惯性脊柱弯曲经矫治2-3个月后,多数可以恢复正常,固定性脊柱弯曲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恢复正常以后,仍坚持锻炼,使矫治效果得到巩固。

第三章 寄生虫病的防治

第一节 蛔虫病

蛔虫病是由蛔虫引起的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主要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消化吸收功能和生长发育。

近几年来由于采取了大面积驱蛔等综合措施,儿童青少年蛔虫感染率有了较明显的降低。

我省城市由原来的38%降至14%左右;乡村的58%降至18%左右。

一、病因

蛔虫是寄生在人体最大的线虫之一。

成虫分雌雄,雌虫长20-25厘米,雄虫长15-17厘米,色乳白或淡红,体圆长两头尖,寄生于人体小肠内。

雌虫生殖能力极强,每日可产卵20余万个,卵分受精卵与未受精卵两种,受精卵呈短椭圆形,卵壳厚,外包一层被胆汁染成黄色、高低不平的蛋白膜,内含一个卵细胞。

未受精卵狭长,壳略薄而不规则,内含许多油滴状颗粒。

人食入感染性成熟卵,在小肠内孵出幼虫,约于2小时幼虫进入肠壁。

然后经小血管沿门静脉入肝,四、五日后移行肺;经淋巴管沿胸导管,奇静脉入右心而达肺。

幼虫在肺内进行第二次至第三次脱皮,挤破微血管进入肺泡,在经气管达咽部,然后被咽下,经胃到小肠定居,发育成为成虫。

成虫寿命一至二年。

二、症状

人感染蛔虫后,可不产生症状,称为蛔虫感染。

但在儿童体弱或营养不良症状出现的机会较多。

1.蛔虫幼虫迁移期引起的症状:

短期内吞食大量的感染性虫卵时,约一周后出现咳嗽、哮喘、气急、咳痰等症状。

2.成虫在小肠内引起的症状:

儿童患者以腹痛较为常见,上腹部或脐周,常反复发作。

有时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

严重感染者,可引起营养不良,智能和发育障碍。

有的可出现精神不安,烦躁、磨牙、瘙痒、惊厥等。

有的伴发异食癖。

3.并发症:

有胆道蛔虫、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腹膜炎。

三、预防措施

(一)预防:

蛔虫的繁殖能力强,传播方式多,很容易重复感染。

因此,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环境卫生,不随地大便,合理积肥、施肥、保持水源及食物不受污染等。

并组织学生观看“预防蛔虫病”的录像片,加深印象。

学生要主动积极预防才更好。

(二)治疗:

抽样粪检,感染率在50%以上的学校,可普服驱虫药治疗,低于50%的学校,要普遍粪检,对阳性者进行治疗。

常用药物有:

1.复方甲苯咪唑片(速效肠虫清)。

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每次400毫克(2片)顿服。

12岁以下儿童200毫克顿服。

2.丙硫咪唑片(肠虫清)。

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每次400毫克(2片)顿服。

12岁以下儿童200毫克顿服。

第四章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第一节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

本病好发于儿童时期,成人少见。

一、病原学

本病毒属副粘液病毒,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均很敏感,1%来苏儿、乙醇、甲醛等,可于2-3分钟内将其杀死,暴露在紫外线下迅速死亡。

在4℃时其活力可保持2个月,对低温具有相当的抵抗力。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为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自腮腺肿胀前6日至肿胀后9日均有传染性。

隐性感染者约占50%。

(二)传播途径:

由唾液排除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三)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二季为高峰。

在集体儿童机构或人群聚集处,如学校及幼儿园,可形成暴发流行。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4-25天,一般为18天。

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颈痛、咽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1-2天后既见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严重者体温高达39℃以上甚至40℃。

腮腺有一侧或两侧肿痛,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及轻度触痛,由于腮腺管口红肿张口咀嚼及吃酸性食物时胀痛加重,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不红,皮肤表面发热但不化脓。

通常一侧腮腺肿1-4日后对侧也肿,肿胀于1-3天达最高峰,3-7天腮肿逐渐消退,体温下降,整个病程为10-14天。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

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

注意休息,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吃酸性食物。

(二)中医中药治疗:

采用内外兼治法,内服以普济消毒饮为主,再随症加减。

大青叶或板蓝根注射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1-2次。

炒全蝎10个研为细末分3包,每晨空腹服1包。

局部用紫金锭或青黛散醋调外敷1日数次。

(三)对症治疗:

高热、头痛、呕吐等可对症治疗。

(四)抗生素和磺胺药可用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

五、预防

发现病人及早隔离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

目前已有有效的活疫苗,疫苗的效果显著,使用范围会日益扩大,在儿童中普遍使用疫苗免疫,可能完全消除腮腺炎病毒。

中医中药:

板蓝根煎剂口服,每人每日30克。

或针刺颊车、合谷2次,也可作为预防。

第二节 水   痘

水痘是一种常见、多发、有高度接触传播的儿童病毒性疾病,以轻度的全身症状和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水疱和痂疹为其特征。

一、病原学

水痘病毒属疱疹病毒。

是有双链的脱氧核糖核酸病毒。

水痘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疱疹的疮浆、血液和口腔分泌物中,人感染后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水痘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而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时亦可发生水痘和引起流行。

自发病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为止,均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水痘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

(三)易感性:

人对水痘普遍易感,且本病传染性很强,故接触后的易感者约80%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两季较多。

任何年龄均可患病,常见于10岁以下儿童,在小学和幼儿园内易于发生流行。

一次患病终身免疫。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0-20天,一般13-17天。

(一)前驱期:

起病急,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此期不超过24小时。

(二)出疹期:

发热数小时后出现皮疹。

以躯干部为主、头部次之,逐渐延及面部和四肢。

成批出现皮疹,初期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又数小时后变为疱疹,椭圆形,大小不一,周围有红晕,扪时感觉表浅。

中央轻微凹陷,24小时内变浑浊,6-7天后干燥结痂,2-3周痂盖自动脱落一般不流疤痕。

疱疹期常带有瘙痒。

水痘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和头部为多,四肢较少,手掌和脚心更少。

四、治疗

应隔离病人全部疱疹变干为止。

发热者应卧床休息。

对一般病例主要是加强护理,勤剪指甲,以免搔伤,保护皮肤清洁。

继发细菌性感染者可选用适当抗菌素及对症治疗。

五、预防

应严格隔离病人。

个别体弱及患慢性病的儿童,在接触本病3天内,可用丙种球蛋白,以减轻病情和防止并发症发生。

第三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感染人体后通过飞沫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菌自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病变。

患者多见于儿童,常在冬春季引起发病及流行。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一、病原学

脑膜炎双球菌为奈瑟氏菌属细菌之一。

革兰氏染色阴性。

该菌严格需氧,在5%-10%二氧化碳浓度下生长较好。

对寒冷及干燥极为敏感,在体外极易自溶,故采集标本后必须立即送检。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病原菌存在于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

(二)传播途径:

病原菌通过咳嗽、打喷嚏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

由于病原菌在体外,生活力极弱,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染的机会极少。

(三)人群易感性:

本病在新生儿少见。

以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10天,一般为2-3天。

(一)普通型:

约占全部病例的90%。

开始病人有咽喉疼痛,鼻咽部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

有恶寒、寒战、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和神志淡漠等毒血症症状。

皮肤出现瘀点、瘀斑,少数病人可出现全身玫瑰色丘疹。

大多数病人在发病24小时左右出现明显脑膜刺激征。

病人持续高烧,头痛欲裂,呕吐频繁,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狂躁及惊厥。

1-2天内病人可进入谵妄昏迷状态。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

婴儿前卤未闭者可出现隆起饱满感。

(二)暴发型:

起病急,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死亡。

病人以高热头痛呕吐开始,中毒症状严重,抽搐频繁,神志昏迷,呼吸不整,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水肿或脑疝表现。

常于12小时内出现遍及全身的广泛瘀点瘀斑,且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皮下出血,或继以坏死。

休克是本型的主要表现,出现面色苍灰,唇周及指端紫绀,四肢厥冷,血压明显下降,脉压缩小,不少病人血压下降至零。

四、治疗

(一)普通型:

1.一般治疗:

安静卧床休息,室内空气流通,以流质饮食为宜,

给予适当的液体输入。

    2.病原治疗:

磺胺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

磺胺嘧啶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可达血浓度的50%-80%因此常为首选药。

成人首次剂量2克,以后4-6小时1克。

儿童剂量按每日0.1-0.2克/公斤体重计算,分次给予。

不能口服亦可静脉注射,同时加用碳酸氢钠。

严重者可并用青霉素,对磺胺药及青霉素有抗药性者,可选用氯霉素每日50-75毫克/公斤体重计算分4次口服或肌注,静滴均可。

3.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酒精擦浴,或给予退热药,抽搐者可用镇静定剂。

4.对感染性休克或呼吸衰竭者,应及时抢救。

5.用脱水剂降颅内压,如:

20%甘露醇1-2毫升/公斤体重,50%葡萄糖2-4毫升/公斤体重,按每4-6小时交替使用。

五、预防

(一)开展冬春卫生运动,经常做到勤晒衣服,保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增强抵抗力。

(二)隔离治疗:

对密切接触者应尽早服用治疗量磺胺药预防。

并对学生应急接种流脑疫苗。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型肝炎病毒引起肝炎疾病的总称。

可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我国发病面广,危害严重,尤以甲、乙型肝炎普遍。

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肿大及肝功能受损。

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一、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

为核糖核酸病毒。

抵抗力较强,56℃时30分钟仍能存活,100℃时5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灭活。

(二)乙型肝炎病毒:

为脱氧核糖核酸病毒,抵抗力很强,60℃时4小时及一般消毒剂均不能灭活,煮沸1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为病人及病毒携带者。

(二)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注射途径和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对甲、乙两型均易感。

病后均可产生免疫力。

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四)流行特征:

甲型肝炎较多发生于秋冬季节,如污染水源或水产品则可呈爆发流行:

乙型肝炎无季节性,多呈散发。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

甲型肝炎为2-6周,乙型肝炎6周-6月。

甲型肝炎发病较急,黄疸型较多,但预后较好。

肝炎突出的症状是全身明显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甚至呕吐,上腹部不适,肝肿大,有压痛。

部分病人有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黄如浓茶洋,大便呈灰白色,皮肤瘙痒,称为“黄疸型肝炎”,其症状往往较严重,而大部分病人的“无黄疸型肝炎”症状较轻微,容易忽视。

少数病人为重型肝炎,本型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较高。

主要表现病情发展迅猛,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迅速缩小。

最突出、最有诊断意义的乃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如嗜睡,烦躁不安、尖声喊叫、精神错乱、昏迷抽搐等。

四、治疗

应立即去医院隔离治疗。

目前对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一般采用综合疗法。

主要是注意合理的休息及营养。

急性期卧床休息,多以清淡低脂饮食为宜。

避免劳累。

禁止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忌饮酒。

西药采取保肝疗法,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C等,亦可用中药治疗。

急性黄疸型肝炎多属阳黄症,热重者可用茵陈蒿汤加减;湿重者可用茵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可用茵陈蒿汤与胃苓汤合方加减。

如进食过少可补充葡萄糖溶液。

五、预防

(一)开展卫生运动,加强水源、粪便管理,学生严谨喝生水,搞好学校的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孳生地。

(二)提高食堂管理人员的卫生知识水平,炊事人员要定期查体。

健全食堂卫生制度,生、熟食要分开,餐具要坚持消毒。

(三)发现病人应予住院治疗,隔离(至少30天),密切接触者应观察45天。

病人的呕吐物、大便、痰盂用漂白粉消毒。

(四)切断医源性感染,学校保健室注射器,针头应高压消毒或煮沸30分钟以上。

(五)预防接种:

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可注射乙肝疫苗,按10微克三针注射,0、1、6个月间隔程序注射。

对与病人密切接触者或在流行期注射甲肝疫苗;或用中药茵陈,板蓝根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7-10天;或及早肌注丙种球蛋白,每次3毫升,儿童为0.05-0.1毫升/公斤体重,可预防或减少甲型肝炎病例的发生。

第五节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小儿。

临床症状为口腔内、手、足等部位发生疱疹,故得此病名。

它是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世界各地均有流行。

全年均可有发病。

但3-11月份多见,5-7月份为高峰期。

这种病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这种病具有周期性流行的规律,一般2-3年流行一次。

我国近10年来有过两次较大的流行。

手足口病是一种能通过空气、水源、唾液或粪便传染的疾病,大多数患病幼儿都是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被传染。

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的症状。

患者的手掌、脚掌和臂部皮肤会出现小丘疹,丘疹周围有红晕,顶部出现水疱。

同时,嘴唇、舌、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糜烂面。

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为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等,轻者可以在1至2周内自愈,一旦发现有类似症状,请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就诊。

手足口病的治疗:

一旦患上该病,应立即将患儿隔离,以防传染他人。

可采用对症治疗或中药治疗,一般愈后良好。

手足口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