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29534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docx

经济学重点知识必考知识汇总

第一章:

消费行为与需求

名词解释:

1.效用U(Utility):

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2.无差异曲线:

用来表示两种商品不同组合,却给消费者带来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3.边际效用MU: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4.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5.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收入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交叉弹性用以衡量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即一种商品需求量对其他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知识点:

效用:

总效用;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随着人们连续消费某种商品,人们的效用(满足程度)的增加在逐渐减少。

(当MU=0,TU最高点,总效应达到最大)

消费者均衡的基本情况:

(1)消费者收入一定;

(2)商品价格既定;

(3)购买商品所实现的效用达到最大。

消费者购买任何一种商品的最大效用原则是:

MU=入P(入是货币的边际效用;P是商品价格)

需求函数:

MU/入=p

需求的价格、收入、交叉弹性的具体商品分析计算(我略)

第二章:

企业成本和供给

名词解释:

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短期是指厂商不能根据他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长期是指厂商可以根据他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

机会成本?

->(隐含成本:

是指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应该支付的费用。

不在帐目上反映。

规模经济:

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如果企业以相同比例扩大工厂规模和增加雇佣劳动时,产量以更大比例增加,则平均总成本下降。

知识点:

生产函数:

商品的产出量和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生产函数。

(短期、长期)

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和总产量的图示关系:

TP和MP的关系

●MP>0,TP上升

●MP<0,TP下降

●MP=0,TP最大。

总产量(TP):

平均产量(AP):

边际产量(MP)

AP和MP的关系

●MP>AP,AP上升

●MP

●MP=AP,AP处于最大。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一投入量的增加,新增加的产出会

越来越少,换言之,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一投入量的增加,其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会下降.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1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规模报酬:

长期中企业调整并增加全部生产要素,使得企业总产量增加,从而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或报酬。

规模报酬递增:

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一倍,产量将增加一倍以上。

规模报酬不变:

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一倍,产量将增加一倍。

规模报酬递减:

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一倍,产量将增加少于一倍。

供给弹性及具体应用(分析、计算):

供给弹性:

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l富有弹性;

<1缺乏弹性;

=1单一弹性;

=0完全无弹性;

→∞完全弹性

第三章:

价格理论

名词解释: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其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或者说,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其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支持价格:

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支持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

由于高于均衡价格,供给量将大于需求量,该商品市场将出现过剩。

限制价格:

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其目的是为了稳定经济生活。

但限制价格一定低于均衡价格,因而,需求量将大于供给量,该商品市场将出现短缺。

这样,市场就可能出现抢购现象或是黑市交易。

知识点:

供求定理:

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影响分析:

1、供给不变,需求发生变化;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2、需求不变,供给发生变化;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均衡数量的反向变动。

3、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化;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弹性理论的应用:

增产不增收:

(p73,最后一段)

政府征税效果分析:

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厂商承担大部分税额;需求弹性<供给弹性->消费者承担大部分税额

第四章:

市场类型与完全竞争市场

概念:

市场类型:

按垄断与竞争程度的不同划分的市场类型(市场结构)

市场和厂商的结构类型

厂商数目

产品差异度

进入堡垒

市场力量

完全竞争

很多

完全无差别

自由进入

没有

垄断竞争

较多

差异很小

比较自由

有一些

寡头垄断

少数几个

有或没有差别

很难进入

相当程度

完全垄断

一个

唯一产品,无替代品

不能进入

很大,但受政府管制

完全竞争市场特点:

特征:

市场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同质的;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任一买(卖)者都充分掌握市场信息。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厂商在短期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MR=MC;

第一种情况:

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总成本,即AR>SAC,厂商获得超额利润。

第二种情况:

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总成本,即AR=SAC,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但获得全部的正常利润。

第三种情况:

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总成本,但仍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即AVC

第四种情况:

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即AR=AVC,厂商亏损,处于生产与不生产的临界点。

称为停止营业点。

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

P=MR=AR=SMC=SAC=LMC=LAC(价格=边际收益=平均收益=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长期平均总成本)

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区别:

短期均衡不要求价格等于平均成本,但长期均衡要求P=AVC;完全竞争厂商短期的需求、供给曲线:

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具有完全弹性的水平线

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是MC曲线上的大于和等于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b)

第五章:

完全垄断市场

知识点:

垄断市场特征及成因:

特点:

(1)厂商就是行业,单一卖者;

(2)该厂商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

(3)独自决定价格;(4)实行差别价格(价格歧视)

成因:

(1)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垄断资源);

(2)独家厂商拥有某种产品生产的专利权;(3)政府的特许;4)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

垄断厂商的长短期均衡的三种情况:

(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均衡条件):

MR=M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1、短期均衡的情况:

(AR->平均收益;AC->平均成本;AVC->平均变动成本)

(1)当AR>AC时,垄断厂商获得超额利润。

(2)当AR=AC时,垄断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但获得全部的正常利润。

(3)当AVC

(4)AR

AR=AVC时的均衡点是垄断厂商的停止营业点。

2、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

MR=LMC=SMC(边际收益=长期边际成本=短期边际成本)

垄断的价格歧视定义:

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期内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是对不同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相同的价格。

第六章:

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市场

知识点:

垄断竞争企业竞争的特点与均衡:

特点:

1、存在产品差别;2、厂商数目比较多;3、厂商进出比较容易;4、厂商对产品价格略有影响力。

短期均衡;MR=MC长期均衡:

MR=MC;P=AR=AC(价格=平均收益=平均成本)(在长期只能获得零利润)

垄断竞争市场的非价格竞争:

一类是对产品进行改造,改变产品的式样或外观等(名曰:

产品变异,既是使产品特征多样化);另一类是在产品推销过程中下功夫,通过强化宣传等销售手段增加销售

寡头垄断的定义:

在某一市场上只错在少数几个厂商,各自对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有影响力

在古诺双垄断模型处于均衡时,每个厂商提供潜在市场容量的1/3(博弈论?

第九章:

宏观经济指标

知识点:

GDP、GNP的概念:

GDP:

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总和;

GNP,即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的收入价值总和

GDP和GNP的区别:

GNP按照国民原则。

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

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

GDP按照国境原则。

以地理国境为统计标准.。

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价值,而不是中间产品价值。

GDP是在一年内生产的,而不是销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在几部门经济中的构成和核算(两部门):

两部门经济不存在政府,也没有对外贸易,只有家庭和企业.消费和储蓄发生在家庭部门,生产和投资发生在企业部门。

消费+投资=国民收入=消费+储蓄(C+I=GDP=C+S)

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

物价指数是衡量物价总水平变化情况的指数。

(物价总水平上升是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下降是通货紧缩)----就是(去年某物品价格*当年数量/今年某物品价格*当年数量)*100%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的持续普遍上涨或单位货币价值的持续下降

货币供应量增长是产生通胀的主要原因;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又称供给通货膨胀。

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超额需求、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第十章:

总需求和总供给

知识点: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利率效应

长期与短期总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向上方倾斜的原因:

1,粘性工资理论(工资的变动慢于劳动供求的变动)2.粘性价格理论(一些物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慢于物品市场供求和物价水平的变动)

总供求模型中的衰退缺口和膨胀缺口:

衰退缺口:

一个社会因需求太少能生产却少生产,产生失业和通货紧缩。

膨胀缺口;均衡产出高于潜在产出的差额;膨胀缺口是在产出不变水平上的物价上涨或者说等量的实际表现GDP为更多的名义GDP;

总供求模型分析事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图形)--重点}:

(我略,附赠片段)

第一步看这件事是影响总需求还是总供给或是两者

第二步看对总需求或总供给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三步看总需求或总供给的变动如何影响GDP和物价水平

失业的种类:

摩擦性失业:

劳动力的正常流动造成的短期失业;

结构性失业:

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的长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由于经济周期性衰退而带来的失业;

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

充分就业是指在给定工资率的情况下,想要工作并能工作的劳动者都有工作的状态;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经济资源技术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固有的失业率

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率+结构性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奥肯定律: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降低于潜在GDP个百分点;

实际GDP:

按照不变价格(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的GDP;实际GDP=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潜在GDP(?

通货膨胀的分类:

温和通货膨胀:

年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10%以内。

严重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10%-100%;

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100%以上,超级通货膨胀。

第十一章总需求和宏观经济:

知识点:

消费理论和消费倾向、棘轮效应:

消费理论:

一,生命周期假说;二,持久收入假说;

消费倾向高低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消费欲望?

棘轮效应:

消费支出不仅受目前收入影响,还受过去收入和消费影响;长期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短期消费减少的抑制作用

乘数和投资乘数:

乘数原理:

说明总需求变动与均衡产出之间的关系,一元支出变动导致产出多倍变动。

K=ΔY/ΔAD(乘数=均衡产出增加量/总需求增加量)

投资乘数:

指在一定的消费倾向下,投资变动引起的国民收入的最终变动量;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K=ΔY/ΔI(投资乘数=均衡产出增加量/投资增量)

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经济中要有闲置的资源,即没有实现从分就业;

菲利普斯曲线:

(p312)通货膨胀率(п)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U);(汗!

我还真不知这而学了!

货币需求的种类及定义:

货币需求:

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的数量;

种类:

交易需要;预防需要;投机需要;

货币需求的流行性陷阱(用图示说明):

(+﹏+)~狂晕,不知啊!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

知识点:

财政政策的定义及手段:

财政政策:

政府运用支出和收入来调节总需求以抑制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

手段:

(1)自动稳定器:

A、累进税制度B、政府转移支付制度C、农产品支持价格

(2)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分析,而主动采用的增减政府收支的决策。

公债和挤出效应:

公债:

政府举接内债是将资源有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或政府部门;

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货币政策的定义及手段:

货币政策:

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的政策。

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有价证券)

变动贴现率(贴现率是央行向商业银行进行放贷的利率)

变动准备率(准备率是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作为准备金留在银行的比率)

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缓和了萧条增加政府债务:

(?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政策混合

产出

利率

1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上升

2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减少

不确定

3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下降

4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增加

不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