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2319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6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docx

湘版美术七八九年级美术复习

七年级上册

1、人物外貌特征:

脸型、发型、五官。

(脸部形状和头发的形状构成头部形象的基本轮廓,形成了人物头部形状的大体特征。

1、运用省略、夸张、比拟、象征等手法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性格和爱好,描述自己的形象特征。

2、

《藏族女孩(套色木刻)》作者李焕民,《自画像.瓢者画瓢》作者贾又福

3、《父亲》(油画)画家罗中立代表作品之一。

内容:

细腻地刻画了一位在劳动之余喝茶的老农形象。

老人缠着头巾,端着盛有茶水的粗瓷碗,黝黑且满是皱纹的脸上汗水淋漓,微微张着满是裂纹的嘴唇,带着微笑。

感受:

这位老人的辛苦和勤劳,既让我们感到亲切质朴,也使我们为之感动。

这是特定年代生活在贫困乡村典型的“父亲”形象。

4、中国画:

用毛笔蘸水、墨、色彩画于绢或宣纸上的传统风格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5、人物脸部比例有“三庭五眼”之说。

6、

卡通形象的造型特点:

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通过简化,再运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塑造其特有的性格、内涵与外在特征。

7、卡通小故事往往具有开头、发展、突然变化和结尾四个部分,为了渲染画面气氛,程程运用各种特殊的文字、图形符号强调神态、动作,增强画面效果。

8、张乐平:

中国杰出漫画家,创造了中国着名的“三毛”形象。

9、《大闹天宫》:

彩色动画长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1-1964年制作,是中国动画片经典之作,由中国动画片创始人万籁鸣导演。

10、《向日葵》(油画)是后印象主义大师梵高(荷兰)的代表作是画家生命的图腾和火热激情的写照,更是画家现实抗争并为自己雪耻的见证,向日葵夸张的形体和夺目的色彩来自画家涌动的创造激情。

画于1888年。

现实收藏英国伦敦国家画廊。

画面中一株即将枯萎的向日葵,象征画家,茎象征画家的生命,明亮的黄色融集这自然的色彩。

宣泄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并与阴暗的浅蓝色形成对比似乎是一种非现实的美。

11、

《在希望的田野上》油画戴恒扬、马勇民、刘国才。

《猴子吹号》张菊绒。

12、在右侧色环当中,成180°角对应的颜色叫做互补色(对比最强),成120°角对应的叫做对比色,相邻的两种颜色叫做邻近色(对比最弱)。

13、色相:

色彩的相貌名称,如:

红、黄、蓝。

14、明度:

指色彩的明亮程度。

白色最亮,黑色最暗。

15、纯度:

色彩的纯净、饱和程度。

原色高,间色低。

16、色彩三要素:

色相、纯度、明度。

17、三原色:

红黄蓝。

三间色:

橙绿紫。

2个原色调出的颜色叫间色,三种及以上颜色调出的颜色叫复色。

18、色彩的冷暖对比:

人们根据经验,把色彩分为冷暖两大调子。

倾向红、黄、橙的色调为暖调子。

倾向蓝的色调为冷调子。

绿紫为中性色。

19、色调:

色彩的倾向。

20、梵高作品:

《播种者》、《吃马铃薯的人们》、《夜间咖啡馆》、《星月夜》

21、标志:

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和一定内涵的视觉符号。

根据用途分:

商标、协会标志、企

业标志、交通标志、运动会标志等。

根据表现形式分:

具象图形标志、抽象标志、汉字标志、英文标志、综合性标志。

22、标志设计原则:

简洁明了,易于识别;定位准确,内涵深刻;新颖独特,造型优美;具有较长的时效性与较广的使用范围。

23、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标志“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借助书法灵感,化小篆“京”字为舞动的人形,将华夏民族精神与现代奥运精神融为一体,于辉豪间体现“新奥运”的理念。

24、喜庆吉祥的民间美术:

剪纸、中国结、年画。

25、

剪纸艺术:

北方剪纸粗狂简约,南方剪纸以精巧秀美着称。

民间剪纸常用的纹饰有点纹、月牙纹、云纹、锯齿纹、水滴纹、叶纹等。

26、剪纸形式除了常见的单色剪纸外,还有套色剪纸、染色剪纸等。

除了平面的剪纸外,还有立体剪纸。

剪纸表现手法:

寓意、谐音等表现吉祥喜庆的手法。

(花开富贵、平平安安)

27、剪纸有阴刻、阳刻、阴阳结合三种剪刻方法。

28、中国结:

平结和盘长结两类。

29、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杨家埠年画并称为中国木板年画三大着名产地。

一幅年画一般需套印五色:

黑、红、绿、黄、紫,才能完成。

30、图表设计一般由图形、文字、数字以及色彩等要素构成。

31、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不同的历史阶段,点画的形态与字形结构发生了多次美妙的变化。

32、“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33、小篆有:

因为它劲挺圆融而“状如曲铁”,温婉圆润而似玉着,故有“铁线篆”和“玉着篆”之称。

34、隶书以波势着称。

“蚕头雁尾”是典型的隶书笔画。

35、楷书的点画法度森严、一笔不苟、精致多变,具有装饰性。

36、草书的点画以曲线为主,多呈不规则状。

37、中国书法与绘画有着“书画同源”的说法,它们都遵循着相同的审美原则,使用一

样的用具与材料,都用线条来造型、抒情,线条是它们共同的基础,都被称为线条艺术。

38、雕塑:

运用各种材料(泥、石、木等),通过雕、刻、塑等方法,使其具有一定体积形象的造型方法。

39、雕塑分类:

圆雕(四面观赏、完全立体)、浮雕(正面观赏、半立体)

七年级下册

1、透视规律:

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

2、

透视方法:

平行透视(1个焦点或消失点)、成角透视(2个焦点或消失点)、散点透视(无数个焦点或消失点,中国画常用散点透视)。

3、

中间水平线即视平线

构图:

围绕创作意图组织画面元素的过程。

方形构图适合表现平静、柔和的感觉。

横长构图适合表现开阔、壮丽的感觉。

竖长构图适合体现崇高、挺拔的感觉。

4、心点:

心点也称主点,在人眼睛正前方的画面上,正好在视圈的中心。

5、视平线:

是在画面上假设的一条横线,它是通过心点所作的一条水平线,因与眼睛的视线等高,所以称为视平线。

6、

《草原的路》《母亲湖》朝戈,《村道》霍贝玛,《马棚》袁运甫,《水乡》陈逸飞

7、黑白木刻版画中,黑白关系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

以白衬黑(白天)、黑白互衬(傍晚)、以黑衬白(夜晚)。

黑白木刻艺术讲究刀味、板味、拓印味。

圆刀刻痕圆润含蓄,角刀刻痕犀利有力,斜刀刻痕苍劲古朴。

8、《鲁迅先生》木刻版画赵延年。

9、质感是我们对某种无视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柔软与坚硬,光滑与粗糙。

10、

高光、反光与质感:

质地光洁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强,高光轮廓清晰;质地柔和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弱,其高光边缘较模糊。

反光亦然。

11、《根》油画贺大田,《任弼时》邵增虎,《冠军的诞生》杨志坚,《钢水汗水》广廷渤。

12、花卉纹样运用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化等变形手法,利用点、线、面造型。

花卉纹样一般会用到同类色、近似色、对比色、互补色的搭配。

13、花卉纹样分为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两大类。

14、

单独纹样是指一种与四周无联系,独立、完整的纹样;是纹样组织的基本单位,分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

根据其形式又分为适合纹样和角隅纹样两类。

15、连续纹样:

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

二方连续纹样指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产生优美的、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横式或纵式的带状纹样。

四方连续:

是以一个单位纹,向上下左右四方反复延伸,不断连续的纹样组织形式。

16、《十二水图.黄河逆流》宋代马远。

尝试运用点线面表现水的造型。

17、

灯与光:

生活中,灯饰的样式十分丰富,从风格上可分为豪华型、简约型、浪漫型、仿古型等。

《长信宫灯》西汉,灯的造型是一个跪坐的宫女双手执灯,烟烬经过宫女右臂排到其中空的身体内。

灯座、灯盘和灯罩都是活动的。

转动灯盘、开合灯罩,可根据需要调节光束以控制亮度或改变照射方向。

18、书法的结构之美:

书法特点“端正平稳、均衡对称、计白以当黑”。

体现端正平稳之美、均衡对称之美、主次分明之美、形态变换之美、疏密均匀之美、迎让避就之美。

19、六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

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20、《溪山行旅途》北宋范宽,《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墨竹图》北宋文同,《写生珍禽图》五代黄筌,《墨葡萄图》明徐渭。

21、“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特指五代时期宫廷画家黄筌,民间画家徐熙二人,黄筌为帝王服务画法富贵吉祥,徐熙在民间,多花普通鸟兽“野逸清雅”。

八年级上册美术

1、中国画讲究意境营造,尚神韵意趣。

在观察认识上,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在形象塑造上,主张神似,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象外之象”、“得意忘象”的艺术趣味;在表现手法上,讲究笔墨,以书入画,通过笔墨变化来呈现艺术心灵所直接领悟到的物态天趣,心与境的深妙凝合,以艺术想象来抒写艺术人生感悟。

2、《人物龙凤帛画》战国时期,女士腰身纤细,以瘦为美,服饰宽大,是最早的线描画。

3、《五牛图》画中的五只牛或行或立,或正或侧,或俯或仰,姿态生动,将牛憨态可掬的模样描绘得惟妙惟肖。

画作绘于白麻纸上,纸质较为粗糙。

牛以较粗的墨线勾勒轮廓,赋色清淡却不失沉着,尤其对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须等部位作了着意渲染,凸显出牛强劲有力的筋骨和逼真的皮毛质感。

最值得称道的是韩滉对牛的结构比例以及透视关系的准确把握。

无论是牛的正面站立,还是回首顾盼,他都处理得生动巧妙,丝毫没有生硬之感,这是十分不易的。

韩滉(公元723年--公元787年间),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相韩休之子。

曾参预平定藩镇叛乱,德宗贞元初年官至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晋国公。

卒赠太傅,谥忠肃。

自幼聪明,精勤不懈,于艺文诸事皆有所好,尤在公暇之余,喜丹青书画,兼通音律,善鼓琴。

因认为书画非急务,深自隐晦,秘不示人。

书画格调高逸,时人称"自僧繇、子云之上"。

画宗南朝画家陆探微,书法师同时代着名书法家张旭,尤擅长人物、畜兽、田家风俗等画。

《五牛图》是其目前存世的唯一作品。

4、《送子天王图》送子天王图内容为释迦牟尼降生后,他的父亲净饭王抱他去拜见天神的情景。

唐送子天王图分二段,前段有两位骑着瑞兽之神奔驰而来,天王双手按膝,神态威严。

随臣侍女态度安详,武将则欲拨剑以防不测。

唐送子天王图人物虽多,表情名异,一张一弛,很有节奏起伏。

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后段,为净饭王抱着初生的释迦,从姿势看,净饭王是小心翼翼的。

王后紧跟其后,一神惊慌拜迎,其人物身份、心理、形态刻画入微,很好地反映了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他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

作画线条简练,有“疏体”之称。

吴道子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被人们尊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吴道子绘画无真迹传世,该《送子天王图》可能为宋代摹本,另外还流传有《宝积宾伽罗佛像》、《道子墨宝》等摹本,敦煌石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亦被认为是他的画风。

有“吴带当风”之说

5、中国画用墨有“墨分五色”之说即“焦、浓、重、淡、清”五种。

6、中国画特点:

用笔状物传情、用墨赋彩、意境美等。

7、《游鱼图》、《荷花水鸟图》画家朱耷,又名: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原名朱统銮,明朝宗室后裔。

1626年生于江西南昌,80岁以后去世。

他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正当他在人生道路上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甲申之变”击破了他的一切前途和希望,那年他才19岁。

他彻底放弃了功名。

为躲避政治迫害,先是削发为僧,后又为道士。

时而疯癫,时而装聋作哑。

废姓并多次换名换号,最后号八大山人,而且在其书画作品上把“八大山人”连缀写成“哭之”或“笑之”字样,以表明他哭笑不得的精神状态,作为隐痛的寄寓和对明王朝的怀念。

8、清初四僧:

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

9、《荷花水鸟图》是八大山人的代表作品。

图中一孤独的惊弓之鸟,作白眼向人状,空灵流动的构图,简约含蓄而又充满忧愤感情的笔墨,虚疏淡泊,冷逸逼人。

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继承了明代徐渭奔放、豪迈的大写意技法并有所发展。

中国画中的大写意画法,要求画家必须有深厚的笔墨功力,才能下笔有神而不至于浮华浅薄,才能使作品产生丰隆、圆润、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

八大山人是以绘画宣泄压抑的情感,使所画之物的“神”与作者的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笔势险峻、跌宕,墨色淋漓、酣畅,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已臻于高度统一。

《荷花水鸟图》中的鸟,耸起了背,作缩头缩尾状,单足着地,立在一块石头上,好像是随时准备仓皇逃窜;它站立的一块石头,也是上大下小,根基极不稳固,随时就会坍塌;再看那荷花形象,细长的茎上生出一朵纤弱的小荷花,而一轮又黑又大的荷叶从斜上角垂下,直压向那只孤独的水鸟;画面传达出一股荒凉、寂寞而又伤感的意境,这是八大山人凄凉身世、冷落情怀的恰当表现。

10、中国画按内容分类:

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按技法分:

工笔画、写意画、兼工带写。

11、《六法论》:

南齐谢赫,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与西方的构图方法相似),六、传移模写。

12、《容膝斋图》元代倪瓒;《墨葡萄图》明代徐渭;《兰花图》清代石涛;《山水册页》清代髡(kun)残;《踏歌图》宋代马远;《早春图》宋代郭熙;《鹊华秋色图》元代赵孟頫。

13、元四家:

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

14、《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

全画可分为三段:

首段描绘了京城市郊的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

中段以“上土桥”(即虹桥)为中心,描绘了汴河及两岸的风光。

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名“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

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

桥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艄工们的紧张忙碌地场面吸引了许多人围观。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

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

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甚至还有乞丐。

他们的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而忙闲不一,苦乐不均。

城中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等。

车辆有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再现了东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

高大的城门楼位于东京内城东南。

15、国画中的四君子:

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

松、竹、梅。

16、国画中画梅时,花朵和枝干的关系犹如点和线的游戏,在造型艺术中有着普遍意义。

17、画竹子的画法:

片羽、横舟、偃月、个字、介字、介个重叠、惊鸦、落雁、金鱼尾等。

竹竿的画法特点是中长两头短,只需弯节不弯竿,节上左右生旁枝。

《竹石图》清代(郑燮)郑板桥。

18、《岁寒三友图》宋代赵孟坚。

《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

19、梅花枝干遒劲,花朵飘香;翠竹葱郁挺拔,宁折不弯。

在人们心目中,他们凌冬不败,傲霜斗雪,象征着坚强的意志,寓意高洁不屈的精神。

20、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着名书画家黄公望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

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21、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2、中国画在画山水画时,树木和山石是山水画的基本内容。

画树先画树干,再添枝加叶。

画石分三面,表现体积。

有“石分三面、树画四枝”之说。

23、三远,山水画技法名。

这个词汇既涵盖了山水的透视关系,也算是山水的构思观念。

宋代郭熙的山水画论着《林泉高致》,就已提到“高远”、“深远”、“平远”的所谓“三远”。

《林泉高致》:

“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

‘高远’(仰视);三远,山水画技法名。

这个词汇既涵盖了山水的透视关系,也算是山水的构思观念。

宋代郭熙的山水画论着《林泉高致》,就已提到“高远”、“深远”、“平远”的所谓“三远”。

《林泉高致》:

“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

‘高远’(仰视);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俯视);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视)。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俯视);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视)。

24、山水画的皴法表现不同山石的体面关系、纹理和质感。

主要的皴法有:

斧劈皴、折带皴、披麻皴、雨点皴等。

25、

《游春图》隋代展子虔。

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卷轴山水画,描绘了游人在江南的湖光山色之中踏春的情景。

作者以线勾描景物,设色明丽。

这幅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脱离了山水景物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并改变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表现方式,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26、《查波罗什人复信给苏丹王》俄罗斯列宾,巡回展览画派画家,《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巡回展览画派代表画家还有苏里科夫、克拉姆斯柯依等。

该画派画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农奴制度残余,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现实生活。

27、巡回展览画派: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一批现实主义画家组成的艺术团体,以在俄罗斯各大城市进行巡回美术展览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从美术作品中受到教育而着名。

揭露了农奴制度残余,反映俄罗斯人民现实生活。

28、《西藏女孩》艾轩。

《血衣》王式廓。

29、美术的造型元素有形、色、质、光影、构图和空间等。

30、构图:

三角形构图给人稳定的感觉;四方形构图给人平和安定感觉。

31、静物写生步骤:

1、选取简单的道具2、用浅色勾勒形体,注意构图。

3、铺大面的颜色,注意色调、冷暖、明度、纯度关系。

4、刻画细节,注意画面的整体关系。

32、

公益招贴:

通常以社会公益性问题为题材,如交通安全、环境保护、呼吁和平等,通过某种观念的传达,呼吁公众关注问题,从而服务于公众利益。

33、

招贴画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图形、文字和色彩。

在图形创作的过程中,联想与想象能力非常重要。

图形的创意手法有同构、置换、正负形、渐变等。

34、招贴画流程:

1、确立主题2、选择要素3、绘制草图4、组合创作并修改。

35、超现实主义画家:

马格丽特,代表作《大自然的优雅》、《绿洲》、《大桌子》。

36、图形设计:

指对任何体、面上的图形的设计。

形式包括:

具象型、几何型、象征型和表现型等。

37、远古的呼唤: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野牛与野马》。

38、面具的发明:

原始人对自然的认知低下,带着恐怖狰狞的面具进行巫术仪式,驱邪避凶。

39、北京故宫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

40、应县木塔始建于1056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高、最大的纯木结构建筑,高67.31米。

41、宏村是古代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采用封火山墙、人字屋顶,青墙白瓦,色彩对比鲜明,建筑雕饰精美。

江浙一带民居属于徽派建筑,南宋期间徽派工匠南迁,带来了其特有的建筑形式。

42、中国园林艺术: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自然形成园林。

皇家园林代表:

颐和园。

私家园林代表:

苏州园林。

苏州四大园林:

狮子林、沧浪亭、留园、拙政园。

三角形构图具有稳定四方形构图平和安定水平线构图安静、平和、秩序感

垂直线构图:

高耸、庄严感。

八年级下册

1、第一课《文明之光》,原始彩陶纹饰变化:

早期为动物纹(鸟纹、娃纹、人面纹),后期为(几何纹)。

原始人在做彩陶时,在考虑均衡与对称的前提下,通过简化和抽象,使具象的鱼等图案逐渐演变成仅具有美化装饰作用的抽象几何纹样。

2、青铜是红铜加锡或铅制作的合金,色相为青,故称青铜。

青铜被广泛用作工具、兵器、饮食器、乐器、车马器、祭器等,一些青铜器被作为礼器,称为中国先秦礼乐的重要载体。

商代后期青铜器上的纹流行凤纹、夔龙纹、饕餮纹等纹饰。

3、青铜器代表作:

四羊方尊、司母戊方鼎、莲鹤方壶,东汉的马踏飞燕。

青铜器制作方法:

范铸法、失蜡法、铸合法、焊接法等。

四羊方尊:

商代青铜器的代表,在器物四面分别有一只圆雕的羊的形象,羊首栩栩如生,方尊外部刻画着精美的花纹有云雷纹、兽面纹等,四羊方尊既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可以用来装酒。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造型精美、纹饰美观。

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代表着商代晚期青铜器的最高水平。

四羊方尊颈部饰有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部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这些龙纹从方尊四边蜿蜒于前。

司母戊鼎:

商代青铜器,是我国发现最大的青铜器,重873千克,鼎有四足,鼎身有饕餮纹、夔龙纹、云纹等,鼎上部有双耳方便搬抬,双耳上刻有双虎纹。

司母戊鼎造型厚重、庄严,主要用作祭祀用途。

马踏飞鸟:

东汉时期作品,作者利用力学原理,使马身重量落于一足,其余三足呈悬空状,同事利用视觉上的对称均衡感,使驰骋的飞马有了泰然不懂的平稳性。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China一词来源于“瓷器”之说,宋代五大官窑: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

元代青花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

钧窑瓷器颜色相互交融,变幻莫测。

由青花瓷器发展而来的青花五彩,以釉上红、绿、黄、褐、紫彩和蓝彩为主色,尤其突出红色,力呈一种浓重艳丽的视觉效果。

5、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陶器一般用陶土作胎,烧纸文图在900°-1050°之间,胎体较疏松,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表面无釉或有低温釉,唐三彩就是釉陶。

瓷器一般用高岭土做胚胎,经过1200℃以上的高温烧制后,胎质基本烧结,不吸水,同时器物表面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

6、“以形写神”取自《六法论》:

南齐谢赫,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与西方的构图方法相似),六、传移模写。

7、以形写神是中国人物画艺术表现最突出的特征。

中国画造型讲究书法用线,注重水墨变化,以气韵生动的笔墨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8、画故事的表现方法:

单幅、多幅。

故事包括:

历史背景(经济条件、社会文化背景)、故事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9、《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

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

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

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

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

“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

”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

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

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

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插图:

插附在图书报刊中的图画,对正文作补充说明或供艺术欣赏,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书刊版式的活泼性。

连环画:

以多幅图画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

10、《蓬图瓦兹的红屋顶》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