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2319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2021

试题1

  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一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面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一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面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面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面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面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

  A、吴有性 B、王清任 C、张锡纯 D、李中梓 E、王孟英

  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

  A、心 D、肺 C、脾 D、肝 E、肾

  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中心是:

  A、命门 B、脑 C、五脏 D、六腑 E、经络

  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

  A、叶天士 B、王叔和 C、张介宾 D、王清任 E、李杲

  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

  A、病 B、症 C、体征 D、证 E、病因

  

(二)B型题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神农本草经》

  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

  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

  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B、《医宗金鉴》 C、《证治准绳》

  D、《医学纲目》 E、《千金要方》

  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

  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

  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B、“春善病鼽衄” 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 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

  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

  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三)D型题

  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以反映为:

  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 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 C、阴盛则寒

  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 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

  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

  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B、社会的`进步 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

  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 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

  A、宏观观察法 B、微观观察法 C、直接观察法 D、试探法    E、整体观察法

  (四)X型题

  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

  A、治未病  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张景岳 C、赵献可 D、吴又可 E、王肯堂

  3、温病学理论源于:

  A、《温疫论》 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 C、《内经》 D、《伤寒杂病论》 E、《难经》

  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

  A、《难经》 B、《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干金要方》

  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

  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 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

  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

  A、形神一体观 B、五脏一体观 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

  D、“病在上者下取之”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7、中医的“证”包括:

  A、病变的过程 B、病变的原因 C、病变的部位 D、病变的性质 E、邪正的关系

  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A、《诸病源候论》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难经》 E、《神农本草经》

  试题答案

  

(一)A型题

  1.B 2.A  3.B  4.C  5.D  6.E  7.A 8.A  9.C  10.D

  11.C 12.D 13.B 14.A 15.B 16.D 17.A 18.E 19.D 20.B

  21.C 22.A 23.C 24.D 25.D

  

(二)B型题

  1.D  2.C  3.E  4.B  5.C  6.A  7.C 8.A  9.B

  (三)D型题

  1.DE 2.AC 3.CE

  (四)X型题

  1.BCDE 2.BC 3.CDE 4.ABCD 5.BCD 6.ABCDE 7.BCDE 8.BCDE

试题2

【习题及答案】

  多项选择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

  A.阴阳对立制约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消长平衡

  D.阴阳相互转化E.阴阳偏盛偏衰

  2.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

  A.心B.肝C.脾D.肺E.肾

  3.以下何脏腑与水液代谢有关()

  A.肺B.脾C.肾D.三焦E.膀胱

  4.五脏之中,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有()

  A.心B.肝C.脾D.肺E.肾

  5.“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

  6.气的生理功能有:

()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

  7.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

  A.外感性B.季节性C.地区性D.相兼性E.转化性

  8.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黏滞B.凝滞C.收引D.趋下E.重浊

  9.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是:

()

  A.六淫B.七情C.疠气D.药邪E.医过

  10.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A.轻扬开泄B.善行数变C.主动

  D.易耗气伤津E.为百病之长

  11.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D.转化性E.地区性

  12.正气是指:

()

  A.人体的机能活动B.抗邪能力C.驱邪外出的能力

  D.康复能力E.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13..疾病复发的诱因是:

()

  A.复感新邪B.食复C.劳复D药复E.伏邪

  14.虚证临床可见到:

()

  A.五心烦热B.脉实有力C.久病消耗精气

  D.畏寒肢冷E.食积不化

  15.实证临床可见到:

()

  A.二便不通B.脉实有力C.瘀血内阻

  D.心悸气粗E.水湿泛滥

  16.“因人制宜”主要根据病人的什么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

  A.饮食偏嗜B.性别C.劳逸损伤D.年龄E.体质

  17.“因时制宜”原则是指:

()

  A.夏季慎用温热B.冬季慎用寒凉C.暑邪致病应解暑化湿

  D.秋季外感宜辛温发散E.冬季宜食热性食物

  18.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包括:

()

  A.辨证求因B.因时制宜C.未病先防

  D.既病防变E.审因论治

  19.下列哪些属于“治未病”的内容:

()

  A.治病求本B.急则治其标C.调摄精神

  D.加强锻炼E先安未受邪之地

  20.病重“失神”表现为()

  A.饮食不入,泄泻不止B.骨枯肉脱、形羸色败C.卒然神昏,手撤遗尿

  D.神昏谵语,循依摸床E.两目晦暗、瞳神呆滞

  21.我国正常人的面色是:

()

  A.五色鲜明B.夏季稍黄C.红黄隐隐D.明润含蓄E.秋季稍白

  22.红绛舌,常见于:

()

  A.里实热证B.阴虚火旺证C.气虚血瘀证D.痰瘀内阻证E.食滞气郁证

  23.望舌时应注意:

()

  A.光线B.染苔C.伸舌姿势D.年龄体质E.禀赋

  24.腻苔主病为:

()

  A.湿浊B.痰饮C.食积D.胃气虚E.邪热有余

  25.痛证可见下列何脉?

()

  A.弦脉B.紧脉C.缓脉D.代脉E.迟脉

  参考答案

  1.ABCD2.ABCD3.ABCDE4.BC5.ABC6.ABCDE7.ABCDE8.BCD

  9.ABCDE10.ABCE11.ABC12.ABCDE13.ABCD14.ACD15.ABCE16.BDE

  17.ABCE18.CD19.CDE20.ABCDE21.CD22.AB23.ABCDE24.ABC25.ABD

  【试题及答案】

  多项选择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

  A.阴阳对立制约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消长平衡

  D.阴阳相互转化E.阴阳偏盛偏衰

  2.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

  A.心B.肝C.脾D.肺E.肾

  3.以下何脏腑与水液代谢有关()

  A.肺B.脾C.肾D.三焦E.膀胱

  4.五脏之中,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有()

  A.心B.肝C.脾D.肺E.肾

  5.“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

  6.气的生理功能有:

()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

  7.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

  A.外感性B.季节性C.地区性D.相兼性E.转化性

  8.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黏滞B.凝滞C.收引D.趋下E.重浊

  9.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是:

()

  A.六淫B.七情C.疠气D.药邪E.医过

  10.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A.轻扬开泄B.善行数变C.主动

  D.易耗气伤津E.为百病之长

  11.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D.转化性E.地区性

  12.正气是指:

()

  A.人体的机能活动B.抗邪能力C.驱邪外出的能力

  D.康复能力E.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13..疾病复发的诱因是:

()

  A.复感新邪B.食复C.劳复D药复E.伏邪

  14.虚证临床可见到:

()

  A.五心烦热B.脉实有力C.久病消耗精气

  D.畏寒肢冷E.食积不化

  15.实证临床可见到:

()

  A.二便不通B.脉实有力C.瘀血内阻

  D.心悸气粗E.水湿泛滥

  16.“因人制宜”主要根据病人的什么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

  A.饮食偏嗜B.性别C.劳逸损伤D.年龄E.体质

  17.“因时制宜”原则是指:

()

  A.夏季慎用温热B.冬季慎用寒凉C.暑邪致病应解暑化湿

  D.秋季外感宜辛温发散E.冬季宜食热性食物

  18.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包括:

()

  A.辨证求因B.因时制宜C.未病先防

  D.既病防变E.审因论治

  19.下列哪些属于“治未病”的内容:

()

  A.治病求本B.急则治其标C.调摄精神

  D.加强锻炼E先安未受邪之地

  20.病重“失神”表现为()

  A.饮食不入,泄泻不止B.骨枯肉脱、形羸色败C.卒然神昏,手撤遗尿

  D.神昏谵语,循依摸床E.两目晦暗、瞳神呆滞

  21.我国正常人的面色是:

()

  A.五色鲜明B.夏季稍黄C.红黄隐隐D.明润含蓄E.秋季稍白

  22.红绛舌,常见于:

()

  A.里实热证B.阴虚火旺证C.气虚血瘀证D.痰瘀内阻证E.食滞气郁证

  23.望舌时应注意:

()

  A.光线B.染苔C.伸舌姿势D.年龄体质E.禀赋

  24.腻苔主病为:

()

  A.湿浊B.痰饮C.食积D.胃气虚E.邪热有余

  25.痛证可见下列何脉?

()

  A.弦脉B.紧脉C.缓脉D.代脉E.迟脉

  参考答案

  1.ABCD2.ABCD3.ABCDE4.BC5.ABC6.ABCDE7.ABCDE8.BCD

  9.ABCDE10.ABCE11.ABC12.ABCDE13.ABCD14.ACD15.ABCE16.BDE

  17.ABCE18.CD19.CDE20.ABCDE21.CD22.AB23.ABCDE24.ABC25.ABD

  【复习题及答案】

  简答题

  1.“辨证”、“症”、“证”、“病”的含义有何不同?

“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五脏的功能和生理特点如何?

六腑的功能和生理特点如何?

  3.为什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4.何谓六淫?

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5.“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辨证”、“症”、“证”、“病”的含义有何不同?

“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

辨证:

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症:

症状,包括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客观体征。

  证:

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病:

疾病,指机体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总过程。

  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症是疾病的现象,是内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而证则是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症组成;病也是由症组成,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又有不同的证,它是一种病理过程。

  2.五脏的功能和生理特点如何?

六腑的功能和生理特点如何?

  答:

五脏:

贮藏精气,满而不实。

五脏:

形态为实质性器官;功能上“藏精气”;生理特性上“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

传化水谷,实而不满。

六腑:

形态为空腔性器官;功能上“传化物”传化水谷;生理特性上“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3.为什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答:

所谓“后天”,即指人出生以后的整个生命过程,包括生、长、壮、老、已几个阶段。

脾胃同居中焦,具有主运化的功能,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人在出生之后,人体的.营养,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不断地化生和输布营养物质,以保证生人体长发育的需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4.何谓六淫?

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答:

六淫:

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①风为阳邪,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因风善动而不居,具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性,故为阳邪。

人体的头面及肌表部位为阳位,也是风邪易侵之处,即易袭阳位。

其性开泄是指风邪侵袭人体,易使腠理疏松、开泄,可见汗出、恶风等症状。

  ②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故风性善行。

如风痹证。

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骤变幻无常的特点,故风邪数变。

如风疹病。

  ③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是外感邪气致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等。

临床上风邪犯人,为病范围广泛,病种繁多,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5.“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有何不同?

  答:

异病同治:

一般情况下,异病异证需要不同的治法。

但有些病常常有同一性质的病机

  和证候,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如虚寒泄泻,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不同的病证,如病机“中气下陷”,可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治疗。

  同病异治:

一般情况下,同病同证需要同一的治法。

但有些病因病人身体反应不同,

  而出现的证也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如感冒有风寒和风热的不同,治法就有“辛

  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

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D)

  A.隋唐时期B.金元时期C.明清时期D.战国至秦汉时期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A.心B.脾C.肝D.肾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A.五行相生B.五行相克C.五行相乘D.五行相侮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B.胃C.三焦D.脾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A.鼻B.耳C.口D.舌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B.肾C.脾D.胆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B.心与肺C.脾与肺D.肾与肺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B.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C)

  A.宗气虚B.胃气虚C.脾气虚D.肾气虚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A.正经B.经别C.经筋D.别络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A.拇指端B.食指端C.中指端D.小指端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B.偏阳质C.痰湿质D.阴阳平和质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A.风邪B.火邪C.暑邪D.燥邪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A.怒则气上B.思则气缓C.悲则气消D.惊则气乱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B.邪气侵袭C.正邪相争D.体质虚弱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A.脾肾B.肺肾C.心肺D.脾肺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A.阴偏盛B.阳偏盛C.阴偏衰D.阳偏衰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