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45371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docx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

话说秋千阅读答案

【篇一:

2016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公共语言中的“任性”

徐贲

(1)有一篇《翻译不知道如何翻译“大家都很任性”》的报道说,全国政协发言人在回应反腐问题时表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在反腐问题上的态度是一致的,用网络热词,就是“大家都很任性”。

译员当时与发言人沟通,询问“大家都很任性”是什么意思。

这虽然不过是一则“花絮”报道,但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如何在公共话语中使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来作清晰的表述。

(2)在汉语的习惯用法里,“任性”是一个贬义词,说一个人任性,是指他由着性子,没有约束、放纵胡为、不负责任。

说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在反腐问题上“任性”,会让人以为,这样的反腐是随意胡来,既无道德依据也无司法章程,想怎么搞就怎么搞。

难怪翻译会听得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翻译了。

....

(3)翻译必须是认真的,要吃透了说话者的意思才能正确地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认真的翻译必定不能“任性”。

翻译不知如何翻译,是因为说话者自己太任性,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弄得别人摸不透他的意思——“反腐”是一件好事,怎么用“任性”这个贬义词来说明它的成就呢?

怎么能说反腐是任意胡来呢?

(4)其实“任性”本来是很容易翻译的(theyjustdowhattheywanttodo)。

翻译无从下手,不是因为她缺乏能力,而是因为说话者太随意,忽视了公共话语的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包容性”。

(5)在美国,公共说理教学课上都会向学生介绍使用“包容性语言”(inclusivelanguage)的重要性。

既然是在公共场合就公共问题发表看法,那就应该清楚明了地让大家能听懂。

这_____是一个语言能力的问题,_____也是一个交谈伦理的问题。

“不包容”的实际效果就是“排斥”,例如,如果在场的人都是中国人,有的懂英语,有的不懂,那就应该说汉语。

如果必须使用英文的某个专门说法,那就一定要提供一个汉语的翻译。

(6)即使是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们之间,也有包容和排斥的问题,最常见的排斥性语言就是“俚语”(slang)和“行话”(jargon)。

老师会要求学生,在公共发言时不要使用俚语和行话,因为这样的语言只是在特殊的人群中使用,其他许多人会因为听不懂,而被实际排除在语言交流之外。

(7)网络上的“任性”,如果它的意思与大多数人在规范语言中所说的意思不合或相矛盾(如贬义变成了褒义),那么,它就是一个“俚语”。

“任性”这个俚语是在特定小群体中使用的语言,使用它的人数再多,与使用汉语的整体人群相比,也毕竟是小群体。

更重要的是,俚语是一种非规范的语言。

语言学家bethanyk.dumas和jonathanlighter甚至将俚语称为一种“故意的误用”。

(8)另一种具有排外性的小群体语言是“行话”(jargon),如医生、律师、专业人士之间使用的特殊语言(词汇或说法)。

医生们之间讨论一个病人的病情或治疗可以用行话。

但是,如果要对病人作出解释和说明,就需要用病人听得懂的语言,不然就会把病人实际排除在交流之外,或者根本就是故意用病人听不懂的话在忽悠他。

(9)“俚语”往往很难翻译,因为俚语的说法不仅仅有一个“意思”,而且带着某种难以传达的态度、情绪、姿态、好恶。

语言学家michaeladams称俚语为一种“阈限语言”(liminallanguage),换句话说,是一种处于意识边缘的,勉强感觉得到的语言。

他指出,“就算是有语境,也经常不可能说清一个俚语的用意和弦外之音。

(10)政治人物在公共发言时使用俚语往往不是为了清楚地表达一个意思,而是表示一种姿态,如亲民、幽默、随和,以此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获得他们的好感等等。

但是,公共语言中运用俚语有很大的局限性。

它会让本该说清的问题停留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让人勉强感觉好像是某个意思。

而且,它还会给公众留下耍嘴皮子、言虚不言实的不良印象。

为了避免把严肃的公共问题娱乐化,避免把公共论述变成一种娱乐化的政治,有必要重视公共话语中的俚语问题。

1.从上下文看,第

(2)段让翻译“一头雾水”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2分)

2.推敲行文思路,第(5)段两处空格应该填入的关联词是()。

(2分)

a.虽然同时b.与其说不如说c.不仅而且d.既然就

3.根据文意,关于语言的“包容”与“排斥”,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表看法时选准语种,比如英语或汉语,属于“包容”。

b.“俚语”使用人数少,不规范,是对他人的故意排斥。

c.“俚语”虽含义复杂,有了语境也不难做到准确翻译。

d.“俚语”把公共论述娱乐化,应该剔除在公共语言外。

4.第(8)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5.标题中“任性”一词加了引号,分析这个引号的作用。

(3分)

6.结合本文观点以及下面内容,谈谈你对公共话语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辩证认识。

(4分)

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其中7条为网络流行语,按照上榜次序是:

颜值、宝宝、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网红、主要看气质。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19分)

淡淡枣花香郭宏文

(1)仲夏时节的阳光下,我家房宅后院的那棵枣树,终于飘下了淡淡的花香。

..

(2)不知为什么,枣树就是不喜欢早开花。

从季春时节到孟夏时节,枣树在我家的后院里,一直悄悄地看着杏树、梨树和槐树们热热闹闹地开花,它却在那里没有一点声息。

也许,它是在深深地思考着什么。

我望着光秃秃的枝头,心里总有莫名其妙的忐忑涌动着。

我真的担心它错过了花期,会耽误孕育果实的时机。

误了时机,那秋天满树鲜红的甜脆,就没了指望。

这样的结果一旦出现,我想,不仅我的心里会有伤心的泪水流溢,我的母亲和我的妹妹们,都会有伤心的泪水流溢。

(3)在我的记忆中,那棵枣树,总是在秋风的荡漾中,把我家的后院,演绎成一年四季最瑰美的童话。

抬头望去,一嘟噜一嘟噜的枣娃娃们,戴着小红帽,穿着红肚兜,坠在一根根枝条上,悠闲悠哉地打着秋千。

鲜鲜的红,翠翠的绿,笼罩在一环光晕之中,吸引我痴痴的眼眸,一遍又一遍地读着。

树上不时地传出果、叶们一阵阵咯咯嚷嚷的笑声,散落到树下的草棵里,也散落到我的脸颊上。

我不住地打开后门,来观赏这鲜美的风景,来品尝这鲜美的味道。

(4)秋风漾起的时候,母亲看见我和妹妹们,常常望着枣树发呆,就在腰间系个圆圆的荆条筐,手攀着树上枝丫,爬到了果叶的风景里。

在母亲的面前,我们就像一个个活生生的问号,让母亲思考着。

而母亲的答案,总是让我们舒心着,快乐着。

(5)母亲把采摘下来的红枣,一份一份地分给我们,可我们却偏偏舍不得吃。

母亲不管给我们啥吃货,我和妹妹们都很珍惜。

我们在母亲身边,看着红枣的新鲜,心里比吃到红枣还甜。

母亲也不催促我们吃。

她看着我们各自守着的红枣,很风趣地给我们出了一个吃枣

的题目。

母亲问我们:

“吃枣时,是先吃大的、好的?

还是先吃小的、破的?

”很快,先吃小的、破的成为我和妹妹们的共同回答。

我们的理由很充分:

小的、破的吃完了,剩下的就都是大的、好的。

(6)可母亲却说我们答错了。

母亲告诉我们:

“吃枣,要先吃大的、好的,然后吃小的、破的。

这样吃,吃到最后一个也是大的、好的。

”母亲的话,让我深深地皱了一会眉头后,顿觉心境大开,一下子有了许多的领悟。

我们家不管吃啥东西,母亲都是先挑最好的,剩下的就是吃不了,也没啥可惜的。

家里卖东西,母亲也是一个劲地劝人家挑最好的,从不把包崽儿给人家夹进去。

给人家送东西,母亲也总是挑选最好的。

(7)想不到,这吃枣还挺有学问的。

我又想起,在母亲的身边,我和妹妹们总是被她夸奖着。

母亲一直拿我们比着找优点。

只要我们在母亲的身边,一个一个地比起来,就都是她心中的好孩子。

我经常听到母亲说,我和妹妹们哪个哪个好,却一直没听到过母亲说,我和妹妹们哪个哪个不好。

我和妹妹们在母亲的夸奖声中快乐地成长着,真是别样的幸福。

母亲又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那个山屯里所有的人,山屯人同样都是最好的,他们与母亲相处得很融洽。

母亲,仅仅是山屯里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真不知道她是从哪学来的。

(8)枣花飘香的时候,早过了“立夏前后一场冻”的时节。

季春的复苏中,杏花和李子花都是早开早谢,分别结下青杏和青李子的酸涩。

我想,那青杏和青李子,一定有啥难言的心事,才共有着酸涩的味道。

“昨天晚上下了一场霜冻,不少的小杏、小李子都被冻坏了。

”母亲的话,恰恰验证了我的担心。

母亲说话的时候,那杏树和李子树下,已经是果殇满地了。

也许,那杏花和李子花,在竞相飘香的时候,还没有做好保护自己后代的准备。

?

?

(9)枣树的花期要持续一个月之久。

枣树一定是像母亲一样,生孩子就要准备好充足的乳汁。

我记得,梨花飘香的时候,总是满树的欢呼,满树的热闹。

那种欢呼,那种热闹,真是让我为之振奋。

我走在梨花的芬芳里,心情陶醉成一个憨憨的傻瓜。

可那密麻的花朵,有时争吮着一个芽苞上的乳液,很快就显现出营养不良的状态,花殇一片于树下,难怪母亲说梨树净开谎花。

而枣树开花,讲究个先来后到,先开花先结果,后开花后结果,营养有个调配,有开花必有结果。

(10)蜜蜂们也嗅到了淡淡的枣花香,嗡嗡地飞来,采那甜腻的枣花蜜。

许多不知名的虫们也嗡嗡地飞来,来分享这淡淡的枣花香。

我想,那些季春时节的花们,肯定浪费花期和花香。

季春的季节,蜜蜂和虫们还没有真正地活跃起来。

我站在枣树下,过足了嗅花的瘾。

倾听着枣树上花虫合奏的交响,我明白了,该开的花,总会飘香的,能结果的花,啥时开也

不晚。

仲夏时节,一树婆娑的绿叶,一树淡淡的花香,一树甜甜的期望。

(有删节)

7.第

(1)段用加点词“终于”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8.分析第(3)段画线句的作用。

(3分)

9.第(4)至(7)段以大量篇幅写“母亲”,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运用插叙,回忆母亲爱护和教育我们的往事。

b.用母亲“吃枣”的学问,表现她做事的睿智。

c.以母亲“夸奖”的行动,突出她为人的通达。

d.暗示母亲的人生哲学是从枣树枣花中学到的。

10.第(9)段多用对比,对此加以评析。

(4分)

11.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试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分析。

(4分)

12.结合全文,梳理出对标题“淡淡枣花香”的多元理解。

(3分)

(三)名句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仙之人兮乱如麻。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二章》

(7)战士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适《燕歌行》)

(8)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已亥杂诗》)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

(8分)

满庭芳?

夏日溧水①无想山作周邦彦

【篇二: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2015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语文试题】

ass=txt>语文试题

一、语文知识积累(26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4分)

2.古诗文名句默写。

(10分)

⑵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⑶▲,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⑷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

⑸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

⑹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⑺人生路上,我们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洋洋自得,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只有保持一

种“▲,▲”的良好心态,才能勇攀高峰,

实现生命的价值。

(请你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语句填空)

⑻《商山早行》中描写月色朦胧、人踪凄清的名句是: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6分)

⑴执策而临之(▲)⑵即更刮目相待(▲)..

⑶委而去之(▲)⑷欣然规往(▲)..

⑸群响毕绝(▲)⑹尝趋百里外(▲)..

4.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6分)⑴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与《大学》《中庸》《孟子》并

称为“四书”。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

c.《父亲的病》出自《朝花夕拾》,文中多次写医生开出奇特的药引,其目的是为了讽刺所谓的名

医实际上是误人性命的庸医。

的名言,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⑵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他明白他如今终于给打败了,没法补救了,就回到船梢,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

槽里,让他用来掌舵。

他把麻袋在肩头围围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

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

什么感觉也没有。

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

夜里有些鲨

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象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

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

睬。

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

a.语段中的“他”名叫圣地亚哥,这是美国著名作家▲(填作家名)塑造的硬汉

形象。

(1分)

b.文段中的“他”称自己“如今终于给打败了”,“他”真的是一个失败者吗?

请联系小说内容谈

谈你的看法。

(3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16分)

卖蚯蚓的人

汪曾祺

⑴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

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

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

⑵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

走一截,扬声吆唤:

蚯蚓来——

⑶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

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

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

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⑷“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

”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

“大概其”就得了。

⑸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

衣服都是宽

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

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

只有

他剃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

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

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⑹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

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

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

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⑺“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

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⑻“不少!

⑼“凑合吧。

⑽“您一直就卖蚯蚓?

⑾“不是!

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

退休了。

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

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

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

“喝两盅?

⑿“不喝。

烟酒不动!

⒀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⒁“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

我是挖药材的。

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

”他指给我看,

“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

?

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⒂“您怎么会认药材的?

是家传?

是学的?

⒃“不是家传。

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

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

肯动弹,肯学!

⒄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

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

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

乌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

“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

从价值哲学的

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⒅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

“不能这样说。

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他

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⒆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

⒇我说:

“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

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

卖蚯蚓的人。

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

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

捡破烂的、捞鱼虫的?

?

我对

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

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

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

对于这个

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

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

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

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

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

’不是一个

丑的形象。

——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选自《汪曾祺全集?

小说卷》,有删改)

5.文章第⑸段,作者用了整整一段文字描写了卖蚯蚓者的外貌,你认为有必要吗?

为什么?

(4分)

6.作者称自己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回答。

(4分)

7.你喜欢文中那位卖蚯蚓的人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

(4分)

8.我们都曾学过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你认为本文和《端午的鸭蛋》在语言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试概括出本文的语言特点,并举例分析。

(4分)

(二)(14分)

作家寄语中学生写作

王蒙:

我觉得中学时代非常重要,一个喜好文学的人往往在中学时代就表现出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个性,乃

至处于萌芽状态的才华。

尽管中学生的知识、经验还相当有限,思想、心理也还不那么成熟。

但是中学生

特别敏感,开始用一种成人的眼光,或者说努力学着用一种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

他开始用.....

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情感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这对他一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我希望中学生把作文写好,但是我不喜欢看那种年轻人做老年语、做未老先衰语的作品。

我希望中学

生能保持青少年的单纯和朴素,不要说空话、套话。

如果太像大人的作品,等于瞄准了一些作家的创作,....

让人感觉到有一些勉强,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文章应多一点朴素的、单纯的、直抒胸臆的语言,不需要加太多的修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大家应多写这样的文章。

最真实地袒露自己,用许多辞藻、妙笔生花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

钱理群:

我想抄一段鲁迅的话,赠给年轻朋友:

“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

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

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真,自然是不容易的。

?

?

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

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我希望我们的中小学生,从现在开始,一辈子说自己的话,说真话,至少说较真的话。

余华:

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种乐趣,一种创造的乐趣。

最初写作时的主要乐趣是对词语和句子的寻找,那时

候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自己坐下来,让屁股和椅子建立友谊,我刚开始写作时才二十岁出头,这是一个坐

不住的年龄。

想想当时我的同龄人在到处游荡,而我却枯坐在桌前,这是需要极大的耐心来维持的,必须

坚持往下写,然后突然有一句美妙的语言出现了,让我感受到喜悦和激动,我觉得自己艰难的劳动得到了

酬谢,我再没有什么可抱怨了,我枯坐桌前也同样有无穷乐趣。

对一个长期从事写作的人来说,有时候写作已经不单纯是在写作,更像是一种人生经历,尤其是长篇

小说的写作,长达一年或者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写作者的情感往往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同舟共济,共同去

承受苦难,也共同去迎接欢乐。

这时候得到的乐趣会让我们相信,虚构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加引人入胜。

我要谈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

任何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读者,写作者必须重视自己读者的身份。

正是

在阅读很多经典作品时带来的感受,才会不断纠正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错误。

(文章有删改)

9.通读上述材料,概括三位作家的主要观点。

(3分)

王蒙:

钱理群:

余华:

10.作家王蒙对中学生“开始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持肯定态度,但反对中学生作文“太像.......

大人的作品”,你认为他的说法前后矛盾吗?

为什么?

(4分)..

11.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填空。

(4分)

作家余华认为“写作是一种乐趣”,他的乐趣分两个层级:

最初写作时,乐在▲;长期从

事写作后,乐在▲。

12.余华觉得“正是在阅读很多经典作品时带来的感受,才会不断纠正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错误”,你也有

过类似的经历吗?

请举出一个你自己亲身经历的实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3分)

三、古诗文阅读(21分)

(一)(5分)

浣溪沙

[宋]欧阳修

①②③④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⑤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①四垂天:

天幕四面垂地,水天相接。

②白发:

老翁,这里是作者自指。

③六幺:

唐代有名的歌曲之

一。

④拍:

歌的节拍。

⑤尊:

通“樽”。

13.上片“绿杨楼外出秋千”,一个“出”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

绘这幅画面。

(2分)

14.从词的下片,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3分)

(二)(16分)

武技

①②李超,字魁吾,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

“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

请以相授。

”李喜,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甚得。

曰: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③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

僧又笑曰:

“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

李即交臂作势,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④⑤李由此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李在侧,不觉技痒,

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

“此少林宗派也,尊师何人?

”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

“憨和尚汝师耶?

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

“既是

憨师弟子,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

少间.⑥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

“幸勿罪!

”李归,月.

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

“汝大鲁莽!

惹他何为?

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托钵:

托着碗化缘。

②感荷:

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