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49187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国家

名词解释

1、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形态,它保留了资本主义早期的政宪体制,但是其国家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型。

福利国家的根本特征是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社会,目的是为了弥补自由市场制度下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

2、威权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亚非拉地区兴起的一些新的民族国家,建立了一种威权主义的国家形态。

这些民族国家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刚刚摆脱宗主国的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政权掌握在少数以革命发家的武装领袖手中。

由于他们是新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国家独立的象征,他们的权威不容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形成了少数人的权威主义统治。

3、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一词具有古典含义和近代意义。

古典含义的“市民社会”主要是指建立了国家的“文明社会”,相对于野蛮部落而言;近代含义则是指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经济生活,相对于国家而言)政治学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指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独立于国家权力控制的自主社会领域。

4、中间阶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阶层”人数已经超过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阶层”。

他们既受到资本家的雇用,以脑力劳动换取管理报酬,在本质上接近于无产阶级,但是他们的生活状况与价值认同又明显区别于一般工人,因此人们往往把这一介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与两者存在相对独立性的特殊阶层称为“中产阶级”,即中间阶级。

思考题

1、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美国政治学者查尔斯·蒂利总结了国家的几个基本特征:

(1)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

多家都有领土、领土与土地不一样,前者有着明确的边界;国家的领土是连续的,成块状分布。

(2)中央集权。

国家将民间的许多权力都统统“收归国有”,由国家来统一安排。

由于权力的集中,国家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人口也就负有全面的责任。

(3)垄断强制手段。

国家垄断了对暴力的合法使用,只有国家可以行使生杀予夺大权。

(4)独一无二的政府机构。

政府机构的脱颖而出,与中央集权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由于国家垄断了权力和责任,也就需要建立一个政府,将原来政治单位中的权力统统接揽过来。

(5)统一的行政安排。

国家产生之后,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就对行政安排进行统一化管理,使用统一的文字、度量衡、制度、公文格式和制服。

2、国家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1)资源的大量获取。

国家的形成一定要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因此能否在资源的提取和获得上取得优势或便利条件,就是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2)安全的地缘政治。

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毗邻之处不能出现无可匹敌的大国,否则很难维持自治和镇压反对力量。

(3)持续的政治人才供给。

国家形成一定要有大批相应的政治人才出现,以适应国家的开拓和治理。

(4)战争中获胜。

这也许是国家形成最关键的因素。

第一,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就要建立有效率的军事机器,这就相应地催生了一种以效率为取向的制度安排,以提高税收、征粮、募兵、物资征用、后勤等资源的提取、分配和管理的效率,从而推动理性化政府及其他社会各领域的发展。

第二,战争频仍使军事力量不断完备化,对资源的依赖也促使军队逐渐被政治体制所吸引,作为执行统治意志,镇压反抗力量的工具,它有力促进了地区团结、中央集权、政府独占和垄断强制手段的国家形成进程。

(5)被统辖人口文化上同质。

如果统辖范围内的人口,在文化上是同质的,那就可以大大降低国家形成的成本,因为这将更容易推行统一的行政安排,促进被统辖人口的忠诚和团结,统治者也可以坐享其成地利用既有的沟通系统。

(6)中央权力与地方精英的强大同盟。

前现代社会都是农业社会,农民在人口中占主导,这就导致国家要与土地争夺资源,地主在征税、征兵和征用物资等多个方面,都构成国家的有力反抗者,如果中央极权能与地方精英结盟,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3、国家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1)自由主义国家

自由主义者坚持“有限国家”模式,以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勘定国家权力的范围,反对国家权力和政府职能的扩张,尤其是反对国家对社会经济事务的过度干预。

自由主义者心目中的理想秩序是以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形态为原型的,坚持充分自由自发的市场秩序。

(2)多元主义国家

多元主义者主张“国家主权的多元性”,反对传统的一元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不能独占主权。

(国家从性质上不过是人类社会中形式众多的团体之一,国家与其内部其他的团体并无实质性的差别,国家也不能垄断社会的全部权力。

政治权力是在政党、社会集团之间和各种政治机构之间广泛分配的。

任何社会团体都只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中才有决定权,一旦超越这一领域,其权力就失去了意义)由于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因而国家政权在组织形式上也应当实现多元化,也就是通过议会政治和多党政治实现对国家政权的多头控制,而这种多头控制就是民主制度的实质所在。

(3)精英主义国家

精英主义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出发,其理论前提是任何社会都存在这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统治者是少数人,他们垄断了政治权力,履行着所有重大的政治职能,享受着权力所带来的利益。

相反,被统治者是绝大多数群众,他们是统治者的工具,为统治者提供物质的生活资料和政治机体的存在所必需的基本手段。

4、如何理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个被人为塑造出来的现代政治组织;相反社会则是伴随着人类的群居生活而存在,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社会先于国家而存在,国家在近代的异军突起,从各方面向社会进行权力渗透、扶持和控制,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然也相应地引起社会的反弹。

5、如何理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国家与市民社会是相互依存的互动力量,不存在哪个重要那个次要的问题,国家与市民社会都应保持最高程度的自主。

国家自主性将会强化国家的“仲裁者”角色,以中立的态度去调节市民社会的矛盾,否则市场经济的不平等特征将会破坏经济自由权的运行。

市民社会的自主性则一方面充分保证了公民的自治权利,另一方面公民享有充分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也为政治民主创造了基本条件。

实际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往往取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需要。

片面地强调市民社会自主性,以市民社会反抗国家,或者片面强调国家自主性,以国家去压制市民社会的创造力,都可能陷入理论和实践的误区。

6、如何理解国家与阶级的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国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和斗争的权力平衡体系。

首先,国家自主性将受到来自统治阶级的极大制约。

(国家虽然垄断了暴力的合法使用,但是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在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可以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方式去约束国家的活动,使之服务于自己的特殊利益,无法完全自行其是)

其次,国家作为一种统制力量,使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控制在合法的范围之内。

(一般而言,如果阶级之间的斗争停留于经济利益的纷争,国家将以“第三方”的身份去加以调节,避免经济利益纠纷上升为社会与政治斗争。

一旦经济冲突演变为社会冲突和政治斗争,就相当于突破了国家的合法框架,那就是一场革命,国家就必须动用国家机器来进行镇压)

最后,统治阶级也不能通过直接操纵国家来控制整个社会。

(国家毕竟是一个“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在形式上代表公共利益,一旦国家彻底沦为统治阶级的工具,那国家也就不复其存在之意义了,因此国家总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它的自主性,去实现一些公共目标)

7、中间阶级兴起对社会结构产生了那些根本性影响?

中间阶级的崛起,对于阶级社会结构的根本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中间阶级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阶级,它与职业阶层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并不排斥下层人民通过教育和职业跻身中间阶级的可能。

这样一来,以中间阶级为主导的阶级社会,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本来意义的阶级社会所具有的封闭性特征,使之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第二,中间阶级的存在,使阶级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力平衡格局。

中间阶级处于国家与下层民众之间,充当了“平衡器”,它的存在能有效地保证民众免受国家的操控,同时避免国家被大众压力所左右。

第四章政体

名词解释

1、国家政体:

国家政体是拥有国家主权的统治阶级实现其意志的宏观构架,它的具体形式往往是多种多样的。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整体类型,不仅取决于该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而且受到该社会所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构成以及文化条件的制约)

2、“左右共治”:

“左右共治”是在半总统制的政体下,由于民选总统与向立法机关负责的总理和内阁共存,所以常常出现议会多数党(团)支持的总理与属于另一党派的总统共治的现象。

3、民主政体:

在当代西方学者的政治词汇中,民主政体已不是古典意义上的“人民的统治”,而被认为是一种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统治,它是这样一种竞争性体制,在这种体制中,相互竞争的领袖和组织以某种方式确定公共政策的选择范围,以便使公众能够参与决策过程。

4、极权政体:

又称全能政体或总体统治,主要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些激进的独裁体制,如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

极权统治的典型特征在于它对社会彻底而全面的控制。

5、威权政体:

又称权威政体、专制政体或独裁政体,这是一个用以指涉那些在性质和特征上处于民主政体和极权政体两极之间的政体形式的概念。

思考题

1、简要评述西方政体理论的演变及其对近代资产阶级宪政革命的意义。

(1)通过对政体理论演变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从亚里士多德到阿奎那,再到卢梭,政体理论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的发展轨迹。

这不仅反映了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论视野,更是特定时空背景下人类政治实践状况的具体体现,从理论本身来看,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理论构设具有明显的历史延续性和继承型。

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现代政治理念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设计,不仅仰赖于各个时代人们的政治实践,而且得益于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历代政治思想家们不断的研究、思考和总结。

(2)古典政体理论中,“混合政体”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古典时代思想家们对政体理论所作出的最卓越贡献之一。

西塞罗将分权思想上升到理论和理性层面。

根据罗马共和国的政制实践,他不仅设计出一套权力制衡的运作模式,而且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了国家权力结构的制衡关系,为共和国制订了一整套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制度。

这成为后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宝贵精神遗产。

中世纪政体理论中,阿奎那被认为是“西方世界中自然法理论的经典倡导者”,对后来的自然法学派和资产阶级宪政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体理论中,霍布斯的理论,即“设计一个适用于所有时代、人和地方的政府体制,把它的‘大厦’建立在人类动机的最低的一般标准上,就可以指望它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牢固地耸立”,这成为此后资产阶级推行宪政革命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洛克的思想实际上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总结,对后来的美国独立革命和1787年宪法,以及法国的《人权宣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尽管他的分权学说仍略显粗糙,但他毕竟是这一领域内的奠基者,并为孟德斯鸠将分权理论进一步精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制衡学说成为后来美国立宪运动中“国父”们进行宪政设计的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并在那里被落实为真正的制度实践。

2、试论民主、威权和极权三种政体类属概念对政治发展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其局限。

在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理论家们通常将民主政体与乌合之众、贱民和暴民统治联系在一起。

在近代资产阶级成长时期,民主政体则被认为是社会契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对传统封建独裁统治和君权神授的彻底否地。

在当代西方学者的政治词汇中,民主政体已不是古典意义上的“人民的统治”,而被认为是一种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统治。

这说明,民主政体这一类属概念对于政治发展的研究有着积极的影响。

作为社会科学家们进行比较分析的一个特定的政体范畴,极权政治对于研究人类政治生活中出现的某些独特的政权类型有着积极意义。

然而,由于二战后长时期的冷战背景,使得研究者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往往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特别是当许多西方学者将社会主义纳入极权政体这一分析范畴时,这一术语遂变得愈来愈混乱,其学术性也被大打折扣。

民主、极权、威权三种政体的划分具有强烈的西方意识形态色彩,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它以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为摹本,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不无片面性。

特别是民主政体和极权政体这两个术语具有意识形态色彩,这降低了其学术意义,局限了分类框架。

3、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民主理论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

古典民主及其理念是否已经过时?

(1)资产阶级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并在政治领域内逐渐实现了人们平等的政治权利,但由于这种平等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并没有在经济领域,及市民生活领域内实现真正的平等,这就是政治领域内的民主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理论和实践的深刻矛盾之中。

西方民主理论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正是资产阶级理论家们试图克服这一矛盾的结果。

(2)古希腊的民主及其制度是建立在信奉公民美德和共同的善这两个价值基础之上的,直到18世纪后期,这种民主理念和实践一直是思想家们讨论民主政治的基本参照系。

然而,随着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国家治理的领土范围和规模已远远超过了古典城邦,政治事务日趋繁复,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现实中的民主实践与古典的民主理论之间的鸿沟愈来愈明显。

在西方,对民主的认识基本上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民主”主要是一种被统治者挑选和罢黜统治者,并对后者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控制和制度;另一种仍然保留了对古典民主理想的基本信念,认为民主应当是人民直接参与政权和其他权力运作的制度。

但前者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后者。

4、简述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内涵及两者间的关系。

(不全)

(1)政治民主是指要在现代民族国家范围内实现人民平等的政治权利,使民众能够通过某种制度化途径将自己的意愿纳入政府的决策过程,并控制统治者及其行为。

5、西方政治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后逐步确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社会主义民主共和政体。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尽管这一制度已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一制度自身所具备的许多民主品质还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仍面临着许多艰巨的任务。

对于正处于制度创新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民主化并不意味着抛弃已有的制度资源而“另起炉灶”,那样没必要也不可能。

因为在任何体制之中,变革与继承性需保持一定的平衡。

现实而稳妥的做法只能是充分调动现有的体制内民主化资源,包括:

培育具有民主精神的现代政党,完善人大监督,建立现代司法体制,发展基层民主,等等。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这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具有根本意义的宪法保障。

当前我们需要做的和所能做的只能是,依据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吸取西方政治理论中的经验教训,根据我们的历史—社会—文化设定,推进我们国内民主政治的发展。

1、公共物品(P130):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公共物品并不具有明晰的产权,也不具有消费的排他性,任何人都可以享有他的利益。

此外,公共物品还具有规模效益特别大、积极地外部性、初始投资量巨大等一些特征。

由于这些特征,所以典型的市场行为主体一般不愿意向社会提供这些产品,而这些物品油汪汪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政府承担供给攻击责任。

2、政府与国家的区别(P125-126):

(1)、政权与主权之别。

现代政府的权力来自宪法和法律的授予,最终来自人民的委托。

他是有限的、可转移的,并且可以将国家政权进行分解分有不同的机构和人员去行使,并对人民负责,确保公民个人的权利。

国家与主权同时出现,没有主权的国家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国家是自觉、自主的实体。

国家主权是充分的、完整的、不可分割的。

(2)、国家的意义并非完全由政府实现。

国家的一些强制性职能只能经由政府得以完成,但是,国家还有一些非强制性的资源。

(3)、合法性层次与来源不同。

美国政治家戴维·伊斯顿把合法性分为国家、典型以及当局政府三个层次。

公民对国家合法性认同层次最高,对政府认同层次最低。

现代社会公民不能反对和脱离国家,否则就会失去公民资格。

国家的合法性来源于神圣的、非选择性的传统;政府的合法性取决于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统治和管理的有效性。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区别(P126):

(1)、合法性。

政府组织的合法性首先表现在政府权力的取得和运用必须符合宪法和有关法令所规定的范围、种类、程序和限度;其次表现在政府的产生程序必须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或惯例。

得到人民的认可。

(2)、权威性。

政府的权力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而一般的社会组织没有这种权力。

(3)、公共性。

政府所拥有的权力无论从源泉还是从目的和用途上必须是公共的,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

否则就是公共权力的异化。

3、(P131)结合实际,探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看课本因为要结合实际所以(略)

4、立法机关的职能(P135):

(1)、立法权,即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行使制定、修改、废除法律的权力。

(2)、决定权,即决定国家重大内外事务的权力。

决定权可以视为广义上的立法权。

(3)、任免权,即对政府主要的官员进行任命和罢免。

(4)、财政权,即通过审议财政法案,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持实施监督。

(5)、行政监督权,即监督行政机构各种公务活动的权力,包括对其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

监督的形式一般有弹劾、质询、不信任投票等。

5论述现实生活中司法机构的实际全能与其法理上的行使职权之间的关系(P143):

现实生活中司法机构的实际全能与其法理上的行使职权未必一致,而且各国的情况也往往大相径庭,有的国家的司法机构强而有力、积极而能动,有的国家的司法机构则相对消极被动。

6、现代行政机关全能扩张的原因(P149):

(1)、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2)、行政机构自身利益的自主性倾向。

行政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相应的形成自身的官僚利益集团,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官僚利益集团存在将行政权力扩大化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从而导致行政权力及其机构的扩张。

表现(P148):

(1)、管制。

政府扩大了它对经济的控制,特别是在国家经济主脉已经不是农业而是商业核工业的现代社会。

(2)、分配。

政府通过公共事业开支和其他手段在利益分配方面发挥作用,甚至直接干涉利益的分配。

(3)、生产。

政府在经济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发挥着生产功能。

(4)、(资源)提取。

政府为了实现其庞杂的社会管理和政治管理功能,就必须加强他从社会获取行政资源的能力。

(5)、防御。

政府的军事防御能力往往随着社会的经济的发展而增强,且其发展速度常常超过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

当然,军师防御能力的发展渔区所处的国际国内局势的紧张程度以及国家对外政策等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

第六章政党

名词解释

1.政党制度:

一般是根据一国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固定下来的政治结构模式。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一国的执政参政和党际关系模式,即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二是政党的内部构成和活动规则,即政党的组织结构。

2.政党政治:

通常意义上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来行使国家政权的政治形式;狭义是指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广义上是指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的行使,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一种政治现象,包括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纲领而展开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3.议会党团:

在竞争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的成员进入议会后会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组成议会党团,以此来统一本党党员在议会内部的活动。

议会党团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议会党团的全体会议,主席一般有党的领袖当任,此外,还设有督导员和各种工作委员会。

思考题

1.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

(1)政党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2)政党的基本特征

a.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政党具有一套争取或实行阶级统治的政治纲领

c.政党由特定阶级或阶层的骨干分子所组成

d.政党有特定的组织纪律

2.政党产生与发展有哪些基本模式

(1)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早期资产阶级政党在其产生初期往往是围绕着某些重大的政治原则,由政府内部的各种政治派别分化组合而成的。

早期的政党一般都是在议会和政府的舞台活动的体制内政党,它们往往以某些杰出人物为核心,围绕着某些重大的政策分歧而在议会或政府内部展开争论并形成稳定的派系,进而轮流上台执政而成为不同的政党。

现代选举制度的确立导致现代大众性政党出现。

英美法等早发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都是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在资产阶级内部因为某些原则和政策的分歧而产生出现代政党。

德意日等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的产生模式则是资产阶级现在旧体制内建立起政党,然后再利用政党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从而建立去资产阶级的国家政。

这些国家的政党的产生与发展的特点是,大体上都经历了一个从旧体制内的多党林立到法西斯专政,再到战后的多党林立的格局。

(2)无产阶级的产生于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造就了现代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对立。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兴起了无产阶级政党,并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从而在世界政党史上出现了一种新性的无产阶级政党。

在由传统专制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不封落后国家中,首先出现了一批以民族振兴的为目标的而带有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政党,但由于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完善,资产阶级政党的力量非常薄弱。

在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和政治力量的分化改组过程中产生了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并取代资产阶级政党而走上了推翻旧制度的革命道路。

由于历史和现实当中的各种原因,这些国家的革命性政党杂建国以后都实行了共产党的一党执政或以执政党为核心的多党合作制。

3.政党制度有哪些体制模式和组织类型

(1)政党制度,一般是根据一国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固定下来的政治结构模式。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一国的执政参政和党际关系模式,即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二是政党的内部构成和活动规则,即政党的组织结构。

(2)体制模式

a.竞争型政党制度,指一国的政党通过竞争选片或议席的方式而上台执政的政党体制模式,结合政党数量与竞争的程度两个标准,将竞争型政党制度分为极端多党制、有限多党制、两党制和一党制。

b.非竞争型政党制度,指不存在政党之间的竞争,国家长期由一个政党执政的局面。

主要有法西斯主义一党制、名族主义一党制、一党领导制和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3)组织类型

a.政府外政党组织,指政党在政府机构体系之外的,由各政党自行建立的组织机构体系,一般包括:

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全国性领导机关,其基本只能是领导全体党员、协调全党的工作并就重大问题做出宏观决策;党的领袖,指各国政党的全国性领导人或领导集团;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外围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