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644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docx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滩记练习

一、“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托物言志。

二、理解性默写: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消失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答: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

答: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写潭水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潭的水源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作者感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写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_________。

9、和“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一句是_________。

10、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态句_________,_________。

11、衬托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离开小石潭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13、《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似与游者相乐”。

14、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5、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6、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7、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凄清”

19、小石潭的主要特征:

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2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凄清寂静寂寞忧伤

21、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问题

1、文章第一段“全石以为底”句有什么作用?

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2、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3、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4、“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5、一切景语皆情语。

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答:

被贬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获得暂时的快乐,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6、.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7、.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

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

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8、.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

示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9、中心:

作者时而欢悦,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10、“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这个说法有根据吗?

上文“斗折蛇行”是指溪说的;下文“其岸势犬牙差互”是指溪岸说的,这就是“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的根据。

11、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

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1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13、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既表现河水的清澈,更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14、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是否有物我两忘的体验?

为什么他在这里匆匆记之而去?

欣赏潭中游鱼时有过。

想到自己寂寞的处境,渺茫的前途,忍受不了眼前这份空寂,故匆匆记之而去。

15、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好处?

A抓住了溪流的斗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

B比喻。

C形象写出小溪流的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和莫测。

1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写出了潭水源头的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作者这样写可能有怎样的寄寓?

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恰如这“不可知其源”的小溪,令人迷茫,看不到尽头。

17、文中写游鱼,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

又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衬托水的清澈。

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怀。

18、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心情与游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同?

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鱼者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19、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先写“心乐之”,久坐潭上,又感觉“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这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

先写“乐”是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

作者是借游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而遭人遗弃和冷落,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闷之情和幽清的环境相契合,以致最后不得不离开。

20、作者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小石潭源头的“不可知其源”与“明灭可见”使作者联想到前途的渺茫,潭的寂静又勾起了他遭贬的苦闷寂寞,因而游兴大失。

21、作者写景如画,又寄情于景,对小石潭描写中已写出了作者个人情感和遭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初入小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被景物所吸引,心情愉悦,所以在他眼中游鱼“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而小石潭源头“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正是作者对前途艰险的忧虑,使他感到前途渺茫,此时的小石潭在他眼中则是“悄怆幽邃。

凄神寒骨”。

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单寂寞的投影,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22、综观全文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清幽冷寂景色和气氛。

透露出作者贬谪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2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特点:

幽静)

(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4、结合课文内容,补全下列对联。

坐潭上凄神寒骨观游鱼乐心怡情

碧水游鱼石潭景凄神寒骨游者情

望潭源斗折蛇行隐约可见想前路坎坷迂回渺茫无边

25、文章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

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笔法有类似之处吗?

A、没有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就使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其妙的显现出来,意境深,令人拍案叫绝。

B、有类似之处:

写月不用月

26、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原因。

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

这正是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

27、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

(限在40字以内)(2分)

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

28、《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相同:

(1)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

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

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

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

(2)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

《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不同:

1.两篇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

在《小石潭记》中,文章最后写到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

文章的结尾处,就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

因为景物稍有差异,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

而《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是承天寺周围环境及其月色。

柳宗元身处潭边,苏轼步入庭院,都因被贬,各自产生的复杂感情大抵还是有所差异的吧。

虽然两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可《小石潭记》的写景方式是寓情于景,《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是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

2.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造成他们的文化心态是有所不同的。

柳宗元所处的朝代是唐朝。

他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但却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人民的痛苦生活,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

因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这篇仅有80多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在贬斥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3.个性不同,造成两位作者的文风也有所不同。

柳宗元为人压抑,在永州,那10年的放逐生活,加上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被剥夺。

他在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后,潜心着自己的创作。

可43岁的柳宗元,等待着他又是苦痛。

元和十年(815),这时他正好43岁,大有作为之时,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使,去的地方更僻远了(今属广西)。

两次流放,长期抑郁,健康状况恶化,年仅47岁的柳宗元终于在柳州病逝。

、苏轼为人旷达。

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这份“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许是较为旷达的吧。

这样的“闲人”,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

是啊,苏轼他的情怀很豁达,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含蓄表达的就是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他的文风在此文中,就有所反映。

4.文章的格调不同。

柳宗元的文章凄寒,苏轼的文章闲旷。

《小石潭记》中,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这样写道: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其余文章所及作者的格调,这里,笔者就不多展开详述了。

 

4、联系上下文,再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看,为什么小石潭的水声“如鸣佩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

如第2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

请你就此做些品析。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李俊中学苏光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朗读、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辅之以创设情景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情境导入:

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让人回味无穷;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

其楼高三层,下临洞庭,遥望君山,建筑雄伟,气势磅礴.可鸟瞰洞庭湖,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又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范仲淹自己也说:

“前人之述备也。

”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岳阳楼声名益著,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成为游览胜地。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黄鹤楼(湖北)鹳雀鹊(山西)滕王阁(江西)

《登鹳鹊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唐)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

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

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

)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

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

4、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

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宋史》记: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1015年(皇佑三年)以户部侍郎知青州27岁中进士,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途中。

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

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

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

5、文体简介: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它可以全是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全是写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记》。

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

完]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

本文属于第二类。

(二)、检查预习

!

.注音

 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霏(fēi)樯(qiáng)楫(jí)冥冥(míng)谗(chán)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怒号(háo)汀兰(tīng)把酒(bǎ)

2、句读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

(三)、分组合作学习。

要求:

(1)划出疑难语句;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1、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练习翻译:

2、用同样的的方法学习第二段:

3、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衔远上,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它)包含着远处的山峰,容纳下长江,浩浩荡荡,广阔无边。

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乌云蔽天,景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4)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

被降职远调的人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四)、作业:

1、熟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文章语言魅力.

2、背诵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用学习上节课的方法学习第三四五六段

1、朗读

2、翻译

3、重点语句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连月不晴(的时候),阴惨惨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涛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没了光辉,山岳隐藏起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倾倒,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长啸,猿啼叫。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他人的诽谤和讽刺的心情。

满眼凄凉冷落,极度伤感而十分悲痛。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打渔人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尽头呢?

(4)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悦,一切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迎着风举杯痛饮,大概是高兴到极点了。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

为什么呢?

(他们)不因外少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个人之失,外物之劣而悲。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高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就为他的国君担忧。

(7)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哎,(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二、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标一处)

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元/则忧其君。

三、一词多义

1、属:

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属(zhǔ)引凄异(连续)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ǔ,类

2、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3、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物、景象)予观夫巴陵胜状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走马观花/坐井观天(观看、观赏)

4、备:

前人之述备矣(详尽)德才兼备(具备、具有)

攻其不备(防备)关怀备至(表示完全)

5、一:

一碧万顷(一片)长烟一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

一鼓作气(第一次)

6、微:

微斯人(没有)谨小慎微/微乎其微/微不足道(细小)

7、乃:

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

乃悟前狼假寐(才)

8、异:

或异二者之为(不同)属引凄异(怪异)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9、或: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或王命急宣(有时)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10、极: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极端)初极狭(很,非常)11、景:

至若春和景明(日光)四时之景不同(风景)

12、胜:

以少胜多(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优美)

13、通: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14、初极狭,才通人(通过)精通书法(通晓)

15、其:

其喜洋洋者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则忧其君

16、和:

政通人和至若春和景明

17、何:

渔歌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