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650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x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感觉: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上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5.记忆:

回忆,指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的事情在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6.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想象:

想象也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是大脑对已有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情感:

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

9.情绪:

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10.意志:

意志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意识的支配,调节个人的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11.个性: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12.需要:

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紧张状态。

13.动机:

动机是由特定目标与内在需要相结合而形成的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明确的内在心理倾向。

14.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15.气质: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倾向性等特点。

16.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17.能力:

能力是指使活动得以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思考题

1.1用列表的方法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心理过程:

认知(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学现象意识过程:

就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个性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1.2“狼孩”的事例有何启示?

狼孩的故事反映了心理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即社会性,狼孩脱离了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心理随即发生改变。

1.3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人脑仅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自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如果没有客观刺激,也就不可能引起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以及相应的心理活动,这和工厂没有原料就不能生产出产品一样。

(二)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只有作为心理源泉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大脑二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人的心理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就其反映形式来说是主观的,由于每个人知识经验目的动机,兴趣爱好,态度体验不同,因而对现实的反映也不一样。

(四)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像照镜子和照相那样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对客观现实的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1.4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活动存在的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以下四个特点:

a.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即客观性。

b.社会生产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即社会性。

c.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即主观性。

d.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即能动性。

2.1注意有哪些外部表现?

a.适应性动作的产生,表现为身体和感官微微的朝向注意对象。

b.无关运动的停止。

当注意集中时,一个人会自动的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c.呼吸运动的变化。

人在注意时,不仅多余动作停止,而且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2.2举例说明注意的类型?

根据注意的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2.4联系实际分析自己或他人的注意品质?

a.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b.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久暂性。

c.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d.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目的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3.1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a.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和先导,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b.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内容不同: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产生过程和影响因素不同:

感觉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一般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依赖于刺激的物理特征和知觉者本身的特点。

(3)反映的层次不同: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心理活动,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可以认识事物的整体和意义。

(4)产生的机制不同:

感觉在刺激的作用下,个别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5)产生的时间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3.2简述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a.形状知觉b.大小知觉c.深度与距离知觉d.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大脑对当前运动者的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位移过程的反映,通过运动知觉可以辨别物体的运动或静止。

3.3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能迅速的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的对象。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有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的部分,而是总把他只觉有一个组织的整体,升值再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仍保持完整的认识,只觉得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恒长性:

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保持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长。

(4)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时,依据过去的知识经验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意义的特性。

3.4简述社会知觉的偏差?

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及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在社会知觉中,却常常会产生一些错觉,这些错觉被称为社会知觉偏差,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对他人的印象的形成,不只是个体自身特点。

而且,获得有关信息的先后顺序也有重要作用,其中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

4.1教师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情况时,为什么一般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是常常借助于填空题和问答题?

再认和回忆都是过去经验的恢复,他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保持的巩固程度方面还有有差别的,一般情况下,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

因此,再认容易,回忆困难,因而,老师在考察学生学习情况时,一般不单纯使用选择题,而往往借助于填空题、简答等形式的题目。

4.2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的知识,考试结束后很快忘记了,这是为什么?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对识记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因为有了明确的识记任务,人们就会把全部的识记活动集中在所要识记的对象上,而且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去实现它,所以识记的目的越明确,识记的效果越好。

4.3如何组织复习方法才能防止有效遗忘?

(1)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相结合。

(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

(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4)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5)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4.4简述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

识记是个体获得事物的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是人脑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识别并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识记的方式和方法。

保持是识记过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积累、储存和巩固的动态过程,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

遗忘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是记忆内容的消退、消失。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了研究。

他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自己作为被试。

在识记材料后,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学习,以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和次数为指标,测量遗忘的进程。

他将实验结果绘制成一条曲线,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将其识别出来的过程。

回忆也叫再现,是指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独立的再现出来的过程。

再认和回忆的关系:

再认和回忆都是过去经验的恢复,他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保持的巩固程度方面还有有差别的,一般情况下,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

因此,再认容易,回忆困难,因而,老师在考察学生学习情况时,一般不单纯使用选择题,而往往借助于填空题、简答等形式的题目。

4.5材料的虚了位置对遗忘有何影响?

为什么?

遗忘受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的影响。

表现为:

识记材料的收尾部分易记住,而中间部分易遗忘。

这是因为开头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也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所以收尾容易记住。

中间部分同时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所以保持的效果最差。

4.6良好的记忆品质有哪些?

(1)识记的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识记事物时的速度方面的特征,通常以单位时间内记忆内容的多少来衡量。

(2)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内容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是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提取是否精确的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是对保持内容在提取应用时所反映出来的特征。

4.7试述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P95——96

5.1见到硬币,只想到是货币,很少想到可以导电

(1)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在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2)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2“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曹冲和司马光都是具备创操性思维。

粗昂造型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不粘锅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5.3“础润而雨”,“月晕而风”

(1)思维间接性。

指思维是以已有经验和其他事物为媒介,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其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简介认识当前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

二是以历史资料和历史文物为中介间接地回顾历史。

三是利用科学方法、媒介预测未来。

(2)思维概括性。

指的是思维放映的东西,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或本质属性,是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二是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发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

5.4“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认病患”

思维的间接性,指思维是以已有经验和其他事物为媒介,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其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间接认识当前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

二是以历史资料和历史文物为中介简介回顾历史。

三是利用科学方法、媒介预测未来。

5.5举例说明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问题解决都经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四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1)问题提出:

用六根火柴棒是否能够摆出四个完全相同的等边三角形

(2)分析问题:

组成这样四个互相独立的三角形要十二根,而我们只有六根,从而分析关键是在于怎样使这样的四个三角形的每一遍都成为公共边

(3)提出假设:

解决这个问题常规的方法是不行的,我们假设令这四个三角形都有公共边(4)验证假设:

看假设是否符合实际,故将假设付诸实践,并把时间的结果与原有的问题的任务相对照,如果问题得到解决则正确,反之则原来的假设错误。

故此题三个或超教育一点的立体构造假设成立,可付诸实践。

5.6简述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的目的性与灵活性(4)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2)教给学生思维的方式和方法(3)利用迁移的积极影响,克服某些定式的消极作用(4)调控解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5)加强学生的言语训练

5.7简述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问题解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起促进作用,有些因素则会干扰或阻碍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

(2)迁移。

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3)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4)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在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动机与情绪状态。

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

(7)个性特征。

从事问题解决活动的是人,是有个性特征的人,人的个性特征对问题解决有着直接的影响。

5.8简述想象的功能。

(1)预见功能。

想象可以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补充功能。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思维的特殊相似。

借助想象,人们可以驰骋于无限的现实世界和神奇的幻想世界之中,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也可以展望几万年以后的未来。

(3)代替功能。

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人们的某些需要和活动不可能瞒住或全面实现时,就可以通过想象来代替,从心里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满足。

(4)调节功能。

一方面,想象有助于调节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

另一方面,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他能引起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变化。

6.1为什么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保健功能。

正常的情绪反应有助于人适应环境。

积极的情绪暂且不谈,就以消极情绪——恐惧来说,当人产生恐惧时,在生理上也显然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就是要使身体产生较多的能量,来应付当前的问题。

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作用是众所周知的。

积极、适度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过于激烈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

所以,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6.2喜者见之喜,忧者见之忧。

(1)感染功能。

人的情感与情绪具有感染性。

人们之间感情的沟通正是由于情感、情绪的感染功能,才能以情动请。

(2)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和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

心境的长期性是指心境产生后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表现。

虽然基本情绪具有情境性,但心境中的喜悦、悲伤、生气、害怕却要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有时甚至成为人一生的主导心境。

心境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外部因素,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6.3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美感是人在欣赏自然景物和文学艺术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情感。

大自然的景物、文学艺术作品等能使人产生美感。

当我们赞美社会关系中人的行为的时候,这实际上是美感和道德感的有机结合。

也没干的成分非常复杂,但从主观体验来看,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a.美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b.美感是一种倾向性的体验。

美感的这种愉悦,表现为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肯定,促使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欣赏它,对它感到迷恋。

而对丑的事物,人则产生强烈的反感。

美感与道德感一样,是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阶级中,人们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因而对各种事物的美的感受也不同。

6.4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a.保健功能。

正常的情绪反应有助于人适应环境。

b.信号功能。

情绪与情感是人的思想意识的自然流露。

情绪的各种表现都有一定的信号意义。

在言语彼此不通的情况下,凭着表情,彼此也可以互相了解,达到交往的目的。

总之,情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

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

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

c.感染功能。

人的情感与情绪具有感染性。

人们之间的感情沟通正是由于情感、情绪的感染功能,以情动请。

d.动力功能。

情绪高涨与否会影响人活动的积极性。

6.5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a.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首先,从稳定性程度来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

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应。

其次,从表现特征看,情绪具有冲动性且常伴随着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含蓄常与内心体验形式存在,始终处于意识支配的范围内。

再次,从需要和发生的角度看,情绪一般与机体生理相联系,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

情感往往与社会需要相联系,是人类所特有的。

b.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是通过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另一方面,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因此,情绪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统称为感情。

7.1为什么有些人在困难面前立即承认失败而放弃努力,而另一些人却不断坚持,最终获得了成功?

什么是意志?

a.意志品质具有坚持性的特征。

坚持性是以充沛的经历和坚韧的毅力,不断地克服困难以完成意志行动的意志品质。

坚持性表现为不但能紧张热烈的工作,而且能锲而不舍的坚持奋斗;困难越大,毅力越坚韧,越百折不挠。

与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

动摇性就是缺乏坚强的毅力,遇到挫折则望而却步,容易放弃或改变自己的决定。

b.意志的含义: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

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反应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独有心理现象。

7.2为什么说人的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意志的自由程度具有相对性。

人的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说它自由的,是因为在相对的、有条件的意义上,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目的,选择相应的行动方式和步骤,发动或制止某种行动,说它是不自由的,是因为在绝对的意义上,意志又是不自由的,人的意志无法从自然规律中独立和超脱出来,不是绝对自由的。

7.3在特定的时间里,既想完成家庭作业,又想参加同学的生日晚会,这反映出什么样的动机冲突?

除此之外,常见的动机冲突还有哪些?

这反映出双趋势动机斗争。

除此之外,常见的动机冲突还有双避式动机斗争,趋避式动机斗争,多重趋避式斗争。

7.4有的人能独立作出决定,有的人则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有的人做事坚决果断,有的人则优柔寡断。

你认为人的意志品质包括哪些方面,又该如何培养?

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方面,它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主要有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性。

培养意志应该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2)发展健康的情感。

(3)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

(4)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5)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8.1个性的基本内容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基本内容: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及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结构式个性所包含的成分或单位,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

影响因素:

生理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理因素。

8.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a.生理需要,于最低级需要,如对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等的需要。

b.安全需要,属于低级别需要,如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方面的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需要,如对友谊、爱情及隶属关系等方面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需要,如对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方面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最高层次需要,是针对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要,具体包括认知、审美、创造、发挥潜能等方面的需要。

8.3兴趣品质的内容有哪些?

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是指一个人的兴趣所指向的是什么事物。

(2)兴趣的广阔性:

是指一个人兴趣范围的大小或丰富程度。

(3)兴趣的中心性:

是指在广泛的兴趣基础上要有一个中心兴趣。

(4)兴趣的稳定性:

是指中心兴趣持续的时间或巩固的程度。

(5)兴趣的效能性:

是指兴趣对活动产生的作用的大小。

如何培养:

(1)用表扬和鼓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促进学生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相互转化。

(3)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初始阶段的困难。

(4)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以知识的力量强化自己的兴趣。

8.4在重大考试面前,我们越想考好,考试的结果是否就越好?

什么是动机?

动机有什么动能?

动机强度和学习成绩存在着什么关系?

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功能:

(1)激活功能(始发功能):

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2)指向功能:

也称引导功能,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引诱)的,是受目标引导的。

(3)维持和调整功能:

也称强化功能,当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目标,并调节着活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关系: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学习效率底下。

9.1你认为什么是气质?

气质与性格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气质: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第一,从起源看,气质是先天的,主要体现为精神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第二,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

第三,从行为性质上看,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一,气质对性格的影响:

首先,气质影响个性的形成。

其次,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

再次,气质还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速度。

二,性格对气质的影响:

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需要。

9.2气质主要有哪些类型?

各自有什么特点?

类型及特征:

(1)胆汁质:

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性。

这类人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性格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精力旺盛,但有时候缺乏耐心;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意志坚强,果断勇敢,注意力稳定而集中但难于转移;行动利落而敏捷,说话速度快且声音洪亮。

(2)多血质:

行动具有很强的反映性。

这类人的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的很快,变化的也很快,较温和;易于产生感情但体验不深,善于交友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语言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有明显的外倾性特点;机智灵敏思维灵活,但常表现出对问题不求甚解的倾向;注意力与兴趣易于转移,不稳定;在意志力方面缺乏忍耐性,毅力不强。

(3)黏液质:

反应性低。

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的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这类人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漏,很少产生激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注意力稳定持久,但难于转移;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喜欢沉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