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66961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docx

唐宋诗词赏析精编学案合集

《唐宋词赏析》学案

学习目标:

尝试用评点批注的方式解读赏析文本。

学习重点难点:

1、读懂文本,准确把握情感。

2、探究艺术手法及效果。

学习内容

1、什么是点评批注?

点评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

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金圣叹点评批注《水浒》,寥寥数语,或画龙点睛,或剔肉见骨,无不独有新见,写尽文字风流,成为研究古典小说的重要资料。

点评批注,用通俗的话可以作如下解释:

评点:

“点”就是圈点,即对文章精彩的地方加上圈点。

“评”就是评论,即对作品的思想或艺术等内容写出自己的意见观点。

批注就是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2、常用的批注符号:

“~~~”波浪线,也叫曲线:

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

“。

”圈:

标在文章的关键词下面。

“——”直线:

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

“?

”疑问号:

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分开号:

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批注式阅读的符号还有很多,如着重号、括号等。

3、批注的形式和内容:

批注形式有三种:

眉批、旁批、尾批。

“眉批,也就是批在课本的页上空白处;旁批,即批在句子旁;尾批,就是批在一段之后。

(一)李煜《清平乐》

一、点评李煜《清平乐》

清平乐

别来春半,

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却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注释:

此词一说系后主乾德四年(966)其弟从善入宋久不得归,因思念而作。

二、思考探究

1、春草与愁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

《楚辞》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乐府》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

秦观《八六子》

 

2、落花与人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落花纷纷,人立其中;境乃灵境,人似仙人。

拂了还满,既见落花之多,又见描摹之生动。

愁肠之所以断者,亦以此故。

中主是写风里落花,后主是写花里愁人,各极其妙。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泪眼问花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晏殊《浣溪沙》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泌《寄人》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二)范仲淹《苏幕遮》

一、点评范仲淹《苏幕遮》

苏幕遮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黯:

形容心情忧郁。

黯乡魂:

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②追:

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③旅思(sì):

旅居在外的愁思。

思,心绪,愁思。

集评:

《词苑》引《历代诗余》:

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

邹祇谟《远志斋词衷》:

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许昂霄《词综偶评》:

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

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下片触景生情。

“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

“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

酒入肠化泪亦新。

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二、思考探究

1、比较阅读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

试比较赏析范仲淹《苏幕遮》与《西厢记·端正好》的异同。

试分析《西厢记·滚绣球》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2、范氏三泪

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御街行》

简要分析以上诗句中的泪分别寄托了怎样一种愁怀。

后两者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附:

范仲淹《御街行》

  纷纷堕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①香砌:

砌是台阶,因上有落花,所以称为香砌。

②寒声碎:

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细碎的声音。

③练:

素色的绸。

④敧(qī):

倾斜的样子。

⑤谙:

熟悉。

⑥都来:

即算来。

【集评】

杨慎《词品》:

范文正公、韩魏公勋德望重,而范有《御街行》词,韩有《点绛唇》词,皆极情致。

予友朱良规尝云:

“天之风月,地之花柳,人之歌舞,无此不成三才。

”虽戏语,亦有理也。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月光如画,泪深于酒,情景两到。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此首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

“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

“年年今夜”与“夜夜除非”之语,并可见久羁之苦。

“长是人千里”一句,说出因景怀人之情。

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

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

(三)欧阳修《踏莎行》

一、点评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

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①候馆:

接待宾客的馆舍。

②草薰风暖:

薰,香气。

③辔:

马缰,即以代表马。

④盈盈:

泪水满眼的样子。

⑤行人:

此指心上人。

【集评】

(《古今词统》)杨慎云:

佛经云:

“奇草芳花,能逆风闻熏。

”江淹《别赋》:

“闺中风暖,陌上草熏。

”正用佛经语。

《六一词》云:

“草熏风暖摇征辔”,又用江淹语。

(《词品》)沈际飞云:

春水春山走对妙。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天,一望无际矣。

尽处是春山,更在春山外,转望转远矣。

当取以合看。

(《草堂诗余正集》)李攀龙云:

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

(《草堂诗余隽》)王世贞云: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又:

‘郴山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此淡语之有情者也。

(《蓼园词选》)俞陛云云:

唐宋人诗词中送别怀人者,或从居处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婉挚,便成佳构。

此词则两面兼写,前半首言征人驻马回头,愈行愈远,如春水迢迢,却望长亭,已隔万重云树。

后半首为送行者设想,倚阑凝睇,心倒肠回,望清山无际,遥想斜日鞭丝,当已出清山之外。

如鸳鸯之烟岛分飞,互相回首也。

以章法论,候馆溪桥,言行人所经历,柔肠粉泪,言思妇之荡情。

情同而景判,前后阕之章法井然。

二、思考探究

1、水与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江城子》

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万里长江一带愁。

夏完淳《采桑子》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陈与义《虞美人》

 

2、对写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3、层深法(逐层深化)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四)李白《菩萨蛮》

一、点评李白《菩萨蛮》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二、思考探究

1、回答下列问题

(1)、首二句融情入景,试简要分析运用了那些手法将情景完美融合在一起的。

(2)、分析“暝色入高楼”中“入”的妙处。

(3)、分析“王阶空伫立”中“空”的妙处。

(4)、赏析“宿鸟归飞急”一句

(5)、赏析“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6)、你认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谈谈你的理由。

2、点评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2]伤别。

乐游原[3]上清秋节,

咸阳[4]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注释

1.《列仙传》:

"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

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

公遂以女妻焉。

日教弄玉作凤鸣。

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

公为作凤台。

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

2.灞陵:

汉文帝刘恒之墓。

《三辅黄图》卷六:

"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

……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

3.乐游原:

在长安城南八里,汉代称乐游苑,唐人称乐游原。

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

4.咸阳:

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

(五)欧阳修《生查子》

 

一、点评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注释:

元夜:

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古代元夕习俗

旧唐书·睿宗纪》载:

“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

《东京梦华录》卷六记北宋都城汴京元宵之夜:

“别有深坊小巷,……酒兴融洽,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

”南宋都城临安亦复如此。

《梦粱录》卷一载,当时“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

二、思考探究

1、完成下列问题

(1)这首词在结构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2)词的上下片都写到了元夕的繁闹景象,请问这些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3)“月到柳梢头”有的版本“到”又作“上”,你认为那个字更妙,为什么?

(4)“泪满春衫袖”有的版本“满”又作“湿”,你认为那个字更妙,为什么?

(5)通过这首词你能了解到宋代的元夕有哪些习俗?

2、古人的约会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今昔与聚别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刘禹锡《杨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六)晏几道《鹧鸪天》

一、点评晏几道《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

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①鹧鸪天:

词牌名,双调55字。

②玉钟:

珍贵的酒杯。

③拚却:

甘愿,不顾惜。

④剩把:

尽把。

⑤银釭:

银灯。

二、思考探究

1、完成下列问题

(1)、小山词工于言情,本词构思巧妙。

上片写(),过片写(),下片写()。

(2)、“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这两句该如何理解?

写出了怎样一种情景?

 

(3)尾二句脱化于老杜《羌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寤”,请问“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表现了主人公怎样一种心情,简要赏析。

2、点评晏几道《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

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

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三、附录

(《历代诗人考略》卷十二)几道自序其《小山词》云:

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蘋、云,品清讴娱客。

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

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已。

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

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于人间。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

子晋欲以晏氏父子追配李氏父子,诚为知言。

(七)苏轼《江城子》

一、点评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

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

二、思考探究

完成下列问题

1、“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除了表达对亡妻的怀念外,还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词的上阕明明说“无处话凄凉”,而词的下片写十年之后梦中相会的场面,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比起写相拥而泣或互诉离肠等举动,深刻性和典型性表现在哪里?

 

3、词的结尾说: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明月夜”和“短松冈”有什么联系?

试结合古典诗词中明月的意象做简要分析。

 

4、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不说自己怀念妻子,却说妻子怀念自己。

苏轼这首词也用了这种写法,请找出词中的相关描写,说说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附录

(一):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

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

有子迈。

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

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

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

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

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

曰:

“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

“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

”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

“恐不能久。

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

”已而果然。

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

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

始死,先君命轼曰:

“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

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

”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

铭曰: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

余永无所依怙。

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注释】

治平二年:

公元1065年。

治平,宋英宗赵曙的年号(1064――1067)。

五月丁亥:

阴历五月二十八日。

赵郡:

指苏轼家族所属的郡望,在今河北赵县。

六月甲午:

阴历六月六日。

殡:

盛殓而未葬。

明年六月壬午:

治平三年(1066)六月无壬午日,疑误。

眉:

眉州,今四川眉县。

先君先夫人:

对已死父母的尊称。

讳:

旧有避讳的习俗,也指所避讳的名字。

乡贡进士:

指从各州选送到中央参加进士考试的学子。

归:

嫁于。

这两句指:

至和元年(1054),王弗十六岁,嫁给了十九岁的苏轼。

谨肃:

谨慎恭敬。

子:

您,对男子的尊称或通称。

去亲远:

离开父亲很远。

亲,父母。

反复:

重复,再三。

持两端:

采取模棱两可的骑墙态度。

惟子意之所向:

一味迎合您的心意所在。

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

有来要求与苏轼建立亲密关系而又太过分的人。

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

这两句说,那个人结交人很迫切,他以后不理睬人也一定很快速。

类有识者:

像是预卜先知的人。

诸:

“之于”的合音。

姑:

婆婆,指苏轼母亲程氏。

未期年而先君没:

不满一年而我父亲也死了。

九原:

指墓地。

依怙:

依靠,引申为父母的代称。

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

这两句大意说,你虽死了,但能与我母亲葬在一起,仍然做媳妇,没什么可憾。

 

附录

(二):

千古悼亡

1、国风·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⑴,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⑵!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⑶!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⑷,俾无訧兮⑸。

  

絺兮绤兮⑹,凄其以风⑺。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⑻。

【注释】⑴衣、里、裳:

上曰衣,下曰裳;外曰衣,内曰里。

已:

止。

⑵曷:

何。

维:

助词。

已:

止。

⑶亡:

一说通忘,一说停止。

⑷古人:

故人,指已亡故之人。

⑸俾(bǐ比):

使。

訧(yóu尤):

同尤,过失,罪过。

⑹絺(chī吃):

细葛布。

绤(xì戏):

粗葛布。

⑺凄:

凉而有寒意。

凄其,同“凄凄”。

以,因。

⑻获:

得。

2、遣悲怀三首 唐·元稹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①,自嫁黔娄百事乖②。

顾我无衣搜荩箧③,泥他沽酒拔金钗④。

  

野蔬充膳甘长藿⑤,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⑥,潘岳悼亡犹费词⑦。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⑧。

注释

①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

此以谢安最偏爱侄女谢道韫之事为喻。

②黔娄:

战国时齐国的贫士。

此自喻。

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

百事乖:

什么事都不顺遂。

③荩箧:

竹或草编的箱子。

④泥:

软缠,央求。

⑤藿huò:

豆叶。

⑥邓攸:

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

《晋书·邓攸传》载:

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⑦潘岳:

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

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⑧同穴四句:

希望死后与妻同葬一处。

又希望来世再为夫妻。

但这些希望都难以实现。

现在能做到的,只是彻夜难眠,以刻骨铭心的苦苦思念来弥补她生前所经受的艰难困苦。

窅yǎo冥:

幽暗貌。

3、离思(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4、鹧鸪天①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②?

梧桐半死清霜后③,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④。

旧栖新垅两依依⑤。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⑥!

注释:

①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词人旅居苏州。

其间曾于元符三年(1100)冬天北上一次。

其妻赵氏可能殁于北行之前,此词或写于作者返苏之后。

②过,来到。

阊门,苏州西北的城门,此处代指苏州。

何事,为什么。

③梧桐半死,比喻失偶。

西汉枚乘《七发》云,“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以之制琴,其声最悲。

初唐李峤《天官崔侍郎夫人吴氏挽歌》:

“琴哀半死桐。

”④晞,干。

⑤旧栖,指两人在苏州共同居住过的寓所。

新垅,妻子的新坟。

依依,恋恋不舍。

⑥挑灯,把灯芯挑长,使灯光更亮些。

5、沈园二首 宋·陆游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6、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①清·纳兰容若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②。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③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④,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⑤。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⑥。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①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九年农历五月三十日,是纳兰的妻子卢氏亡故三周年的忌日。

全篇哀怨缠绵而又发自肺腑,真切自然,虚实相间,绝无刻意雕饰,极为质朴感人。

②、葬花天气:

指春末落花时节,大致是农历五月,这里既表时令,又暗喻妻子之亡如花之凋谢。

③、夜台:

指坟墓。

④、钗钿约:

钗钿即“金钗”、“钿合”,女子饰物。

暗指爱人间的盟誓。

⑤、“重泉”句:

重泉即“黄泉”、“九泉”,指生死两隔;双鱼,书信,典出古乐府。

⑥、“忍听”句:

湘弦,即湘灵鼓瑟之弦。

传说舜之妃子溺湘水而亡,后为水神,古代诗词中常用琴瑟代指夫妻,这里指纳兰不忍再弹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否则会勾起悼亡的哀思。

 

(八)姜夔《扬州慢》

一、阅读点评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正日⑵,予过维扬⑶。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⑷。

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⑸。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⑹。

  

淮左名都⑺,竹西佳处⑻,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⑻,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⑽,废池乔木⑾,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⑿,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⒀,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⒁,青楼梦好⒂,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⒃,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⒄,年年知为谁生?

【作者】姜夔(1155?

-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

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

会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不第,以布衣终。

【注释】⑴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⑵淳熙丙申:

淳熙三年(1176)。

至日:

冬至。

   ⑶维扬:

即扬州。

   ⑷荠麦:

荠菜和麦子。

弥望:

满眼。

   ⑸戍角:

军中号角。

   ⑹千岩老人:

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

《诗经·王风》篇名。

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

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⑺淮左:

淮东。

扬州是宋代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⑻竹西佳处: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宋人于此筑竹西亭。

这里指扬州。

   ⑼春风十里:

杜牧《赠别》诗: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⑽胡马窥江:

指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攻破扬州,直抵长江边的瓜洲渡,到淳熙三年姜夔过扬州已十六年。

  ⑾废池:

废毁的池台。

乔木:

残存的古树。

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⑿渐:

向,到。

清角:

凄清的号角声。

   ⒀杜郎:

杜牧。

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俊赏:

俊逸清赏。

钟嵘《诗品序》:

“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   ⒁豆蔻:

形容少女美艳。

豆蔻词工:

杜牧《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