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赏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2694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7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唐诗宋词赏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赏析.docx

《唐诗宋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赏析.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诗宋词赏析.docx

唐诗宋词赏析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⑴将进酒:

属汉乐府旧题。

将(qiāng):

请。

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

这首

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⑵君不见:

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

天上来:

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

指的是父母。

青丝:

黑发。

此句意为年迈的父母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⑷得意:

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会须:

应当。

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⑹岑夫子:

指岑(cén)勋。

丹丘生:

元丹丘。

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

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

给你们,为你们。

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⑽钟鼓:

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zhuàn)玉:

美好的食物。

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馔,吃喝。

玉,像玉一般美好。

  ⑾不复醒:

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但愿长醉不愿醒)

  ⑿陈王:

指陈思王曹植。

平乐:

观名。

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

恣(zì):

放纵,无拘无束。

谑(xuè):

玩笑。

  ⒀言少钱:

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

干脆,只管。

沽(gū):

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⒂五花马:

指名贵的马。

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⒃尔:

你。

销:

同“消”。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一作“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sù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

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

天姥山:

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

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

选自《李太白全集》。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

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越州(绍兴,会稽),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海客:

浪迹海上之人。

瀛洲:

传说中的东海仙山。

《史记·封禅书》: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

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烟涛:

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

景象模糊不清。

信:

实在。

难求:

难以寻访。

越人:

指浙江绍兴一带的人,春秋五霸的越国首都,也是魏晋第一大都会。

天横:

遮住天空。

横,遮断。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赤城:

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

天台(tāi):

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

《十道山川考》:

"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

"四万八千丈:

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

对此欲倒东南倾:

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面一样。

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更低了。

曹娥江上游。

谢公:

指魏晋绍兴贵族兼诗人谢灵运。

谢灵运喜欢游山。

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居住。

清:

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屐:

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

青云梯:

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升起的太阳。

天鸡:

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迷花倚石忽已暝:

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得天色已经晚了。

.暝,天黑、夜晚。

青冥:

青天。

金银台:

神仙所居之处。

《史记?

封禅书》载:

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里“黄金银为宫阙”。

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鸾:

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回,回旋、运转。

摧眉折腰:

摧眉,即低眉。

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

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朝代:

唐代

作者: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此

为叙事体。

歌行体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体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

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诗中的茅屋指草堂。

(2)秋高:

秋深。

(3)怒号:

大声吼叫。

号(háo):

号叫

(4)三重(chóng)茅:

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5)挂罥(juàn):

挂着,挂住。

罥,挂。

(6)长(cháng):

高。

(7)沉塘坳(ào):

沉到池塘水中。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坳,水边低地。

(8)老无力:

年老体弱。

(9)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10)入竹去:

进入竹林。

(11)呼不得:

喝止不住;大声呼喊,未能制止。

(12)俄顷(qǐng):

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13)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为押韵念hè):

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渐近。

(14)布衾(qīn):

棉被。

衾:

被子。

(15)娇儿恶卧踏里裂:

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裂:

使动用法,使‥‥‥裂。

(16)床头屋漏无干处:

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7)雨脚如麻:

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

雨点。

(18)丧(sāng)乱:

战乱,指安史之乱。

(19)沾湿:

潮湿不干。

(20)何由彻:

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21)安得:

如何能得到。

(22)广厦(shà):

宽敞的大屋。

(23)大庇(bì):

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庇,遮盖,掩护。

(24)寒士:

“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5)俱:

都。

(26)欢颜:

喜笑颜开。

(27)呜呼:

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28)突兀(wù):

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9)见(xiàn):

通“现”,出现。

(30)庐:

茅房。

(31)足:

值得。

兵车行

朝代:

唐代

作者:

杜甫

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耶娘一作:

“爷”)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释

1.兵车行:

选自《杜

详注》。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

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

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

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

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

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

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

这是一首乐府诗。

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2.辚(lín)辚:

车轮声。

《诗经·秦风·车辚》:

“有车辚辚”。

3.萧萧:

马嘶叫声。

《诗经·小雅·车攻》:

“萧萧马鸣”。

4.行(xíng)人:

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5.耶:

通假字,同“爷”,父亲。

6.走:

奔跑。

7.咸阳桥:

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8.干(gān):

冲。

9.过者:

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10.但云:

只说

11.点行(xíng)频:

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12.或:

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13.防河:

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

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14.西营田:

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

"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15.里正:

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

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16.裹头:

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

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

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17.还(huán)

18.边庭:

边疆。

19.武皇:

汉武帝刘彻。

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

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

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

20.开边:

用武力开拓边疆。

21.汉家:

汉朝。

这里借指唐。

22.山东:

崤山或华山以东。

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

23.荆杞(qǐ):

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24.陇(lǒng)亩:

田地。

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田埂,中间种植农作物。

25.无东西:

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

26.况复:

更何况。

27.秦兵:

指关中一带的士兵。

耐苦战--能顽强苦战。

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28.长者:

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

征人敬称他为"长者"。

"役夫敢申恨":

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

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29.役夫:

行役的人。

30.敢:

岂敢,怎么敢。

31.且如:

就如。

32.关西:

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

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33.县官:

官府。

34.比邻:

近邻。

35.青海头:

即青海边。

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

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36.烦冤:

愁烦冤屈。

37.啾啾:

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旅夜书怀

朝代:

唐代

作者:

杜甫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1)岸:

指江岸边。

(2)危樯(qiáng通“墙”):

高竖的桅杆。

危,高。

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3)独夜舟:

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4)星垂平野阔:

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5)月涌:

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大江:

指长江。

(6)名岂:

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

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7)官应老病休:

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应,认为是、是。

(8)飘飘:

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春江花月夜

朝代:

唐代

作者: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望相似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1)滟(yàn)滟:

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

芳草丰茂的原野。

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

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

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

沙滩。

(6)纤尘:

微细的灰尘。

(7)月轮:

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

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

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

只见、仅见。

(11)悠悠:

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

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

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暗用《楚辞招魂》: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浦上:

水边。

《九歌河伯》:

“送美人兮南浦。

”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舟子:

飘荡江湖的游子。

扁舟,小舟。

(14)明月楼:

月夜下的闺楼。

这里指闺中思妇。

曹植《七哀

》: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

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人:

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

梳妆台。

(18)玉户:

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

互通音信。

(21)逐:

追随。

(22)月华:

月光。

(23)文:

同“纹”。

(24)闲潭:

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

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26)潇湘:

湘江与潇水。

(27)碣(jié)石、潇湘:

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28)无限路:

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

趁着月光。

(30)摇情:

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从军行

朝代:

唐代

作者:

杨炯

原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1.从军行:

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

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3.西京:

长安。

4.牙璋:

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5.凤阙:

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龙城:

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7.凋:

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8.百夫长:

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次北固山下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注释

次:

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

旅途。

潮平两岸阔: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

顺风。

悬:

挂。

海日:

海上的旭日。

残夜:

夜将尽之时。

江春:

江南的春天。

归雁:

北归的大雁。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

指北固山。

乡书:

家信。

过故人庄

朝代:

唐代

作者:

孟浩然

原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1)过故人庄:

选自《孟襄阳集》。

过:

造访。

故人庄:

老朋友的田庄。

(2)过:

拜访,探访,看望。

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3)具:

准备,置办。

(4)鸡黍:

指烧鸡和黄米饭。

黍(shǔ):

黄米饭。

(5)邀:

邀请。

(6)至:

到。

(7)合:

环绕。

(8)郭:

古代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9)斜:

[xiá]倾斜。

因古

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10)开:

打开,开启。

(11)轩:

指有带窗户的长廊或小屋。

(12)面:

面对。

(13)场圃:

场:

打谷场;圃:

菜园。

(14)把酒:

拿起酒杯。

把:

拿起。

(15)话:

闲聊,谈论。

(16)桑麻:

这里泛指庄稼。

(17)重阳日:

阴历的九月九重阳节。

(18)还(huán):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返。

(19)就菊花:

指欣赏菊花与饮酒。

就:

靠近、赴、来。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菊花:

既指菊花又指菊花酒。

指孟浩然的隐逸之情。

与诸子登岘山

朝代:

唐代

作者:

孟浩然

原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⑴岘山:

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以南。

诸子:

人的几个朋友。

⑵代谢:

交替变化。

⑶往来:

旧的去,新的来。

⑷复登临:

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

登临:

登山观看。

⑸鱼梁:

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⑹梦泽:

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⑺字:

一作“尚”。

⑻羊公碑:

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使至塞上

(朝代:

唐代

作者:

王维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⑴使至塞上:

奉命出使边塞。

使:

出使。

⑵单车:

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

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

有几种解释:

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

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

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

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

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

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

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

赵殿成注有二解:

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

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

“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

“《六典》:

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

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

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

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⑼都护:

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

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后汉书·窦宪传》:

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这里代指前线。

⑽“单车”两句:

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⑾候吏:

一作“候骑”。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朝代:

唐代

作者:

王维

原文: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

辋川:

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

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

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

裴迪:

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

转苍翠:

一作“积苍翠”。

转,转为,变为。

苍翠,青绿色。

潺湲(chányuán):

水流声。

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听暮蝉:

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

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渡头:

渡口。

余:

又作“馀”。

孤烟:

炊烟。

墟里:

村落。

孤烟:

直升的炊烟。

接舆:

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

在这里是代指裴迪。

五柳:

即五柳先生陶渊明。

这是诗人自比。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值,遇到。

接舆,陆通先生的字。

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

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

五柳,陶渊明。

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汉江临泛/汉江临眺

朝代:

唐代

作者:

王维

原文: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

⑴汉江:

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荆门、潜江、仙桃、孝感,到汉口流入长江。

题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临眺,登高远望。

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

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

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

⑵楚塞:

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

三湘:

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

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

⑶荆门:

山名,荆门山,在今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