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73306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7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docx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共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出句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2.作品中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A

2.①壮志难酬。

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

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A.“儒雅谦恭”错。

从诗歌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来看,这是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积极主动干谒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当时的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

写的是年轻时的豪迈洒脱。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全诗七言八句,诗人回忆了自己当年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形象和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战争场面,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理想抱负却难以实现,曾经的好友也已经死去,知音难觅,表现了诗人孤单凄苦的处境。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然后回想了战场上的情形,但现实却是“身老桑村麦野中”,生活在乡野村中与田地山野为伴,此处体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郁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诗人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其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迟暮之悲。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写到自己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体现了诗人苦无知音的孤独寂寞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李端:

作者友人。

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

故关:

故乡。

风尘:

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送别情景,情藏景中。

“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压重的感觉,为别离的心境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B.“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

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

C.“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直率而又有回味。

D.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

全诗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请简要分析诗中的情感。

【答案】

1.B

2.①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别情:

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不舍和悲伤。

②对坎坷不幸人生的感伤:

诗人幼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③社会动乱,后会无期的凄凉之叹:

“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诗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哀。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B.“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说法错误,应是诗人感叹自己。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离别自堪悲”,好友相别实在令人悲伤。

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云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依依难舍之情了然。

尾联“掩泪空相向”进一步写难舍难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会,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别情。

颈联写回忆以往,对坎坷人生的悲叹。

“少孤为客早”,抒发了对坎坷不幸人生的感伤。

诗人幼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可是知己马上要离别。

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

此外,“多难”“风尘”,描写了社会环境,现世纷争、风尘扰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诗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哀。

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3.阅读下面的唐代诗歌,完成下题

寻______

张乔

武林春草齐,花影隔澄溪。

路远无人去,山空有鸟啼。

水垂青霭断,松偃绿萝低。

世上迷途客,经兹尽不迷。

请在标题处补出一个初中课内文言文中描述过的地方,结合这篇文言文与这首诗歌内容相契合之处阐述你判断的理由。

【答案】桃源。

理由:

①地名相近,“武林”旧指杭州,《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指的也是杭州;②描写景色特点与《桃花源》相近,都写了该地景色优美,与世隔绝;③表达主旨相同,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讲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本诗首句“武林春草齐”中的“武林”是杭州的旧称,而《桃花源记》中的首句“武陵人捕鱼为业”中的“武陵”指的也是现在浙江杭州一带;其次,本诗中的“武林春草齐,花影隔澄溪”“水垂青霭断,松偃绿萝低”,描绘出一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妙画卷,另外诗中“路远无人去,山空有鸟啼”,说明此处与世隔绝,环境幽静,这些和《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景色相接近;最后,《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而本诗中“世上迷途客,经兹尽不迷”所表达的旨趣与《桃花源记》表达的旨趣相同。

所以,标题处应填的初中文言文描述过的地方是“桃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①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②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②百年:

这里借指晚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谊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对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有人认为本诗的基调是“愁”,有人认为本诗的基调是“恨”,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答案】

1.C

2.示例一:

赞同基调是“愁”。

前两联写登高见到秋景的悲秋之情,颈联抒发暮年作客、抱病独登台的悲愁,尾联抒发借酒浇愁而不得的愁苦。

示例二:

赞同基调是“恨”。

“悲”为“恨”服务,表现了作者客居他乡,暮年多病,面对艰难国事,壮志难酬之恨。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错误。

本诗当中的“艰难苦恨”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所以本诗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观点一:

赞同基调是“愁”。

前两联诗作者登高所见的秋景:

风急天高,猿声哀婉;水清沙白,飞鸟徘徊万木萧疏,江水滚滚。

这些是秋天特有的凄凉之景。

而颈联写到自己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更增添了悲秋之愁。

尾联写到时局艰难,两鬓如霜,想要戒酒消愁但因病却不得不戒酒的情景。

全诗都在围绕“愁”字来写。

观点二:

赞同基调是“恨”。

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而“悲”为“恨”服务。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嘉峪关感赋①(其三)

林则徐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碛②入遥天。

威宣贰负陈尸③后,疆拓匈奴断臂④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注)①林则徐在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嘉峪关。

嘉峪关为长城西端防守要塞,也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

②燕碛:

代指关外西域之地。

③贰负陈尸:

贰负是古代神话中大逆不道的神,人面蛇身,因杀了自己的同类,受到黄帝惩罚,变成干尸。

④匈奴断臂:

汉武帝采用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统一了西域。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思接古今,直接引出重镇敦煌和已废弃的旧塞阳关,营造了沉郁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B.颔联叙中带议,嘉峪关绝不能与鸿沟相提并论,早在汉武盛世,西域即已列入华夏版图。

C.颈联巧用典故,歌颂了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和汉武帝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的业绩。

D.作为客中赠别诗,诗人立马嘉峪雄关,追古思今,浮想联翩,悲怨陡生,艺术感染力强。

2.本诗题为“出嘉峪关感赋”,诗中表达了哪些“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答案】

1.D

2.①抒发深沉悠远的家国情怀,他驻足嘉峪关,抚今追昔,深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而担忧;②礼赞华夏文明的悠久,他借用贰负作恶被诛的典故,歌颂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③缅怀汉武大帝的丰功伟绩,他引经据典,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④表达对国家中兴的殷切期待,他借古抒怀,期盼道光皇帝能振作精神,励精图治,重振国威。

(答对三点即可)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D.“客中赠别诗”错误,由本诗的标题及全诗的内容来看,应为咏史怀古诗,且“悲怨陡生”的说法也不准确,这首诗的情感是昂扬高亢的,抒发的是真挚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

首联“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中作者驻足嘉峪关,追述古今,由边塞之思,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作者虽然被革职问罪,充军伊犁,但仍心怀天下,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担忧的感情。

颔联“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碛入遥天”写嘉峪关绝非楚汉相争的鸿沟,把关内关外分成两半。

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武盛世,关外的土地——无论是浩瀚无际的戈壁,还是大雁停留的浅滩——全都属于中国辖管,表现作者对悠久的华夏文明的赞颂,歌颂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

颈联“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作者此处用典,用具体史例,进一步歌颂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业绩。

汉武帝不因李广利伐大宛,取“天马”,“尸首枕籍”,损失惨重而改变开疆宣威的初衷,终于实现了张骞提出的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统一西域的计划。

作者由此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和治理成效。

尾联“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在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和成效的同时,通过“何时此地罢防边”,借古喻今,含蓄地表达了盼望道光皇帝发扬汉武帝的精神,不因战事暂时失利而气馁,要重新振作起来,抗敌御侮,处变不惊,励精图治,宣扬国威的迫切心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

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

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与作者《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C.“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D.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的回味。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答案】

(1)B

(2)“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

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

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

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②。

(注)①此诗作于太和知县任上,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边上②传说阮籍作“青白眼”。

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③与白鸥盟:

语出《列子黄帝》,后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自称“痴儿”,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对待政务是敷衍之态,已厌烦至极。

B.颈联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

即为友人远离,自己已无弹琴的雅致。

C.只因美酒,诗人才“青眼”相看,一个“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

D.尾联既照应了登快阁所见美景,又写出了作者归隐的希冀,表达了对人生忘机的超然洒脱。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C.“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是错误的。

“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所以一个“横”表现出诗人对美酒的喜爱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诗人自称“痴儿”,并且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而且作者登上快阁是为了放松心情,所以首联表现出诗人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景:

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表现了诗人对这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颈联写到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这里写出了诗人因友人离去而感到知音难觅、怀才不遇,因此要借酒消愁。

尾联诗人写到想要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作伴逍遥自在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表达了诗人想要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①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②,三黜名惭柳士师③。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④,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连州:

今广东连县(连州市)。

刘禹锡再次被贬至连州。

柳柳州:

柳宗元。

柳宗元被贬至柳州②黄丞相:

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

③三黜:

三贬。

柳士师:

春秋时候的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

④桂江:

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

连山:

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寥寥数笔即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三、四句诗人巧妙用典,以典明志以西汉相自喻,表达自己有黄丞相一样的才华的自信。

C.“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意境凄惋。

D.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感伤的情绪,诗境也变得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对当政者的不满;对自己还才不遇、忠而见弃的自嘲;思念故乡的愁苦。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

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

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

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的首联写到作者和柳宗元被贬出京城十年后,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写出了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

诗歌颔联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

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

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

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诗歌颔联诗人借用柳下惠的典故,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借用这一典故表达对自己还才不遇、忠而见弃的自嘲。

诗歌颈联写到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

通过“回雁”“猿”这两个意象来表达作者思念故乡的愁苦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①。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②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③。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①蛮溪;泛指岭南的溪流。

②畲田:

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

③三更津吏报潮鸡:

《舆地志》说:

“移风县有鸡……每潮至则鸣,故称之‘潮鸡’。

”三更潮汛到来的时候,鸡就会叫,津吏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争分”写出了岭水分流的态势,“暗”字表现了桄榔椰叶的茂密。

B.颔联写诗人怕毒雾、蛇草,避沙虫、燕泥,写出了途中提心吊胆的情状。

C.颈联以五月收获稻米、三更时津吏就报潮汛到来表现了岭南人们的勤劳。

D.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末句“红槿花中越鸟啼”。

【答案】

1.C

2.①本句写红槿花开,越鸟在花丛中啼鸣,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岭南风景图。

②本句以乐景衬哀情。

景色越美,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意就更显得浓重。

③本句以景结情,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显得意犹未尽,耐人深思。

④本句视听结合,使画面充满立体感,生动形象。

(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手法的能力。

C.颈联两句的意思是“五月间岭南已经在收获稻米,三更潮汛到来的时候,鸡就会叫,津吏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

这两句并非在表现岭南人们的勤劳,而是在表现岭南与北方不同,并为尾联抒发诗人被谪贬瘴疠之地的深切思乡之情作铺垫。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的最后一句“红槿花中越鸟啼”是一句写景句,描写了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这是一幅典型艳丽的岭南风景图。

作者此处写岭南美景并非是为眼前景色所陶醉,而是写岭南的风物与自己北方的故乡的不同,此处表面上是写岭南美景,其实是以乐景衬哀情,景色越美,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意就更显得浓重。

同时,诗句中以视觉的“红花”和听觉的“鸟鸣”进行描写,视听结合,使所描写的画面立体形象,更有感染力。

最后,诗歌以描写景物结尾叫以景结情,此句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

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显得意犹未尽,耐人深思。

这一联是这首抒情诗的结穴之处,所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挚。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促织①

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②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

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

②放妻:

指妻子。

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

③天真:

这里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正面点明促织,叫声虽然十分细微,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以出旬“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B.颔联写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表现出不忍远离、常期相傍之意。

C.颈联写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

D.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歌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联想自然,音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心听之,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2.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运用了借代和对比(或反衬、衬托)的手法。

②诗人借物相形,抑彼而扬此,以“悲丝”“急管”代乐器演奏的音乐,这些悲急的音乐同促织的自然真切的呜声啼叫相比较,都无法让人达到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的效果。

③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凄苦孤独和远离家乡的羁旅愁苦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本诗并没有“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作者夜间听闻蟋蟀哀婉的叫声从而感秋,至而牵动了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羁旅愁怀。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尾联“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的意思是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以“悲丝”“急管”代乐器演奏的音乐,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同时,还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运用了对比手法,把悲急的音乐声同促织的自然真切的啼叫声对比,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凄苦孤独和远离家乡的羁旅愁苦之情。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宛陵①送李明府罢任归江州

来鹄②

菊花村晚雁来天,共把离觞向水边。

官满便寻垂钓侣,家贫已用卖琴钱。

浪生湓浦③千层雪,云起炉峰④一炷烟。

倘见吾乡旧知己,为言憔悴过年年。

注释:

①宛陵,古县名,治所在今天的安徽宣城;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江州,今江西九江;②来鹄,家贫,工诗,隐居山泽,举进士,屡试不第。

③湓浦,今龙开河,流经九江,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