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府海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7639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琼州府海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琼州府海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琼州府海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琼州府海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琼州府海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琼州府海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琼州府海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琼州府海口.docx

《琼州府海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琼州府海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琼州府海口.docx

琼州府海口

琼州府(海口)

琼州府:

繁,疲,难。

琼崖道治所。

东北距省治千八百一十里。

广一百五十二里,袤二百一十里。

北极高二十度一分。

京师偏西六度五分。

领州一,县七。

府及崖州在南海中,曰海南岛,中有五指山,绵亘数邑。

山南隶崖州,山北隶府。

环山中生黎,其外熟黎,又外各州县。

山峒深阻,黎、岐出没为患,光绪十五年,总督张之洞始开五指山道为大路十二:

东路三,西路三,南路、北路、东南路、东北路、西南路、西北路各一。

奥区荒徼,辟为坦途,人以为便。

琼州,商埠,咸丰八年英天津条约订开。

有琼海关。

琼山繁。

倚。

南:

琼山,县以是名。

北滨海。

海西南白石河即建江,自澄迈入,北屈而东,入定安。

又北入县东南,为南渡江,又北为北沙河,屈西北至白沙门入海。

县丞驻海口所城。

有水尾巡司。

感恩盐场。

澄迈简。

府西六十里。

迈山在南。

北滨海。

西南:

建江,一名新安江,自临高入,东南过黎母岭,右纳新田溪,入于琼山。

又澄江出东南独珠岭,西北流,至县治西,合九曲水,又西为东水港,入海。

稍阳水上源为南滚泉,北合沙地水,过石?

矍岭为石?

矍港,入海。

有澄迈巡司。

定安简。

府南八十里。

西南有五指山,一名黎母山,绵亘而东,为光螺岭。

又东为南闾岭,南远溪出焉。

北:

建江自琼山入,东合南远溪,过县治东北,潭览溪、仙客溪北流入焉,东北入于琼山为南渡江。

西南有万全河,出喃嘮峒,东南流,入乐会。

有太平巡司。

文昌难。

府东南百六十里。

北:

玉阳。

南:

紫贝山。

东北滨海。

海中有浮山,其下曰分洲洋。

南:

文昌溪,出县西白玉岭,东南流,右纳白石溪、白芒溪,屈东,平昌溪自西北来注之。

又南为清澜港,入海。

又南,白延溪,出八角山,东南为长岐港,入海。

又北,三江水,即罗汉溪,出抱虎岭,西北流,为铺前港,入海。

有铺前、青蓝二巡司。

有乐会盐场。

会同简。

府东南二百九十里。

东:

多异岭,滨海。

西:

龙角溪,源出西崖岭,东南至嘉积市为嘉积溪,黎盆溪西流合焉。

又东南为五湾溪水,入乐会。

乐会简。

府东南三百三十里。

西:

白石岭。

西南:

纵横岭。

东滨海。

西:

万全河自定安入,迤东流,屈而北,会太平水。

又东南,会五湾水,迳龙磨山,分流环县治,复合,又东过莲花峰,屈东南为博鼇港,入海。

又流马河,源出西南龙岩岭,东南入万县,与龙滚河合。

又东北复入县境,为嘉濂河。

又东北为九曲河,纳莲塘溪。

又东北会万全河入海。

临高疲。

府西南百八十里。

南:

那盆岭。

西:

毗耶山。

北滨海。

南:

大江即建江,自儋州入,北至腰背岭,西别出为县前江,屈东北流,至文澜村,为文澜水。

透滩水北流合焉,亦谓之迎恩水也。

又北为博铺港,入海。

其正渠,东北过白石岭入澄迈,有和舍巡司。

马袅盐场。

儋州要。

府西南三百里。

儋耳山在北,一名松林山,又名藤山。

西北滨海。

狮子山在海中。

东南建江,亦曰黎母江,西北过龙头岭,歧为二:

东出曰大江,东北入临高;西出曰北门江,一名伦江,西北流,至州治东北,屈而西,为新英港,新昌江自东南来注之,又西南入海。

东北有榕桥江,西南有沙沟江,皆西北流入海。

有薄沙巡司。

镇南司,废。

盐场曰兰馨。

早在汉代,海口即为珠崖郡玳瑁县的一部分,因其位于南渡江入海口处,故取名为海口。

考古资料证明,远古时代,海南岛与中原大陆原连一体,有如瓜架下的一个葫芦。

由于地壳断裂陷落,狭长地带下沉消失,形成琼州海峡,海南岛便与大陆分离,孤悬海外,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

其时,海口只是一片浅滩,据传说市中心的广场、东西湖是个无底潭洞,有五条小龙在潭中练身修道。

千年之后,五小龙身健道成,自觉潭小容身受束,于夏秋交接之日,掀潭水飞天,聚成五朵彩云,五龙腾云出潭,随彩云升空,俯瞰寻觅容身之所。

见神州大地日出处水面广阔无边之东、西、南、北海,加之长江、黄河流水滔滔,便知此乃天赐永久容身之理想水境。

五龙一斟酌,便降云入水,四龙分赴东西南北四海、一龙游向长江、黄河。

自此神州水境便有五龙镇据。

古人美称海口为“五龙入穴之地”大概由此传说所起。

龙去潭空,按此海口当是水域。

但天地造物自有精心,源于五指山区之滔滔南渡江并诸多溪流,年年将泥沙填入潭中,千年万代,从不停歇,直到填成现海口市这片地面。

古人说的“沧海桑田”,海口即是一例证,时有地理老先生断言,海口之形成,系聚百流之水,集八方轧之土,龙脉集结。

地阔水甜,必造人聪慧坦诚,福地长盛不衰。

在古文献中,自汉至唐代,南渡江入海地方未有“海口”地名记载。

在汉代,现海口地面属珠崖郡玳瑁县(现琼山市前身)地,隋代以后划为琼山县地。

到唐代,这里设白沙津(现海口市白沙门地方),为琼州城(今府城)的外滩,设有古渡驿站,是当时琼州与雷州海渡和贸易的港口。

南宋时,这里设海口浦,范围包括今天的海甸与海口市区。

浦,义为水边或河流入海之地。

可知海口地名出于南宋,用“浦”字表示其地境。

元代,海口浦便逐渐代替白沙津,成为海南渡海和物资进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

明洪武27年(1395年)开始筑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为所,称“海口所”或“海口区”。

相传在今海口市的得胜沙路一带,古称外沙。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倭寇入犯海口,海府地区军民予以反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得胜海贼于外沙,故得名“得胜沙”。

清咸丰年间据《天津条约》海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成为南洋群岛和大陆对外交通的道口。

清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海口海关,并在白沙门建港,对外贸易更形成发展。

由于侨民日增,商贾云集,海口日见繁盛。

民国初期的1912年起,海口所改称海口镇。

1926年脱离琼山县,开始建市。

1950年4月23日海口解放,同年6月正式设市。

1988年海南建省,定海口为省会市,升格为地级市。

琼山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琼 山,古名珠崖、琼州、京台、颜城。

早在汉朝时属珠崖郡玳瑁县地,因当地盛产玳瑁而得名。

隋朝时从玳瑁县东境设颜卢县。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颜卢为颜城,属崖州。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改颜城为舍城,从舍城分出一部分设置琼山县。

宋代按户口、资地条件等分为望、紧、上、中、下五等县,海南岛仅琼山属中等,其余的县均属下等。

现市政府驻地府城镇,即由琼州府驻地而得名.宋元明清以来称琼山县,1994年撤县建市。

唐至清朝,琼山县都是琼州府的所在地。

自明代琼州升格为府后至民国初年,琼山一直是海南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58年12月曾并入海口市,1959年11月恢复琼山县,1994年1月撤县设市,2002年10月海口市、琼山行政区划调整,2003年1月设立琼山区。

“琼山”一名的由来,据《方与纪要》载“府南十里有琼山,土石多白,似玉而润,县以此名。

”就是说,因境内白石都的地方有一座白石头琼山,而县名取为“琼山”。

琼山故事相传,唐代初年现琼山地属舍城,一天,舍城文武官员,趁日丽风和,骑马集结往城南郊游,不觉奔驰到一座风景秀丽的山上。

这山上遍布着洁白润滑的白石,长着许多翠绿的槟榔树。

山脚岩泉涓涓,农田平阔,碧波荡漾,山上山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绝妙的自然风光画卷,令人为之倾倒。

文武官员下马登山,文官即景吟诗作赋,武官穿山打猎。

他们走过蜿蜒的山道,来到一个小山庄,房舍全用白石建造,屋内石桌、石椅、石床等一应日常用具均白石所造,洁白如玉,村名叫“白石村”。

村里有20多户人家,人人心灵手巧,勤劳朴实,采本山之石雕制各种生活用具出卖,亦可说是小康日子。

文武官员进入此村,一个个为景所迷,游览观赏,流连忘返。

到了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旧制,建立新县。

在职的文武官员想起前年郊游白石山的奇遇,便纷纷提议,取城南白石山的白石洁润如玉的含义,取名琼山。

这个建议很快得到采纳,新建的县便取名为琼山县。

宋元明清和民国期间,琼山县建制一直不变,县府均设在府城镇。

 澄迈县建制历史悠久,是海南西汉时期三大历史名邑(即玳瑁、紫贝、苣中)之一,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置苟中县,县治美亭乡境内,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更名澄迈,县治老城墟,清代光绪壬辰年(公元1892年)县城迁往现在的金江镇,1950年4月,澄迈解放,1958年11月澄迈和临高合并,县名暂称金江县,1959年1月13日,又称澄迈县,1961年,与临高县分开,恢复澄迈县建制。

  澄迈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和中共澄迈县委的成立  1926年6月澄迈县第一个共产党基层组织--邓仲党支部在澄迈中学宣布成立。

陈垂斌任党支部书记,委员有陈垂斌、欧赤、王业熹、郭儒灏、林茂芳。

隶属中共琼崖地委领导,下辖5个党小组,邓仲支部成立后,立即着手开展党的工作,培养了一批学生、农民青年骨干,仅1926年6月-1927年4月间就发展了32名党员,并组织起学生军,成立革命同志会、农民协会、妇女解放协会等,组织群众打击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斗争。

在邓仲支部的领导下,澄迈县的革命势力开始发展和壮大起来,为成立中共澄迈县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6年8月琼崖特委员冯平在澄迈县太平乡塘北村育英小学召开澄迈县党员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共澄迈县委员会。

吴一清任县委书记,委员有吴一清、张昊远、李任栋。

下辖5个区委、52个党支部,全县共有党员300余名。

会议通过了中共地委宝堆会议精神,并根据这一精神对西路开展武装斗争作了部署。

县委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建立起革命武装--讨逆革命军(60多人枪)和农军,开展武装斗争,澄迈县讨逆革命军成为中共琼崖西路讨逆革命第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中共澄迈县委是澄迈人民革命的“中流砥柱”。

安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先民栖息繁衍,开始了以原始农牧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秦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汉属珠崖郡,宋并入琼山县。

元顺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将琼山南部及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包括五指山、黎母山)划为定安县属,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升为南建州,至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复设定安县。

文昌市历史悠久,据《琼州府志》记载,文昌市的前身是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置的紫贝县,属珠崖郡。

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汉元帝接受贾捐之建议撤销珠崖郡后,紫贝即成废县。

一直到隋朝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才在紫贝县故墟上设置武德县。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名为平昌县。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名为文昌市。

据清代所着《广东考古辑要》载:

“唐武德五年分珠崖郡,置平昌县。

贞观元年改曰文昌,以县南文昌江设名”。

文昌江即今文昌河。

看来,说文昌是以水命名是符合历史上命名习惯的。

自唐贞观元年改名后,文昌市建制并县名一直沿用。

1995年1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文昌县,设立文昌市(县级市)。

文昌市历代县府所在地均设在文城镇。

文城镇历史悠久,至今还保存着宋、元两代县衙旧址,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

而始具规模的城镇建设,是始于明代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

至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拆城墙,砌护河堤,并在“Y”形的文昌河两岸建成了便民街、三角街、竹行街、树东街和两个小码头。

解放后,城建规模逐年扩展,构成了一座具有南国水乡特色的“椰乡”和“椰乡”之城。

文城镇历来是文昌市教育事业的中心。

据县志记载,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知县梁健安将书院义学合为一,改名“至公书院”,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改名“蔚文书院”,为古代文昌的最高学府。

琼海有悠久的历史。

汉朝,属珠崖郡之玳瑁县,初元三年前属朱卢县,建武十九年改属珠崖县。

三国时属珠崖郡的朱卢县。

晋朝属合浦的玳瑁县。

南北朝宋、齐、梁陈先后分属越州、崖州、珠崖郡的朱卢、珠崖县。

隋朝属珠崖郡的颜卢县。

唐太宗贞观五年(633年)属容琼县,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容琼县改为乐会县,县治在南管村,又称黎黑村;五代时属琼州。

宋徽宗大观三年改属万安军,后复归琼州管辖。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19年)6月划乐会县西北部地区成立会同县,县治在永安都乌石(今大路镇境内),明、清两代乐会、会同属琼州府。

民国3年(1914年)5月会同县改为琼东县。

1950年4月27日琼东、乐会县解放,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管辖。

195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琼东、乐会、万宁三县合并为琼海县,建治嘉积镇。

1959年11月,万宁县复析出,但琼海县一直沿用至今。

1988年4月后属海南省管辖。

1992年11月6日,经省政府同意并报国务院批准,撤销琼海县,设立琼海市。

琼海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琼崖革命根据地中心,革命先驱杨善集、王文明在这里点燃了革命火种,为琼崖23年红旗不倒建树了功勋。

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支队女子特务连——红色娘子军就在这里诞生,战火硝烟把她染成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最悲壮最具传奇色彩的一面旗帜。

高,古名富罗、临机,早在秦时属象郡。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立珠崖、儋耳郡时属儋耳郡。

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并儋耳于珠崖,临高属于珠崖。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建县,因县治毗耶山,故名毗善县,属珠崖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毗善县改为富罗县,属儋州。

同年,撤富罗县,在今治东40里那虞都海滨之临机村设置临机(鸡)县。

显然,其县名称是以村名而得。

唐玄宗开元年(713年)更今名临高,宋朝时临高曾并入琼州。

南宋绍兴(1131--1162年)初迁于今治莫村。

民国时期,临高县隶属广东省琼崖行政公署,南区善后公署,海南特区行政公署。

临高县于1950年4月21日解放。

1958年11月30日临刘和澄迈合并为金江县。

1961年5月又从金江县分出。

儋州,古称“儋耳”。

据明《正德琼台志》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两郡。

这是海南岛上最早同时出现的行政建制。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郡为州,将“儋耳郡”改为“儋州”。

以后各朝代虽相继变更为昌化军、南宁军等,但明清仍沿用儋州。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称儋县。

1950年海南解放至1992年,儋县建制没有改变。

199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儋县,设立儋州市(县级市)。

儋州自建制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儋州古名“儋耳”,得名由来未见史料记载,而对“儋耳”一名之解释是有的。

据《汉书》云:

“儋耳者,大耳种也。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

“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

”《正德琼台志》引《异物志》说:

“儋耳之曰,镂其皮,上连耳匡,分为数支,状似鸡肠,累耳下垂。

”《儋县志》说的干脆,“其人耳长及肩。

”这种说法未免有夸张之嫌。

现代大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儋耳之名初见《吕氏春秋》”(见《儋州行》),但那时还没有作为行政建制。

郭沫若在《说儋耳》一文中说:

“儋耳可省言为儋,则耳殆助语,有音无义,故儋耳并非垂大之耳。

”儋州人杰地灵。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讲学明道,教化日兴,儋州“书声琅琅,弦歌回起”。

海内外名士接踵来儋州从师东坡。

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

此后,儋州人才辈出,名声远播。

儋州在海南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儋州人民吃苦耐劳,不畏强暴,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

早在明代弘治十四年(公元1051年),儋州七坊峒黎人符南蛇组织农民起义,1926年儋县就建立党组织。

1927年10月,儋县县委和临高县委组织农民军发动暴动,攻打伪政府所在地新州。

暴动胜利后,儋县成立临时政府。

1950年儋州为民冒着枪林弹雨为解放军渡海解放海南引路。

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群众爱好古典诗词,吟诗作对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儋州市府所在地那大镇,位于海南岛西部,儋州的东南隅,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代万历年间已设那大营。

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那大已成为西部交通要道,来往商贩较多。

据《儋县志》记载,1933年,那大已有商店600余间,为琼西交通和商业中心,居民来自四面八方。

儋州古称儋耳郡,是海南岛最早建于汉代的两个郡之一,悠长的历史使这里文化浓郁,名人辈出。

当年苏轼贬谪到昌化军,就是在这里蹲点,在此期间启蒙了海南教育,功不可没。

苏轼号“东坡居士”,1037~1101年被贬谪到海南,当时居住和讲学的场所原叫载酒堂,当年并没有现在这般规模与隆重。

东坡先生在海南谪居三年,在载酒堂开设学馆,讲授诗书,传播中原文化。

现在的“东坡书院”经元代扩建后成为历代儋州最高学府,后又经过明代重修,更为现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