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813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衡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衡中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

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试卷综析】

从整体上看,期中考试难度适中,但也不乏亮点命题。

仿照高考的试题模式,题型及分值均没有变化,角度也几近相同。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生需要对原文有整体理解并进行综合分析来回答问题,这种“理解原文——综合分析——整理概括”思路,可以说是答题的主要思路,所以语言概括仍是考查重点。

文言文仍然是传统的人物传记,从故事性的角度难度低于高考考过的论述类文言文。

出题模式和高考相似,分值分布也相似。

选择题部分仍属于常规题目,从题型上看没有变化。

文言实词题属于常规题型,除需要考生读懂文言材料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词储备。

文言虚词题仍在十八的虚词的考查范围,因此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其变化。

语句翻译错误选项本身有与文章内容有矛盾,所以通过文本阅读很容易选出。

文本理解有一定陷阱,偷换了故事的主人公,因此学生必须仔细阅读文本,才能辨别。

因此文言翻译一定会是高考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文言文的阅读不在致力于答题技巧,而更倾向于对文本的理解,这边要求考生真正掌握文言语法,真正学会阅读文言文。

断句题属于常规题目,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语法标志,难度不大。

诗歌鉴赏,从诗歌题目到诗句的字里行间无不在透露出文章主旨。

考生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前提下,对诗歌意境是主旨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正确选择。

默写要求考生注意字迹工整,不要因为字迹辨识度的问题而在此处丢分。

选择题整体难度较低,都是常规内容,形式没有太大变化,属于必拿的分数。

字音字形辨析为常规题型。

错误仍然出在一个字音和一个字形,考查内容也是常出现易错字音和字形,难度较低。

词义辨析难度不大,通过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成语运用出现的都是常规词汇,难度不大,学生需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病句题设置常规陷阱,但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六大常考病句类型,此题也可轻松选对答案。

语句衔接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仔细辨识句语句之间的前后文关系才能正确排序,所以面对语序题,学生必须静下心来仔细阅读。

作文是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能很好的考查学生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能力,体裁不限,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学生写起来顺手。

第1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

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

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

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

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

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

科举制所造成的社

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

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

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

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

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

”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

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

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

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

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

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

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

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

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

”“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

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

……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

”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

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A.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

A解析:

理解“自主性”的内涵,参照本段前半段即可得出答案。

【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出现贯穿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

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范围失当等问题。

2.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

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B.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C.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D.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

D解析:

城市文人雅士不会给中国农村文化造成文化断裂。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3.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

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C.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

C解析:

A错在“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根据在于“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B“釜底抽薪”指的是文化断裂;D绝对化,最后一段“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

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题文】二、古诗文阅读(36分)

【题文】J0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傅潜,冀州衡水人。

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

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

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

又从征范阳,先至涿州,与契丹战,生擒五百余人。

翌日,上过其所,见积尸及所遗器仗,嘉叹之。

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侯。

上对枢密言:

“潜从行有劳,赏薄。

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数月召还。

咸平二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

契丹大入,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咸自置铁、铁棰,争欲奋击。

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

朝廷屡间道遣使,督其出师,会诸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亦屡促之,皆不听。

廷召等怒,因诟潜曰:

“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

”潜不能答。

都钤辖张昭允又屡劝潜,潜笑曰:

“贼势如此,吾与之角,适挫吾锐气尔。

”然不得已,分骑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于高阳关逆击之,仍许出兵为援。

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

及车驾将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领前军赴镇、定与潜会。

潜卒逗遛不发,致敌骑犯德、棣,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

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

上由是大怒,乃遣高琼单骑即军中代之,令潜诣行在。

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

百官议法当斩,从驾群臣多上封请诛之。

上贷其死,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

潜子内殿崇班从范,亦削籍随父流所,仍籍没其赀产。

五年,会赦,徙汝州。

景德初,起为本州团练副使,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

大中祥符四年,车驾西巡至洛,因令从驾还京,迁左监门大将军,还其宅。

久之,判左金吾街仗。

天禧元年,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再中流矢再:

B.枣殿前左班隶:

隶属

C.译挫吾锐气尔适:

到,往

D.师雄,擢为内殿直都虞侯旋:

胜利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

B解析:

A.再:

再次人。

C.适:

恰巧,正是。

D.旋:

回,还。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

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5·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

B.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

C.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

D.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

B解析:

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

【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潜随驾征范阳,与契丹交战有功,得到了升迁,但太宗认为傅潜功劳很大,对他的奖赏不够。

B.契丹入侵,傅潜不顾朝廷的命令和部下的请战,始终不愿意出兵。

C.傅潜被高琼取代后,回到朝廷就被交给御史府,钱若水一个晚上就判罪定案了。

D.傅潜被流放房州,他的儿子也被削去官职随父流放,他们的资产全都被没收。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

C解析:

傅潜被高琼取代后,到了皇帝御驾亲征的暂居之地,而非“朝廷”。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

(4分)

(2)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

(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

(1)傅潜胆怯软弱毫无计策,闭门自守,将士们有请战的,他就恶语相加。

(2)(他)到达后,就将其交付御史府,命令钱若水统一审查核实罪状,一个晚上判罪定案。

解析:

(1)方略、定语后置、丑言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补充主语、下、同、劾按、狱具各1分,句意1分,共6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傅潜,冀州衡水人。

年轻时事奉州将张廷翰。

太宗在王府时,将其召到身边予以安置。

太宗即位,傅潜隶属於殿前左班,三次升迁为东西班指挥使。

出征太原时,一天之内,两次被流箭所中。

又随从征讨范阳,先行到达涿州,与契丹交战,生擒其五百余人。

第二天,皇帝路过此地,见到遍地都是堆积的尸体和遗弃的器仗,不禁为之赞叹。

回师之后,擢升为内殿直都虞候。

皇帝对枢密说:

“傅潜随行出征多有功劳,奖赏不够。

”又加封马步都军头、兼罗州刺史,改任捧日右厢都指挥使、兼富州团练使,迁任曰骑、天武左右厢都指挥使,兼云州防御使。

真宗即位后,傅潜兼忠武军节度使,数月后被召回。

咸平二年,又出任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

契丹大举入侵,边境城堡全部疾速传送告急文书,傅潜部下共有八万步兵骑兵,全都自置铁檛、铁棰,争相想要奋力出击。

傅潜胆怯软弱胸无韬略,闭门自守,将士们有请战的,则被他恶语相加。

不久,契丹攻陷狼山寨,倾其全部精锐攻打威虏,进犯宁边军及祁、赵,担任巡逻突击的骑兵出兵邢、洺,镇、定路不能通行超过一个月之久。

朝廷多次从小路派遣使臣,督促他出兵,会同各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也多次催促他,傅潜一概不听。

范廷召等人发怒,就羞辱他说:

“您怯懦得还不如一个老太婆呢。

”傅潜无言以答。

都钤辖张昭允又屡次劝说傅潜,傅潜笑着说:

“贼兵势力如此强大,我与之较量,只不过是挫我的锐气而已。

”然而不得已,分派骑兵八千、步兵两千交给范廷召等人,在高阳关迎击契丹,并许诺出兵支援。

及范廷召等人与契丹浴血奋战而傅潜却没有来到,康保裔于是战死。

等到皇帝将要亲征,又命令石保吉、上官正从大名率领前军奔赴镇、定与傅潜会合。

傅潜始终故意拖延按兵不动,致使敌人骑兵进犯德、棣,渡过黄河直奔淄、齐,劫掠百姓,焚烧房屋。

皇帝停驻大名而边境的捷报不到,且诸将多次请求增兵,傅潜就是不予发兵;有作战得胜者,傅潜又压制他们不予上奏。

皇帝由此而大怒,就派高琼单骑到军中取代他,命令傅潜前往皇帝所在地。

到达后,则将其交付御史府,命令钱若水统一审查核实罪状,一个晚上判罪定案。

百官斟酌法度当判斩首,随驾群臣多呈进缄封好的奏章请求诛杀他,皇帝赦免其死罪,下诏书削夺傅潜所有的官职爵位,连同其家属长期流放到房州。

其子内殿崇班傅从范,也被削去官籍随父流放房州,并没收所有资产。

咸平五年,恰好遇赦,迁徙汝州。

景德初年,起用为本州团练副使,改任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

大中祥符四年,皇帝西巡到洛,于是令其随驾回京,升为左监门大将军,归还其宅第。

长久以后,兼左金吾街仗。

天禧元年,去世。

【题文】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题文】K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

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

水调歌。

8.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

①第一句写孤舟、微月和枫林,交代了时令环境;②用孤舟、微月和枫林三个意象构成凄清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解析:

前两条各大2分,最后一条1分。

【思路点拨】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9.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

(6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细节描写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

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

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

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

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

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

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每条2分)

【思路点拨】细节描写,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诗词鉴赏】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

“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

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

“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分付”即发付,安排意。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

“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

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

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

“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

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

“‘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

所谓“解不出”。

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

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

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

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

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

“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

“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

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

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

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

“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

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

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

“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

说泪如雨,语亦平常。

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

”(黄生评)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题文】(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题文】L010.补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6分,每题1分)

(1)曾子日: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学而》)

(2)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三峡》)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陛下亦宜自谋,,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出师表》)

(5)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小石潭记》)

(6)策之不以其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