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82217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docx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

新编教育管理学课后题解析

1、管理活动的意义

1。

管理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转,并最终完成组织任务的根本条件,缺乏管理的组织只不过是一盘散沙;

2。

提高工作绩效最主要的手段;

3.提高士气,维护组织生存;

4.使组织成员职责分明,减少推诿;

5。

组织机构内部信息更加通畅;

6。

能够较合理分配社会资源;

7.可以缓解组织中的矛盾冲突,维持组织稳定等。

2、管理活动的特性

1。

管理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

管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位的。

3。

管理活动就整体而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短暂的、暂时性的动作.

4.管理活动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3、教育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的比较

1.相同点:

a。

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b。

对象都是人、财、物、事、时间、空间等;

c。

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d。

管理方式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等。

2.不同点:

a。

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难于定论和把握。

b。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导致教育管理很多方面难以量化,并直接影响评判标准.

c.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涉及伦理、道德、价值观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教育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

d。

教育系统中,教学专业化导致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学专业人员之间容易出现矛盾冲突现象.

e.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其他管理工作的业绩评价复杂多,因为其中的影响因素太多,管理者在主观上往往无法控制。

f.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

4、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管理学以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管理规律为研究对象。

其中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核心。

5、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教育管理学总论、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教育政策和法律、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管理、教育实务管理(上)、(下)。

6、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7、我国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

一、稷下学宫:

古代教育管理实践的典范

二、《学记》:

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三、先秦诸子的管理思想

四、隋唐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管理

五、宋代教育家朱熹的教育管理思想:

六、书院的教育管理实践

七、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管理

八、近代教育督导制度的创设

九、蔡元培的教育管理思想

十、陶行知的教育管理实践

8、西方国家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

一、古希腊:

西方教育的起点

二、古代贤哲的教育管理思想(古希腊时期、古罗马时期)

三、人文主义教育: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四、夸美纽斯的教育管理观

五、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

六、杜威及其实验学校的管理实践

七、欧美新教育运动中的学校管理

9、古典管理理论基本主张:

(1)把提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

(2)分工和专业化。

(3)统一指挥.

(4)工作标准化。

(5)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

(6)看中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

(7)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

(8)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

10、古典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影响:

1、启示:

教育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

2、问题:

①它针对工厂企业的管理提出来的,完全照搬到学校管理会有较多局限性;

②它所推崇的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中不完全适用

③过于强调外部控制手段的重要性,忽视人生理和心理需要,不能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

11、行为科学:

教育管理学从经验走向科学

行为科学运用心理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探讨人的行为问题。

<古典管理理论只重视组织的结构与科学的管理;人际关系理论只注重组织中的人;行为科学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前两种理论的偏颇,力求实现管理过程中实现组织和人的统一、协调和平衡.>

1、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

第一位将行政和行为科学加以关联的人,最早运用行为科学方法研究组织问题的人,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

强调组织是一个内外协作、平衡的社会系统。

2、西蒙的决策理论

当代行政学的代表人物,决策理论的创立者。

阐述了决策的意义、类型和过程,并对组织决策的合理性问题作了深刻分析.主张以行政行为的研究替代行政学的传统研究方式.在组织决策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3、领导行为的研究

①领导行为描述问卷;②“以员工为导向”和“以生产为导向”两维层面理论;③“管理方格理论";④菲德勒的“权变理论”;⑤“情景领导理论”;⑥豪斯“路径——目标理论”等。

4、激励理论

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②麦格雷格的“X理论、Y理论”;③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④弗鲁姆“期望理论”;⑤亚当斯“公平理论”;⑥“超Y理论”等。

12、行为科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从理论角度来说,20c50年代以前教育管理的理论要么属抽象哲学思辨,要么是单纯的经验总结;50年代中期后,在行为科学影响启发下,教育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化工作,研究者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大量理论,充实了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是教育管理的“理论运动”和科学化运动时期。

(2)在研究方法上,行为科学出现以前教育管理研究主流属“根据常识的价值判断”,实证研究虽然有但不被重视。

行为科学基本的手段是实证研究<包括编制问卷、访谈调查、实地观察、个案分析等〉,研究手段大量运用到教育管理领域,使得教育管理研究更为严谨和科学.

(3)在学科建设方面,由于采用行为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极大改变,科学成分大大增强,学科体系也日趋严密和完善。

13、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重视事实问题,更重视价值问题

(2)提倡人本主义,而非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

(3)持有女性主义教育管理主张。

14、教育管理体制含义

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或可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与工作制度的总称.

15、、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

(1)领导和指挥的功能

(2)权利分配的功能(3)分工协作的功能(4)提高效率的功能。

16、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

·划分依据:

中央和地方关于教育管理权责的分配关系。

·含义:

A.中央集权制:

社会公共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服从和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统治。

〈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管理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实施中央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指令为己任.><美国〉

B。

地方分权制:

国家管理教育的权责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执掌,以地方自主管理为主的制度。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教育管理上有各自的权责范围,维持一种相对独立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呈现一种平行的管理体制。

>〈法国>

·利弊:

A.中央集权制:

利:

①利于统一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从而制定统一的教育发展规划;

②利于中央调节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强对落后地区教育事业扶持和帮助;

③促进教育标准的统一,各地根据统一的标准评估和检查教育发展状况.

弊:

①不顾地方特点强求一致,不利于因地制宜;

②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教育积极性和责任感;

③地方缺少自主权,客观上使得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僵化,缺少灵活性,降低了教育管理的效率。

B.地方分权制:

利:

①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管理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②利于充分发挥地方发展教育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利于地方及时处理有关教育问题,避免出现是事情是中央,提高效率;

④促使中央集中精力更有效履行宏观管理职能.

弊:

①不易在教育领域统一政令、统一标准、统筹规划、统筹兼顾;

②容易造成教育不平衡发展;

③各地自主行政,中央调控能力减弱,不利于组织地方之间的协作.

·注意:

(1)两种体制有其产生的客观历史文化基础;〈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是实行中央集权式还是地方分权制,有其产生、形成、运作的客观基础,是该国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所造成的〉

(2)两种体制各有利弊,难断言孰优孰劣;〈对这两类教育管理体制的利弊不可偏执一段,不可因为一定时期某些改革的需要过度推崇某一而贬斥另一种〉

(3)教育管理体制并不能解决教育领域的所有教育问题.<更多影响国家教育制度、政策及管理层面的事务,对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从改进课堂教学入手.>

17、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

①1978年,修订颁发《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规定全日制小学&中学由县(市属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小学&中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管理。

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

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原则<大政方针和公关规划中央决定,具体教育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利都交给地方>。

③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的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期管理的制度。

由此,“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管理的基本制度。

〈强调地方对发展基础教育的权责>

18、组织的含义

①静态上看,组织就是社会集团,是一个集团内各种关系系统的总和;

②动态上看,组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构成模式,是人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彼此分工合作、相互影响的活动系统。

③生态学上看,组织有事一个有着生命活力的生长体,随着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演变而不断进行自动调整,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19、组织的功能

(1)实现组织机构的目标

(2)满足成员物质和精神的需要(3)确定每个成员的位置(4)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结构。

20、教育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

(1)依法组建和按需设立的原则

(2)完整统一和合理分权的原则(3)精简机构和事权对应的原则;(4)适应变革和自我完善的原则

21、学校行政组织机构的架构模式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水平和办学条件存在差异,加上中学、小学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学校机构设立形式不可能千篇一律。

表现在:

(1)并非所有中学都设有政教处;〈没有设有政教处的学校的德育工作由教导处统筹管理>

(2)绝大部分的小学不设政教处;

(3)有些民办学校存在特殊架构;〈eg.在校长办公室上层设有校董会,校董会为学校最高的权力机构,对学校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由校长执行〉

(4)有些学校不设传统的“两处"或“三处",该设有关的委员会,通过委员会直接领导想换职能部门;〈eg。

教学委员会、后勤委员会等>

(5)一些学校设有教育科研室<越来越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而设,统筹协调全校教育科研工作〉、心理健康咨询室;

(6)一些学校特设国际交流部;〈为开展师生的国际交流工作>

(7)校办工厂(或校办商店、校办农场).<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而成立>

22、教育政策的社会制约基础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3)教育因素.

23、教育政策制定的三种模式:

A.理性模式:

理性模式是指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金丝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

B。

渐进模式:

指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C.团体模式:

又称为政治协商模式,指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

24、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的关系

1、教育管理的政策导向<指导约束;导向作用的大致体现〉

2、教育管理实践检验和完善教育政策〈检验完善;八项成就>

25、教育立法的意义

(1)通过教育立法确立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2)通过教育立法协调教育系统的内外部关系,有效进行教育管理

(3)通过教育立法明确教育关系主体的法律权利与义务,规范教育行为

26、教育行政行为的形式

(1)教育行政立法

(2)制定其他规范性教育文件(3)教育行政监督检查

(4)教育行政许可(5)教育行政处罚(6)教育行政强制执行

27、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根据我国《教育法》第28条对学校权利做出以下规定:

>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

〈我国《教育法》第29条规定的学校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28、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享有如下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应履行以下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学生的而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9、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1)受教育权利是一项基本权利

(2)受教育者的法律权利和义务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教育法》规定学生的权利:

①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义务:

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中小学生多为未成年人,对中小学生的管理要注意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征,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

30、教育领导者的角色

(1)组织发展的导引者

(2)组织运行的指挥者(3)组织沟通的促进者。

32、教育领导者在教职工参与决策程度上,把握以下三个原则至关重要:

(1)相关原则;

(2)能力原则;(3)权限原则.

33、校长职级制的意义:

(1)充分调动了校长的积极性,增强了校长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增强了校政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意识;

(3)建立了比较公正的评价校长的标准和机制;

(4)促进了校长队伍的合理流动和校级领导班子的优化组合;

(5)形成了与我国当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校长管理制度。

34、教师管理的基本功能

(1)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3)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

35、教师管理的基本特点

A.

(1)对教师的日常管理体现灵活性特点;

(2)在教师管理的过程中体现参与性特点;

(3)在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上体现重精神轻物质的特点。

B。

(1)在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一般以柔性管理为主;

(2)在权力管理和参与管理上,一般以参与管理为主;

(3)在定量和定性管理上,一般以定性管理为主。

36、教师评价中的三对关系

(1)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2)定量与定性的关系;(3)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37、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

(1)制度保障;

(2)资源保障;(3)文化保障。

38、教师群体激励

·教师激励的基本目的:

为了调动教师积极性,改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加速实现学校预定的办学目标。

·群体激励必要性:

由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由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承担,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改善以及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也是以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为基础的。

·注意:

群体激励作为教师激励的着重点并不意味着搞平均主义,也不主张平均分摊教育资源,而是要在考虑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以有限的资源投入,换取最大的激励效应。

群体激励的基本原则:

既考虑全面,又突出重点.〈eg.我国各级政府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积极推出骨干教师制度>

39、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它是学校教务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计划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旨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过程。

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

40、各具特色的学生管理

·英国的学舍制:

对小学的学生管理较简单,教师课内是任课教师,课外是学生辅导员,负责照看学生。

对中学的学生管理通常采用学舍制和学级制。

·日本的生活指导:

学生管理的许多内容通过生活指导完成。

·美国的家长参与:

美国教育行政机构是地方分权,地方和学校负担学生管理的大部分责任.在学校层面上,对学生管理主要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家长的参与实现。

近年来美国加强了家长合作,以求达到有效管理学生目的。

·法国的教师监护制度:

自1983年起,法国部分初中开始进行教师监护制度的试点,随后逐步全国推行。

41、心理健康教育:

(1)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3)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

42、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

组织管理中,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

〈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是组织管理的重要追求目标〉

(1)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的意义:

①学生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

②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③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

④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

(2)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的途径:

一般先由学校或教师向学生统一提出要求,并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观念,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养成执行集体组织要求的习惯,逐步地转化为约束自我行为的规范,最终形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的自组织、自适应系统.

43、课程管理:

就是对课程政策、课程方案、课程制度、课程实施等作出一定规定.

44、教学管理:

是学校教学行政人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控制教学工作,以求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45、课程管理的意义

(1)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可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现提供组织上、制度上的保证;

(2)通过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来加强课程管理,可以使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所急需的经费、设备、师资、教材等必要的条件发挥最大效益;

(3)有力促进课程系统的顺利进行。

46、教学管理的意义:

(1)它是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

(2)有助于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3)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展提高;(4)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5)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质量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47、课程管理的内容:

(1)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对课程建设的指导性作用;

(2)组织并领导专门的课程委员会或专家工作小组进行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起草有关课程文件;在此基础上,组织专门的课程审议机构,审议已起草的课程文件;

(3)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颁布审定的课程文件,作为有关机构/人员编制教材的依据;

(4)实行教科书国定制的国家,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组建和部署有关团体或人员编写统一的教科书;实行教科书审定制的国家,由地方教育部门、学术研究机关,以及专门的研究人员,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文件各自编写教科书;

(5)组织、领导课程教材审定(审查)机构对统一编写的教科书或分散编写的教科书进行审查、审定;

(6)向各级学校颁布经审定通过的教科书,供学校采用或选用;

(7)监督和检查学校实施课程计划、执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及使用教科书的情况;并组织专门人员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已有的课程方案。

48、教学管理的内容: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

(2)建立和维护教学为主的工作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3)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4)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不断促进教学的科学化。

49、教学组织形式及其发展

·含义: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时间和空间应怎样有效地教育控制和利用的问题。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所有课程、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原则等,最终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得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受到一些条件制约,不可随心设计〉

·分类:

(1)个别教学制;

(2)班级教学制;

(3)导生制(又称倍尔——兰喀斯特制);

(4)“新教育运动"中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

(5)小班化教学;

(6)“走班制”分层教学;

(7)远程教学。

50、德育管理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一般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其中德育渗透于各育之中,贯穿于各育始终,决定者诸育的本质,既为其他诸育提供方向,也为其他诸育提供动力.也就是说,学校中一切活动都应当有德育的意义,德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

51、德育队伍建设四方面:

(1)思想建设;

(2)组织建设;(3)培训提高;(4)考核评定。

52、德育评估的定性与定量

只有定量和定性有机结合,才能对德育活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53、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卫生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有效地完成学校育人的目标。

54、学校体育卫生管理原则

(1)体育与卫生相结合

(2)体育卫生活动与品德、智力发展并重(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4)普及为主(5)因地制宜地安排活动内容。

55、加强体育卫生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1)体育教研组的岗位职责

(2)卫生室的岗位职责(3)体育教师的岗位职责(4)卫生教师的岗位职责(5)班主任的岗位职责(6)科任教师的岗位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