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82220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选择题

1.史载,“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丞相所请,靡有不听。

”材料所记载的现象出现在(  )

A.西汉初期B.西汉武帝以后

C.北宋初期D.明朝初期

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国”指的是西汉的王国,王国议政时,皇帝都亲临,说明当时王国势力之盛,这是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结果。

答案:

A

2.《中华文摘》第一期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

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规划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

由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到唐末,地方行政划分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在两级制和三级制之间反复变动,这体现了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答案:

B

3.《隋书·杨尚希传》记载: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

……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

B.官吏的委任超越编制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D.官民之比畸形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可知,隋朝郡县设置出现了“十羊九牧”的局面,造成机构臃肿、财政支出过多、人浮于事等弊端,究其根源在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答案:

C

4.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  )

A.使中央与地方官员相互制约

B.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

C.利于皇帝集权和政令的贯彻执行

D.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官员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答案:

C

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平民社会,穷苦子弟……也可跃登上第”可知,平民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后也可以提高社会、政治地位。

答案:

B

6.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载: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

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另有皇帝的命令)不治本司事。

”这说明宋朝(  )

A.正官仅用以表示官员等级

B.政权运作因袭唐制

C.机构重叠官员职责不明确

D.相互牵制加强集权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反映了宋代官员设置多设用唐代名号、品秩,但官员无专职,正官“不治本司事”,说明正官只是表示官员的等级。

答案:

A

7.南宋何澹《龙泉县志》:

“近境有剑池湖,世传欧冶子于此铸剑,其中一号龙渊。

”龙泉原名龙渊,因剑而得名,唐时因避高祖李渊讳,改名龙泉。

改名体现了(  )

A.维护皇权的独尊B.借皇帝名号宣传

C.宗法观念的影响D.神化皇权的需要

解析:

本题考查皇权的强化,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对皇帝名号的避讳体现了皇权的独尊,故选A项。

材料体现不出宗法观念的影响,也不能反映出对皇权的神化,更无法体现借助皇帝名号宣传,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8.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②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③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意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①体现的是春秋战国及之前的世卿世禄制度;②体现的是西汉实行的察举制;③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九品中正制;④体现的是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科举制。

答案:

A

9.元朝赵天麟说:

“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解析:

本题考查行省制,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表明行省各级官员是有所分工并互相配合和牵制的。

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答案:

B

10.文渊阁是阁臣入值办事之所,并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

明成祖时,成为臣僚们进出最为频繁的地方。

这表明(  )

A.皇帝和大臣们的关系变得亲近

B.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到君主手中

C.中枢权力由武将转到文官手里

D.太监掌握的权力超过朝臣的权力

解析:

明成祖时,选用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六部官署逐渐冷清,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通过这些措施使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答案:

B

11.“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

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

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

”这表明军机处(  )

A.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B.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

C.军机大臣掌握实权

D.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可以判断A符合,C错误,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①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②③

解析: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黄宗羲在材料中论述了古代中央政治制度中相互牵制情况。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分割和限制了丞相权力;宋代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设“通判”一职,①②符合题意。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没有体现“权力牵制”,排除③;清朝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与材料也不符,排除④。

答案:

A

13.“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材料反映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汉的郡国制

C.唐朝的藩镇  D.元代的行省制

解析:

选B 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郡县与封国犬牙交错,材料信息“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正好符合汉初情形,可以判断B为正确选项。

14.顾炎武《日知录》指出:

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

而宋代以来,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这是因为(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来国力转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颠峰,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来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解析:

选D 材料反映了唐宋地方州县所修城郭、街道和官署的差异,这事实上是唐宋地方权力尤其是财权差异带来的,宋以来地方设置转运使,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导致地方无钱可用,自然“城郭、街道和官署”就相对简陋了。

15.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解析:

选D 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

16.有学者对汉代有过这样的论述:

“刘邦的后继者汉武帝使中国的新文官制度有了一种确定的形式。

……从周代的旧封建秩序向汉代的新官僚体制的转变进行得十分顺利——在不知不觉中……旧学说获得了新解释。

”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汉代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

B.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

C.儒学的变化适应了新体制

D.察举制巩固了新文官制度

解析:

选B 由所学知识可知,在承秦制的基础上,汉代对秦代确立的官僚体制进行完善,故A正确;汉代太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且“根本”一词太绝对,故B错误;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故C正确;察举制根据才学和品行选拔人才,它巩固了新文官制度,故D正确。

17.司马光在评论古代中枢权力演变时写道:

“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

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西汉公卿稍以失职矣。

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

……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

东晋以来,天子以待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

”据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西汉丞相为百官之首,大权在握

B.东汉的尚书逐渐侵夺公卿权力

C.曹魏时,中书的权力开始超越尚书

D.东晋以后,门下分割中书的权力

解析:

选C 由“西汉以丞相总百官……汉公卿稍以失职矣”不难看出A、B叙述正确;由“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可知D叙述正确。

曹魏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只是说明中书与尚书分工不同并没有体现出中书权力超越尚书,故答案为C。

18.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

擢才而居,委任实重。

诏敕如有不便,皆须执论。

比来唯觉阿旨顺情,唯唯相尚,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

”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

A.匡正皇帝的过失  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

C.替皇帝草拟政令  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

解析:

选A “诏敕”是指帝王的命令。

由材料可知,中书门下可以对皇帝的“诏敕”进行讨伦,并指出不妥当的地方。

故选项A正确。

19.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  )

 

A.兵部  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

解析:

选B 题眼是唐末以后的军事组织。

兵部三省六部制就有,枢密院是宋代分割宰相军权的组织。

故正确答案为B。

20.据《晋书》记载:

“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威,犹有乡论余风。

”另据《宋史》记载,“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借世资,用相陵驾。

”两则材料对九品中正制评价的相同点是(  )

A.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该制度选官用人只重门第

C.该制度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该制度具有封闭性、凝固性

解析:

选A 从第一则材料“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说明九品中正制不拘爵位;第二则材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说明九品中正制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由此可见,两则材料共同点是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21.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认为: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及,夫固无如之何。

”为解决“前此选举”所带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了(  )

A.科举制  B.察举制

C.征召制  D.九品中正制

解析:

选A 这句话的意思是选官不是根据才能而是根据品评官的评定。

结合所学知识,为解决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在一起,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2.《明史》记载:

“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解析:

选C 虽然材料提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但内阁仍是个侍从(顾问)机构,国家的决策大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B、D。

材料反映了内阁权力和地位的日益提高,故答案为C。

23.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解析:

选B 皇帝指令亲近大臣刺探政治动向、经济状况,从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中央政府部门的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南书房的设立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平定西北少数民族的叛乱,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故答案为B项。

24.“(清代)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

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渭之‘封柜’也”。

这说明军机处实质上(  )

A.防止了大臣专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取代了内阁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

解析:

选B 材料信息反映了清代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

这种保密制度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25.右图是古代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这位官员可能生活在(  )

A.西周B.战国

C.秦朝D.西汉

解析:

西汉年间刺史是监察官员,东汉刺史权力逐渐扩大,不但掌握监察权还掌握汗政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答案:

D

26.《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

“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

”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实现了中央集权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

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解析:

宋太祖时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地方只留一小部分,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减小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答案:

D

27.“(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解析:

行省上属中书省,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可知A项是不正确的;C项材料中没有表述出其含义;D项也是错误的,故正确选项为B项。

答案:

B

训练点2  君主专制的演变

28.《通典》记载:

“(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金史》记载:

“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上述材料说明(  )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解析:

汉代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执行,其地位仅次于丞相。

唐代御史台负责监察。

元朝规定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由此可知D项正确。

答案:

D

29.某同学读《元史》时对一位理财专家阿合马产生了兴趣,他了解到阿合马曾供职于中书省,中书省相当于唐代的(  )

A.中书省B.尚书省

C.门下省D.户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

元代的中书省是中央行政机关,唐代的尚书省执行中央政令与之类似。

答案:

B

30.有位学者指出:

“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职权,起用位卑权重的近臣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殿阁大学士,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宋代分割宰相财权的是三司使。

答案:

C

训练点3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31.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

大臣主张:

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

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长久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所以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

这件事最有可能发生在(  )

A.秦、汉B.南北朝

C.宋、元D.明、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材料中皇帝提出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世家,这与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有关。

答案:

B

32.“(唐朝科举制)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兵,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

①唐朝科举考试有资格限制

②唐朝科举考试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③统治者重农抑商的观念

④唐朝科举考试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刑家之子、工商殊类”表明唐朝的科举考试有一定的资格限制,也反映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观念,但并不是以门第出身为标准的,因为唐朝科举制允许有才能的下层知识分子参加考试。

因此,本题只要排除了②,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

C

训练点4  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

33.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

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

这一现象发生在(  )

A.秦朝B.唐朝

C.宋朝D.明朝

解析:

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到皇帝直接掌管六部,这是在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出现的现象。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34.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深受毛泽东盛誉的中国古代政治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载:

“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

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弱小云。

 

材料二 唐太宗曰: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是门下当行驳正。

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

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材料三 宋太祖曾直言不讳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

“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算的。

”说明宋代君主独裁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在地方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一措施产生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在中央实行的制度,说明门下省的突出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太祖是如何分割宰相权力的?

解析:

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1)问根据材料一中“私恩裂地”、“汉有厚恩”等可联系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然后结合“诸侯地稍自分弱小”分析其影响。

(2)问根据材料二中“中书”、“门下”等说明当时实行三省六部制,然后结合“检察”、“驳正”等信息概括门下省的突出作用。

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出北宋分割相权的举措,注意语言简练。

答案:

(1)措施:

颁布推恩令。

历史影响:

王国越来越小,威胁中央政权的局面逐渐消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制度:

三省六部制。

突出作用:

门下省具有封驳职权,能减少皇帝决策之失误,有利于君臣及各部门长官集思广益,共商国策。

(3)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35.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权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

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

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三,谈谈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3)根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

答案:

(1)经济:

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

政治:

地主阶级日益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3)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4)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36.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佗名。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