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82941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docx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

行政管理知识要点

第1章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学

1.行政管理学最早诞生于美国。

2.1887年威尔逊发表了《行政研究》一文,被公认为行政学研究先河的先驱者。

3.1900年,古德诺出版《政治与行政》一书,创立“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他被称为“行政学之父”。

4.1926年怀特出版的《行政学导论》,对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内容作了论述,视为行政学正式问世的标志(即标志着行政学科的基本形成)。

5.行政管理学发展趋势:

研究领域拓宽和加深;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更结合实际;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和交流扩大。

6.我国行政管理的主体是:

国务院和省、市、县、乡(镇)各级地方人民政府。

7.我国行政管理的客体是:

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8.行政管理学特性:

阶级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独立性和综合性(广泛性)的统一。

9.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引进中国。

10.行政管理的二重性:

一般性、科学性与特殊性、阶级性(政治性)。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学的基本理论依据是:

行政管理的二重性原理。

12.“管理就是服务”,行政管理的最大特性在于公共性,为人民服务是行政管理的终极目标。

13.行政管理活动属于:

执行性活动。

14.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科学管理时期、行为科学时期、现代管理时期。

15.西方行政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即行政学成长阶段,也称为行为科学时期。

16.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引入的市场化方法包括:

委托——代理、伙伴协作、绩效评定、合同承包。

17.我国最高行政机关是:

国务院

18.《行政研究》对行政学发展的突出贡献有:

(1)提出了从行政学角度来研究政府;

(2)开创了行政学研究之先河;(3)研究了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与区别。

19.怀特在《行政学导论》中将行政学研究归纳为四个部分:

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

20.学习与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方法:

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

21.行政学研究方法的演变过程:

从演绎研究到归纳研究、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从单学科研究到跨学科研究。

22.行政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行政管理的过程、行政管理的学科规律以及演变历史、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立法、行政文化、行政道德、行政主体等。

23.美国学者戴维.H.罗森布鲁姆提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途径是:

管理途径、政治途径、法律途径。

第2章行政环境

1.国体直接决定着行政系统的基本性质。

2.政体规定了行政系统的具体形式和地位。

3.政党制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

4.德国社会科学家韦伯认为,政府合法性主要有三个来源:

基于领袖人物的魅力,基于传统习俗,基于法理权威。

5.行政组织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是:

社会环境。

6.行政组织外部环境中最基本的方面是:

经济环境。

7.行政组织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最深层环境是:

经济环境。

8.一个国家中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是:

国体。

9.血统论认为行政组织首脑的权力来自世袭。

10.唯意志论认为行政组织首脑的权力来自超人的意志。

11.法治论认为行政组织首脑的权力来自人民委托。

12.行政组织运行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

13.行政组织理论认为,行政系统的界限具有开放性和可渗透性。

14.行政系统的社会环境可以划分为:

国际社会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

15.行政系统的经济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状况、人口状况、国民收入状况、经济体制。

16.在经济计划体制中,行政组织的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的特征是:

直接而广泛、命令强制、企业被动适应。

17.国家社会环境包括:

国际关系发展、重大国际事件、战争与和平、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国家间共同关心的事务。

18.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包括树立:

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双向沟通意识、新的行政道德意识。

第3章行政职能

1.行政职能的特点:

执行性、多样性、动态性。

2.行政职能体系分为:

基本职能和运行职能。

3.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

4.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

决策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5.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以理性经济人假定为基础,极力推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认为最好的政府,就是廉价政府。

6.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职能重心的转变、职能关系的理顺、职能方式的转变。

7.公共物品的本质特征在于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8.在我国,实现行政职能体系的=合理配置的根本途径是:

行政职能的转变。

9.提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七职能理论的是古立克等行政管理组织理论。

10.行政领导者按照计划标准衡量完成情况,纠正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和目标实现的活动属于:

行政控制。

11.行政组织为了顺利实现决策目标,谋求自身个相关要素匹配调剂、写作分工的活动属于:

行政协调。

12.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

政府职能转变。

13.行政执行的手段主要包括:

行政、法律、经济、思想教育。

14.在行政职能的履行过程中,与责任、公平等价值交叉存在的是:

民主。

15.亚当·斯密等认为,最好打的政府就是干预:

最少的政府。

16.行政职能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体现了行政职能的多样性。

17.经济手段的特点:

间接性、诱导性。

18.行政手段的特点:

直接性、强制性。

19.我国政府职能关系表现为:

中央与地方的政府关系、政府与企业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关系。

2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

宏观调控职能、组织协调和培育市场的职能、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职能、社会服务保障职能、政策导向职能。

21.我国政府主要的政治职能包括:

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

22.政企分开的主要措施包括:

政府部门与它所办的经济实体脱钩,取消政府主管部门对所属企业和财务的控制,在国有重点企业实行稽查特派员制度。

23.“政府失灵”通常表现为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度造成市场进一步失灵,又表现为对经济干预不足使市场无法正常运作。

24.“政府失灵”原因:

公共政策失败、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内部性与政府扩张、寻租和腐败。

第4章行政组织

1.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

组织目标、机构设置、人员构成、权责体系、法规制度、物质因素。

2.行政组织的特性:

政治性与社会性、法制性与权威性、系统性与动态性。

3.按上下级的权限关系为标准,行政组织可以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

4.按组织机构的职权性质和范围来划分,行政组织可分为层级制与职能制。

5.按组织内部行使最高决策的人数划分,行政组织可分为首长制、委员会制、混合制。

6.按组织不同功能和作用来划分,行政组织可分为领导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信息机构、咨询机构、办公机构、派出机构等。

7.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幅度与层次成反比例关系。

加大管理幅度,层次就减少;缩少管理幅度,层次相应增多。

8.行政组织的结构一般可以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9.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

其特点是上级直接领导下级,行政指挥和命令按照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地传达和贯彻。

10.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制,即统计行政机关和美籍行政机关内部各组织部门之间的组合方式。

11.现代各国行政组织一般把纵向型和横向型结构结合起来,从此网络型的直线职能式结构。

12.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的演变:

古典行政组织理论>新古典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

13.古典行政组织理论的特点:

从制度规范的角度研究行政组织,提出了一些具有规范性的组织建设原则。

主要有:

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以法约尔、古立克为代表的行政管理组织理论;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

14.新古典组织理论的特点:

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以动态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对组织的影响极其相互关系。

主要有:

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过程组织理论。

15.现代组织理论的特点:

从社会整体联系,环境影响,发展变化等方面研究行政组织。

主要有以卡斯特、罗森茨韦克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以劳伦、洛西、伍德沃德为代表的权变组织理论。

16.系统分析组织理论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组织,认为行政组织是一个“结构的社会技术系统”。

17.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民参加政府管理,简历“廉价政府”,采取巴黎公社“议行合一”形式。

18.编制管理的原则:

精简原则、统一原则、编制立法原则。

19.编制管理的基本方法:

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

20.现代管理学派中,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卢丹斯(也叫卢桑斯)。

21.泰勒提出“职能工长制”。

22.首次提出非政府组织理论的学者是:

巴纳德。

23.毛泽东提出实行精兵简政,要求“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的行政组织原则。

24.在领导机构的领导下分管专门行政事务,具有职能性、局部性特点的机构是:

执行机构。

25.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

行政机构。

26.现代管理理论学派的是:

系统管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

27.行为科学阶段管理理论的特点是:

强调对人性的全面关注、重视非正式组织、在管理方式上由监督制裁转向人性激发。

28.行政组织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直线结构、职能机构、直线--职能机构、矩阵结构、事业部制。

第5章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的特点:

行政领导是发生在行政管理的特定环境中;执行性是行政领导的重要特征;从行政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2.行政领导的责任主要由:

政治责任、工作责任、法律责任。

3.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

4.行政领导方法可以分为两类:

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艺术。

5.根本的行政领导方法:

实事求是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6.领导方式的中心问题是:

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

7.从行政领导的工作侧重点的角度进行划分,行政领导方式可划分为:

以事为中心、以人为中心、人事并重。

8.从行政领导者作用于行政人员的角度进行划分,行政领导方式可划分为:

强制式、说服式、激励式、示范式。

9.行政领导事务类型上的领导艺术:

授权艺术、用人艺术、处事艺术、运时艺术。

10.行政领导者个体素质结构:

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

11.行政领导班子的静态结构:

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气质结构。

12.行政领导班子的动态结构:

合力关系、合力状态。

13.行政领导的发展趋势:

公共领导。

14.领导活动的主体:

领导者。

15.美国学者罗伯特·卡茨提出的领导者必备的三种技能是:

技术、人际和概念技能。

16.领导系统要素的构成:

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17.行政领导的根本方式有:

实事求是、矛盾分析方法、群众分析方法。

18.在管理方格理论中,介绍了几种典型的领导方式,分别是:

贫乏型管理、乡村俱乐部型管理、任务型管理、团队型管理、中庸之道型管理。

19.领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有效性的环境因素: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职位权利、任务结构。

20.我国行政领导制度包括:

民主集中制、日常的具体行政领导制度、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

第6章人事行政

1.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

2.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等活动组成,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西方公务员制度源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英国的文官制度。

4.西方各国的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强调政治中立;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实行功绩制原则;强调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

5.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目标。

6.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并于1993年10月1日起生效,我国的公务员制度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于2006年1月1日起生效实施,是我国第一部属于干部人事制度管理总章程性质的法律。

8.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不搞政治中立;分类管理与统一领导相结合;我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在我国,公务员的根本宗旨是为人们服务。

9.西方国家人事行政的变革趋势:

政治中立原则动摇;弹性化的任用制度;谈判工资制;绩效管理和绩效工资出现;放松规制;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10.中国人事行政的变革趋势:

政府雇员制;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创新;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11.人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于: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2.法约尔提出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13.奠定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基础的是《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

14.人事管理职能包括:

招聘、调配、培训、考核、薪酬管理。

15.公务员可划分类别:

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

16.我国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包括:

德、能、勤、绩、廉。

重点考核:

17.我国公务员定期考核结果的等次:

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

18.我国公务员奖励的形式有:

嘉奖,记一等功,记二等功,记三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第7章公共预算

1.公共预算的基本问题包括:

明确公共预算的总额控制;科学预测配置效率;运行效率;预算问责(公共预算的最终目标)。

2.公共预算的功能:

计划功能、管理功能、控制功能、优先性排序功能、预算问责功能。

3.预算问责功能包括:

对上负责、对公众负责、要对预算的结果负责、保证公民对预算分配过程和结果的直接影响或控制。

4.现代公共预算产生于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

5.中国的预算年度为:

12个月。

6.公共预算的审计作为预算循环的最后一个阶段,它的承担者是:

审计厅。

7.省级预算执行的组织领导机关是:

省政府。

8.对政府决算进行审核和批准的部门是:

立法部门。

9.政府决算审查的具体形式包括:

自审、联审互查、上级部门审查。

10.基层单位决算报告按数字内容进行划分:

预算数字、会计数字、基本数字。

11.阿伦·希克把政府预算的职能划分为:

计划、管理、控制。

12.阿伦·希克认为公共预算包括的要素:

资源申请、资源分配、资源保护。

13.中国的一个完整的预算周期包括:

预算编制、批准、执行、审计和评估。

14.政府预算支出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人员支出、公用支出、项目支出。

15.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包括:

税收部门、海关、中国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

16.地方政府收入预算的执行部门主要是:

税务部门、财政部门、社保部门、审计部门。

第8章行政信息

1.行政信息采集的过程包括:

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评估阶段。

2.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行政信息公开等完善行政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律体系的国家。

3.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中,中国目前划分行列包括: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4.行政信息资源管理主要目标包括:

实现行政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基础目标)、实现行政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根本目标)、实现行政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直接目标)。

促进管理正常运转,良性经济运行和社会和谐发展(最终目标)。

5.行政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方法包括:

简化法、统一法、组合法。

6.行政信息公开的原则包括:

合法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利益平衡原则和不收费原则、责任原则。

7.行政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包括:

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信息管理专业人员。

8.行政信息资源开发利益的框架包括:

机制框架、经济框架、建设工程框架、建设内容框架。

9.行政信息采集的方法:

调查法、与会法、检索法、、观察法、阅读法、交换索取法。

第9章政策过程与政策分析方法

1.政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政策议程建立、政策方案形成、政策决定、政策执行与政策评估阶段。

2.建立议程的途径主要有3中:

外在发动型、政治动员型、内在发动型。

3.政策方案形成包括:

问题阶段、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5个环节。

4.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必须遵守如下原则:

信息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预见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5.在政策决定阶段,可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行政可行性4个方面对方案进行比较择优。

6.政策合法化包含两个层次:

政治正当性和政策合法化程序。

7.政策合法化的内容有:

决策者极其权力合法化、决策者程序合法化、内容合法化、内容法律合法化。

8.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实现的唯一途径。

9.政策执行的主体:

各级行政部门、立法与司法机关、中介机构、社区组织。

10.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政策决定因素、政策资源因素、政策环境因素。

11.政策资源因素包括:

执行人员、执行经费、执行机构、执行保障。

12.政策评估的主体包括:

内部评估者(政府官员)、外部评估者(外部工作或评估机构)。

13.政策评估的标准主要包括:

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平标准和政策回应度。

14.公共政策同其他问题一样都是源自:

客观社会现实。

15.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世纪范围进行界定的方法是指:

边界分析。

16.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环节是:

公共政策执行。

17.政策评估的前提与依据是:

政策目标。

18.运用理论演绎、模型、假设验证、客观数据、比较方法和严谨的统计分析的方法是:

逻辑实证方法。

19.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最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阶段是:

公共政策的抉择。

20.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称为:

政府议程。

21.从评估形式的组织上看,政策评估分为:

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22.依据评估机构的地位而定,政策评估分为:

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23.按照评估所处的阶段划分,政策评估可以分为:

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

第10章政府公共关系与行政沟通、行政协调

1.行政沟通的基本要素包括沟通主体、内容、渠道、对象和效果。

2.有效行政沟通的基本要素包括:

沟通目的(灵魂)、信息发出者、信息本身、媒介、信息接收者、信息反馈、环境因素。

3.行政沟通的类型:

正式沟通(如会议制度、汇报制度、文件下达与呈送)和非正式沟通(私下交换意见、传播信息等)。

4.行政沟通的障碍:

组织障碍、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地位障碍、心理偏见、地理障碍。

5.行政协调的方式:

主体合流法;中间数法、冷处理与热处理法、当面表态法、谈心法、跟踪处理法。

6.从管理角度分析,政府公共关系是一种:

管理职能。

7.就我国而言,政府公共关系发展的基础是:

经济市场化。

8.从协调的途径来划分,行政协调科划分为:

会议协调与非会议协调。

9.行政沟通的目的是:

统一思想。

10.政府公共关系目标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

促进公众认知、提高政府美誉度、提高社会效益。

11.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有:

有利于增强行政凝聚力、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第11章行政伦理

1.行政伦理是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催生的产物。

2.自由裁量权构成现代行政权的核心。

3.行政伦理的构成要素:

观念形态、实践形态、准则评估形态。

4.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是道德评价的三种主要形式。

5.根据特里.L.库珀将人们行政伦理思考的方式界分为4额区别明显的层次:

情感表达层次、道德规则层次、伦理分析层次、后伦理层次。

6.维护公共利益是行政伦理主要的实体内容。

7.公共利益是判断行政行为是否正当的价值标准。

8.行政伦理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

9.责任冲突是行政伦理困境的最典型表现形式。

10.公共责任冲突最常见的形式有3种:

权力冲突、角色冲突、利益冲突。

11.作为判断行政行为是否正当的价值标准,公共权力运动的价值基石和道德基础是:

公共利益。

12.行政伦理的核心是:

程序公正。

13.主导行政伦理规范、体现行政伦理特质的核心理念是:

责任。

14.行政伦理的基本价值是:

公平与正义。

15.公共责任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义务性、约束性。

16.行政伦理的功能主要有:

中介功能、规范与约束功能、教育与塑造功能、保证与激励功能、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功能。

17.新公共行政提出的公共行政的4个基本过程:

分配过程、整合过程、边际过程、情感过程。

第12章行政法治

1.行政法治的含义主要包括三点:

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由法律设定;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据法律;违法法律的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2.具体来说,行政法治就是行政组织结构、行政职权法治、行政行为法治。

3.公共行政存在的主要研究途径包括:

管理途径、政治途径、法律途径。

4.行政管理法律途径的基本理念概况为:

法律至上、善法之治、自然公正、平等适用、制约权力、权利本位、正当程序。

七核心理念就是:

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

5.对行政立法监督主要方式有:

权力机关监督、行政主体自身监督、司法机关监督。

6.法治行政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建设法治政府。

7.法治政府应当符合:

合法行政要求,遵循法律保留原则;合理行政,遵循比例原则;程序正当要求,遵循正当程序原则;高效便民要求、诚实守信要求、权责统一要求。

8.法治行政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原则。

9.法治的核心理念:

运用法法律约束公共权力。

10.基石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市场运行的基石,又是实现公共利益的保障的是:

法治行政。

11.既是西方思想家基于社会契约论和主权论所提出的民主理论,又是近代西方政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成果是:

人民主权论或权力制约论。

12.我国的的行政立法包括:

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

13.法律意识包括:

法律之上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14.我国行政立法体质的模式有:

中庸集权模式、地方分权模式、集权的分权模式、分权的集权模式。

15.法治行政的原则包括:

法律优先原则、程序公开原则、权力监督原则、法律救济原则、人人平等原则。

16.地方政府规章制定的机关包括: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

第13章行政监督

1.行政监督的主要内容:

监督行政决策是否科学、合法;监督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廉洁勤政、不滥用行政权力;监督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否被违规滥用。

2.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

3.我国行政监督体系是由:

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构成。

4.外部行政监督包括:

执政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人民团体的监督、公民和法人的监督、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监督、舆论监督、检察监督、审判监督。

5.内部监督包括:

一般监督、专门监督、行政复议。

6.一般监督科区分为直线监督和横向监督。

7.专门监督包括:

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8.公共权力制约的基本理论:

分权制衡理论(以权力制约权力)、人民主权理论(以权利制约权力)、社会契约论(以道德制约权力)。

9.分权制衡理论代表人物:

洛克、孟德斯鸠、杰斐逊和汉密尔顿等。

10.人民主权理论代表人物:

莫耐、洛克、孟德斯鸠等。

11.社会契约论代表人物:

霍布斯、斯宾诺沙、洛克、卢梭、康德、罗尔斯等。

12.政府审计模式的基本分类:

立法模式(加拿大、美国为代表)、司法模式(起源于法国,并以西班牙为代表)、行政模式(沙特、泰国、瑞典为代表)。

13.提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时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的观点的思想家:

孟德斯鸠。

14.分权制衡论又称:

权力制约理论。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