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860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飞向太空的航程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飞向太空的航程汇总.docx

《飞向太空的航程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飞向太空的航程汇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飞向太空的航程汇总.docx

飞向太空的航程汇总

课时作业(十二)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载货 登载 刊载 转载

B.落伍落选落枕落炕

C.直角画角口角角色

D.喷壶喷泉喷射喷嚏

解析:

D项中的“喷”都读pēn。

A项“载货”中的“载”读zài,其余都读zǎi。

B项前两组中的“落”都读luò,后两组中的“落”都读lào。

C项前两组中的“角”都读jiǎo,后两组中的“角”都读jué。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辉煌 嬉戏 耸入云天 眉目传情

B.枯竭 忌讳 转瞬即失 活灵活现

C.横亘 伶俐 扭转乾坤 洗耳躬听

D.翌日 引擎 不可逾越 谈笑风声

解析:

B项“转瞬即失”的“失”应为“逝”。

C项“洗耳躬听”的“躬”应为“恭”。

D项“谈笑风声”的“声”应为“生”。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________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②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________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③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________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④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

他们都经过了近乎________的各种身体测试。

A.托举  震惊  实行  苛刻

B.带着  震动  实行  苛求

C.托举  震动  实施  苛刻

D.带着  震惊  实施  苛求

解析:

①“托举”把火箭推动飞船飞上天的状态很形象地表达出来,而“带着”则应是火箭在前,飞船在后,这不符合实际情况,用词不准确。

②“震动”(重大的事情或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震惊”则是使大吃一惊的意思。

③“实施”虽也有实行(法令、政策等)的意思,但它比“实行”更正规一些,它后面往往跟的是“法令”“政策”等。

④“苛求”后面往往有宾语,而“苛刻”一般没有。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杨利伟驾驶着我国“神舟5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顺利返航,真是不费吹灰之力。

B.攻占东台的勇士和迅即过桥的红四团指战员一鼓作气又攻占了泸定城。

C.游览景区,最宜缓步慢行,细细观赏;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是看不出多少意味,得不到多少意趣的。

D.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解析:

A项“不费吹灰之力”:

比喻不花一点力气,办事情非常容易,这里与事实不符;C项“浅尝辄止”,适用对象错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D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答案:

B

5.下列各句中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

1970年4月24日。

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B.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C.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

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D.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解析:

C项应该分清层次,把“发射探空火箭”和“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答案:

C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从改造原名为“瓦良格”号的废旧航母平台开始,选择了一条吸收、消化、引进、再创新的道路,这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母发展之路。

B.新中国成立之初,鄱阳湖水域面积超过5100平方公里,但后来却长期遭到掠夺性围垦。

到1997年,水域面积缩小了3900平方公里,比原来减少约1200平方公里。

C.春运临近,网络售票也出现了登录难、浏览慢、扣款不出票、登录已无票等,很多旅客感到火车票网售不怎么靠谱。

D.考上北大,是否就是成功的标志?

个案的成功,是否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这种所谓“成功”似乎已经侵袭到了家庭教育领域,极易成为误导家长的陷阱。

解析:

A项,“吸收、消化、引进、再创新”顺序不当,应为“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B项,“缩小了3900平方公里”与后面的“比原来减少约1200平方公里”相矛盾,应当将“缩小了”改为“缩小到”;C项,成分残缺,“出现”无宾语,可在“等”后面加上“情况”。

答案:

D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7~11题。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

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7.本段文字节选自《飞向太空的航程》,简析这一标题的语言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双关这一修辞手法。

表面意思是指“神舟”五号飞向太空的航程,深层意思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的漫漫征程,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意目的。

8.为节选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不超过1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9.选段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

答案:

描写和议论

10.“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电头”。

意思是后面的新闻是由“新华社”(新华通讯社的简称)在“酒泉”于(2003年)“10月16日”发出的电文。

其中包含了“谁”、在什么“地方”、何“时”三个内容。

有了“电头”,读者可以明白新闻的来源(新华社),具体的日期和时间(因为新闻的时间性很强,过了某一时间,情况就可能发生变化)。

“电头”是很重要的,即使广播也不略去,播音员要在这条新闻之前播讲。

“电头”的作用是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11.把第2段的文字改为“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火焰,飞船升空……”,表达效果如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改后的文字是叙述,运用叙述文字虽然简洁,但其表达效果太平淡。

而原文运用的是描写手法,描写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描绘出了飞船升空时的声音(惊天动地)、色彩(橘红色)、动态(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三、延伸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向往太空

钱均夫懂得,教育孩子,帮其学,莫如立其志。

要善于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才智,并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宝书。

住在城市里的孩子,最忌讳与自然界的隔离。

因此,钱均夫特别注意培养儿子对大自然的感情,增强他对自然界的兴趣。

在钱学森少年时代,几乎每年的春秋季节,父亲都要带他到京郊的农村或风景优美的香山、西山去远足,让幼小的儿子懂得餐桌上的饭菜是农民怎样辛苦耕种培养收获起来的,让儿子充分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

每当远足时,父亲都要告诉他,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大自然有一种不能分离的缘分。

在父亲的引导启发下,钱学森自幼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同田野、同山水建立了深厚感情。

父亲带学森去得最多的地方是香山,所以,钱学森对香山有着特殊的感情。

香山那特有的地形地貌,那蓊郁的草木,清澈的泉水,绚丽的山花,晚霞般的红叶,以及众多的寺庙、古建筑,都使他流连忘返。

有时候,父子俩躺在树林里,观察树木为争夺阳光而挺拔向上的情景;有时候,他们登上香山的最高处,欣赏云海彩霞,讨论雨雪雷电的形成。

一天,父子俩游香山,在野餐之后,他们躺在草地上,仰视蓝天。

这时,一只在高空盘旋的苍鹰,闯入了儿子的视野。

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时远时近的苍鹰,许久许久,直到那只苍鹰已经飞进了白云里,飞得无影无踪。

钱学森揉了揉眼睛对父亲说,他想变成一只大鸟,到蓝天上去遨游。

此刻,钱均夫知道儿子那颗美丽的童心已经随着那只苍鹰飞向高空,便不失时机地给儿子讲述了庄周的一则寓言。

他说:

“我国古代有个叫庄周的人,他就曾经渴望遨游太空。

他写过一篇寓言,叫《逍遥游》,说北海之中有一条鱼,名字叫鲲。

它是一条十分巨大的鱼,它的脊背有几千里。

有一天,它变化成一只大鸟,名字叫鹏。

这鹏身子也特别巨大,它的背不知有几千里长。

鹏鸟鼓动翅膀拍击水面三千里,它那巨大的两翼就像垂在天边的云彩,遮天蔽日。

经过拼搏,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绝云气,负青天’,借着六月的大风,从北海飞到南海。

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

其实,庄周在寓言中说的鹏鸟,正是他自己幻化成的。

他有远大的抱负,他想遨游太空,因此,他想变作一只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去俯瞰地球,观察人世。

“太好了,太好了,庄周真棒!

”钱学森被寓言中大鹏鸟的故事所吸引,也十分称赞庄周的幻想。

钱均夫接着说:

“就在这个寓言中,庄周还批评了一些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安于享乐的人。

这就是寓言中讲的蝉、小鸠还有生活在池泽边的小麻雀,它们讥笑鹏鸟高飞远翔是愚蠢,说它们自己每天在灌木和蓬蒿之间飞上飞下,就很快活了,又没有危险,也不愁挨饿,何必飞那么高、那么远呢?

“它们太可耻了。

”钱学森忿忿地说,“我要学大鹏鸟,到太空去遨游,决不当小麻雀。

”听到儿子稚嫩的誓言,钱均夫高兴极了。

他亲切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动情地说:

“真是爸爸的好儿子。

博学多才的钱均夫先生,为钱学森营造了宁静的家庭文化氛围,启发他树立远大的抱负,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钱学森以后多次向人提起:

“我的第一位教师是我的父亲。

”在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他的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了人生智慧之窗。

(摘编自祁淑英、魏根发《钱学森传·生命的春天之五》)

1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认为,教育孩子的关键在于,不仅要帮孩子学习,也要帮助孩子立志,要善于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才智,使孩子得到充分发展。

B.钱均夫很注意培养儿子对大自然的感情,经常带他去远足,引导他读大自然这本宝书,以增强儿子对大自然的兴趣,珍惜人与大自然的缘分。

C.年幼的钱学森对庄周的幻想非常赞赏,认为蝉、小鸠、麻雀以及它们所栖居的灌木、蓬蒿等象征胸无大志、安于享乐的人,这种人是可耻的。

D.本文题目《向往太空》有双关之妙,一是指钱学森幼年时就树立了大鹏展翅般的凌云壮志;二是暗喻钱学森日后所为之奋斗的航天科研事业。

E.本文以平实而生动的语言,记叙了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教子有方的感人事例,再现了一代科学巨擘——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成长历程。

解析:

A.“不仅要帮孩子学习,也要帮助孩子立志”不合文意,正确的说法是“帮其学,莫如立其志”;C.胸无大志、安于享乐的人,不包括“灌木、蓬蒿”;E.“再现……历程”不妥,把“历程”改为“童年生活片段”。

答案:

BD

13.结合全文,分条概括钱均夫教育儿子的三条成功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教育儿子热爱大自然,并身体力行,经常带儿子远足。

②不失时机地引导儿子,启发他树立远大抱负。

③以平等的态度和儿子交流,既是父子,又是朋友。

④经常给儿子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深入浅出,便于孩子接受。

⑤对儿子的正确想法给予充分肯定,热情鼓励。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4.钱均夫给儿子讲的故事肯定很多,但文中只记叙了《逍遥游》的故事,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何用意?

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突出表现钱均夫善于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启发儿子树立远大抱负。

②用大鹏遨游太空的故事暗喻钱学森日后所从事的航天科研事业。

15.钱学森说过:

“我的第一位教师是我的父亲。

”有人认为,钱学森取得的成就归功于他有一个懂教育的父亲。

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请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

我赞同这种观点。

钱学森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就在于他父亲从小教育他立下了远大志向,而且善于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才智,并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不善于教育孩子,使孩子娇生惯养,只会享受,从小没有远大志向,这样自然不会取得大的成就。

示例二:

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自身不努力,照样不会取得大的成就。

许多父母一心一意教育孩子,但孩子自身不上进、不努力,怕苦怕累,满足现状,乐于享受,那样照样不能取得成就,相反有些从小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同样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四、高考热点

16.“神舟”五号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请你以下列身份接受记者对此事的采访,谈自己的感情。

要求:

谈话符合人物身份,表达得体、自然、流畅,每段话不少于30个字。

(1)中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学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是否得体。

中学生接受采访时,要以求实、谦虚为前提来谈自己的感想;中学教师应从国家、民族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责任感等方面来谈。

答案:

(1)中学生:

“神舟”五号顺利飞天,杨利伟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这消息让人兴奋,鼓舞人心。

我坚信,中国人的足迹还将印在月球上、火星上。

通过中华儿女特别是当代中学生的努力奋斗,我们的民族将拥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2)中学教师:

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胜利地发射和返回,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展现了中国的科技经济实力,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它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也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17.下面这幅图展示的是我国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时的精彩情景。

请从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中任选两种,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7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翟志刚身穿洁白的航天服,如一只矫健雄鹰飞翔在深邃的太空里,他手中鲜艳的五星红旗,正骄傲地向世界宣告,太空从此也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

《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 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

《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不超过25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

请简要阐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书目存在较大差异。

(2)示例一:

①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传承文化;②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

示例二:

①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②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于全面发展,所以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加强对经典的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