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2866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总结.docx

《课题研究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总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研究总结.docx

课题研究总结

课题研究总结

一、课题名称:

小学一年级数学读题能力策略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数学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呈多元化,一改传统算术题单一、套路性呈现,而是以图形、表格、漫画、对话、文字等多样性提供信息,呈现问题。

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加之没有主动阅读的习惯,在完成作业时往往是等待老师念题,然后讲解题意和答题要求,更有甚者还要为他们做答题示范,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惰性,不愿动脑,等待老师为其排除障碍。

很多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不能主动去读题、看到花花绿绿的图画和较多的文字就不能正确、耐心去理解题意,凭主观判断去答题,结果出现文题不符现象,影响了答题效果、作业质量、检测目标,甚者出现不完成作业、测试空题等不良现象。

根据一年级学生知识的储备、年龄特征、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及非认知因素的影响,过于依赖老师的读题的现状,对一年级新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成为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启发我开展一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培养的研究,经过研究论证提出此微型课题研究。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

数学教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培养读题能力就是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启蒙数学教学开好头,为低年级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起好步,更为中高年级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令学生终身受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

学会读题、学会审题可以让学生数学学得更轻松,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题的界定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关键。

读题即阅读数学问题。

是指学生在阅读问题时边读边思考,理解条件和问题,明确条件和问题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从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印象,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三、研究目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

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

本课题的策略研究初衷就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帮助孩子学会读题,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1、通过对一年级数学课堂中开展读题策略的研究、致力于发掘儿童的学习热情与智力潜能,增强读题意识,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以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为载体,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依托,创造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爱上数学,乐于在老师指导下用有效的读题方法,科学的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

3、通过本课题的实施,针对数学学习中的各种题型,对学生读题策略进行研究,提升学生的读题能力,为中高年级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4、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要成为教材资源的开发者、运用者;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努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让教师在实验中学会改善自己的专业结构,学会反思、合作与研究。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此微型课题围绕“分析一年级学生读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培养一年级学生读题好习惯、读题有效途径及策略”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巧用文本资源,寻找读题的最佳方法,进行读题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为达成预期效果,本课题开展以行动研究法、课例展示法为主,辅以文献法、观察法、调查分析、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个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2、调查法:

对学生现有的读题能力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研究的现实基础。

3、个案研究法:

针对典型个体、典型错题、典型错因开展研究,并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剖析,力图揭示学生读题、审题易错原因,以寻求有效提高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教学策略4、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中与教学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创新。

五、研究过程及策略

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专注的投入,是一种累而又幸福的过程。

研究中我经历了“清晰”与“困惑”的反复折腾,也曾迷茫过,“开弓没有收回的箭”我执著的追求者、实践者。

我决定做了再说,沿着课题研究方案指点的方向“摸着石头”开始行动,一边行动一边实践,不断地实践,验证与完善着研究方案。

在反复的实践挣扎过程中,我学会了让“研究”慢了下来,回归真实,关注细节,在教育现实中追寻自己的科研预设的理念与策略。

课题研究的心路旅程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潜心学习、问卷调查、扎实有序开展立项工作。

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改启动,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角色发生了大的变化。

我潜心学习《教育法》《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学习马云鹏教授《小学数学教学论》等相关数学理论著作,认识和理解数学与数学教育的发展对研究小学数学教育有重要意义。

学习《一线教师教育科研指南》《教育学》等书籍,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通过对实验班级一年级一班60名同学读题能力现状问卷调查分析,确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等,扎实有序开展立项工作。

(二)规范管理、完善思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开通新浪博客,新浪邮箱,在不同阶段上传相关课题研究资料,全方位动态展示微型课题研究过程,让研究过程得到全程监控,实施课题的规范管理,经历真正的研究过程,体味研究的酸甜苦辣,确保课题的质量,促进自身专业的健康成长。

(三)开发文本、精心设计、上好每节研究课,促进教学相长。

以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为载体,挖掘文本资源,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依托,创造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致力于发掘儿童的学习热情与智力潜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爱上数学,乐于在老师指导下用有效的读题方法,科学的解决数学问题。

课前挖掘教材知识点,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读题训练,切实把课题研究渗透到平时教学的点滴活动之中。

分阶段进行教学反思,问卷分析,总结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让课题研究过程,真正做到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进行研究、在动态中研究行动。

课题实施到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的6月8日,我作为课题研究者在实验班级对实验对象实验前后态度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比对,数据表明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态度由“一般”到“喜欢”,即由“要我学”渐变为“我要学”,由实验前数学喜欢率的63%提升到实验后的96.7%。

学生爱上了数学,激发出了学习潜能,老师认真上好每节研究课,真正意义上促进了教学相长。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寻找出一套能够稳定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途径。

平时听课观察发现,大多数学老师在教学中惜时如金,往往让学生读一、两遍题,有的甚至直接老师读题,接着老师仔细地帮学生审题,分析题目的要求,没有让学生养成独自读题的好习惯,看似课堂教学水到渠成,但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对题意要求一眼看过,不求甚解,漏洞百出。

在读题习惯的培养上,我的原则是教师一定要做一名“懒”老师,千万不能因小学生读题速度慢或拼读出声而越俎代庖,让学生充分利用拼音这个读书工具自己读题、审题、解题。

该让学生理解的要求,读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独自完成,学会抓住重点的词,逐步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

在独立读题过程中,学生求成心切,读题速度很快,常常一目十行地将题目要求扫视一遍,跳题、漏题、计算符号看错、抄错数字的错误屡见不鲜。

例如:

一位老师带领8名同学去划船,一条船只坐两人,需几条船?

可实际做题过程中好多学生都少算了一个人,只看到8和2,而忽略了文字“一位”的存在。

所以在培养学生由大声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的读题习惯时,还要强调学生指读,从而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读通句子。

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

学生在读了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才能深刻理会题目的涵义。

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只有让这个环节充满乐趣,学生才能全身参与,主动体验。

半年的探究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读题能力,摸索出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读题策略,分享如下:

(一)读题时要静下心来、指着题读。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读题目时放慢速度,不会读的字借助字典注音,用手或笔指读,倡导反复读,连读三遍,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破句,再提笔答题,养成指读的好习惯,能将要求逐字逐句地过目、过指、过口、过心,达到手眼合一。

(二)要边读边划、用心去读,数数留下痕迹。

要求学生读题划重点、作记号,留痕迹,标识出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句,这样对题目的一些细节要求就不会错过,会很好的杜绝粗心、看不清题目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研究、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手,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圈读审题法。

所谓“圈读审题法”就是审题时边读边圈点,利用各种符号,把重要的,已知的、未知的、易混的地方划出来。

在读题时做到“三不一清”。

即不掉一个字,不添一个字,不破句,弄清题意。

以读代审,边读边画,圈出题目中重点字句,为正确解题走出坚实的一步。

2、抓重点,抓关键字词。

解决问题都是由字、词、句构成,往往存在关键性的字或词。

关键词表明了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让学生感知关键词句,为培养学生抓重点,展开思维打下基础。

对关键字句进行咬文嚼字式地阅读,得到一条清晰的解题思路。

3、动手操作,勇于实践。

审题是一个收集有效信息,分析信息,理清信息间的关系的过程。

而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让学生觉得生涩难懂,而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差为审题又增加了难度!

所以有些题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来帮助审题!

(1)折一折:

一张正方形纸上下对折,得到两个相同的小长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在解决有关平面图形的问题时,学生动手照着条件做一做,亲身经历整个审题过程,这种直观的审题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2)圈一圈:

如圈一圈算一算,算式26-4=□我们可以先将小棒圈一圈再计算。

再比如28个桃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

学生可以先把桃子9个一圈,发现圈了三次,剩一个。

由圈一圈可知装3袋。

(3)画一画:

图的力量比文字更简洁有力,有些问题若感到无法下手时,借助图形重新审视往往会很快的解。

.数形结合本身即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审题中借助画图,这是一种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方法。

如加减法的算式分解图,看图列式并解答等。

(4)演一演:

题目意思是否能弄清楚,往往取决于题目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的字句的理解,关键的字句弄明白了,题意就一清二楚。

问题也常常迎刃而解。

因此,抓住了关键词,就抓住了审题的精髓。

例如:

三个小朋友,每人折了每人6颗星,一共几颗星?

求一共用加法。

但是会出现“3+6”的错误。

这时让三个学生上台演示每人手中有6颗星,学生理解重点词“每人”,其实一个人6颗星,两个人12颗星,三个人18颗星,大家顿时恍然大悟“每人”意思。

原来列式为6+6+6=18(颗)我想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会迎刃而解。

4、学会逆向思维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有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常常会给出多个条件,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从问题出发去抓重点及关键词句,对多余的条件进行筛选。

如猴妈妈给了猴哥哥和猴弟弟每人28个桃子,猴弟弟吃了2个,猴哥哥吃了20个,求猴哥哥还剩多少个?

从问题入手,求猴哥哥还剩多少个?

必须知道“猴哥哥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吃了几个”这两个已知条件。

和猴弟弟有28个桃子,吃了2个无关。

同时思维拓展“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六、主要研究成果和呈现形式

2014年11月至今,我按原研究方案操作实验,按月计划行动研究,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在实际操作中,我注重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思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主要研究成果:

1、初步摸索出较为完善的一套一年级学生读题训练的简单模式,让学生爱上数学,了解生活处处有数学,能较积极主动的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通过本次研究,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自我审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步骤、有层次的思考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通过本次研究,大部分学生能够分析、挖掘、弄清题目中显露和隐含的条件,并且了解解题思路,用语言正确叙述题意,逐渐成为具有探究能力的学习者,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提升了学生的读题能力,为中高年级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此次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教师转变了教学行为,不仅在平时的练习课中强调审题,更是在新授课中也时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读题、审题习惯。

同时转变了教学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实验中学会反思,促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成果呈现形式:

1、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2、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

4、课题研究资料汇编(调查问卷、案例汇编及过程性资料等)

5、围绕课题形成论文

6、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实验前后实验对象态度比照调查统计表

(单位:

人)

项目

课堂教学的态度

课堂教学气氛

学生的学习效果

班别

人数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轻松愉快

轻松

一般

优秀

良好

一般

实验前

60

38

22

0

43

13

4

26

18

16

实验后

60

58

2

56

4

47

12

1

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实验前后学生对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态度发生很大的转变,态度由“一般”到“喜欢”,即由“要我学”渐变为“我要学”,由实验前喜欢率63%提升到实验后的96.7%。

在孩子的眼中,由于他对事物的看法发生的变化,爱上了数学,因此他们眼中的课堂教学是轻松的,加上老师潜心教研,精心设计、他们眼中的课堂是轻松愉快的。

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率由71.7%上升为93%;学习效果优秀率由实验前的43%上升为试验后的78%,良好率由30%转变为20%,一般率由27%下降为2%。

可见,端正的学习态度决定学生学习的成败,良好的学习态度决定孩子成功的高度。

微型课题研究调查小数据说明,微型课题研究策略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开启了一扇希望之门。

调查数据是真实的,微型课题研究是有成效的,研究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值得推广、值得借鉴。

微型课题《小学一年级学生读题能策略研究》在短暂的半年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应用、摸索探究,已具雏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存不足。

我以中期评估为契机,倾听了专家的指点,在课题研究第三阶段针对不足,及时反思,及时完善,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

希望我的课题研究成果在学生启蒙教学中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此课题自申报立项以来,我依据实施方案,紧张有序地进行了课题实验,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因时间短,许多地方还不尽人意,我会以课题验收评估为新契机,悉心倾听专家的指点,针对不足,及时反思,及时完善,进一步加强今后课题研究的管理过程,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好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