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93713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0-2021学年花外高中部第二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

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

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

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

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

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

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

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且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一个总榜,是指2017年城市阅读指数总排行,对内地36个主要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的阅读指数进行排行,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重庆、武汉、西安、天津、杭州位列前十。

通过比较不同品类图书的数量和比重,从阅读倾向对应城市气质,报告还形成5个分项榜单:

喜欢阅读文史哲、音乐、绘画、书法类图书,“最具人文气息”的城市前五名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

偏爱旅行、美食、养生、居家类书籍,“最注重生活品质”的城市前五名是上海、杭州、北京、大连、成都。

倾向阅读科技、设计、人工智能类图书,“最具创新潜力”的城市是北京、杭州、深圳、上海、南京等。

喜欢阅读经济、金融、投资类图书,“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有深圳、杭州、上海、北京、郑州等。

喜欢购买教辅、考试、工具书,“最重视教育”的城市前五位是北京、上海、济南、南昌、贵阳。

(摘编自张玉玲、孙小婷《文化赋予数据以思想和灵魂》,2018年04月24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大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何?

一项针对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显示,近九成学生喜欢阅读,然而超五成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较低,近八成学生认为“沉迷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阅读量缺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

读书的重要性无须赘述。

然而时下大学生读书时间短、读书数量少已成一种普遍现象。

很多人对读书的热情,远远不及鼓捣电脑、划拉手机。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较低,“沉迷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阅读量缺乏,有自我反思、自我敦促的积极意义。

同样是电子产品消费大国,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年轻人的整体阅读量比我们高得多,各种时兴的电子产品并没有消解他们的阅读热情。

问题关键在于如何避免沉迷于电子产品,影响阅读时间。

(摘编自李思辉《阅读本该比刷手机更有诱惑力》,2018年04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

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

65.2%的成年农村居民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应该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高于城镇居民的比例(63.4%)。

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4.8%,与2016年的85.0%基本持平,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增长不明显。

0~8周岁儿童略有下降。

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

图书阅读率为59.1%,较2016年的58.8%上升了0.3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37.6%,较2016年的39.7%下降了2.1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25.3%,较2016年的26.3%下降了1.0个百分点。

(摘编自孙山、杜园春《成年人接触报刊图书时长不及手机一半》,《中国青年报》2018年04月24日)

材料四:

今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对912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受访者中47.04%来自理工类学科,52.96%来自文史类学科。

调查结果显示,54.82%的受访大学生阅读仍以纸质图书为主,38.27%的受访者选择使用电子阅读器,52.85%的受访大学生选择使用手机进行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13.38%的受访大学生偏爱有声阅读,具体方式包括收听录音带讲书、微信语音推送、使用语音读书机或有声类App。

在挑选阅读内容时,54.17%的受访者选择考试辅导等实用性强的书籍,而文学书籍和经典书籍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分别是23.25%和19.74%;42.11%的受访者希望所选择的书籍可以拓展个人知识面,37.5%的受访者因备考需求而选择阅读内容。

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杜骏飞看来,为了解决当前所需进行功利阅读,书单最短、短期内最有效,但更多时候还应“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好奇,沿着那明灭闪烁的方向一路追寻,直到求真辨疑”。

(摘编自孔德淇、陈喜润、崔顿《54.82%的受访大学生阅读仍以纸质图书为主》,2018年04月23日《中国青年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2017年城市阅读指数的总排行情况以及从阅读倾向对应城市气质的分项榜单来看,一线城市的阅读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B.从2017年图书综合排名来看,人们阅读较多的是文学类、励志类和童书类的图书;而从增长较快的图书阅读情况来看,绘画类图书增长最快。

C.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成年国民阅读的情况是数字化阅读方式呈上升趋势,而报刊阅读率呈现下降趋势。

D.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文史类学科学生阅读仍以纸质图书为主,还有不少学生偏爱有声阅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17年城市阅读情况的榜单分别从人文气息、生活品质、创新潜力、经济活力以及重视教育几个方面,反映了内地三十多个主要城市的阅读情况。

B.电子产品并不会影响年轻人的阅读热情,一样是电子产品消费大国的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年轻人的整体阅读量都是很高的。

C.由2017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可知,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是差强人意的,可是未成年国民的阅读量没有明显的提升。

D.根据自己所需进行功利阅读,是无可厚非的,只是还需要“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好奇,沿着那明灭闪烁的方向一路追寻,直到求真辨疑”。

6.现在我国大学生阅读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乡村的风

风是乡村的魂。

它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触动人们久已淡漠的乡情。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

虽然许久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

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你赶也赶不走。

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

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

莲荡也是。

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

然而,却乱出了味道。

究竟是什么味道呢?

我也说不清。

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

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

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

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了。

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荒远的乡野为什么竟然让人感受到了美?

王阳明有一个很精致的说法:

以眼观花,则此花璨然;闭合双目,则此花归于寂灭。

我又想到另一句话,叫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见它有多少长进。

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

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

缺风。

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

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

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

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片庄稼,都与风息息相关。

春风归来遍地绿,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

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吹来了许多东西。

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我喜欢在庄稼拔节或扬花的夜晚深入田野,此时天上有月或没有月都无妨。

我坐在湿润的田埂上,谛听风与庄稼幽秘而细碎的微语。

它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说话时的那种神秘的氛围,有点儿类似于乡村闺房里的隐私。

在我的想象里,我看见风像一个忙碌的乡村媒婆,对,媒婆,她提着萤火虫的灯笼,颠着一双小脚,脸上带着世俗的笑容,急急穿行于正在扬花的庄稼之间。

于是,一川一川的稻花,在风媒的蛊惑下,都把藏在自己身体里极单纯的情欲释放出来,尽管我看不清它们的表情,但是却能领略到它们的风情。

此刻,我若是个诗人多好,可惜我不懂诗,只能将嘴边的两句古人的诗略加篡改: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风语一片。

我想,这时的蛙声只能是一种喜庆的陪衬与烘托,是这场天地间庞大婚礼的出色乐音。

当然,风也不总是充当媒婆的角色,吹来吹去的风,吹黄了一茬茬的庄稼,吹枯了一年年的野草,也吹老了人间岁月。

乡村的风,最能触发人们的哲思:

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悲喜无常。

我看见,母亲辛辛苦苦在菜园周围扎起的篱笆,在风中散落;父亲垒砌的土墙在风中坍塌;竖在祖父母坟前的墓碑上的字迹,在风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

豆青山上的许多坟茔也是如此,它们每隔几年就要添一些新土,可是添着添着,那些给坟添土的人也被风吹走了,于是豆青山上又多了一些坟头。

这种给坟茔添土的现象一般持续不了三代,原先的那些坟就再没有人为它们添土了,今天被风带走一些土,明天又被风带走一些土,要不了多久,一座一座的坟茔就被风抹平了。

然而,一拨又一拨的风,依然吹个不止……吹尽了长年都市生活在脑子里积下的灰尘,让我找回了久已失落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原本应成为我生命和人生的另一半啊。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化积累,又有对自然与人生的敏感。

没有前者,所描绘的景物就不会带给读者精神层面的感悟;没有后者,就不可能在平凡的乡村发现蕴藏的美。

B.文章开头“风是乡村的魂”一句,是全文中的总领句:

结构上,总领全文,又与文末相呼应;内容上,点明主旨。

C.风是无形的,作者善于化无形为有形。

他笔下的炊烟乱荷枯枝可谓风之色,“春风归来遍地绿”可谓风之形,鸟雀蟋蟀的浅唱低吟则可谓风之声,具体而又生动。

D.文章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点的描绘给人印象深刻,面的铺陈则揭示着普遍与恒久。

引用诗文典故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提升着文章的品位。

8.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效果?

(6分)

9.作者开篇写到:

“风是乡村的魂。

”根据文章内容,分条写出这么说的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张良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官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

“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10、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约为婚姻(这里指结为儿女亲家)

B.备他盗之出入(指防止农民起义军进进出出)与非常(指意外的变故)也。

C.沛公居山东(指崤山以东)时

D.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指中原地区)抗衡

11、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所以遣将守关者”不同的一项是()

A、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项伯回到军营,把刘邦的话如数告诉项羽,并趁机为刘邦说情。

项羽竟然答应了,刘邦也如愿了。

B.刘邦邀请项伯,又是敬酒,又是拉关系,用谎言为自己辩护,企图笼络住项伯,让项伯在范增面前为张良说些好话。

C。

刘邦回答张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的问话时,说是有蠢小子唆使,实际上是他自己的想法。

D.项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机密泄露给了张良,这里,项伯本是为个人情谊,结果却坏了项羽的大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4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分)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双声子·晚天萧索

柳 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

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

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

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

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

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

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典型的怀古词,写了词人游三吴时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词人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

B.“晚天萧索”点明游历的时间,写出了当时的环境,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引起下文。

C.上阕属于实写,通过对三吴风景的描写,表现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引出下文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D.下阕通过“图王争霸”和范蠡“扁舟隐居”相对比,表达了词人对范蠡建功立业的倾慕之情。

15.赏析“斜阳暮草茫茫”一句的表达效果。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他说: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一个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一个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两者的字面意义似乎有着________。

然而,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其实是________的。

当科学理论与技术作用于社会,(    );而媒介素养如果脱离了科学基础,就难以对社会面貌形成客观认知。

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有许多共通性。

比如,科学与传播都需要质疑精神。

科学上的权威理论要接受质疑,被后人不断完善,甚至最终被否定;同样,对信息传播也需要养成质疑的习惯。

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食品安全谣言________,有的历经反复辟谣,依然在某些情况下________。

一个谣言传播的时间越久、范围越大,彻底消除其危害的难度就越大。

每一个公民都有阻止谣言传播的责任,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不助长谣言传播的气焰,提高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应当成为现代公民最基本的角色认知。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大相径庭 相反相成 盛气凌人 满城风雨

B.天壤之别相辅相成来势汹汹甚嚣尘上

C.大相径庭相辅相成盛气凌人甚嚣尘上

D.天壤之别相反相成来势汹汹满城风雨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才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

B.就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

C.才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

D.就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B.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C.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D.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被谣言蒙蔽,更不至于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人们常用“秋风扫落叶”来形容温带地区秋天的景色。

你也许会为树叶的飘落而惋惜,但是,落叶恰恰是树木的一种自我保护。

__①__,尽量减少水分养分的蒸腾,才能安全过冬。

并且,植物的落叶大多是叶背朝上,叶面朝下,__②__。

因为靠近叶面的栅栏组织排列紧密,且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密度较大;靠近叶背的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叶绿素较少,密度较小,所以当树叶落下的时候比较重的那面就会朝下。

不过一些松柏之类的树木因为叶片像针尖一样,__③__,所以能保持常绿。

21.下面的材料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的片段。

请筛选其中的信息,简要概括2018年高考全国Ⅲ卷作文题的命题意图。

不超过30字。

(5分)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