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94767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docx

历史资源一课一练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0分)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B.唐代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从征役制到募役制,是官营手工业生产关系上的重大进步

D.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

【答案】B

【点拨】明代的时候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故选B。

【结束】

 

2.(2010年10月湛江一中高三测试13题)宋史专家邓广铭说:

“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的。

”下列史实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B.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

C.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D.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答案】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而不是在宋代。

所以,C项错误。

【结束】

 

3.“赛里斯国(即中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

丝生于树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

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

”(普林尼《自然史》)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表层或深层信息是

A.古罗马和中国已有丝绸贸易B.丝绸之路为两国贸易创造有利条件

C.古罗马很了解中国盛产丝绸D.古罗马已熟知中国丝绸的制造工艺

【答案】D

【点拨】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制丝绸的主要过程,故应选D。

【结束】

4.(2011年1月厦门市质检4题)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的变化,反映了()

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

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

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

唐代时夜市时间受到限制,宋代打破夜市时间的限制。

其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因此政府调整管理方式。

【结束】

5.(2010年天津会考12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现象反映的是

A.殖民贸易B.民间贸易C.朝贡贸易D.官民贸易

【答案】C

【点拨】

【结束】

6.(2011年1月河南会考16题)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下列有关这种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它与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C

【点拨】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①②③是其特征的反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封闭性的经济模式,故④不正确。

【结束】

7.(2007年浙江会考9题)“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这一唐代著名诗句赞美的是

A.古代浙江的青瓷B.古代河北的白瓷

C.古代山东的黑陶D.古代中原的铁器

【答案】A

【点拨】解答此题需要知道“越窑”位于浙江绍兴,“翠色”肯定是青瓷。

【结束】

 

8.(2010年辽宁省大连市一模31题)山西平遥是晋商的发源地。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此诞生,随后它在中国很多省设有分支机构,到19世纪40年代,其业务扩展到日本、薪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B.晋商对外国资本有一定抵制作用

C.山西是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D.新型汇兑事业在中国开始发展

【答案】C

【点拨】本题考察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票号”。

明确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中国的票号是现代银行的雏形具有借贷等功能因此对外国资本入侵有一定的地址作用并且是新型汇兑事业在中国的开始。

中国在清朝年间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因此C项说法错误

【结束】

 

9.(2011年12月襄阳调研29题)《易传》:

“农工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答案】A

【点拨】考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

关键信息是:

“农工既毕”“载其所有,求其所无”就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特点。

【结束】

10.(2010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7题)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

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

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

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

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

【答案】A

【点拨】从材料分析可得出商人富裕后买田置地,从中即可看出传统观念对其的影响。

【结束】

 

11.(2011年11月慈溪市期中22题)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扛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关中地区D.明代江南地区

【答案】D

【点拨】根据工人和商人比例的上升,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所以应该选择D。

【结束】

12.(2011年12月安徽省城名校联考12题)在一部反映南宋末期历史的电视剧中先后出现了以下几个情节,其中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

A.高转筒车正用于灌溉田间的庄稼

B.一商人在戌时与朋友逛市场

C.倭寇娼獗导致政府下令实行“海禁”

D.农村百姓们大清早忙着赶集

【答案】C

【点拨】

【结束】

13.下列不属于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的是()

A.君主土地私有制B.地主土地所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D.租佃制

【答案】D

【点拨】租佃制是战国以来随着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的形式,是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因此不是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

【结束】

14.我国制瓷工艺首创釉下彩绘和粉彩瓷器工艺是分别在

A.唐代、宋代B.唐代、清代C.宋代、明代D.宋代、清代

【答案】B

【点拨】本题为基础题,从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即可得知釉下彩绘技术出现于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粉彩瓷工艺产生于清代康熙年间。

【结束】

15.(浙江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15题)史载,道光时(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

它反映的是

A.因“海禁”政策,湖丝只能从广东、上海出口

B.道光年间,湖丝先从广东后自上海出口

C.鸦片战争后,湖丝方出口海外

D.道光年间,湖丝仅在上海出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了清朝的海禁政策,海禁政策是指中国明清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

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A项从广东、上海出口说法错误;C项湖丝在鸦片战争后才出口错误;D项道光年间,湖丝仅在上海出口说法错误;据此B项符合材料与所学。

【结束】

 

16.(2008年海南会考5题)提到“市”,现代人一般会联想到某某城市。

而在我国古代,与之联系最密切的是

A.畜牧业B.农业C.手工业D.商业

【答案】D

【点拨】

【结束】

 

17.据记载:

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①种植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④已出现了曲辕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B

【点拨】从材料中人物可以判断是春秋时期,可以排除④已出现了曲辕犁,它是在唐朝出现的;从材料中的可以提供耕地的信息,但不能种植业为主,要从材料直接获得的信息才是最符合题意的,不可以在此基础上延伸扩大。

【结束】

18.(2010年5月山东省青岛市二模)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这说明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D.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答案】D

【点拨】第一句引文表明了中国社会中“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到了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说明等级观念淡化,祺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ABC项说法有误。

【结束】

 

19.支撑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

A.手工业B.农业C.牧业D.商业

【答案】B

【点拨】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农业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结束】

20.(江苏省宿迁市08-09上高三第一次统测)王世贞《四部稿》中记载:

“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材料反映了徽商()

A.注重扩大经商范围B.注重买田置地

C.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D.注重多样化经营

【答案】C

【点拨】“十九在外”表明徽商90%的积蓄用于扩大投资。

【结束】

21.(2011年11月沂源县期中2题)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开始推广,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苏州出现“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的现象

D.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C

【点拨】最能从经济角度看出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的应该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由选项中比较只有C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

【结束】

22.(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一质检2题)下列农具最能反映春秋战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答案】D

【点拨】骨耜、石镰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耧车是汉代开始出现的播种工具,本题应选D项,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出现。

【结束】

23.(2010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18题)贞观18年,唐太宗曾这样告诫太子李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基于以上认识,唐太宗实行的统治政策有

①完善科举②减轻赋税③首创均田④慎用刑法

A.②④B.③④C.①③D.①②

【答案】A

【点拨】材料说明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爱惜民力,要轻徭薄赋。

符合题意的有②④。

①与题意无关,③本身错误,因为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首创。

【结束】

 

24.(2011年11月枣庄三校期中6题)据史书记载:

“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道光时期是徽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徽商在清末民初衰落

C.清政府的压制导致了徽商的衰落D.徽商衰落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关

【答案】C

【点拨】

【结束】

25.(2011年1月福州市质检5题)图1和图2是中国古代牛耕示意图,从图1到图2反映了()

A.铁农具的推广B.犁耕技术的改进

C.畜牧业的发展D.小农经济的形成

【答案】B

【点拨】图2反映的是曲辕犁的出现,是犁耕技术改进的表现。

【结束】

 

26.(2011年4月天津河西区一模2题)以下图片中,带有异国风情、主要成熟于清朝的瓷器品种是()

【答案】D

【点拨】A为秘色瓷成熟于唐、B为瓷枕成熟于汉宋、C为青花瓷成熟于元朝、D为粉彩瓷成熟于清代。

【结束】

27.汉高祖曾经令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

孝惠、高后时,仍不准市井之子仕宦为吏。

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

A.休养生息政策B.禁止经商政策C.打击商业政策D.歧视商人政策

【答案】D

【点拨】从汉高祖到孝惠、高后期间,都对商人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比如坐车和做官等,体现出歧视商人的政策。

【结束】

28.(2011年11月潍坊市三县期中10题)历史上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根据罗马时代《克罗米拉农书》的记载为4—5倍,根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

而从《齐民要术》的记载来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B.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D.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答案】B

【点拨】

【结束】

29.(2009年安徽省巢湖市高三1月质检)周杰伦《青花瓷》“……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歌词中青花瓷烧制工艺出现的时间是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答案】C

【点拨】青花瓷是在元朝出现的

【结束】

 

30.(2010年11月湖北武昌区高三调研10题)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明朝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

明朝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的主要原因是

A.适应对外经贸交流的多种需要B.反映了中国各民族间联系加强

C.为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D.体现当时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

【答案】A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制瓷业的发展状况。

由于中西方交通和贸易往来、文

化交流以及宗教的传播,以梵文、八思巴文、阿拉伯文、波斯文作为装饰的瓷器相继出现。

为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所以选A。

【结束】

 

31.(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1题)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答案】C

【点拨】题眼: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为什么超过了农业税收?

”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背景。

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

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宋代农业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因此可以排除ABD项。

【结束】

32.(2010年11月浙江慈溪中学高三期中2题)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答案】C

【点拨】本题选自2010年高考重庆卷。

根据对材料分析判断,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指的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灌钢法,根据教材相关知识“钢铁”一词此前没有提到过,灌钢法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铁,制作的兵器坚韧锋利。

本题选C项,答案提供的A项一说有错误。

【结束】

 

33.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错误的是()

A.商朝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市令进行管理

B.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C.宋代益州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晋商

【答案】A

【点拨】唐朝时城市中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市令进行管理。

【结束】

 

34.(2007年广州会考15题)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指

A.市舶使   B.柜坊  C.肆邸    D.票号

【答案】B

【点拨】

【结束】

35.(2011年4月吉安二模25题)《元史·食货志》记载:

“钞始于唐之飞钱,宋之交会,金之交钞。

”下列对此记载的解析正确的是()

A.唐之飞钱是最早的纸币

B.唐、宋、金、元都发行过纸币

C.唐之飞钱、宋之交会、金之交钞对元朝发行纸币有促进作用

D.唐、宋、金发行了新的金属货币——钞

【答案】C

【点拨】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钞”即纸币,它始于唐飞钱等,说明唐的飞钱等对元朝发行纸币有促进作用。

【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0分)

36.(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1题)(10分)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

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

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

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3分)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4分)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3分)

 

【答案】

(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

打破市坊界限;思想:

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

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点拨】

(1)此题考查的是对宋代商业发展原因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增加收入、对外贸易、军事等方面考虑。

(2)此题考查的是对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的掌握。

根据材料二、三、四可以从货币、市场、商业城市、市民生活、商人群体的出现等方面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对商业发展与建筑、思想、文化的联系的理解。

可以从商业布局:

打破了唐朝以来的坊市制,商业区和住宅区在一起;思想上:

出现了理学;文学上:

出现了反映市井生活宋词。

【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