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9667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

《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docx

355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

 

摘要: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它们主导一个更开放、更具有整合力的全球价值链,此时,全球化的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不断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其程度也不断加强,一部分企业通过学习、合作和创新,开始了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在竟争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竞争中求发展。

但由于起步晚,经验少等因素,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旨在找出一条符合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跨国经营的道路。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中国影响措施

前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直接投资有了巨大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FDI流动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也悄然兴起,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在稳步上升,其对外投资总额从1991年的120亿美元上升到了2009年的830亿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外直接投资正在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在经过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己经有了大幅度提高。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走出去”的开放战略,而后在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我国的外资利用政策也从单纯地吸收外资逐步转向吸收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并重。

时至今日,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了很大地发展,我国的跨国企业数量从无到有,实力从小到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起步较晚,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也没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我国企业在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中参与度还比较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要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如目前我国企业应该怎样走出去、走到哪里去、哪些行业能够走出去,等等。

研究这些问题,对中国企业成功地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扩展跨国经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有鉴于此,我把中国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研究作为我论文的选题,试图全面系统地对这些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从国际上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和理论成果出发,通过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说明制定正确的战略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同时还试图对政府构建有利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环境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对外直接投资(FDI)的相关概述

(一)对外直接投资(FDI)的简介

对外直接投资(FDI)是指“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经济体)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

”对外直接投资有许多方式可供投资者选择,如按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横向直接投资、纵向直接投资和混合直接投资;按投资者对企业参与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独资经营等。

目前最常用的也是最有实际意义的是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分类方式,把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分为两大类:

绿地投资方式和跨国并购投资方式。

绿地投资方式即新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法律设立新的企业。

跨国并购方式是指外国投资者兼并或收购东道国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从而取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二)对外直接投资(FDI)的意义

1.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不仅面临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竞争规则的国际化。

当然,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入的同时,也是国际竞争规则引入的过程。

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开放度的制约,国际竞争规则不可避免地带有国别差异,甚至产生某种变异或扭曲。

因此,即使是那些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西方跨国公司,在进入发展中东道国市场后,同样积极调整经营方式,以提高对东道国市场运作规则的适应能力。

这就是说,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也培育了企业对东道国市场的适应能力,因而是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不可缺少的环节。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区域经济或全球经济的角度来看,即把对外直接投资所带来的出口而导致的就业增长,其就业效应就是正的。

据统计,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国内的就业增长率往往高于国内的非跨国企业的就业增长率。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跨国公司的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加。

不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使母国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动,并由此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动。

如果将这种因就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就业机会计算在内,对外直接投资所引致的就业减少就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

因此,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工会对就业机会关心的重心发生了变化,不再集中于要求加强对资本流出的监督,而转向要求政府调整奖励外资流入的政策。

同样,任何国家总是设法取得更多的税收,但随着资本的流出,发达国家的税源结构也随产业结构的变动而一同发生变化。

因此,发达国家在资本大规模流出时,税收仍然是呈增长态势的。

可见,在就业机会创造和税源创造过程中,对外直接投资所引致的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3.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任何国家或地区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学习的过程。

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很强的学习效应,从而能使投资主体增强其对东道国市场的适应性反应能力。

这种学习效应在技术转移中尤为突出。

技术落后企业和技术先进企业相比较,在二者产量相同的情况下,技术引进企业的生产成本低于技术输出企业的生产成本。

技术输出企业要想保持原有的产品优势,就必须能与技术引进企业一样的产量倍增,由于技术输出企业产量的基数大,要进一步提高产量将面临市场容量的制约。

技术引进企业产量的基数小,市场容量对产量增长约束较小。

因此,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后起企业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比先进企业更多的收益。

4.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形式,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但是,各国经济融合为一个融洽整体并不是全球化目的的本身。

各国经济的高度融合,其实质在于对世界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特别是对境外资源与市场的利用,并从中获取单一国内市场资源配置所难以实现的国民福利。

利用海外资源与市场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是对外直接投资和经济全球化的全部经济实质。

离开了境外资源与市场利用所带来的收益,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失去其内在动力。

二、FDI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综述

(一)FDI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1.FDI在技术方面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是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促进国内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中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并购高新技术企业,或者与当地拥有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的企业合资办厂,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不仅可以直接获取许多在国内难以获得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发挥技术的溢出效应,向国内传输和扩散,推进国内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同时由于企业置身于别国市场,时刻直面东道国当地企业和其他外国企业的竞争,必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适应性,才能在竞争中获胜,这既有助于投资企业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又有助于中国企业整体的技术进步。

2.FDI对我国自身企业的积极影响

(1)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通过"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开展投资合作,我国的一些企业学习到了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国内企业及境外投资管理中,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有一些企业,如武汉华工、海尔集团、万向集团,通过跨国购并,实现了企业在国外的低成本扩张,扩大了生产规模和出口,提高了技术和管理水平,拓宽了销售渠道。

(2)有利于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增加当地就业,改善当地经济结构,带动当地工业技术进步,丰富当地市场供应,促进了我国与这些国家经贸关系的稳步发展,起到了一般贸易所不能起到的良好社会效益。

自1993年以来,我国支持国内企业在41个国家实施89个援外合资合作基金项目,主要有制衣、制糖、农业种植、建材加工等。

这些以援外方式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大大促进了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经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政治效益。

(3)培养和锻炼跨国经营人才。

我国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外派的一大批政治思想素质高、综合业务素质好的驻外经营管理人员得到全面的锻炼,实际经营水平迅速的提高,积累了丰富的跨国经营经验。

目前,我国海外企业的外派人员无论在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外语水平,还是在专业结构和综合素质方面都与过去有了明显改善。

这为我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和进一步扩大跨国经营奠定了人才基础。

3.FDI对中国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因以及前提

(1)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在市场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国家,必然存在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现象。

我国在市场取向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逐步由政府附属物变成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一些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必然进行对外投资活动。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体制上的动因。

我国在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它们把跨国经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民营企业,随着产权进一步清晰和经营机制不断完善,也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这样,就使得我国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类型及数量不断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也不断拓宽,致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

(2)综合国力增强的支撑。

全球化对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影响,不单纯表现在资本跨国转移规模的迅速扩张,更重要的是,一国资本的流入与流出都同该国的综合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综合国力作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有机总和,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涉及到一国所拥有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

我国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也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

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都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许多方面已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在总量扩张的同时,结构变动也十分显著。

如果以1998年的最好排名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列为转型国家首位,甚至超过意大利、希腊等工业化国家。

目前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美元,一些沿海地区如上海、深圳已超过3000美元。

在国际经济格局中,中国分量日益增大,地位不断上升,越来越雄厚的家底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项重要竞争优势。

(3)巨额出口份额的市场效应。

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是衡量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力的指标之一,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以出口产品的国际变化来评价。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出口额十分低,出口产品的50.30%是初级产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链的不断延长,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逐步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并占绝对主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同时,中国的出口总额也不断增加,从1980年至2009年,平均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初级产品出口总额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也分别以每年5.27%和17.42%的比例持续增长,其中,工业制成品的增长比例大大超出初级产品的增长比例,这说明中国产品尤其是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对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又提供了很好的产品市场保证,因此应该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

表1海关历年商品出口增长率

1980-2009

1980-1990

1990-2000

2000-2009

初级产品

5.27

8.70

2.81

6.22

工业制成品

17.24

8.47

27.86

22.47

出口总产品

14.00

8.58

17.82

19.10

(二)FDI对中国产生的消极影响

1.在技术上相对产生的负面影响

对作为后发国家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其比较优势并非基于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并且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技术条件上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选择合理的经济技术发展模式和追赶战略上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

“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其落后的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对国外技术的过度依赖,其内生的科学技术的作用极不显著,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落后性问题不能视为与发达工业化国家早期发展阶段的情况等同的原因。

”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轨迹并非是同一发展轨道上的前后两个阶段,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有其独特性。

因此,向发达国家学习有时并不能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突破技术约束的有效途径。

而且,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双重冲击。

具体说来,一方面,消除差距后可取得高生产率,因而能够从中获益;另一方面,消除双方的技术差距困难很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中的“低收入国”来说,消除技术差距的困难可能很大。

因而,世界性技术进步有成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和经济发展阻碍因素的趋势。

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发达国家能够为自我保持的技术和经济进步提供持续的手段,而这种进步却超出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财政和技术的能力,这就是穷国与富国之间鸿沟似乎逐年扩长的一个真正潜在的经济学原因”。

2.FDI对我国企业相对产生的负面影响

(1)企业投资目标不明确,缺乏合理的投资规划。

根据原国家经贸委一个关于“走出去”战略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缺乏具体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国际投资经验匮乏。

有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转移国内已淘汰的废旧设备,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有的企业是为了转移国有资产;有的是为了相互攀比、追求时髦,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

如1999年国家鼓励境外加工贸易政策出台后,许多地方和部门不管条件成熟与否,竟相到国外考察、投资办厂。

如上海广电在南非办的电视机组装厂经营成功后,又有海南威森、青岛海星两家企业到南非投资,结果是三家企业都开工不足。

(2)企业投资决策盲目,导致经营亏损严重。

根据国家管理部门统计,中国境外企业经营的总体状况为:

盈利的企业占50%左右,维持保本企业占30%左右,亏损企业占20%左右。

造成亏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投资决策失误是主要原因。

投资决策的首要问题是项目可行性研究。

一些投资决策者在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风俗和自然条件等环境、生产能力、技术条件、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筹措和各种可能的风险,没有进行认真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为论证而论证,草率确定项目,造成立项不当,仓促上马,导致投资亏损在所难免。

(3)企业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在财务管理方面,一些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为了减少驻外人员的开支,没有专门的财会人员或财务管理不规范,国内母公司不能及时收到境外企业的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大多数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母公司没有专门设立审计部门,不能及时对境外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往往等到境外企业已经出现很大问题后,才发现问题。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为费用问题,一般不愿意聘请当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独立的财务审计,因此假账、资金“失踪”、资金“外逃”、非法开支等现象防不胜防。

3.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以及前提

(1)企业的平均规模劣势。

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大中型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规模并不大,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小型工业企业所占的比重为86.7%,其余的为大中型企业,但如果在全国工业企业中,这一比例将达到95.4%,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比较相似,美国70年代小型企业占97%,日本小型企业占993%,德国占98.8%,英国占98%,虽然各国划分标准不一样,但单从比例上看,中国大中型企业的比例不高,说明企业规模有待扩大。

其次,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大企业产值、增加值在整个工业中所占比重还比较低。

其中,2008年大型企业工业产值的比重仅为43.44%,2009年为44.71%;中型企业的工业产值比重2008年仅为13.56%,2009年也只有12.48%,下降1.08个百分点;2009年,工业增加值中,大型企业的比重49.64%,中型企业的比重仅为1237%,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差距是很显著的,证明二者之间的竞争力差距还很大。

因此,要想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应扩大企业的规模,增加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产值,增强其与大型跨国公司抗衡的实力。

(2)政策体制的约束劣势。

目前,中国有关的企业政策、体制是基于“引进来”的思路设计的,缺乏一整套促使企业真正“走出去”的政策、体制。

例如,关于外汇管理体制、境外投资权限、境外融资政策、对外经合制度、对外担保规定等等,在推进企业匕垮国经营方面都暴露出一定缺陷。

以产业规制政策为例,我国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拥有企业股权,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被严格限定在债权债务关系之内。

但是,纵观世界上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无一不是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

一方面,现代股份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集团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产权融合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大型企业集团跨行业、跨地区及其由此而来的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也需要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高层次融合。

特别是现有的行政审批制度更容易延误商机或损害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积极性、责任感等。

(3)企业国际经验劣势。

缺乏高层次的决策及管理人员。

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在国内经营的风险,因此需要大批懂经营会管理并熟悉国际惯例的高层次人才。

而中国人才培养计划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国的教育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只是到近年来连续扩招,形势才有所改观;②我国的高校专业设置不是很合理,很多专业市场需求极少,但供给很多,而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则少之又少,各公司不得不高薪抢人才;③培养跨国经营者的园丁缺乏跨国经营经验,从书本到书本的模式,很难避免理论脱离实际或误人子弟。

四、积极应对对外直接投资在中国飞速发展的措施

(一)政府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和规范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法制建设

从我国己出台的有关对外投资法规看,多是针对企业投资前的审批管理等,而没有完整的对外投资法规。

要尽快地制定指导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海外投资法》,《海外合资经营公司法》和《海外投资风险管理法》等,使对外投资从境外项目的审批、资金筹集、税收制度、外汇管理、财务管理、投资保险制度等方面纳入法制轨道,从而保障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正当权益。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订了特殊的产业倾斜政策。

如台湾1979年公布的《鼓励投资法》,规定对获取外国资源类的直接投资给予鼓励,并实行5年免税优惠。

韩国于1997年实施了新的对外投资政策,公布了限制对外投资的产业目录和鼓励对外投资的行业,限制目录以外的产业全面放开,并特别规定,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小企业享受更优惠的政策。

在我国,早已放出出台信息的《向境外转移的长线产品目录》迟迟未能出台,使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政策指向不明,企业投资行为受阻。

2.积极推行环境技术标准制度

明确对外投资的重点区位和产业,对己确定的重点区位和产业,应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分阶段实施,以求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

在区位选择上,应优先选择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有优惠政策和双边关系友好的重点国家和地区。

在行业选择上,应优先考虑资源导向性项目、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家电和轻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以及被欧美等国家征收反倾销税而使我丧失市场的产品领域。

3.鼓励外商直接在华投资的同时也为本国企业自主发展提供有利政策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离不开政府和政策的支持。

我们要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快完善相关政策。

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需求来看,政府应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外汇等政策支持力度,应尽快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企业“走出去”,促使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目标同国家战略和政策目标统一起来。

(1)财政政策方面。

建议利用财政资金对符合中国“走出去”战略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的境外投资企业和外经企业进行一定额度的贷款贴息,减轻企业负担;还可以建立外经工作专项发展基金,用于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2)金融保险方面。

从调查中得知,有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仅凭自有资金难以进行具有一定规模的对外投资,而且受担保额的制约又无法从金融机构融到足够资金,致使许多被看好的项目不得不放弃。

因此,建议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能降低信贷门槛,增加贷款额度,支持企业“走出去”。

另外,有投资就会有风险,对外投资风险可能更大,应尽快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支持境外投资企业规避风险,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3)及时建立支持体系。

一方面要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努力解决制约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瓶颈,充分发挥各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的作用。

设立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政策协调交流制度,进一步落实兑现国家对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在信贷、外汇、退税和保函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对对外直接投资项日给予分类支持,建立“银、税、企”直接合作协调机制,缓解境外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

(二)我国企业自身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国际竞争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之前,必须考虑自己是否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当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超过生产成本时,说明企业己具有参与全球竞争的潜力。

通常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实现:

首先,成本优势是各种竞争优势最集中的表现形式,规模经济是获得成本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巨大的生产规模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形成防御竞争对手的进入壁垒.其次,竞争优势的建立还在于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产品。

在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产业,这种表现更为明显,如医药或飞机制造业都是全球性竞争产品。

再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优势,特别是某一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

这种战略环节可以是生产环节、营销环节或是其他增值活动环节,也可以是某个辅助性的增值环节。

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首先应当明确哪些是关系到竞争优势的战略环节,对这些战略环节应当进行有力的控制。

2.进行科学决策,降低营运风险

(1)明确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和发展战略。

境外投资是战略性投资,是从一长期利益出发,先立足,后发展,再扎根,最终占领市场。

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缺乏真正的跨国经营意识,一般只求“投资少、见效快”,缺乏打开国际市场的战略目标。

总公司没有统一的全球战略,子公司之间是孤立的、分割式的经营,各地的子公司不能联成一体,整个公司没有形成统一的全球网络。

子公司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协调行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产品的生产销售。

因此,企业对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应进行深入地基础性理论研究,对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进行跟踪性研究,对自身优势和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性研究。

(2)充分考虑东道国的投资环境。

据商务部对中国海外投资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凡是投资前对目标市场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潜力作过深入调查研究的项目,大都比较成功,而那些对可行性研究敷衍了事、盲目投资的项目多以失败告终,结果造成极大损失。

第一,重点考虑风险因素。

在国际投资活动中,山于对外直接投资流入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变动,政策、法律的变更,而给国外投资者造成的损失或消极后果。

这种具有国家特征的风险也称为国别风险。

中国企业在选择直接投资对象国时,应予以重点考虑。

第二、重视成本因素。

只有当东道国自然资源丰富,资金、劳动力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低于资本输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