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99682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55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6页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河道沿岸综合治理工程

项目建设单位:

1.2项目法人简介

**县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9月,注册资本10亿元,其中货币出资9亿元。

公司下设城乡建设部、财务部、土地经营投资部、办公室,公司设董事会、监事会。

公司的职能主要是为加快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融土地储备、土地复垦整理、城乡建设等职能,是集经营、建设、融资为一体的法人治理规范性公司。

公司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形成利润:

一是县重点建设工程承建收入,县内所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由公司建设,公司收取合理的代建费用;二是土地储备收入,县政府授权公司负责土地储备、前期熟化等工作后,取得相应收入;三是土地整理收入,按照县政府下达土地整理计划,由公司统一组织实施,县政府支付整理费用,扣除整理成本后形成公司利润;四是对外投资收入,主要是投资县内的融资担保公司等。

1.3编制依据及基础资料

(1)《**县**镇总体规划》(2003-2020年)

(2)《**县**镇排水规划》(2008-2020年)

(3)《**县城市防洪规划报告》,

(4)《**流域**河、杭埠河防洪治理规划报告》

(5)《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城镇防洪分册》

(6)《某某市排水设计导则》

(7)《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DL5020-93)》

(8)《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9)《防洪标准》(GB50201—94)

(10)业主提供的其他资料

1.4项目编制范围

**县**镇**河沿岸综合治理工程主要研究范围:

1、**河**镇区内六条共4.579km**河支流河道的治理工程内容为河道底泥清淤、污水截流、护砌、水质改善等配套工程。

六条支流分别为**河支流A(**河大闸~天然桥),河道长约386米;**河支流B(屠宰场西南~甜酒库)河道长约600米;**河支流C(望月阁~舒三木行)河道长约100米、**河支流D(小南河~麻石桥)河道长约762米;**河支流E(自来水厂对面~窑口)河道长约1872米;**河支流F(二龙桥~杭埠河)河道长约859米。

详见附图。

2、**河流域**镇镇区内13.6km污水管网工程。

本报告主要研究其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及实施标准、投资估算、经济分析及其工程实施的影响。

 

第二章城市概况

2.1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镇是一个具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水乡古镇。

**镇因其东锁**,北扼庐州(今某某地区一带),西卫龙舒(今舒城一带),南临潜川,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为**两岸水陆交通要冲,是**县最大港口,水路沿**河、杭埠河上通舒城、某某境内,下通**、长江;陆路北连某某、上派,南接铜陵及皖南风景名胜区。

铁路距合九铁路杭埠站7公里。

**镇因**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曰:

“**镇在某某某某县南八十里、外环两岸、中峙三洲,三水贯其间,故曰**。

”据传,此地原是**中的高洲,故有“江中之洲”之称。

春秋时称鹤渚;晋以前叫鹊尾渚,晋后称鹊渚镇;南北朝后期称二汉河;明清置**镇(《**镇▪历史变迁考》)。

民国前后一度称肥南,**在历史上多属皖北行署**专区,市辖3乡5镇;1956年后撤区成立**镇人民委员会:

1960年改称**人民公社;1961年复称**镇人民委员会;1968年成立**镇革命委员会;1981年12月建立**镇人民政府。

自1950年下半年起一直隶属**县。

1994年**镇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全国防部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7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200家文明镇创建示范点,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同时被国务院体改办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1999年12有6日,某某市新一轮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在**召开,**镇被列为某某市新一轮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近年来,**镇紧紧围绕“千年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旅游特色,一切以旅游业为中心,以工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立足点,按照“拉框架、做基础、建精品、抓特色、扩市场”的发展思路,加大开发力度,扩建了杨振宁旧居、刘同兴隆庄等古景观,修复了鹤庐、孙仲德纪念馆,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景点并积极发展“乡村游”、“水上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实现“旅游**、休闲**、工业**、商贸**”的目标,将**建设成为某某的后花园,滨湖新城的副中心和**西畔的璀璨明珠。

2.2自然条件

2.2.1地形地貌

从地质演化的角度来看,**原来是**中的高洲,古街区原为古**的西岸,地面高程相对较高,后因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渐成陆地。

镇区内西高东低,地势起伏较大,冲圩相间,以冲圩地形为主,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

原古街区内绝对高程(吴淞高程,下同)在11.0~13.5米之间,占**镇辖区面积的20%,圩区内绝对高程在7.9~8.9米之间,约占辖区面积的75%左右。

**土壤肥沃。

土壤属于典型的河流冲积物下属黄土,以细纱、泥土为主要成分,主要土壤类型为黄白土田、马肝田以及薄层白土田。

2.2.2气象

本地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

①日照

历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015小时。

②气温

历年平均温度为15.4℃,历年平均最高温度为16.6℃(1961年),历年平均最低温度为14.8℃(1980年),冷暖年平均气温相差1.8℃,全年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2.1℃,年极端最低气温-16.0℃(1984年1月),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7.8℃,年极端最高气温40.6℃(1959年8月23日)。

③降水

年降水量800~1200mm,历年平均值为1010mm,历年最大降水量1578.4mm(1954年),最小降水量为582.2mm(1978年)。

5~9月降雨累年平均降雨量为637mm,占年雨量的62.4%。

从降雨的极值来看,由于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量季节分布大致与季节盛行风相应。

夏季东南季风控制,水气充足,雨量集中;冬季干冷北风控制,降雨量少。

**镇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历年极大值与极小值差异较大。

④蒸发量

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10mm,月最大蒸发量为194.8mm,出现在7月;月最小蒸发量为46.8mm,出现在1月;干燥度在0.99~1.07之间,属于半湿润区。

⑤气压和风

本地属于季风气候区,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历年平均风速2.05m/s,月平均风速14.5m/s,历年平均气压1014.2mb,冬季较高,夏季较低。

⑥无霜期

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34天。

平均初霜日在11月11日,平均终霜日在3月14日,最长无霜期273天,最短无霜期195天。

2.2.3水文

**镇濒临**西岸,镇内河塘交错,镇外杭埠河和丰东河在此处汇合,以新河向东流约15公里入**(具体详见**镇水系图)。

全镇地势较低,高程在6.0~13.6米(吴淞高程)。

**镇地表水系有**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地表水丰富。

**源于水,灵于水,活于水,盛于水,水成为**的灵魂。

**河长105公里,口宽30~50米,水深12.7~5.5米,流量300~350m3/s。

杭埠河长10.2公里,口宽350米,水深5米,流量2700m3/s。

小南河口宽10~20米,水深5~2米。

各河流水质较好。

地下水水位:

山丘在10米以下,圩区在0.5~2米以下,日产水量分别为5吨/日,20~100吨/日。

水质较好,可以作饮用水。

2.2.4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县地震基本烈度在7度以下,对重要的建构筑物应设防,一般建筑物可不设防。

2.3供水现状

**镇现有供水能力为1.0万m3/d自来水厂1座,位于合铜公路南段,水厂占地面积8.5亩。

厂区内现有5000m3/d的平流反应沉淀池两座,10000m3/d的滤池一座,1000m3/d清水池一座,消毒、加药、化验等设备齐全。

取水水源来自杭埠河,采用水厂船作为取水泵房,经过水厂化学处理和沉淀后分别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水户。

自来水普及率为86%。

由于城区供水管网不完善,实际供水量为6000m3/d,供水服务范围主要成老镇区及周边村庄,其中生活用水占70%。

镇区一些企业及用水大户采用自备水源。

根据镇区规划,对原水厂进行扩建,扩建后总供水规模达到2万m3/d。

新增加一组供水净化设施,对原有的不能满足要求的净化设施进行改造,新建一座原水泵房取代现有的水厂船,同时改造老镇区内供水管网,降低漏损率,在新开发区域铺设供水管网,提供供水普及率。

2.4排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镇镇区的现状排水体制是雨污合流制,生活污水、生产污水总量约为6000吨。

镇内排水管网覆盖率不足,部分地区排水不畅,沟渠受多年水毁,泥沙淤积,杂草丛生,严重阻水。

防洪圩堤除南堤达到标准外,其余都急需改造、加高加厚。

镇内现有4个排涝站,设备老化陈旧,故障频发,急需更新。

**镇污水处理工程已开始启动,于2009年8月完成一期日处理5000吨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建设,“环评”及批复要求配套16.19公里污水管网,目前建成约11公里。

其中小南河截污工程管网长度约3500米,倒虹管一处;万年街污水管1500米;三杭路顶管工程约800米;王祠路污水顶管约1200米。

目前小南河污水管→三杭路污水管→王祠路污水管→污水处理厂提升泵站连接管道全线贯通。

因目前三杭路、王祠路仅是主管道贯通,无支管网生活污水汇入,而小南河污水管网收集周边住宅小区的污水,这些小区并未雨污分流,而是合流进入雨水管主管道,加上王祠路污水检查井砌筑不密实,存在漏水现象严重,三杭路部分检查井与原雨水管连通,以及2007年完工的合铜路污水管约4000米,尚未启用,管道内全是地下水,**地下水又比较丰富,所以目前污水处理厂日收水量达到6000-8000吨,超过日处理5000吨负荷,大多为地下水及地表水,生活污水量占比例较小,导致主要污染物浓度较低,达不到入厂标准(COD在120-180mg/L左右),无法进行环保验收。

**镇目前的排水情况存在以下问题:

1)城区排水体系不完善,系统性较差,汛期部分地区排水不畅。

2)老城区现状为合流制排水体制,雨污水直接就近排入小南河等镇区水体,造成水体污染,严重影响旅游古镇形象。

3)沟塘水系受多年水毁,泥沙淤积,杂草丛生,过路涵管建设标准低、不规范,严重阻水,或淤积堵死根本无过水能力。

如富光杯厂北侧合铜公路过路管过路段有几个转角,转角处路面无检查井,无法清淤,以至於建成沒用3年就淤积堵死。

2.5防洪概况

2.5.1洪涝灾害简况

据《**县水利志》等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古**水灾几乎年年不断。

建国以后,虽经各级政府年年大抓水利建设,但水灾仍时有发生。

1949~1991年期间,发生严重的水灾12起,分别为1954、1956、1962、1964、1969、1974、1975、1980、1981、1983、1984、1991年份。

从损失程度来看,1954、1969和1991年水灾对**镇的破坏性最大。

1991年夏季,进入农历5月,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连续不断。

尤其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普降几场特大暴雨,短短十天时间,降雨量达640毫米,相当于正常年份总降雨量的60%以上,暴雨强度、持续时间历史罕见。

**河、杭埠河上游相继发生山洪,洪水如野马奔腾向下游**镇逼近。

同期长江全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由于受长江水位顶托,引发长江洪水向**倒灌,**水位在长江和其自身支流的双重夹击下,水位急剧上涨至12.97米,超过警戒水位2.93米。

**河和杭埠河受到**高水位的顶托,7月上旬**河**水位超过13米,几天后突破14米。

**西段的防洪墙告急,中段的杨婆圩告急,东段的新圩全线告急。

7月11日下午,**河**水位上涨至历史最高水位14.23米,超过建国以来最高水位(1954年)1.26米,超过警戒水位3.23米。

原庐江县同大镇新圩堤(1991年后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由**镇管辖)宣告失守,在短段23钟内,千年古镇内汪洋一片,水淹最深处达6米。

多数民房遭受灭顶之灾。

所有农田、工厂、商店无一幸免。

倒塌房屋8535间,上万人被洪水围困。

城镇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经济损失高达3.44亿元。

建国以来**镇严重水灾灾情状况

年份

最高水位

(米)

成灾面积

(hm2)

倒塌房屋

(间)

备注

1954

12.97

470

7500

**河**水位

1956

12.33

350

**河**水位

1964

16.96

350

**河桃溪水位

1969

13.01

400

1200

**河**水位

1974

11.72

200

**河**水位

1975

12.39

200

**河**水位

1980

11.80

250

400

**河**水位

1981

11.42

200

**河**水位

1983

12.38

400

**河**水位

1984

11.45

350

**河**水位

1991

14.23

470

8535

**河**水位

注:

成灾面积为估计值。

2.5.2防洪工程概况

**外河主要是**河和杭埠河,现状两河两岸已建防洪墙,防洪标准约20年一遇,规划要加强镇区防洪设施建设,重点是**河、杭埠河2条河两岸的防洪工程,要将圩堤加高加厚,使其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提高沟渠的蓄水和排水能力,利用有利地形兴修沟渠,防洪涝灾害,也有利于实现旱涝保收,改善环境。

东堤:

窑口至杭埠河大堤是杨婆圩堤最为薄弱的环节。

堤宽平均2.5米,堤高平均为14米,部分地区仅为13米,堤身为土质圩堤,部分背水坡是水塘。

西堤:

目前尚未封闭,近期依靠镇西联圩防洪。

南堤:

杭埠河闸至两河交会点段,长度在1530米,是新建的河堤,堤顶标高一般超过15.5米,堤身宽厚,全段都达到标准,但迎水面需加设块石护坡,从7.0米到15.5米,块石层厚度为0.4米。

北堤:

a:

粮中段即粮站到中学段,长度660米,**中学内建造了防洪墙。

b:

中桥段即**中学至**河大桥段,长度540米,c:

桥窑段即**河大桥至窑口段,长度1730米,该段房屋较多,堤身单薄,堤顶高度在14.5米到15.0米之间,防洪堤需加高加厚,标准同东堤。

2.6治涝现状及规划

**镇地势平坦,河网稠密,容易形成内涝。

根据**镇人民政府2008.10.6提供资料,镇域内现有两座排涝泵站,一座位于**河闸后,该排涝泵站设机组1台,装机容量55千瓦,设计流量0.4立方米/秒;另一座即位于桥窑段王家祠堂的杨婆排涝站,向北排入**河,设机组3台,装机容量180千瓦,设计流量1.4立方米/秒;两排涝泵站合计流量1.8立方米/秒。

**河常年水位8.5米(吴淞高淞),20年一遇洪水位14.4米(吴淞高淞)。

考虑到1991年洪水达14.3米的高水位,按总体规划要求将堤顶加高,现堤顶高程定为15.5米。

根据《**镇总体规划》要加强镇域防洪,重点是**河、杭埠河、小南河3条河两岸的防洪工程,要将圩堤加高加厚,使其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提高沟渠的蓄水和排水能力,利用有利地形兴修沟渠,防洪涝灾害,也有利于实现旱涝保收,改善环境。

第三章河道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3.1河道现状分析

**镇镇区的主要河流为**河、杭埠河和小南河,**河于镇区东北方位流过,杭埠河位置镇区南部,自西向东流入**,小南河作为**镇内河穿越镇区,贯通**河和杭埠河。

支流A、F作为小南河的两端,分别与**河和杭埠河通过涵闸连通。

根据防洪规划,**河和杭埠河在**段的二十年一遇防洪水位为14.55m,常水位为9.45m。

**河大闸和杭埠河大闸净宽4.1m,净高6.5米,底板高程6米,平台高程10米,平时主要引水、通航功能;防汛时具有防洪功能。

**河闸后设一座排涝泵站,泵站内机组1台,装机容量55千瓦,设计流量0.4立方米/秒,现状设备陈旧老化;支流E与**河连通处设排涝泵站一座,设机组3台,装机容量180千瓦,设计流量1.4立方米/秒,现状设备陈旧老化。

支流B、C、D分别与小南河连通。

本次治理的内河堤防规划均按镇区内治涝标准控制。

镇内各支流河道做为**镇的主要雨水接纳河流,最终均流入**河和杭埠河,汇入**。

由于各支流河道沟渠内径流量小、流速低,长期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致使淤积增多、富营养化加剧,造成部分河段堵塞,流水不畅,污染严重,渠内水质较差,蚊虫孳生、气味恶劣,由于该沟渠在城区部分地段为开放式,破坏了城区的生活环境,严重影响周边人们的健康生活。

**河支流A(**河大闸~天然桥)现状:

2001年**镇政府对小南河中间段(天然桥~二龙桥)进行了河道底泥疏挖及岸边护坡工程,同时对两岸的景观进行了整治,恢复了千年水乡古镇的历史风貌。

已治理段河道采用二十年一遇标准,小南河两端支流A(**河大闸~天然桥)和支流F(二龙桥~杭埠河)没有进行治理,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综合治理段的小南河的水质又有所恶化,因此小南河两端河道的治理势在必行。

**河支流B(屠宰场西南~甜酒库)现状:

**河支流C(望月阁~舒三木行)现状:

现状已被灌木和垃圾掩盖,河道断流。

**河支流D(小南河~麻石桥)现状:

支流B、支流C和支流D均为小南河支流,其水系与小南河贯通,现状河道已被垃圾、杂草掩埋,水质恶臭,若不进行治理,其水质将直接影响小南河河道治理效果。

**河支流E(自来水厂对面~窑口)现状:

河道中一处养猪场占据河道断面,养猪场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道狭窄段已成为臭水沟,部分河道成为藕塘,河道侵占现象严重。

支流E做为贯穿镇区东西向的一道河流,水系直接连通**河。

现状河道污染严重,其水质不仅影响沿河两岸镇区景观,同时对**河的水质也产生影响。

**河支流F(二龙桥~杭埠河)现状:

3.2河道水质监测

除支流C(望月阁~舒三木行)河道已基本无水被垃圾堵塞外,对其余五个支流河道水质进行采样分析,监测了氨氮、高锰酸钾指数、总氮、总磷、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总铅共七项指标,监测断面如下:

断面号

断面名称

1#

**河大闸~天然桥

2#

屠宰场西南~甜酒库

3#

小南河~麻石桥

4#

自来水厂对面~窑口

5#

二龙桥~杭埠河

检测结果

指标

氨氮

高锰酸钾指数

总氮

总磷

溶解氧

生化需氧量

总铅

1#

1.90

7.12

2.11

0.049

6.89

3.75

未检出

2#

2.80

10.9

2.95

0.194

6.05

1.90

未检出

3#

3.81

10.0

3.90

0.178

6.30

2.61

未检出

4#

14.9

16.8

15.5

1.620

5.85

3.53

未检出

5#

1.90

7.12

2.10

0.049

6.89

2.00

未检出

评价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分类

氨氮

高锰酸钾指数

总氮

总磷

溶解氧

生化需氧量

总铅

Ⅰ类

≤0.15

≤2

≤0.2

≤0.02

≥7.5

≤3

≤0.01

Ⅱ类

≤0.5

≤4

≤0.5

≤0.1

≥6

≤3

≤0.01

Ⅲ类

≤1.0

≤6

≤1.0

≤0.2

≥5

≤4

≤0.05

Ⅳ类

≤1.5

≤10

≤1.5

≤0.3

≥3

≤6

≤0.05

Ⅴ类

≤2.0

≤15

≤2.0

≤0.4

≥2

≤10

≤0.1

评价结果

由上表可知:

各河道水质基本达到或超过Ⅴ类水质标准,河道中氮、磷含量较高,河道富营养化严重。

3.2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河道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各支河道存在以下问题:

⏹河床淤积严重,河面堆积大量的垃圾,水体黑臭,环境恶劣,部分河道已经断流。

⏹河道两岸杂草丛生、稠密不一的灌木林存活在河岸、河床内,没有经过人工整合,两岸较为杂乱。

⏹两岸污水没有收集,无组织排放现象严重。

⏹河道沿线违章建筑侵占现象较为严重。

⏹河滩菜地侵占现象较为严重,菜地使用农药及施肥,对河道水质影响较为严重。

⏹河道缺乏严格的规划控制和日常管理。

第四章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4.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是**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调蓄洪水、城乡供水、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区域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伴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压力逐年增大,污染问题日显突出。

因此,必须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遏制水质恶化趋势,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逐步恢复**水美湖秀的自然风貌。

**河属**水系之一,**河支流的河流经**河汇入**而带入大量污水。

**河支流的水源的污染程度,对**水环境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工程所在地**镇是距离**河入**口最近的镇区,其水质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水质,目前**河支流的整合治理获得一定的效果,但各河流水质的污染,使得下流的治理效果不显著,每年仍然有大量的污水汇入**河,经**河排入**的大量污水淤泥对水源地造成直接危害,致使湖水氨氮含量严重超标,富营养化严重,兰藻大量滋生,水质恶化,危及城市供水安全。

因此,早日根治**河支流的水污染,对河道沿途进行污水截流、清除河底淤泥、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保护**河以及**水质的重要措施,加强湖泊全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

(2)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保障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

**县委及**镇镇政府对**镇镇区河流整治工程非常重视,先后做了大量工作。

为保护和改善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营造绿水相连的优美景观,在《**县总体规划》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对**河进行整治的要求。

**河支流主要分布在**镇镇区,各支流的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镇做为距离**最近的镇区,其内河的水质直接影响**的进湖水质。

为进一步发挥水利工程设施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减少洪灾损失,促进**河生态环境的改善,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对**河支流进行河道整治已势在必行。

(3)是**镇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镇是一座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

镇内,河环水绕,五里长街;镇外,河网纵横,圩堤交错。

由于排水管网建设欠帐较多,造成污水横流,这和其千年水乡古镇、全国200家文明镇创建示范点是不相符的,且该镇已把旅游经济确定为经济支柱行业,大力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发展旅游经济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保护好**镇的生态环境,本次工程治理的河道均为**镇主镇区内的内河,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镇旅游环境,本工程的建设是**镇旅游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工程。

水是城市的命脉,水是城市的风景线。

要使**旅游有突破性的发展,必须在“水”方面做文章,实现水质的根本性好转,同时完善沿岸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沿河风光带,使**古镇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

因此本工程的建设,对于保护**镇区水系、**河、杭埠河以及**流域水体环境,实现整个**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战略部署,确保**水质的污染程度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可促进**镇的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善**镇投资环境,改善民生,工程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4.2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由于**河支流存在着诸多问题,各级领导都对此十分重视,高度关注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