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02287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docx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

路面设计

7.1基本资料

1.设计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2.年平均增长率和交通组成

序号

车型名称

交通量

序号

车型名称

交通量

1

黄河JN150

190

7

斯柯达706R

94

2

日野KF300D

170

8

长征XD980

73

3

依士兹TD50

60

9

东风CS938

81

4

标准轴载BZZ100

633

10

尼桑CK10G

69

5

交通SH-141

62

11

东风SP9135

86

6

解放CA10B

436

12

日野KB222

97

车道系数:

二级公路双向两车道在0.6~0.7,取0.6

年平均增长率:

6%

3.自然条件及气象资料

查询相关资料知,该公路地处II5区,年降雨量为1000(mm/年),最高气温15.7℃,最低气温-4℃以上,日照21000多小时,属东部湿润季冻区。

4.地质资料与筑路材料沿线土质为中液限粘性土,路基一般处于中湿状态。

公路沿线有丰富的沙砾,石料,筑路材料丰富。

路面所需水泥和沥青均需外购。

5.路面设计方案本设计采用柔性路面和刚性路面即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两种方案进行设计,通过方案比选最终确定一种路面设计方案。

7.2沥青路面设计

采用沥青路面结构,确定设计年限12年,需进行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图设计。

(1)交通资料

据设计任务书得知其交通组成与交通量如表所示,预测其交通量年增长率为6%。

不同车型的交通参数见表。

表7-1设计交通组成、交通量与不同车型的交通参数

序号

车型名称

后轴重(kN)后轴数

后轴数

后轴轮组数

后轴距

(m)

交通量

前轴重

(kN)

1

黄河JN150

49

101.6

1

双轮组

190

2

日野KF300D

40.75

79

2

双轮组

<3

170

3

依士兹TD50

42.2

80

1

双轮组

60

4

标准轴载BZZ100

0

100

1

双轮组

633

5

交通SH-141

23

63.5

2

双轮组

>3

62

6

解放CA10B

19.4

60.85

1

双轮组

436

7

斯柯达706R

50

90

1

双轮组

94

8

长征XD980

37.1

72.65

2

双轮组

<3

73

9

东风CS938

24

70

2

双轮组

>3

81

10

尼桑CK10G

39.25

104.3

1

双轮组

69

11

东风SP9135

20.2

72.3

2

双轮组

>3

86

12

日野KB222

50.2

76

1

双轮组

97

2)计算标准轴载累计计算交通量Ne,确定交通等级

a.用于弯沉验算和沥青层弯拉应力验算的Ne(A)

KP

NC1C2nii(7-1)

i112iP

式中:

C1——轮组系数,双轮组时为1.0,单轮组时为6.4,四轮组时为0.38;

C2——轴数系数;当轴间距大于3米时,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计算,则C2=1m,当轴间距小于3m时,按双轴或多轴计算C2=1+1.2×(m-1),m为轴数;表7-2用于弯沉验算和沥青层弯拉应力验算的Ne(A)

交通量计算参数

黄河

JN150

49

6.4

1

190

54.61

101.6

1

1

190

203.58

日野

KF300D

40.75

6.4

1

170

21.91

79

1

2.2

170

134.14

依士兹

TD50

42.2

6.4

1

60

9.00

80

1

1

60

22.73

标准轴载

BZZ100

0

6.4

1

633

0.00

100

1

1

633

633.00

交通

SH-141

23

6.4

2.2

62

1.46

63.5

1

1

62

8.60

解放

19.4

6.4

1

436

2.23

CA10B

60.85

1

1

436

50.24

斯柯达

50

6.4

1

94

29.50

706R

90

1

1

94

59.44

长征

37.1

6.4

1

73

6.26

XD980

72.65

1

2.2

73

40.01

东风

24

6.4

1

81

1.04

CS938

70

1

2.2

81

37.76

尼桑

39.25

6.4

1

69

7.55

CK10G

76

1

1

69

20.91

东风

20.2

6.4

1

86

0.52

SP9135

72.3

1

2.2

86

46.15

日野

50.2

6.4

1

97

30.98

KB222

104.3

1

1

97

116.50

合计

1538.12

计算得:

Nc1c2ni(1p0i0)4.351538.122

取车道系数η=06.,按下式计算

即累计当量轴次:

Ne[(1r)t1]365N

r

12

[(10.06)121]365

Ne1538.1220.60.06

Ne56656455.67106次

Ne在3106~3107中,属中等交通。

b.用于半刚性基层弯拉应力验算的Ne

标准轴载P的当量作用次数N

NC1C2n(1P1/P2)8.0(7-2)

式中:

C1——轮组系数,单轮组为18.5,双轮组为1,四轮组为0.09;

C2——轴数系数,C2=1+2(m-1)。

表7-3用于半刚性基层的交通量计算参数

黄河JN150

49

18.5

1

190

11.68

101.6

1

1

190

215.73

日野KF300D

40.75

18.5

1

170

2.39

79

1

3

170

77.37

依士兹TD50

42.2

18.5

1

60

1.12

80

1

1

60

10.07

标准轴载BZZ100

0

18.5

1

633

0.00

100

1

1

633

633.00

交通SH-141

23

18.5

3

62

0.03

63.5

1

1

62

1.64

解放CA10B

19.4

18.5

1

436

0.02

60.85

1

1

436

8.20

斯柯达706R

50

18.5

1

94

6.79

90

1

1

94

40.46

长征XD980

37.1

18.5

1

73

0.48

72.65

1

3

73

17.00

东风CS938

24

18.5

1

81

0.02

70

1

3

81

14.01

尼桑CK10G

39.25

18.5

1

69

0.72

76

1

1

69

7.68

东风SP9135

20.2

18.5

1

86

0.00

72.3

1

3

86

19.26

日野KB222

50.2

18.5

1

97

7.24

104.3

1

1

97

135.85

合计

NC1C2n(1P1/P2)8.0

1210.74

计算得:

NC1C2n(1P1/P2)8.0

=1210.74

验算半刚性基层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

取车道系数η=06.,按下式计算

Ne'[(1r)t1]365N'

12

0.06

[(10.06)121]3651210.740.6

=44730994.5106次

Ne'在3106~3107中,属中等交通。

式中Ne——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

t——设计年限;

——设计年限内的交通量平均增长率;

——车道系数;

计算的Ne56656455.67106(轴次);Ne'=44730994.5106(轴次)属于中等轻交通。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与材料的选取:

表7-4沥青路面设计参数

层位

材料名称

h

(mm)

20℃抗压回弹模量(MPa)

15℃抗压回弹模量(MPa)

劈裂强度(MPa)

面层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60

1400

2000

1.5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100

1200

1600

1.1

粗粒式沥青

混凝土

120

900

1200

0.9

基层

石灰土稳定碎石

200

1100

2000

0.4

底基层

石灰土

180

500

1400

0.25

新建路基

36

土基回弹模量:

36MPa

1、设计弯沉值:

Ld600Ne0.2AcAsAb

600(5.67106)0.21.111

29.4(0.01mm)

式中:

Ld——路面弯沉设计值,0.01mm;

Ne——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标准轴载的累计当量轴次;

四级

15℃

Ac——道路等级系数,高速和一级公路为1.0,二级公路为1.1,三、公路为1.2;

As——面层类型系数,沥青混凝土面层为1.0;

Ab——基层类型系数,对半刚性基层Ab=1.0,柔性基层Ab=1.6。

2、计算确定容许弯拉应力

根据公式:

σR=σS/KS

式中:

σR——路面结构层的容许拉应力;

σS——沥青混凝土和半刚性基层的劈裂强度(MPa)。

对沥青混凝土指时的劈裂强度,二灰稳定类材料为龄期为180天的劈裂强度;KS——抗拉强度结构系数。

1,、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计算:

0.22

KS0.09Ne0.22/Ac

0.09(5.67106)0.22

1.1

2.762.50

1.1

sp1.5

Rks2.500.60MPa

2、中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计算:

0.22

KS0.09Ne0.22/Ac

0.09(5.67106)0.22

1.1

2.50

sp1.1

R0.44MPa

Rks2.50

3、粗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计算:

0.22

KS0.09Ne0.22/Ac

60.22

0.09(5.67106)0.22

1.1

2.50

Rsp0.90.36MPa

Rks2.5

式中:

Aa——沥青混合料级配的系数(细、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为

1.0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为1.1)

4、石灰土稳定碎石计算:

0.11

KS=0.35Ne0.11/Ac

60.11

0.35(5.67106)0.11

1.1

1.76

Rsp0.40.23MPa

Rks1.76

5、石灰土计算:

0.11

KS=0.45Ne0.11/Ac

0.45(5.67106)0.11

1.1

2.26

sp0.25

R0.11MPa

Rks2.26

表7-5结构层容许弯拉应力σR

材料名称

极限弯拉强度(Mpa)

结构强度系数K

容许弯拉应力σR(Mpa)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1.5

2.50

0.6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1.1

2.50

0.44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0.9

2.50

0.36

石灰稳定碎石

0.4

1.76

0.23

石灰土

0.25

2.26

0.11

2、路面厚度计算

计算路表弯沉ls(采用三层体系计算,通过查诺谟图方法)

令实际弯沉lsld,则弯沉综合修正系数

 

ls1000

2p

E0

cF

1.63(200ls0)0.38(

E0)0.36p

 

式中:

ls——路面弯沉值,(0.01mm);

P——标准车型的轮胎接地压强(MPa);P=0.7MPa

——当量圆半径(cm);=10.65cm

F——弯沉综合修正系数;

c——理论弯沉系数。

E0——土基回弹模量值

由于上式中弯沉综合修正系数与路面弯沉值本身有关,必须试算。

计算

1.63(20l0s0)0.38(Ep0)0.36

1.63(29.4)0.38(36)0.36

200010.650.7

0.55

lsE1

2pF1000

29.41400

210.650.70.551000

5.02

将多层体系照弯沉等效的原则换算为三层,上面层为一层,地基为一层,中部为一层。

第二层层底拉应力计算:

H2h2h32.4E3h42.4E4h52.4E5

2232.4E242.4E252.4E2

1012

2.4900202.41100h52.4500

1200120051200

39.930.694h5

h1

106.650.563E0

360.03E2

E21200E

12000.857

1400

 

 

由三层体系表面弯沉系数诺谟图:

 

=6.1

k1=1.4

 

 

k1k2

 

转化为三层体系如下

上层,

E1=1400MPa,

h=60mm

中层,

E2=1200MPa,

H=521.85mm

土基,

E0=36MPa

底层拉应力验算:

面层为一层,基层为一层,地基为一层。

 

31.03

 

H2h4h5

0.9EE54

20180.9500

1100

转化为三层体系如下:

27.50

面层,

E1=1400MPa,

h=280mm

基层,

E2=1100MPa,

H=380mm

土基,E0=36MPa

 

由三层连续体系底面拉应力系数诺谟图查得:

 

由以上数据可算得三层体系中上层底面拉应力为:

б=pm1m2=0.7×0.04×0.8×0.88=0.02<0.60故层底的实际拉应力小于设计拉应力值,满足要求。

同理,可得其他几层层底拉应力计算结果。

验算防冻层厚度:

查询相关资料知,该公路地处Ⅱ5区,年降雨量为1000(mm/年),最高气温15.7℃,最低气温-4℃以上,日照21000多小时,属东部湿润季冻区。

规范规定采用查表法,根据表所列的路面最小防冻厚度(cm)要求与该路状况作对比。

Ⅱ5区路面最小防冻厚度为200mm,路面结构方案总厚度660mm,大于最小防冻厚度,验算结果表明,路面总厚度满足防冻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